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首發(fā)】《漢服歸來》出版,記錄十數(shù)年壯闊波瀾,推動漢服運動再上層樓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6-07-25 22:28:27
        標簽:

         

        《漢服歸來》出版,記錄十數(shù)年壯闊波瀾,推動漢服運動再上層樓

         

          


        《漢服歸來》,

        楊娜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眾多名家聯(lián)袂推薦,力推華夏衣冠復歸


        康曉光,當代新儒家代表性人物,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張改琴,全國政協(xié)委員、原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

        楚艷,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2014 年北京 APEC 會議領(lǐng)導人服裝設計師。

        李路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任平,蘇州大學教授、原江蘇師范大學校長。

        周星,日本愛知大學教授。

        魯健,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田薇,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孫異,歌曲《重回漢唐》、《漢家衣裳》作者和演唱者。

         

        【推薦語】

         

        通過這本書,可以看到十幾年來圍繞漢服展開的思考、行動與紛爭,看到在這背后隱藏的激情、理念、利益以及由此而來的沖突,看到到傳統(tǒng)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推陳出新的巨大潛力。期待這本書不僅是以往漢服歷史的見證,還將推動漢服運動更上層樓。

         

        ——康曉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用一本書傾情呼喚“衣冠上國”地位的回歸,震撼著我們民族每一個人心靈,拷問著億萬國人身心的文化偏好?!稘h服歸來》給予讀者的不僅是對一種已失落的民族服飾文化的再發(fā)現(xiàn),更是找回我們文化自信自強賴以為生的原初根基。

         

        ——任平(蘇州大學教授、原江蘇師范大學校長)

         

        本書為讀者打開了一扇理解漢服運動的大門。本書提及諸多同袍們的事跡細節(jié),將為漢服運動的發(fā)展史所銘記;作者搜集和整理的各種資料,也必將為未來研究漢服運動之全貌、全程的學者們所借重。

         

        ——周星(日本愛知大學教授)

         

        我的同事遍訪中國各地,為我們展現(xiàn)了當代漢服回歸十三年的精彩歷程。雖然故事有些生澀,但不妨礙我為他們的真誠和勇敢點贊,不妨礙我對他們的堅持和付出贊揚。希望這本書能吸引更多中國人關(guān)注我們的傳統(tǒng)服飾和文化,讓人們感受到中華文明的當代魅力。

         

        ——魯健(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每個人都有夢想——我的這位女同事,不僅成天夢想著自己體味漢唐盛世,而且還積極啟蒙她身邊的每一個人和各位即將閱讀這本書的所有讀者,感受漢服和其背后的東方韻律——人說,有夢想的人都是美麗的,身著漢服的娜娜小姐,自然是更增加了一層魅力!

         

        ——田薇(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漢服復興十余載,一直有很多人默默在努力,楊娜就是其一,在七年前就開始搜集和整理漢服復興史料。多年以后,當我們的后人讀到這本書,會知道曾經(jīng)有一群人為祖先的衣冠和文化付出自己的心血,他們的名字叫“同袍”!

         

        ——孫異(歌曲《重回漢唐》、《漢家衣裳》作者和演唱者)

         

        【序言】


        序一

         

        在當今世界文化融合趨勢日益強烈的形勢下,保護中華民族文化的特有品性,使其不被同化、消解的任務與形勢依然緊迫和嚴峻。這其中也包括對中國民族服飾的保護與傳承。回顧歷史,我們在歷史的畫作、影像中,在前輩先賢的學術(shù)論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不同歷史時期服飾的特征和演進的軌跡。秦之古樸,漢之肅穆,唐之飄逸,宋之娟麗,明之端莊……一直是我們美好而鮮活的記憶。

         

        2002 年,我隨團訪問歐洲。在那里,我看到日本人、韓國人、阿拉伯人經(jīng)常穿著各自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昭示著自身民族和國家的特點,代表著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國家形象。而我們中國人穿什么的都有,不僅顯得散亂,而且也沒有自己的特色。自那以后,我對民族服飾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也開始關(guān)注和研究民族服飾。

         

