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華氏:財不足為后世計 德可致后世綿遠
作者: 莊若江(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初六日辛卯
耶穌2016年9月6日
無錫華氏尊東晉孝子華寶為“孝祖”。北宋時期,華氏后裔徙居汴京,后由華原泉率領族人回歸無錫,此后家道昌盛,聲望日高,華原泉也由此被尊為無錫華氏始祖。明初,華原泉十世孫華貞固遵照父親華幼武之命,遷居地處偏僻的無錫東南蕩口鎮(zhèn),從此將家族推向了更加繁榮的階段。華貞固被尊為蕩口華氏的“始遷祖”。
華氏在無錫這塊土地上綿延一千七百余年,代不乏人,在明清時期共出37名進士,僅蕩口華氏就有22名,被譽為明清時期無錫第一望族。
蕩口華氏是無錫華氏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幾百年間,蕩口華氏以勤勉“力田”為本業(yè),對內(nèi)以“孝悌”維系親情倫理,以詩禮涵養(yǎng)內(nèi)質(zhì);對外則秉持忠厚仁德的處世之道,歷經(jīng)幾十代而興盛不頹,名人輩出。明嘉靖間收藏大家、“真賞齋”主人華夏,較早開始銅活字印刷的華燧,與徐壽合作造出中國第一艘蒸汽機輪船“黃鵠號”的數(shù)學家華蘅芳,華蘅芳弟弟、同為數(shù)學家的華世芳,當代著名漫畫家華君武等都出自蕩口華氏。
秉承始遷祖華貞固所訂立的“忠厚傳家,力行德義”之家訓,蕩口華氏家族代代相繼,施行善舉,借助創(chuàng)設和興辦義倉、義田、義莊、義學、義棧等多種形式,贍濟族人,普惠鄰里。蕩口華氏創(chuàng)辦的華氏義莊是明清時期規(guī)模較大、存續(xù)時間較長的義莊之一,有“江南第一義莊”之稱。蕩口華氏還熱心辦學,清末華鴻模創(chuàng)辦了果育學堂,其孫華繹之將果育學堂改名為鴻模高等學校,享譽海內(nèi)外的國學大師錢穆、力學之父錢偉長、兩院院士錢臨照、音樂家王莘等都曾在這里就學。幾百年來,蕩口華氏在壯大家族實力的同時造福桑梓,產(chǎn)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樹立了良好的家族形象。
蕩口古鎮(zhèn)
蕩口古鎮(zhèn)位于江蘇無錫東南鵝湖鎮(zhèn)境內(nèi),西鄰鴻山越國貴族墓群和泰伯墓,東與蘇州、常熟接壤。由于長江和太湖在此交匯,河道密集,水路暢通,至明末清初蕩口鎮(zhèn)已逐步發(fā)展成為當時錫東地區(qū)的一大商埠,有著“小蘇州,銀蕩口”之譽。這里河道縱橫、湖蕩密布,小橋流水、環(huán)境幽雅。這里歷史遺存眾多,有著大片明清古建筑,計有四個(13處)省級文保單位,一個市級文保單位,50處歷史建筑。2004年被公布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
華氏家訓《慮得集》
華氏家族的家訓主要體現(xiàn)在蕩口華氏“始遷祖”華貞固所著的《慮得集》中?!皯]得”取“千慮一得”之義。
《慮得集》有四卷,分列家勸、祭禮習目、冠婚儀略、治喪紀要四個方面,又輯華貞固詩文雜著二卷,附錄于后,涵蓋了勤業(yè)、修身、孝悌、清廉、勸學等豐富的內(nèi)容,作為治家經(jīng)典,世代相傳,為華氏家族的長足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華貞固在其《慮得集》中表達了他對傳家興族的見解。一是孝悌忠信,承續(xù)孝子之風;二是力農(nóng)濟物,務以忠厚持家;三是憂患思慮,常欲克勤進取;四是積財積德,皆以道義為利;五是知書識禮,謹守耕讀傳家;六是修譜立祠,是為敦固宗盟。華貞固的治家觀點是:“不憂子孫之乏財,唯憂子孫之不德”,“財不足為后世計,德則可致后世綿遠也”。他諄諄告誡子孫:“慈善之心,忠孝之道,吾家歷代循守,傷人之財,害人之事,吾家積祖不為。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是吾徒之所當然者,乃日用常行之道也。”
《慮得集》傳世已久,其所書慈善之性、純良之德、務本濟物之道,以及訓育子孫拳拳之心、循循善誘之法,歷經(jīng)時世更替,仍舊熠熠生輝。
●視頻腳本
江蘇無錫華氏:忠厚傳家 力行德義
收薄田,住陋屋,著粗衣,吃淡粥,低頭行...
