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宋志明】儒學價值觀的和平導向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5-08-26 12:28:57
        標簽:

         

         

        儒學價值觀的和平導向

        作者:宋志明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08月24日 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七月十一日壬申

                   耶穌2015年8月24日


         

        宗教價值觀通常著眼于人性中的陰暗面,立足于外在性,即從人性之外、從神那里尋求人超越自我的外在根據(jù)。儒學價值觀則不然。儒學著眼于人性中的光明面,立足于內(nèi)在性,從人性中尋求自我超越的內(nèi)在根據(jù)。儒學這種超凡入圣的價值取向,對于維護世界和平來說,不失為一種寶貴資源。

         

        儒學的這一思想方向發(fā)端于孔子,他把人性中的光明面稱為“仁”。他強調(diào),“仁”乃是人的內(nèi)在品格,乃是人生價值的源頭。按照這種思路,價值實現(xiàn)完全是一種自覺自愿的理性選擇:“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墩撜Z·述而》)人在修己成仁時,表現(xiàn)出一種主動性,而無須受什么外在神秘力量的規(guī)束。

         

        在孔子的基礎上,孟子明確提出性善論。孟子預設了一種價值理想,強調(diào)人應該善。至于實然人性,既有善,也有惡;既有光明面,也有陰暗面。如果現(xiàn)實的人肯接受儒學價值理念,便可以使陰暗面得以抑制,使光明面得以發(fā)揚,通過修身的途徑實現(xiàn)自我完善化。孟子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向善的能力,叫作“良能”;生來就具有求善的意識,叫作“良知”。良知良能乃萬善之源,由此而形成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由四端而形成四個基本的道德觀念即仁、義、禮、智。孟子的結論是:“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我固有之”的意思,不是說人一生下來就是善的,只是說接受道德觀念的前提,內(nèi)在于應然人性之中。人性善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之所在。

         

        儒學大力倡導與人為善精神,為實施道德教化、造就禮儀之邦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在儒學的淑世主義導向中,包含著尊重他人、尊重民意、與人為善、利群利他、憂國憂民、嚴于律己、推己及人、向往高尚人格等意向,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fā)展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事實證明,儒學為中華民族提供了基本的價值觀念,提供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甚至可以說倘若沒有儒學,中華民族不可能發(fā)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儒學把淑世主義導向應用于國際關系方面,便形成和平主義導向。在這一點上,儒學為中華民族培養(yǎng)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提供了良性培養(yǎng)基礎。儒學講究包容性,拒斥排他性,主張各民族之間和平共處,主張各國家之間和平共處。儒學從修身講起,推己及人,進而講到齊家和治國,最后指向“平天下”。儒學發(fā)端于中原地區(qū),其創(chuàng)始人為漢族人,但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大都認同儒學。儒學是中國各個兄弟民族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儒學只以自身的理論魅力吸引受眾,決不借用外力、暴力向受眾灌輸。在儒學傳向東亞的歷史上,從未發(fā)生“一手拿經(jīng)書,一手拿利劍”的情形。儒學“協(xié)和萬邦”“萬國咸寧”的理念是東亞各國和睦共處的精神基礎。儒學這種和平主義的取向,在歷史上曾成為東亞各國的共識,在當今時代則可以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羅素贊許中華民族是“驕傲得不愿意打仗的民族”,對儒學的維護和平意向表示充分的肯定。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