        民族服飾的發(fā)展是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富強、 興旺和發(fā)達的重要標志。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由中央政府制定的規(guī)范性很強的服飾體系,反映著當時的文化特征和審美傾向,上至帝王、官員,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服飾具體的規(guī)范,也開創(chuàng)過不同輝煌、絢麗的歷史。這種傳統(tǒng)和做法一直延續(xù)到孫中山先生在民國建立以后設計、制作的中山裝。中國服飾在歷史上、在世界上來說都是很輝煌、很有成就的。而從清初“易服”至新中國成立的 300 多年里,中華民族內(nèi)憂外患,民族服飾文化也隨之被破壞了。新中國成立后,民族服飾的發(fā)展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人們有的著中山裝,有的著西裝,也有的著布軍裝等,農(nóng)村婦女則是大對襟衣衫,民族服裝的特色完全被模糊了。

         

        在當代中國, 各少數(shù)民族仍保持了各自的服飾文化傳統(tǒng), 每逢節(jié)假日、重要會議都著盛裝出席,非常醒目。但占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卻沒有任何標志性的服飾,服飾歷史基本處于中斷的局面,日常服飾五花八門、嚴重西化,沒有漢民族文化的特征、品性和標示。這幾年通過社會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對各民族文化各個領(lǐng)域加以重視、保護、傳承,并將其納入非遺保護的范疇,但是漢民族的服飾文化傳承卻沒有得到重視。這是一個巨大的缺憾。

         

        所幸的是,來自民間的一群漢服復興者,經(jīng)過十幾年的努力,讓這種塵封了幾百年的服飾,逐漸抖落厚厚的塵埃,重返大眾視野,也成為當代社會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我們都是整體向前發(fā)展的。在闊步向前的道路上,我們提倡漢服,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尊重,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展示大國形象的具體表現(xiàn)。 即使在服飾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一些 “復古”,那也是積極的、科學的、向上的。當然,衣服只是開端,只是恢弘的傳統(tǒng)文化殿堂中最表層、最顯著、最通俗、最容易傳播的那部分。就像漢服 “同袍” 們口中所說的: “華夏復興, 衣冠先行。 始自衣冠, 達于博遠。 ”這件衣裳的復興,帶動的是整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祖先的智慧、審美和生活方式,將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散發(fā)出更美妙的光輝。

         

        在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我多次提出《關(guān)于確定漢族標準服飾的提案》,引起了不少委員的共鳴和許多媒體的關(guān)注?,F(xiàn)在民間自發(fā)推廣的漢服,設計標準不統(tǒng)一,影響相對有限,確實需要有國家層面權(quán)威機構(gòu)的推動和促進。一旦漢服標準制定下來,不僅能給全體漢族人以一種服飾上的獨特標示,對保護、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傳統(tǒng)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希望國家有關(guān)部門和機構(gòu),多多關(guān)注了解漢服和這場來自民間的漢服復興運動,開展對這個課題的調(diào)查研究,給之以多方面的支持。我也將竭盡所能,繼續(xù)為恢復漢服而奔走、呼吁。

         

        《漢服歸來》這本書,記錄的是漢服復興運動的歷史,也是這群漢服復興者的故事。這個過程,真實、感人、艱辛而又頑強。不管外人如何看待或者評價,那些真正身體力行推動漢服運動往前走的人,在質(zhì)疑猜測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漢服傳承了下去。這段歷史,這些故事,只是艱澀而不失精彩的開篇——未來,還在不斷開創(chuàng)著、記錄著。

         

        張改琴(全國政協(xié)委員、原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

         

        序二

         

        中國幾千年的服飾文化,歷史悠久,不同朝代各有獨特的服裝風格;中國又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個民族的服飾文化獨具特色。這些都值得我們?nèi)パ芯亢捅Wo,值得我們?nèi)鞒泻桶l(fā)揚。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華夏民族曾經(jīng)是一個講究穿著華美服飾且注重禮儀的民族,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幾千年服飾文化的中國卻僅僅成為服裝加工制造的大國,而不是服飾品牌和創(chuàng)意設計強國, 這不僅僅是經(jīng)濟問題、科技問題,更是深層次的文化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中國經(jīng)濟實力的提高,政府提出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大發(fā)展,在這個大的概念下,中國服裝從文化、技術(shù)、市場等多角度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已經(jīng)成為整個服裝領(lǐng)域的重要議題。

         

        近年來,隨著政府的扶持和主流媒體以及諸多學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懈的研究和推廣,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關(guān)注傳統(tǒng)文化,并提出“漢服”、“國服”、“華服”等各種說法,其實都是希望在服飾方面展現(xiàn)中國精神。中國作為紡織服裝大國,加工制造業(yè)非常發(fā)達,但中國品牌大多數(shù)都在模仿西方流行趨勢,創(chuàng)新不足、缺少中國特色的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培養(yǎng)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時尚設計相結(jié)合的服裝設計師、創(chuàng)建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服裝品牌、提升國人對自己傳統(tǒng)服飾的認知、培養(yǎng)穿著習慣已勢在必行。