在江蘇無錫東南處的鵝真蕩旁,坐落著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江南小鎮(zhèn)--蕩口。這里風光秀麗,人杰地靈??v橫交錯的水系、枕河而建的民居與河畔的橋廊臺榭相織相融,形成了一幅河蕩連綿、溪流縈繞的水鄉(xiāng)幽美畫卷。這座如詩如畫般的江南小鎮(zhèn),千百年來孕育了許多杰出人才。而這里的望族華氏,更是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閃耀著亮眼星光。
鵝真蕩
華姓,最早源于子姓,是商朝商王成湯的后裔。東漢末年,華氏族人為避禍亂遷至江南。到了北宋時期,幾經(jīng)曲折定居于梅里鄉(xiāng)的隆亭(今無錫東亭)一帶,后又遷往蕩口。此后華氏家族家道昌盛,人才輩出。單單明清兩朝,從無錫華氏走出的進士就有三十七位,其中僅蕩口一帶就多達二十二位。明代思想家顧憲成曾說:“江南數(shù)巨族者,必推首華氏?!?/span>
華氏第二十九世孫 華燮琦:
明代翰林院太史華察,明代大收藏家華夏,近代著名數(shù)學家、教育家華蘅芳,革命夫妻華明之和沈安娜,當代著名漫畫家華君武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蕩口人。
無錫蕩口一帶的華氏家族至今綿延了二十余代,之所以人才濟濟,長興不衰,與其家族的傳世家勸--《慮得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慮得集》,顧名思義有著“千慮一得”之意,是蕩口華氏先祖華貞固為了引導后世、傳承家風所制定的家規(guī)家勸。書中內(nèi)容包含四個部分:一為家勸,二為祭禮習目,三為冠婚儀略,四為治喪紀要。六百多年來,《慮得集》秉孝義之風,以“忠厚傳家,力行德義”的核心思想指導著華氏后人如何做人、持家、修身、處世。
華氏第三十世孫 華龍德:
在清朝乾隆年間,《慮得集》選編入了《四庫全書》,這本書集中體現(xiàn)了他(華貞固)的家教思想:教育后人如何做人,如何持家,如何盡孝,如何行善,如何睦鄰。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道自古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tǒng)美德,孝義精神在華氏家族中尤為昭彰,代代相傳。
華貞固的祖母陳氏,早年喪夫,然而她堅持侍奉公婆多年,含辛茹苦將兒子華幼武(華貞固父親)撫養(yǎng)成人。由于過于操勞,陳氏患上了消渴癥(糖尿?。?。到了晚年,病情日益加重,逐漸雙目失明,行走不便。華幼武日日陪伴母親,侍奉湯藥。為了更好的奉養(yǎng)母親,照顧其日常起居,元至正二年(1342年),華幼武籌劃建造了“專事奉母之所”--春草軒。華氏一族孝老愛親的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成就了許多佳話。
明洪武三年(1370年),華貞固遵從父命,舉家從隆亭遷至蕩口。在蕩口,華貞固購置了一塊空地,搭建起兩間簡陋的茅屋安頓家人,并選中了鵝湖西岸至鴻山、嵩山之間的大片湖沼荒灘,在此墾荒屯田。
華貞固率領子孫默默勞作,筑堤墾田,修路架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荒僻的濕地逐漸變成了良田。據(jù)《慮得集》記載,“洪武七年,收頗豐,生計粗立”,可見這時華氏的屯田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收獲較為豐足,這些糧食不僅能夠保證族人們的供給,還能救濟鎮(zhèn)上的貧苦百姓。
