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梁小陽】「普適價值再思」論壇在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舉辦暨述要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5-12-01 16:01:07
        標簽:



        原標題:承載何種使命的國學才具有“普適價值”?

        作者:梁小陽

        來源:鳳凰網(wǎng)綜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二十日辛亥

                     耶穌2015年12月1日

         


        【編者按】

        隨著「阿拉伯之春」、「顏色革命」后所伴生的民主亂象及「中國模式」在全球范圍內(nèi)影響力的崛起,以西方普適價值作為后進國家發(fā)展唯一方向這種想法受到質疑。尤于中國而言,在「中國文化」與「普適價值」之間是否可走出一條「中道」,既不泥于過往沉重的歷史包袱和路徑依賴,又能積極面對多元化、全球化的未來,就需要有超越東西方的大視野,運用中國文化的智慧,來助力思想界文化界走出困擾已久的中西之爭、古今之爭和左右之爭。

        由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擔任永遠榮譽院長的、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第一所國學院——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于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舉辦「普適價值再思」論壇,對相關課題作深入探討交流,在出入今古,兼括中西的大框架下就中國文化的價值定位、未來走向出謀獻策。論壇特別邀請了在有關方面有深入思考的學者從致用性角度作專題講演討論,以代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甚至互相抵牾的看法。

        是次論壇圍繞:反思「普適價值」的「普世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普適價值」、以西方民主標準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重新定位的合理性再思、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適用性」與「實用性」、儒家思想與民主思想的相通與相異等相關議題展開研討。與會發(fā)表演講的有(按演講場次排名):香港浸會大學的周國正、香港中文大學的鄭宗義、同濟大學的曾亦、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姚中秋、武漢大學的劉仲敬、香港浸會大學的黃蕉風、清華大學的秦暉、華東師范大學的許紀霖、北京大學的干春松、中國人民大學的韓星、香港新亞文商書院的郭少棠、上海政法學院的祁志祥、香港DotAsia機構的鐘宏安、華東師范大學的黃佶。香港浸會大學協(xié)理副校長黃岳順、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副院長魏寧致開幕辭。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院長陳致發(fā)表論壇總結。

         



        活動現(xiàn)場



        普適價值實為普西價值,中國復興理當獨行吾道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周國正首先做了《獨行吾道——中國的文藝復興》的發(fā)言。周教授首先比照西方民主思潮以凸顯中國政治理念本質上的不相容,隨即對所謂「普適價值」的普世性提出質疑,并就「人人生而平等」、一人一票等西方式民主加以批駁,指出政治體制不能脫離個別民族文化性格。他認為西方普適價值觀和中國儒家思想之間存在三組關系的互相對立,即:主權在民——主權在道;人民行使權利,民意至上——君主履行責任,循道為先;人人生而平等——人有貴賤賢愚。民本、道主、賢治,更符合傳統(tǒng)儒家哲學對理想政府的構想。政治權利的行使須與知識能力配合,儒家的“賢能政治”、“君子政府”、“化成民俗”很好體現(xiàn)了這一要求,反而西方的「人人生而平等」卻犯了政治權利平等的謬誤。周教授指出普適價值實為普西價值,非唯一價值,「普世」與否不在價值高低而在國力的強弱。今天中東和東歐的亂局正是一味要求西方式民主卻忽略“有效管制”所導致的;而在西方民主政治之外的中國和新加坡的成功,從事實上證明了受法律規(guī)范由民意制衡(但非由民意操控)的強有力政府對于維護國家主權和國計民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西方普適價值觀亟待“去魅”。

         