         

        回顧中國服裝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傳承、交流、影響、創(chuàng)新一直在不斷上演,漢唐的大氣磅礴、雍容華貴與宋明的簡約優(yōu)雅、溫潤端正都同樣能夠表現(xiàn)中華民族的最高級的審美精神,至今也沒有形成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而當下的中國服飾美仍舊需要保持多樣化和差異性,而這種多樣和差異比最終趨于無差異的“融合”狀態(tài)要更現(xiàn)實,也更有意趣。

         

        中國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jīng)說: “藝術(shù)的能事不僅見于知所取,尤其見于知所舍?!蔽覀冊诶^承服裝傳統(tǒng)的時候同樣存在取與舍的問題,要取傳統(tǒng)美學的精神韻味而舍一成不變的傳統(tǒng)形式,進而達到“如鹽之溶于水,存其咸味而無其蹤跡”的境界。傳統(tǒng)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繼承的問題,它實際存在于那里,逃脫是不可能的,我們爭論的只是對它的理解。中國服裝傳統(tǒng)的一個核心成分是它的審美價值觀,是它追求高于形的精神的一種審美理想。幾千年的中國服飾,無論是褒衣博帶、深衣襦裙,還是立領(lǐng)盤扣、素衫禪衣,這些具象的服裝造型、紋飾圖案都僅是傳統(tǒng)服飾的形式,而真正讓這些形式千變?nèi)f化的是這些表面形式背后的中國文化精神,既有如牡丹般的雍容大氣,又有如梅花般的凌霜傲雪。不論是服裝設計師還是漢服推廣者,如果不再能深刻地理解這種既包容開放又堅韌不拔的理想,而只是簡單地模仿傳統(tǒng)服飾的一些表面式樣,那么這種“繼承傳統(tǒng)”就是很可怕的。

         

        所以還是要先回到根本,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去挖掘和整理,然后作創(chuàng)新設計。尤其是服飾文化方面,作為設計師要深入了解如何使用我們精湛的傳統(tǒng)的織染繡工藝、縫紉工藝、圖案寓意等,在了解這些的基礎(chǔ)之上,更要結(jié)合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包括西方的一些先進服飾理念,比如結(jié)構(gòu)設計、面料織造、高科技的特殊工藝都可以和我們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東西結(jié)合在一起,從而創(chuàng)造新的中國式樣,以此再現(xiàn)中國人的文化底蘊。

         

        近些年,中國社會掀起了一股“漢服熱”。那些身體力行推動漢服復興的年輕人,往往既不是服裝設計專業(yè)的學生,也不是歷史考古專業(yè)的研究者,但他們卻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考證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文化、形制、工藝……甚至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選擇了穿寬袍大袖,著峨冠博帶,奔走呼吁,希望恢復漢服傳統(tǒng),可以說這是一股非常積極的推動重振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力量。但是可能由于他們?nèi)鄙賹Ψb專業(yè)技術(shù)的積累,缺少對于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設計思考,所以他們呈現(xiàn)出的服裝視覺水平往往參差不齊。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職業(yè)服裝設計師、專業(yè)服裝機構(gòu)也參與到這場熱潮中。相信通過各方協(xié)同發(fā)力,定會提升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整體審美水平、質(zhì)量水平和文化品位。

         

        很欣慰看到《漢服歸來》飽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對傳統(tǒng)漢服文化的發(fā)展脈絡進行了仔細的梳理,并對漢服運動的推動者們做了生動的記錄,這不僅將對推廣漢服文化產(chǎn)生積極影響,同時也是中華文化復興進程中一次鮮活而重要的歷史見證。

         

        未來我們需要攜手努力,共同著眼于對傳統(tǒng)服飾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同時自信包容地吸收東西方優(yōu)秀成果,創(chuàng)造出更多樣的傳統(tǒng)中式服裝風格、更豐富的服裝式樣,讓國人真正喜愛并愿意穿著有我們特色的民族服裝,展現(xiàn)新時代中華民族的精氣神與文化自信, 重振衣冠上國,再造禮儀之邦。

         

        楚艷(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2014 年北京 APEC 會議領(lǐng)導人服裝設計師)

         

        序三

         

