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鄭子寧】常州莊氏何以成為江南望族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6-06-21 20:12:42
        標簽:

          

         

         

        常州莊氏何以成為江南望族

        作者:鄭子寧

        來源:澎湃新聞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十六日癸酉

                   耶穌2016年6月20日

         

         

         

        毗陵莊氏是明清時期常州地區(qū)知名的文化家族,在全國也有相當?shù)挠绊懥?。和多?shù)江南大家出自(至少是自稱)本地或北來士族高門不同,毗陵莊氏本是普通百姓,從安徽流寓金壇,隨后入常州經(jīng)商。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發(fā)展,毗陵莊氏通過巧妙的通婚和持續(xù)不懈的努力,完成向上的階層流動,成功躋身江南頂級書香世家。毗陵莊氏明清時期共中舉七十九人,中進士三十五人,在全國范圍內(nèi)罕有其匹,更有兄弟鼎甲、兄弟會魁、兄弟三進士、兄弟二進士、三代八進士、七世十九進士、同榜三進士等諸多盛事。甚至直到當代,毗陵莊氏仍然家風(fēng)不墜,如莊逢甘、莊逢辰、莊逢源三兄弟并為院士。

         

        因為毗陵莊氏的傳奇經(jīng)歷,他們成為美國學(xué)者艾爾曼著作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The Ch'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的主角,中譯本《經(jīng)學(xué)、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xué)派研究》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系列。

         

           

         

        艾爾曼:《經(jīng)學(xué)、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xué)派研究》,趙剛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該書主要討論毗陵莊氏和西營劉氏這兩大宗族和今文經(jīng)學(xué)在清朝中后期的發(fā)展演變及其對政治的影響。艾爾曼詳細挖掘了常州學(xué)派今文經(jīng)學(xué)傳統(tǒng)和毗陵莊氏家學(xué)的關(guān)系,闡述了以重微言大義、重經(jīng)世之學(xué)的常州學(xué)派如何在常州生成,又是如何在莊存與被和珅打壓后以莊氏家族為樞紐傳遞,并最終形成有別于蘇州、揚州等地流行的漢學(xué)的常州學(xué)派。

         

        此書對城市宗族在明清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討論,尤為值得贊賞。晚清江南知名宗族多出自各商業(yè)城鎮(zhèn),常州也不例外。毗陵莊氏和西營劉氏更是以城市為核心與根基的宗族的典型代表。城市宗族迥異于鄉(xiāng)下的鄉(xiāng)紳家族,要想理解清朝晚期江南社會,對這兩者的考察尤為重要——在之前的著作中,這一點往往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對莊起元思想中天主教的影響的探討更是精彩,發(fā)揮了海外漢學(xué)家對西方傳統(tǒng)高度敏感的優(yōu)勢。

         

        可惜的是,本書雖然以常州宗族為考察的中心,但并未深入考察宗族與常州地理人文環(huán)境的互動,對宗族影響的描述、解釋多局限于以下方面:族學(xué)對教育的影響、族產(chǎn)對專心科舉或?qū)W問而不事生產(chǎn)的族人的支持、宗族之間的世代聯(lián)姻等,并且存在不小的瑕疵。這或許和海外漢學(xué)界普遍存在的漢語閱讀能力的欠缺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作者指出,莊氏先祖于女真入侵時從北方來到江南,事實上,莊氏家族祖先并非在兩宋之交南遷——宋哲宗元祐七年,莊氏先祖邦一公即由鎮(zhèn)江徙居金壇,則其自鳳陽南遷必早于此。

         

        毗陵莊氏的傳奇經(jīng)歷始自其遷入常州的始祖,在莊氏族譜中稱為“秀九公”的莊秀九,莊秀九本是在金壇經(jīng)商的商人,在他之前莊氏家族再平常不過,遷至常州后莊秀九入贅本地望族蔣氏。書中對莊秀九遷居常州入贅蔣氏是這樣描述的:“一個社會地位較高的男子可以遷到另一地域,娶一未有男性財產(chǎn)繼承人的家庭的婦女為妻,建立家族新的支系?!彪m說莊氏在金壇發(fā)展期間可能有過較為輝煌的時期(原書稱金壇莊氏第五世“莊以世”入翰林,毗陵莊氏族譜中難覓此人,且金壇莊氏第五世名為“義一”、“義二”之類,不似會有名“以世”者,倒是宋朝時莊氏遠祖莊必強曾知常州),但是莊秀九本人入贅毗陵蔣氏時乃是一介商人,被岳父相中而與蔣氏成親,社會地位實在談不上高。艾爾曼拔高莊氏出身,可能是認為莊氏作為地方望族理應(yīng)出身高貴,殊不知毗陵莊氏的經(jīng)歷之所以傳奇,就在于他們能在明朝時脫穎而出,由平頭百姓變?yōu)槭来?。毗陵莊氏的早期歷史對研究明朝宗族有著重要意義,書中對此著墨不多,頗為遺憾。

         

           

         

        《毗陵莊氏族譜》

         

