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何海燕】怨怒激越亦溫柔——清代儒家《詩》教之情感論

        欄目:經(jīng)學新覽
        發(fā)布時間:2016-05-26 15:20:18
        標簽:

         

         

         

        怨怒激越亦溫柔

        ——清代儒家《詩》教之情感論

        作者:何海燕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05月26日07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廿日戊申

                   耶穌2016年5月26日

         

         

         

        自孔子提出“溫柔敦厚”的《詩》教準則之后,《禮記·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當是對傳統(tǒng)儒家《詩》教情感要求的最佳闡釋。后世也多主張用《詩》教來規(guī)范、約束人的情感,使之歸為中和。到了清代,不少詩學家認為好的詩歌,應(yīng)該是“和順以發(fā)情,微婉以諷事,比興以定則”(沈德潛《歸愚文鈔·施覺庵考功詩序》),固守著“《三百篇》之性情,‘溫柔敦厚’四字盡之”的基本準則(梁章鉅《退庵隨筆》)。然而,一些詩學家在具體闡發(fā)時,卻能突破傳統(tǒng)儒家《詩》教的情感論,從而賦予《詩》教新的內(nèi)涵,推動了《詩經(jīng)》學與詩學的共同發(fā)展。

         

        在清代,儒家《詩》教不再局限于中和情感的表達,向為儒者所反對的怨怒激憤之情被納入《詩》教范疇,溫柔敦厚也被賦予了新的闡說。黃宗羲嘗言:“然吾觀夫子所刪,非無《考槃》《丘中》之什厝乎其間,而諷之令人低徊而不能去者,必于變風變雅歸焉。蓋其疾惡思古,指事陳情,不異薰風之南來、履冰之中骨,怒則掣電流虹,哀則凄楚蘊結(jié),激揚以抵和平,方可謂之溫柔敦厚?!保ā赌侠自娢募とf貞一詩序》)認為情有喜怒哀樂,作為《詩》教的“溫柔敦厚”是包含了這種種情感的。他強調(diào)詩不但可以表達“喜樂”之情,而且完全可以表達有違平和的“怨怒”之情。尤其是在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批判時,情感的激越和盡情的表達才是真正的溫柔敦厚。錢謙益亦言:“溫柔敦厚者,天地間之真詩也。憂亂之詩曰:‘昊天疾威’,溫柔之極也。”(《有學集遺文》)《大雅·召旻》有感國家之衰敗,以激烈的言辭慨嘆老天的不公平,實際上蘊含著對周王和奸佞小人的深切痛斥之情,錢謙益竟以之為“溫柔之極”,顯然他對溫柔一詞有了新的認識。他眼中的溫柔是什么呢?且看他在《施愚山詩集序》中所言:“說《詩》者謂《雞鳴》《沔水》,殷勤而規(guī)勸者,如扁鵲之療太子;《溱洧》《桑中》,咨嗟而哀嘆者,如秦和之視平公。病有淺深,治有緩急,詩人之志在救世,歸本于溫柔敦厚一也。”他眼中的溫柔既包括情感的平和又包涵憂憤與激切,不管情感怎么樣,只要真摯,有著一顆火熱的救世之心就行。

         

        如果說黃宗羲、錢謙益等人從治世的角度將《詩》教情感不斷擴大,那么申涵光等人則是從性情的真實與內(nèi)心的正直將憂憤怨怒之情納入其中。申涵光言:“溫柔敦厚詩教也,然吾觀古今為詩者,大抵憤世嫉俗,多慷慨不平之音。自屈原而后,或憂讒畏譏,或悲貧嘆老,敦厚誠有之,所云溫柔者,未數(shù)數(shù)見也。子長云:‘《三百篇》,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然則憤而不失其正,固無妨于溫柔敦厚也歟?!保ā堵斏郊べZ黃公詩引》)認為情感可以過于激憤,但只要真摯、正直也可稱得上溫柔敦厚。又言:“詩之精者必真。夫真而后可言美惡?!保ā堵斏轿募肪矶秵涛囊略娨罚┮宰匀槐拘缘恼鎸嵙髀蹲鳛楹饬俊对姟方糖楦械臉藴?。吳雷發(fā)亦言:“近見論詩者,或以悲愁過甚為非;且謂喜怒哀樂,俱宜中節(jié)。不知此乃講道學,不是論詩。詩人萬種苦心,不得已而寓之于詩。詩中之所謂悲愁,尚不敵其胸中所有也?!度倨分胸M無哀怨動人者?乃謂忠臣孝子貞夫節(jié)婦之反過甚乎?金罍兕觥,故是能節(jié)情處,然惟懷人則然。若乃處悲愁之境,何嘗不可一往情深?”(《說詩菅蒯》卷三三)以《詩經(jīng)》中過分悲愁和言辭激烈的詩歌為例,認為只要情感真摯、自然流露,即使怨怒也仍然合乎《詩》教。晚清時期,儒家《詩》教的堅守者方玉潤也主張:“用情而得其正,即《詩》之所為教?!保ā对娊?jīng)原始·君子于役》)對《詩經(jīng)》中一些情感激越的詩歌加以肯定。比如說解《燕燕》,眉評為“語意沉痛,不忍卒讀”;評《兔爰》則言“詞意凄愴,聲情激越”。這些論說顯然已拓展了傳統(tǒng)《詩》教情感的外延,不止限于平和,只要心正情真,極度怨怒悲愁之情也是合乎《詩》教的。