        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姚中秋教授認為現(xiàn)有所謂的普適價值,乃以西方一神教為根基,以一組特定的政治制度安排為其實體內(nèi)容,因而本無普適屬性。在歷史終結的妄想下,借助強大的物質力量勉強展開之普適化過程,始終伴隨著霸權和殺戮,以一律的價值和制度抹殺人類信仰、文化、習俗、政治之豐富與多樣,讓人類趨向于「同」。相比之下,中國人可為人類貢獻更好的普適價值:仁。仁首先確定關于人的存在之基本事實:每個人都是人;由此而有人類第一倫理法則:每個人把他者當成與自己完全相同的人對待,承認他者之尊嚴和自主?!讣核挥?、勿施于人」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兩原則相輔相成,仁作為程序性普適價值,可塑造和維護個人之間、群體之間的「和而不同」,保持文化多樣,而能共同生活,從而保有不同而互動、進一步演進之生機。

         

        上海政法學院祁志祥教授對國學中的民主觀與西方的民主觀進行了比較。祁教授認為中國古代「民主」的本義是「民之主」。它著眼于人民大眾的劣根性,主張由英明的執(zhí)政者代民作主,為君主專制的產(chǎn)生提供了依據(jù),這是它最受詬病的地方;同時它要求充當「民主」的君主像「民之父母」一樣「養(yǎng)民」、「教民」,這卻是與現(xiàn)代「民主」追求的人民權益存有交叉面的,是古代「民主」積極的一面,不可一概否定?,F(xiàn)代「民主」源自西方,本義是「公民自主」。它肯定每一個公民的天賦自主權,這是其積極的意義所在。不過「公民自主」往往以代議的方式實行,而代為反映民意的「間接民主」在實施環(huán)節(jié)會發(fā)生「議員變豬仔」的貓膩,所以對于現(xiàn)代西方式的「民主」也不可一味拔高。在國外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將「民主」的「民」從全體「公民」縮小到部分「人民」,從而剝奪國家中另一部分非人民的公民的「民主」權利的沉痛教訓。這是值得記取的教訓。今天要建設的「民主」,應當是對全體公民而言的「公民自主」。

         

         香港DotAsia機構行政總裁、香港互聯(lián)網(wǎng)協(xié)會副主席鐘宏安從當下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的角度提出了民主3.0的理念,以反思西方普適價值和政治哲學的有限性和不足。他認為新時代的民主理念需要進行「系統(tǒng)更新」。過往人們探討「民主」,均以英美法的人民革命為典范,是17世紀理性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思想的產(chǎn)物。其以個人自由為核心價值,迷信科學解釋,從現(xiàn)代化物質社會的公平分配原則出發(fā),建設在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理念及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基礎之上。然而2014年3月份《經(jīng)濟學人(Economist)》封面專題:「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民主出了什幺錯?)對現(xiàn)今民主政制進行了猛烈的批判,這迫使人們思考一種在訊息化知識型經(jīng)濟的后現(xiàn)代社會里,建基于現(xiàn)今互聯(lián)網(wǎng)世代的「新民主」的范式轉移(Paradigm Shift)現(xiàn)象,并以此作為重新建構「民主」作為「普適價值」重要組成部分的理論基礎。

         

        直道而行中道而立,中國文化須跨越藩籬向世界開放

         

        北京大學的干春松教授反思了儒家的王道理想與儒家世界秩序觀。干教授指出,儒家的政治從來是基于「人」而不是基于一個「區(qū)域」的,因此,由修身、齊家、治國,必以平天下為最終目標。但是近代以來,中國知識界所接受了發(fā)端于歐洲的民族國家體系,并以此來認識國際秩序。民族國家從其存在之日起就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國家,因為所有的民族國家都是在其他國家的功能中來定義自身的,并和其他國家一起形成一個國家體系。這種國家體系由于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而得以加強。因此現(xiàn)代儒家的議題一直在「創(chuàng)制立國」的問題上展開,這乃不得不然,而非儒家的終極問題。因此要重建儒家的普遍主義立場,首先就要對民族國家體系進行一種批判性的討論,從而為儒家王道政治的新發(fā)展找到方向。

         