        我的學生楊娜幾乎是癡迷于漢服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初認識她時,知道她是在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工作,而且曾經(jīng)留學英國,性格開朗,行事作風看似都已經(jīng)西化。但在接觸中慢慢發(fā)現(xiàn),她的內(nèi)心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古代人”。她喜歡跳古典舞蹈,喜歡聽古風音樂,喜歡看武俠小說,喜歡讀歷史典籍,甚至微信頭像也是古典扮相。

         

        我也曾經(jīng)好奇,為什么她要來讀社會學的博士呢?社會學基本上是一門不折不扣的現(xiàn)代社會科學。她或許更適合國學專業(yè),或者是歷史專業(yè),再或者是新聞專業(yè)。但后來接觸多了慢慢地了解到,她雖然喜歡漢服,喜歡傳統(tǒng)文化,但是她最感興趣的,并不是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的輝煌,而是當代中國的文化復興之路。她始終堅信,在這場文化復興運動中,首先發(fā)力的應該是漢服復興,這個傳統(tǒng)文化中最表層、最淺顯但卻最外顯的部分。緩慢推進、跨越時空、持續(xù)不斷的漢服運動,深深地吸引了她,所以她選擇了社會學,希望通過學習社會學的理論,探究這一運動得以持續(xù)的社會基礎(chǔ),揭示作為一種社會運動的漢服運動的形成發(fā)展脈絡,并探索未來的可能發(fā)展方向。

         

        十年磨一劍,她編著了《漢服歸來》這本書。在這本書里,她講述的不是服裝的歷史與特征,也不是服裝的演變與發(fā)展,而是當代社會中那些有關(guān)漢服復興運動的人物與故事。 書里的那些人, 他們來自全球各地,有著不同年齡,分布在不同領(lǐng)域,從事著不同職業(yè),也有著不同的專業(yè),但他們卻有著共同的目的——希望通過這件衣裳的復興,推動整個中華文化的復興。因此,《漢服歸來》涉及的不僅僅是漢服的事情,還涉及當代中國的禮儀、節(jié)日、國學等諸多社會現(xiàn)象,甚至還有海外華人的身份認同訴求,因而它是一場文化復興運動的縮影。

         

        對于楊娜來說,她在漢服運動之中從來不是一個旁觀者,也不是一位單純的研究者,而是一位身體力行者。也正是因為她的親身參與,所以她聯(lián)系到了逾百位核心參與者,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資料,講述了這十幾年中那些與漢服息息相關(guān)的故事。這些故事,諸如“穿漢服逛街”、“穿漢服過傳統(tǒng)節(jié)日”、“穿漢服行成人禮”、“穿漢服跳舞蹈”聽起來都很瑣碎,甚至有些渺小,但恰恰是這些滄海一粟的事件,還有那些年輕人堅持不懈的努力,竟然讓這件消失了 300 多年的衣裳,重新回到了中國公眾的視野。

         

        楊娜自己其實也和書中提到的那些人一樣,他們的努力雖然沒有獲得社會所有人的接受, 但是他們的無私奉獻與實踐精神卻被很多人認可?;蛟S,正如他們所期盼的,這種扎根民間、反復出現(xiàn)、持之以恒的宣傳方式,真的可以為當代傳統(tǒng)文化復興探索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參考方案。所以,她決定把這十幾年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通過這本書,讓更多人了解衣冠重生的那條風雨荊棘路,那群默默付出的人,那些悲喜交加的故事,還有那尚沒有看到結(jié)局的社會紀實。也期待這些人能夠以漢服復興為脈絡,繼續(xù)弘揚傳統(tǒng)文化,讓中華文明再次綻放光芒。

         

        李路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編委會】

         

        李正劍,劉荷花, “回燈”汪家文, 康嘉,王忠坤,姜天,楊雪瑾,施海珍, “趙豐年”吳佳嫻,崔曉然


        【作者簡介】


         

          

         

         

        楊娜(網(wǎng)名“蘭芷芳兮”),目前就職于中國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曾多次參與國內(nèi)外重大新聞事件報道;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在讀博士研究生,主攻方向為文化研究。

         

        自2006年起關(guān)注漢服運動,留英期間主創(chuàng)了“英倫漢風”漢服社,還曾連續(xù)兩年擔任 “漢服北京”社團負責人之一。2009年在中國文化部批準,由第十一屆亞洲藝術(shù)節(jié)執(zhí)委會主辦的“民族之花”評選活動中獲得冠軍,并以“漢族之花”名義著漢服參加了藝術(shù)節(jié),這是漢服首次與55個少數(shù)民族服裝同臺亮相。同時,專注于梳理漢服運動的發(fā)展歷史與脈絡,在網(wǎng)絡上共發(fā)布三版《漢服運動大事記》。

