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大國學支教:國學盛宴,魅力無邊
作者:唐霞(安徽師范大學)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二十日丙子
耶穌2016年8月22日
用創(chuàng)意教出新意,用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創(chuàng)造。這個暑假,安徽師大志愿者赴阜陽市阜南縣育蕾小學進行國學支教。17位志愿者承擔了為期15天的國學支教課程,有一年級至六年級共計200名學生參與其中。志愿者創(chuàng)新國學支教方式,快樂國學,寓教于樂,改變了傳統(tǒng)支教形式和內(nèi)容,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將漢服作為教育載體,讓孩子們在體驗和玩耍中不斷培養(yǎng)興趣、學習知識,志愿者們別出心裁,讓漢服走進課堂。在不同年級,圍繞“漢服”開展了一系列課程和活動。
以“漢服選講”課導入漢服的概念,為孩子們詳細地介紹了不同漢服的特點。從冠、冕到衣、裳,一張張亮麗的圖片,一個個新鮮的名詞,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既要有所聞,也要有所見,志愿者們舉辦了漢服展,讓孩子們和漢服近距離接觸。炎炎夏日,志愿者穿上厚厚的漢服為孩子們展示不同漢服的穿法講究,一節(jié)課后,汗水浸濕了志愿者們的衣衫。此外,志愿者穿著漢服帶孩子們一起做“角色扮演”的游戲,讓漢服走下神壇,走近孩子們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文藝匯演的舞臺上,由孩子們帶來的“漢服秀”讓家長觀眾們眼前一亮。孩子穿著典雅的漢服,緩緩上臺展示,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漢服文化。
服飾文化是一個國家最顯著的文化符號,漢服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朵絢麗之花。它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安徽師大志愿者創(chuàng)新國學支教方式,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對漢服文化的認知,樹立他們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
吟詩誦詞唱曲,做我華夏好兒郎
說起中華文化,詩詞歌賦占據(jù)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志愿者們在國學支教課程中,開展了《詩經(jīng)》講解、唐詩宋詞元曲等系列詩詞課程。講解之余,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孩子們對詩詞的興趣,吟誦成為了國學課程之一。
《詩經(jīng)》吟誦課上,孩子們興致盎然,全力配合志愿者的教誦。分層教學模式,讓不同年級的學生體驗不同難度的吟誦。從“桃之夭夭”的歡快,到“蓼蓼者莪”的低沉;從“宜室宜家”的美滿,到“哀哀父母”的悲傷;起伏婉轉的音調(diào),是孩子們飽滿洋溢的感情。《詩經(jīng)》吟誦課程開啟了孩子們“原來詩也能唱出來”的智慧之門。朗誦課程也激發(fā)了很多孩子的興趣??犊ぐ旱膼蹏娖?,輕揚愉快的理想贊歌,稚氣未脫聲音把它們譜成了一首首感人、動聽的曲子。
一撇一捺一揮毫,筆走龍蛇躍紙上
漢字,是中國人的第一張名片,書法在國學支教的課程上必然不可或缺。在育蕾小學的課堂上,志愿者們獨具匠心,帶來了不一樣的創(chuàng)意書法課程。
學習書法,首先要了解漢字。志愿者們從文字課探入,為孩子們帶來了別開生面的文字之旅。從漢字的不同結構,到漢字的演變源流,志愿者帶領孩子們一起挖掘每個漢字背后的意義,讓孩子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緊接著,從握筆姿勢開始,每一位志愿者手把手地教孩子們?nèi)绾斡霉P。以簡單的筆畫入手,從篆書寫到楷書,孩子們對書法藝術的熱情不斷高漲。書法課下課的時候,教書法的志愿者常常被孩子們圍堵在教室門口,爭先恐后地將自己的書法作品教給小老師評價。
童心是一個小小的宇宙,里面蘊藏著無窮的力量,只是這力量,需要指引,需要啟發(fā)。安徽師大的志愿者在國學支教的課堂上,走出了傳統(tǒng)的支教模式,在常態(tài)化的課業(yè)輔導之外,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場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意相聯(lián)系的國學盛宴,致力于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培養(yǎng)孩子們對國學的興趣。讓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體會國學的魅力,也讓國學在孩子們的口中筆下煥發(fā)青春和活力。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