        香港中文大學鄭宗義教授的發(fā)言代表了港臺新儒家處理“儒家與民主之間關系”的其中一種觀點。從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以來,儒家與民主的關系,一直是學術思想界爭論不休的課題。當代新儒家(又稱臺港新儒家)特別是其第二、三代學者,皆主張儒家與民主可以并行不悖及相輔相成。他們的主張,同意者附和者有之,否定者批判者有之。究竟孰是孰非,應該先恰當了解他們主張背后的理據(jù)。鄭教授在演講中首先重構新儒家主張背后的理據(jù),這主要有文化哲學與政治哲學兩方面的思考;繼而申明新儒家對儒家、民主與普適價值的看法;最后發(fā)揮新儒家的理論,考察了儒學對當前中國的可能貢獻。他指出自己無意說新儒家對這個課題的思考已經(jīng)找到了最終或最好的答案,但商量舊學才能培養(yǎng)新知,新儒家的想法自有其不能忽略的參考價值。

         

        同濟大學的曾亦教授為近代以來廣受批評的中國儒家思想中的“親親”、“尊尊”原則辯污,提出其正為中國文化乃至全人類文明的“普適價值”。無論親親還是尊尊,代表了人類社會得以延續(xù)的兩個基本原則。親親體現(xiàn)了自然的原則,而尊尊體現(xiàn)了社會的原則。個體基于父母生養(yǎng)的自然事實,遂由此處理一切家庭關系及所派生出來的諸種社會關系,此為親親;然而,個體始終生活在某種群體之中,故必須克制自己的自然屬性,而服從某種群體的普遍要求,遂有對代表群體之個體的尊崇??梢哉f,親親和尊尊兩大原則,對于個體與整個人類的存在,都是不過或缺的基本原則,也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的韓星教授持“中道”立場。他認為儒家仁愛思想可分成仁愛之心、自愛、愛親人、泛愛眾、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五個層次,以愛有差等原則由內(nèi)向外、由近及遠層層擴展。仁愛是一種人道思想,仁是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征。比較儒家仁愛與道家的慈愛、墨家的兼愛、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愛、伊斯蘭教的行善懲惡,可以看出世界不同文化都強調「愛」,但對「愛」卻有不同的闡釋,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儒家仁愛思想可以成為普適價值觀,在當今世界越來越顯現(xiàn)出它的獨特智慧,值得我們重視和弘揚光大。

         

        香港墨教協(xié)會主席黃蕉風質疑了當下某些新儒家論述將中西對立、置外于普世文明的狹隘立場,提出當代墨學復興運動作為“國學反對派”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黃蕉風指出,一個學派的出身基本鎖定其未來的發(fā)展路徑,選擇往往是沒有用的。但歷史留下的不盡都是精華,淘汰的也不盡都是糟粕。墨家作為儒家最早的反對派,其身位和精神品質自先秦時代已被定型。秦火和儒家「一教獨尊」之后淪為千年絕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異端」和「支流」,卻在清末民初以至今天一直存在著復興的潛流和沖動。在當代中國由上行官方到下行民間共同推動的以儒學復興為代表的國學浪潮之中,墨家與其說得到一個借殼上市庇蔭于國學卵翼下的全新生機,毋寧說是面臨重新定位自身學派價值的關鍵節(jié)點。當代墨學復興的局面總體上挑戰(zhàn)大于機遇,如何擺脫舊墨學的老路,并在和當代儒家的論辯中站住身位,取決于在「立墨」和「非儒」之間行出一條中道。當代墨學復興運動應該起到一個作用,即提醒國人——國學不應局限于儒學,還有諸子百家之學;國學不應只是中國之學,更應該成為普世之學。只有須跨越藩籬向世界開放,直道而行中道而立,中國文化的未來才有希望。

         

        能夠承載「活化」使命的國學,才能說它具有普適價值

         

        華東師范大學的許紀霖教授批判了當代中國思想界有兩種極端的傾向。一種是原教旨自由主義者所主張的「文明一元論」, 相信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道路「殊途同歸」,與此截然相反的是國家主義者所持有的「文化相對論」,認為各個民族與國家的現(xiàn)代化道路各有其價值所在,是「分道揚鑣」。許教授旨在提出一種以「文化多元主義」為基礎的普世文明論。其基本理念是「理一萬殊」。它承認不同的文化之間雖然有質的不同,但彼此之間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并且在一些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上,有可能獲得共約性,不同的現(xiàn)代性既具有相似性,也具有可比性,現(xiàn)代性有品質高下之分,有好的與不好的區(qū)別?,F(xiàn)代性的普適價值,是以維特根斯坦「家族類似」的方式存在的。