         

        與此同時,倍受《詩》教稱道的“含蓄溫婉”的表達方式也受到了挑戰(zhàn),《詩》教情感突破了傳統(tǒng)“溫柔敦厚”之限定?!耙肋`諷諫,不指切事情”,本是傳統(tǒng)《詩》教情感表達的特點。到了清代,以直露或直言的方式表達直刺、痛斥之情也逐漸得到了《詩》教的接納。顧炎武說:“《詩》之為教,雖主于溫柔敦厚,然亦有直斥其人而不諱者。如曰‘赫赫師伊,不平謂何’,如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則皆直斥其官族名字,古人不以為嫌也?!保ā度罩洝肪硎拧爸毖浴睏l)在倡導(dǎo)以溫柔敦厚為主體時,將《詩》教情感的范圍擴大化,認為直斥也合《詩》教,對《詩》教作了新的補充和修正。王夫之也嘗言:“若他詩有所指斥,則皇父、尹氏、暴公,不憚直斥其名,歷數(shù)其慝;而且自顯其為家父,為寺人孟子,無所規(guī)避?!对姟方屉m云溫厚,然光昭之志,無畏于天,無恤于人,揭日月而行,豈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態(tài)乎?”(《夕堂永日緒論·內(nèi)編》)在王夫之看來,溫柔敦厚不只是在于情感和語言表達方式的溫婉與含蓄,還在于心底的敞亮與正直。倘若詩人以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來寫,哪怕直斥也值得稱贊,更不違背《詩》教。張謙宜則對儒家《詩》教情感中的“和”與“平”進行了重新闡說。他說:“人多謂詩貴和平,只要不傷觸人。其實《三百篇》中有罵人極狠者,如‘胡不遄死’‘豺虎不食’等句,謂之乖戾可乎?蓋罵其所當罵,如敲撲加諸盜賊,正是人情中節(jié)處,故謂之‘和’。又如人有痛心,便須著哭;人有冤枉,須容其訴;如此,心下才松顙,故謂之平?!保ā督€齋詩談》卷一《統(tǒng)論上》)認為只要是真性情和正當情感的自然流露,怒罵哭訴都是和平的,都是符合儒家《詩》教的。發(fā)乎情止乎禮義,變成了發(fā)乎情止乎真與正。

         

        綜上所述,“怨怒激越亦溫柔”的《詩》教情感論,以個體情感的真實為出發(fā)點,約之于思想情感的純正,有效地實現(xiàn)了《詩》教的社會教化功能與個性表達的合一,并使個性化情感的表達更為自由。在此之前,傳統(tǒng)《詩》教崇尚“不涉怨尤之懷,不傷忠孝之旨”(紀昀《紀文達公遺集·月山詩集序》),以具有硬性規(guī)范性的共性情感表達抑制著個體情感的個性化抒發(fā),個性屈從于社會政治倫理的需要,被壓抑被塑造。而這一新的論說則認可了個體情感的豐富性,允許其合理的自由釋放,并努力使之與社會政治倫理達到高度的和諧,實現(xiàn)了社會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治倫理對人性的束縛,文學創(chuàng)作和闡釋均獲得了較為輕松的表達空間。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善的判斷和規(guī)定中加進了對真的認知,顯示出一定的理性光芒?!对姟分杏羞`和平的怨怒、直陳之情歷來都有人認識到,但為著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便要求人本著善心去讀,強調(diào)《詩》教使人向善的教化功能,忽略了對詩人內(nèi)心真摯情感的關(guān)注,更放棄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理性批判精神,體現(xiàn)的是善對真的羈絆。而在善的基礎(chǔ)上,對真實情感表達的認可和肯定,既是對人性中種種合理情感訴求的包容,又是對強烈憂患意識和使命感的鼓舞,體現(xiàn)的是善與真的交融。

         

        錢謙益云:“美者,美詩人之情也?!保ā队袑W集·王侍御遺詩贊》)清代《詩》教情感內(nèi)涵的拓展充分肯定了性情的真實、正直、自然和情感的多樣化特征,使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解讀走向?qū)徝赖淖杂膳c多元化,使文學不再局限于風化與諷喻之功效,促進了文學美學價值的升騰。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