         

        本人自幼學習民樂和舞蹈,獲得琵琶9級、古箏8級,中學期間擔任北京市金帆藝術(shù)團主力隊員。大學就讀于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工程專業(yè),此間,通過德語TestDaf 考試,獲得對外漢語教師培訓證書,并在校外兼職T臺模特。此后,在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攻讀管理學碩士,畢業(yè)后曾赴瑞典工作。


        【內(nèi)容簡介】

         

        傳統(tǒng)文化式微是近代中國的歷史事實。到了21世紀,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承國學經(jīng)典”的口號可以說是越喊越熱。但口號喊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并不容易,究竟應該如何讓祖先的智慧與現(xiàn)代社會接軌,更是沒有人知道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文化之中最表層、最顯著、最容易傳播的那部分—漢服,漢民族服裝,這件塵封了六個甲子的漢家衣裳,也逐漸抖落了厚厚的塵埃,重返了大眾視野。與此同時,浮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還有那群峨冠博帶的年輕人,他們希望以漢服復興運動為載體,讓世人可以重新審視我們的民族文化。

         

        2002年時,他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搭建宣傳平臺。2003年開始嘗試依據(jù)文獻記錄復原制作漢服。并穿上那寬袍大袖的衣裳走上街頭,向路人介紹著:“這就是漢服”。再后來,他們以穿漢服為起點,學習禮儀、練習舞蹈、誦讀國學,打起了“再造衣冠上國,重振禮儀之邦”的宣言。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漢服運動竟然與民俗文化、古琴雅集、讀經(jīng)運動等文化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了融合之勢。

         

        在這個推廣過程中,他們嘗試了一切可以嘗試的方式。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他們搭建了自己的網(wǎng)站、百度貼啊,還經(jīng)營著微博公共號、微信公共號,甚至FACEBOOK上都有大量的興趣小組,幾乎是動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網(wǎng)路資源;在社會中,他們從兩三個的網(wǎng)友聚會,在馬路上集體發(fā)放宣傳單,再到公園里的成群結(jié)隊的舉行民俗活動,再到組建合法的民間社團,甚至籌辦實體的文化體驗場所,一步步、一點點的積累著資本與資源,在漢服歸來的這條路上傾注著熱情,揮灑著汗水,向世人們介紹著那些幾乎被遺忘了的服飾、禮儀和文明。

         

        十三年后,漢服活動還飄揚過海,在馬來西亞、在加拿大、在歐洲也都有人組建了漢服社團。他們說:“華是族的概念,我們要穿著漢服,留住族根,更要讓華夏文明在這里重生”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高校的學生也在加入進來,全國高校中的漢服社團,已經(jīng)超過了三百余家。另外,還有很多精英人士開始響應,有“兩會”上的呼聲,有大學中的畢業(yè)典禮探尋,就連淘寶上的漢服市值也已過億。他們其中有的人物故事,被中央電視臺拍成了紀錄片,講述著如何從“草根”奮斗起來的經(jīng)歷。他們的人生,也因為這件衣裳而改變:有的辦起了讀經(jīng)學堂,有的開設了文化體驗館,還有的著漢服行走中國。

         

        只是,漢服歸來的這條路上,很多故事聽起來有些辛酸與悲涼罷了。若干年前,它曾經(jīng)被驅(qū)逐、被誤解,甚至被焚燒……于是,我聯(lián)系到了漢服運動十余年中的逾兩百位核心人物,請他們來講述漢服復興的那些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緣由和影響,并嘗試梳理出漢服運動的發(fā)展脈絡,也提煉出這些事件與中國社會之間的千絲萬縷聯(lián)系,關(guān)注漢服運動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也惟愿通過這十幾萬字的書稿和兩百張圖片所組成的《漢服歸來》一書,讓更多人了解到“漢服歸來”路上的那些真實、感人而又堅強的故事。

         

        惟愿之子于歸,世間再無離散。



         

          

         

        涿州影視城拍攝(圖中人物:李正劍)

         

          

         

        中國人民大學文淵漢服社明德樓合影(攝影:中國人民大學文淵漢服社)

         

          

         

        漢服北京箭陣表演(攝影:漢服北京)