         

        清華大學秦暉教授通過回顧新文化運動百年歷程,提出應探索一條符合普適價值的中華文化之路。秦教授指出“探索之路”有五個要素尤須引起國人注意:一,普適價值相容多元主義,但真正的多元主義必須首先是每個文化內(nèi)的多元主義。二,普適價值必須處理好「群己權界」:群域要民主,己域要自由;權界可以游移、調整以體現(xiàn)多元,群己則不能模糊,更不能顛倒,這是底線。三,陳獨秀與劉錫鴻的說法:父權君權強制下的忠君、孝父肯定是假的,自由人才談得上真忠真孝,更不用說仁義道德了。四,普世的價值,各別的問題:「問題殖民」比「文化殖民」更嚴重。五,中國文化必須跳出「荊軻刺孔子」與「荊軻頌秦王」循環(huán)的怪圈。

         

        香港新亞文商書院院長郭少棠教授由自己幾十年投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實踐的歷程出發(fā),展望了2049年中國文化的新面貌和國情國學的可能性景觀。他指出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家店」已經(jīng)過去,反孔的文化激進主義思潮現(xiàn)為國學復興的思潮所取代。當初港臺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慨嘆「中華民族花果飄零」的局勢確已轉易。因此國人對待國學、儒學不應再帶有「報復性反彈」的情緒和悲情色彩。國學或儒學現(xiàn)在面臨的局面,正居處于杜維明先生所說的由「第二次軸心時代」、「文化中國」理念躍進一步成為「靈性的人文主義」 ( spiritual humanism) 的階段。當下時代走進網(wǎng)絡化、碎片化、全球化的波濤巨浪之中,內(nèi)地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呼聲此起放落,大有百花齊放及百家爭鳴的氣勢。不過,這個文化探索始終逃不脫時代翻天覆地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蛻變。也就是當下的國學或者未來的新國學,均離不開「當體即是」的實踐生活。能夠承載「活化」使命的國學,才能說它具有普適價值。

         

        歷史學者劉仲敬在演講中提醒注意文明認同與組織資源之間的隱微關系。他指出,秩序是文明的關鍵詞,文明就是組織資源足夠豐富,足以產(chǎn)生剩余秩序輸出的能力。人們經(jīng)常錯誤地幻想,文明的資源永無止境,然而人世間沒有永無止境的資源。文明的繁榮是消耗組織資源的結果,如果消耗超過生產(chǎn),就會需要輸入秩序。中華文明并不是因為太落后而沒有發(fā)展到西方政治所標榜的階段,而是已經(jīng)略過這個青年階段進入各階級和各邦國被大一統(tǒng)權力毀滅的老年狀態(tài)。中華文明是文明組織資源耗盡以后的灰燼,像阿拉伯人的埃及一樣借用了古老光榮的名字,能否構成新文明的原材料尚在未定之中。如果對文明格局的認知出現(xiàn)了嚴重偏差,在沒有新生組織資源可以依賴的情況下,強行破壞原有秩序,那么多半要面對非常糟糕的局面。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黃佶充分肯定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的集體主義在中國追趕西方列強時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但他亦指出,在超越救亡圖存的階段性目標及其后階段,中國前方已不再有榜樣,因此創(chuàng)新至關重要。能否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探索積極性,決定中國的未來。但個人自由和集體主義必須均衡。個體的徹底解放往往意味著族群開始走向消亡。因此中國的政治改革必須是漸進的,必須給予文化和社會基礎足夠的時間以跟上制度的進步和變化。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基礎,例如利用人大作為各利益群體的博弈平臺,有序可控地利用民眾的力量推動改革。

         

        責任編輯:梁金瑞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