        書中就常州莊劉二氏聯(lián)姻對今文經(jīng)學(xué)發(fā)展的影響給出了相當精辟的見解,但作者就此引申得出的結(jié)論,卻大可商榷。例如,作者將莊氏的娶親策略描述為嫁女給望族再娶弱族婦,認為莊氏直至十八世紀都一以貫之地遵循這一策略,并舉莊氏迎娶劉氏為例。事實上這絕無可能。在莊氏尚未成為常州首屈一指的望族時,娶婦就極為崇尚門第,以至于莊氏族譜特意將與名門望族聯(lián)姻列入“盛事”一門。莊氏與之聯(lián)姻的劉氏也絕非弱族。劉氏先祖劉真是鳳陽人,為明初追隨朱元璋的功臣,曾參與攻克常州(原書說他在常州投軍,不確)。劉真之子劉敬于1400年中舉,官至刑部員外郎,家族發(fā)跡頗早。與出身甚微、靠著不懈努力才成為常州巨族的莊氏相比,劉氏的初始條件要好得多。常州有“西營劉氏”一說,就是因為朝廷“給秩駐扎常州郡城西營”,此外還有句俗語叫“劉半城,莊一角”,足見劉氏勢力并不弱。

         

        在莊氏族譜記錄重要聯(lián)姻的“盛事”一門中,與西營劉氏聯(lián)姻并不占很大比例,可見莊氏一族并不認為莊劉聯(lián)姻在姻親關(guān)系中有什么特殊地位。莊氏家族人丁興旺,雍正年間男丁數(shù)已過千,嘉慶年間更是達到千五有余,因此婚姻關(guān)系也極為復(fù)雜。在常州,莊氏多適配吳氏、龔氏、錢氏、卓氏、劉氏、董氏、卜氏、白氏、湯氏等望族,如計入莊氏全部分支,這些家族中不少都可說是與莊氏“世代聯(lián)姻”。由于莊氏人口眾多,甚至外地望族如宜興儲氏、丹陽荊氏也能夠說與莊氏有“世代聯(lián)姻”的關(guān)系。

         

        書中所強調(diào)的莊氏族學(xué)對莊氏后代的決定性影響也值得推敲。事實上,所謂族學(xué)也就是義塾,很大程度上提供的是基礎(chǔ)教育,能否對宗族子弟乃至外族成員的成才起到?jīng)Q定性作用,這是頗為可疑的。就莊氏家族成員的自述來看,舉業(yè)成功者一般均由小家庭延請宗族內(nèi)外名師受教。相應(yīng)地,所謂宗族族產(chǎn)使得男性可以一心向?qū)W不問世事也有些夸大——莊氏子弟在完成舉業(yè)前往往要長期充當塾師或以刻書為業(yè),莊氏族譜中收錄的《董太夫人家訓(xùn)》也明確指出,宗族子弟若讀書不成,須習(xí)得某一技能以謀生。以莊氏第八世莊起元為例,他五歲在祖父莊憲引領(lǐng)下拜金堦為師,十二歲就學(xué)浙江慈溪師從裘模齋,十三歲師從叔祖莊端,十五歲師從表兄唐訓(xùn),其后入龍城書院,十六歲師從陳達,十七歲師從吳之望、葛思賢,最終于四十七歲中舉、五十一歲中進士,在此期間,一直以塾師、刻書為業(yè),維持基本經(jīng)濟來源。

         

        艾爾曼以洪亮吉作為莊氏族學(xué)的成功案例,忽視了洪亮吉早年生活的其他面向。其母蔣氏對他的教育作用不可小覷,如蔣氏就親自教子讀書“正句讀,審音訓(xùn),故禮吉(按:亮吉又名禮吉)學(xué)有原本,不一染俗師之陋”,洪亮吉也著有《外家紀事》,講述蔣氏對自己的影響。同時,洪亮吉也曾于武進陽湖縣學(xué)接受教育,并先后從學(xué)十五位塾師??梢姡f氏族學(xué)的影響有沒有書中描述的那么大,是頗可懷疑的。至于說洪亮吉是“家境貧寒的貧民子弟”,更是對常州望族的誤解。洪亮吉的曾祖父洪璟曾為山西大同知府。祖父洪寀入贅觀莊趙氏,娶康熙四十八年狀元趙熊詔女兒為妻,遷入常州。洪亮吉雖因祖父牽涉巨額債務(wù)、父親早逝而家道中落,但其母蔣氏亦出身常州望族,且受過良好教育。如此家世背景,說幼年失怙經(jīng)濟上受影響確是事實,將之描述為“家境貧寒的貧民子弟”,那就過分夸張了。

         

        與洪亮吉相類似的是,書中提到,莊培因之子莊述祖自稱學(xué)問“皆吾祖吾父之余澤,而無一非吾母義方之教也”,其母正是來自長洲彭氏的蘇州狀元彭啟豐之女。他在自述中說:“外家自長寧公倡明正學(xué),父子祖孫相授受,舅氏于途次為不孝指示大略,證求真實,絕去異同門戶之見,不孝從此稍知向?qū)W,不至入于下流?!闭且驗檫@樣的家庭背景,莊述祖才得以承接常州今文經(jīng)學(xué)與蘇州漢學(xué)兩方面的傳統(tǒng)。推而廣之,今文經(jīng)學(xué)傳入地處江南、盛行古文經(jīng)學(xué)的毗陵莊氏,與所延請的塾師是否有關(guān),也大可挖掘。書中對莊述祖的闡釋相當疏略,這是頗為遺憾的。

