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開放大學舉辦“國學青年說:2016年中國——以色列大學生暑期實踐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交流會”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初七日癸亥
耶穌2016年8月9日
儒家網(wǎng) 訊 8月6日晚,“國學青年說:2016年中國—以色列大學生暑期實踐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交流會”在南通開放大學舉行。這也是該校“中國—以色列大學生聯(lián)合考察南通古鄉(xiāng)鎮(zhèn)活動”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參加此次交流活動的有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助理葉達夫等一行5人、南通開放大學國學社的同學以及知止堂義學經館、蒙館的部分學生。
在當晚的交流中,以色列友人們欣賞了中國的茶藝、棕編,交流了中國文化的學習心得。在孔子學院里,他們學習《論語》《孟子》《莊子》《道德經》;學習中國的書法、繪畫;感受中國的節(jié)日端午、春節(jié),品嘗中國的美食餃子;以色列的中文老師會建議學生們學唱中文歌曲以幫助他們快速掌握中文。以色列的大學生們表示喜歡中哲,覺得中國古老的文獻在當今也具有非常大的價值。比如中國人強調的“孝”,在他們的觀點中,也是一樣的,他們也重視家人的團聚。但是中以文化上也是存在著差異,最直觀的是禮儀上的不同。對于我們舉辦的“凈語良言”活動,通過學校的引導,倡導青年人禮貌用語、文明上網(wǎng),他們則認為在以色列這是家庭的責任,而不是學校的任務。
在南通進行的古鎮(zhèn)考察一周時間內,給以色列大學生們印象最深的是中國文化的繼承非常好,隨處可見。但是那些古鎮(zhèn),有些地方,他們認為十年后也許就會消失,因為只有老人留在古鎮(zhèn),年輕人都出去了。希望在時代的發(fā)展過程中,能找到一個平衡點,留住這些記憶。
在交流中,以色列大學生們也提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比如在中文學習中,有些字不理解,查了字典,看了注解,結果還是不懂,他們問我們在中文學習中要準備哪些工具書;還有,我們中國人(小朋友)讀經典更側重是哪方面的學習。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與他們一樣,也存在“學文言文的困難”,其實這也是漢字的魅力所在。工具書他們也都有了,唯一能給他們的建議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因為中國的經典里,不僅可以識字,學習遣詞造句,更重要的是學習圣賢的智慧,學習對生命對生活的態(tài)度。在反復的閱讀過程中,同時完成了知識的積累、社會閱歷的積累,你的智慧得到提升,那時,就不會是“字能看得懂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活動最后,以色列友人們還欣賞了知止堂的同學們帶去的節(jié)目——中國人的讀書法:吟誦表演,小同學們的天籟童聲,一定會讓他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具體的印象。
據(jù)悉,以此中以大學生將在南通深入唐閘、如皋、呂四、常樂等十鎮(zhèn)一街進行系統(tǒng)的考察和拍攝,最終形成文集,以此向2017年中國——以色列建交25周年獻禮。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