         

          

         

        漢舞《禮儀之邦》 (攝影:廣州市漢民族傳統(tǒng)文化交流協(xié)會)

         

          

         

        西安“盛世霓裳·禮學復興”集體成人禮(照片提供:西安高校漢服聯(lián)盟)

         

          

         

        四川博物館中秋活動(拍照攝影:四川漢文化研究專業(yè)委員會)

         

          

         

        加拿大多倫多春節(jié)活動(拍照攝影:加拿大多倫多禮樂漢服社)

         

          

         

        馬來西亞華夏文化生活營(攝影:馬來西亞漢服運動)

         

          

         

        南通桃塢漢服社紀念漢服運動十二周年(攝影:南通桃塢漢服社)

         

          

         

        第一屆西塘漢服文化周開幕(攝影:北京華人版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第一屆中華禮樂大會(攝影:福建漢服天下)


         


        【目錄】

         

        第一章 觸摸衣冠上國

         

        第一節(jié) 昔日的衣冠之治 

        第二節(jié) 人間丹霞華彩衣 

        第三節(jié) 剃發(fā)易服之殤 

        第四節(jié) 民國時曇花一現(xiàn)


        第二章 再現(xiàn)漢家衣裳

         

        第一節(jié) 重塑文明史觀 

        第二節(jié) 尋覓漢民族服裝 

        第三節(jié) 漢服運動元年 

        第四節(jié) 與子同袍偕行

         

        第三章 服飾產(chǎn)業(yè)新篇

         

        第一節(jié) 漢家兒女自制衣裳 

        第二節(jié) 興起于電商平臺 

        第三節(jié) 體店與產(chǎn)業(yè)路 

        第四節(jié) 中式禮服時尚 

        第五節(jié) 復原、復古與復活 

        第六節(jié) 不要非遺要活著

         

        第四章 重振禮樂之邦

         

        第一節(jié) 華夏重在祭祀 

        第二節(jié) 再行冠笄之禮 

        第三節(jié) 學位服與畢業(yè)禮 

        第四節(jié) 昏禮寧靜致遠 

        第五節(jié) 立德正己之射禮

         

        第五章 這是漢服運動

         

        第一節(jié) 漢服網(wǎng)友聚會 

        第二節(jié) 三角區(qū)域的先行者 

        第三節(jié) 內(nèi)陸區(qū)域的延續(xù) 

        第四節(jié) 新生代漢服運動

         

        第六章 此生不與君絕

         

        第一節(jié) 進階中的新動力 

        第二節(jié) 一切可能的領(lǐng)域 

        第三節(jié) 漢服重歸生活 

        第四節(jié) 十余載堅守與重聚

         

        第七章 守護在互聯(lián)網(wǎng)

         

        第一節(jié) 網(wǎng)絡平臺的轉(zhuǎn)變 

        第二節(jié) 多樣化創(chuàng)新嘗試 

        第三節(jié) 一切可能的自媒體 

        第四節(jié) 一人一衣是為依

         

        第八章 華族尋根之旅

         

        第一節(jié) 祖先刻下華夏印 

        第二節(jié) 港臺區(qū)的中華情 

        第三節(jié) 異國他鄉(xiāng)華夏情 

        第四節(jié) 衣冠一見是故鄉(xiāng)

         

        第九章 文化穿在身上

         

        第一節(jié) 揭開塵封之美 

        第二節(jié) 守望傳統(tǒng)節(jié)日 

        第三節(jié) 此曲能解人間意 

        第四節(jié) 暮色中的羽衣霓裳 

        第五節(jié) 文人之琴與集 

        第六節(jié) 匯合讀經(jīng)運動

         

        第十章 華夏歸來之路

         

        第一節(jié) 許君一世長安 

        第二節(jié) 衣冠安處是華夏 

        第三節(jié) 立命于中華未來

         

        特別鳴謝

        后記 惟愿不訴離殤 

        附錄1 漢服運動大事記 

        附錄2 昔日人物的現(xiàn)狀 

        附錄3  2016年漢服認知度調(diào)查


         

          

         

        2016年4月4日至8日,漢服公益宣傳片登陸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圖中人物:李凱迪;拍照攝影:美國紐約漢服社)

         


         

        (作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首發(fā))


        購買地址: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微店:http://detail.koudaitong.com/show/goods?alias=273yhcudwq8oc&showsku=true#userconsent#

         

        八月初京東,當當,各新華書店開售,敬請期待!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