華氏第三十世孫 華泉根:
蕩口始遷祖華貞固老人家,他到蕩口來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住的草房,后來雖然富裕了,他想到的還是祖父祖母,繼續(xù)為老人家建造了春草軒,為家族建立了家譜,建立了祠堂。他的一生是清淡、簡樸、節(jié)約的。
華貞固還博學通經(jīng),善于總結(jié)人生,他的一生著作良多。短文《遺懷自釋》,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精悍地呈現(xiàn)了華氏家族的行為價值觀:
收薄田,住陋屋。著粗衣,吃淡粥。低頭行,蜷足宿。
勿貪財,休縱欲。善固窮,能忍辱,屈如伸,是為福。
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 陳振康副教授:
(華氏)家訓里面講:“財不足以為后世計,德則可致后世綿遠也”,就是說,華氏的發(fā)展,要靠德而不是財。再三地告誡子孫,要以德為先。所以華氏的后代,有做大官的,也有發(fā)財致富的,但他們都以德為先。
華氏第五十二世孫 華金生:
作為祖宗對子孫說的話呢,基本上是以一種“訓示”的角度來講的,而我們?nèi)A氏是“勸”,我們的《慮得集》叫家勸,我感覺到,“勸”與“訓”之間除了敬畏,還有一種平易,覺得和祖宗之間更加親近了?!?/span>
“慈善之心忠孝之道吾家歷代循守,傷人之財害人之事吾家積祖不為”;“勿貪可無悔,守分可無憂;堅制可無怨,克勵可無求”。
孝悌忠義、忠厚持家、克勤進取、道義為利、知書識禮、敦睦宗族……這些華氏家勸中的精髓不僅為華氏營造了良好的家風,也為華氏族人指明了前行之道。
華氏第五十二世孫 華金生:
我們祠堂里面有規(guī)矩,每次祭祀,都要學習,要選讀《慮得集》。小孩子在古代讀私塾的時候,只要識字了,就要看《慮得集》。每年春秋兩季祠堂里都要講課,講解《慮得集》,要求子孫去聽。
蕩口華氏家族六百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還有著一件世代相承的家族大事--興建義莊。明弘治年間,華貞固的曾孫華守吉曾經(jīng)創(chuàng)辦了無錫歷史上的第一所義莊。到了清代,華氏家族的老義莊、新義莊、春義莊、襄義莊、永喜義莊先后在蕩口北倉河沿岸落成。這些義莊本著“崇善孝義”的廉義精神,在當?shù)貪毞隼А①犂戏鲇?。如同華氏治家有家規(guī)一樣,這些義莊也都有著嚴格的莊義莊規(guī)。
華氏義莊
以華氏老義莊為例,這所義莊定有十款條約、八條細則以及續(xù)申規(guī)條。其中明確規(guī)定義莊設立董事一人、司事二人,由司事協(xié)助董事共同掌管義莊的田租、銀錢、賬冊等一切事務。董事與司事每三年換屆調(diào)整一次,必須由族內(nèi)品行端正、經(jīng)驗豐富的人擔當,如有能力不足或侵吞、挪用、徇私舞弊的情況出現(xiàn),可以立即更換。
江南大學教授 莊若江:
你現(xiàn)在去看華氏義莊,墻上掛的那些東西,(內(nèi)容)非常的嚴格,非常完整,總的經(jīng)費用了多少,用于什么,都是非常明確的,都有詳細規(guī)定。比如說我看它用于教育的就達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它不僅助貧,還資助家族里面貧困的學生讀書。