         

        對母親所起的教育作用的忽視,是本書的一個遺憾。書中雖然也提到了女性的重要性,但多著眼于外家提供的教育支持以及與外公對接的通道。江南望族中母教的重要性則未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清朝江南宗族外家的影響可通過母親本人直接傳遞,這在才女輩出的常州到杭州一線尤為明顯,例如上文所述毗陵蔣氏女、長洲彭氏女對洪亮吉、莊述祖的早年教育。

         

        事實上,不少士子之所以能安心讀書科舉或從事學(xué)術(shù)研究,并非依靠所謂族產(chǎn),而是因為有經(jīng)營才能出色的母親或妻子。書中提到的張惠言家族三代夫人,都出自本地望族?;菅缘淖婺赴资稀⒛赣H姜氏、夫人吳氏、弟媳湯瑤卿則堪稱典型。白氏曾在他人勸她讓兒子學(xué)手藝謀生時說:“自吾翁而上,五世為文儒,吾夫繼之,至吾子而澤斬,吾不可以見吾翁。”數(shù)代之后,吳氏在面臨類似情況時也說:“吾家十數(shù)世食貧矣,然皆世儒,隳祖業(yè)不可自吾子始?!睍辛硪恢匾宋飫⒎甑撘彩芷淠盖f太恭影響甚大。莊太恭為莊存與之女,曾親授其子《楚辭》《文選》與唐宋詩詞古文。如果作者能對常州望族的女性予以更多的重視,會更好地反映出當時宗族的原景。

         

        必須指出的是,本書中譯本舛誤較多。由于本書評基于中譯本,前述原書錯誤不排除譯者誤譯的可能性。

         

        例如,此書譯者將莊氏始祖莊秀九誤譯為“莊休九”??紤]到本書初版出版于1998年,當時資料搜索便捷程度遠非現(xiàn)在可比,莊秀九之名在不親至常州翻閱家譜的情況下,的確難以查實,還算情有可原。但其他的錯誤就令人難以原諒了。

         

        原書提到,莊秀九由鎮(zhèn)江府金壇縣(今常州市金壇區(qū))遷入常州,而中譯本誤作遠在四川的金堂縣。作者既已指明莊氏家族已經(jīng)遷入江南,加之金壇、金堂拼音不同,不應(yīng)該混淆這兩縣。此類錯誤后來還一再出現(xiàn),如將金匱縣(今屬無錫市)誤譯為金桂縣。而莊秀九遷居常州后入贅的常州望族蔣氏,中譯本也誤作江氏。譯者顯然未曾翻查相關(guān)史料,而是根據(jù)英文直接找了自認為合適的字?!傍P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譯者譯成“豐陽”,并旁注“音譯”,又把劉真留在常州的兒子劉敬誤作“劉京”、劉敬之子劉俊也誤作“劉淳”。2014年版的封面還將原書英文書名中常州的拼寫Ch'ang-chou改成了Chang-zhou。

         

        在涉及核心人物莊存與的章節(jié)中,出了全書最難以理解的一處翻譯錯誤——莊氏最輝煌時期的榜眼狀元兄弟莊存與和莊培因到底誰更年長。莊存與和莊培因是親兄弟,莊存與生于1719年,于1745年中榜眼,莊培因生于1723年,于1754年中狀元。存與中榜眼后,培因曾作詩云:“他年令弟魁天下,始信人間有宋祁。”存與為兄、培因為弟是非常明顯的事實,英文原書中也列出了兩兄弟的出生年份。然而,中譯本對莊存與和莊培因到底孰為兄孰為弟的處理,可謂混亂不堪。如在第三章第三節(jié)即有“其兄莊培因1754年殿試”云云。同節(jié)還有“1744年他25歲時……其兄莊培因18歲(1741年)即中舉人”,文本所述年份與兄弟二人的親屬關(guān)系發(fā)生了明顯的矛盾,但是在短短幾段之后,譯者又正確譯出莊存與子莊通敏“中舉之速堪與其叔父培因媲美”。推測原因,大約是英文不分兄弟,一概稱作brother,譯者不經(jīng)仔細查證而任意譯成兄、弟,鬧出數(shù)行之內(nèi)忽兄忽弟的差錯。

         

           

         

        莊存與,清代經(jīng)學(xué)大師,提倡今文經(jīng)學(xué)

         

        拋開這些錯誤不談,本書最大的成功在于,出色地描繪了常州歷史上空前大概也是絕后的文化昌盛時期,大批的常州才子在日益困難的大環(huán)境下,既勉力謀生,同時也積極尋求挽救國家的良方。當代常州人大概已經(jīng)很難想象這些在文章中驕傲地用“吾鄉(xiāng)”、“吾常”字眼的望族子弟在全國曾經(jīng)有多么大的影響。

         

        責(zé)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