無論是華氏家勸《慮得集》中“忠厚傳家,力行德義”的核心思想,還是華氏義莊“重廉潔、利為公”的廉義精神,在華氏歷代族人的身上都有著顯著的體現(xiàn)。
明代翰林院太史華察,是蕩口華氏始祖華貞固的第七代孫。他自小聰明,性情沉著,善于思考。為官期間,華察力行華氏家勸,他秉公敘用天下名士,拒絕與奸相嚴嵩為伍。在家鄉(xiāng)蕩口,華察捐田濟民,還為地方修造了橋梁25座。華察一生奉行“五不欺”的原則:“不欺天、不欺君、不欺親、不欺友、不欺民?!?/span>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一種叫做“銅活字印刷”的印刷術(shù)在江南一帶盛行。這種印刷術(shù)改進了傳統(tǒng)木活字與錫活字印刷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印刷質(zhì)量與實用度?!般~活字印刷”的誕生象征著中國印刷術(shù)逐漸趨于成熟。而發(fā)明這項技術(shù)的,也是蕩口華氏家族的一位刻印大家--華燧。華燧一生淡漠名利,致力于藏書、刻印,他將自家的印書作坊命名為“會通館”,因此華燧也常被人稱為“會通君”。
到了近代,華氏家族更是人才薈萃。最典型的無疑是著名數(shù)學家、教育家、翻譯家華蘅芳,他與胞弟華世芳先后走上了專攻算學的道路,蕩口的“二華”也因此成為清末中國數(shù)學史上耀眼的雙星。1865年,華蘅芳與徐壽合作設計制造出了中國第一艘木質(zhì)明輪蒸汽輪船--黃鵠號,揭開了中國近代船舶工業(yè)發(fā)展的新篇章。
蕩口華氏人才輩出,除了華察、華燧與華衡芳兄弟,明代大收藏家華夏,多才多藝的琵琶藝術(shù)家華秋蘋,近代教育家華鴻模,實業(yè)家華繹之和漫畫大師華君武等多個領域的翹楚,都出自于蕩口華氏。
蕩口古鎮(zhèn)管委會主任 李立:
華氏義莊贍族濟困,做了很多善事、很多公益事業(yè),促進了當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穩(wěn)定。而華氏一族興義田、辦義學,則促使我們這里名人輩出。所以蕩口古鎮(zhèn)的文化,充分體現(xiàn)在華氏家族尚德、崇教、孝義這些方面。
國以家為基,家以德為本。修身、齊家,方能治國、平天下。以“忠厚傳家,力行德義”為核心的華氏家規(guī),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氏后人,使一個鐘靈毓秀的江南小鎮(zhèn)成為了孝義之邦、名人搖籃。已經(jīng)有著六百多年傳承史的《慮得集》,也將在未來的歲月長河里不斷綻放光芒。
●(短視頻一)
義莊善行甲一方
義莊,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宗族慈善機構(gòu),起源于北宋范仲淹所創(chuàng)立的范氏義莊,主要功能是贍養(yǎng)族內(nèi)貧苦之人。無錫地區(qū)的義莊,最早始于華氏。明弘治年間,為了更好地踐行華氏祖訓,華貞固的曾孫華守吉捐出良田五百畝,創(chuàng)辦了無錫歷史上的第一所義莊。這所義莊雖然持續(xù)時間不長,但開啟了蕩口一帶義莊文化的先河。
到了清代,江南一帶義莊文化發(fā)展迅速,華貞固的十二世孫華進思決意再建義莊,他獨資捐出良田一千三百畝,建立了“華氏義莊”,俗稱“老義莊”。到了清末,“老義莊”的義田總數(shù)最多時達到了七千多畝,“華氏老義莊”也因此成為了當?shù)匾?guī)模最大、持續(xù)時間最久的義莊。
除了“老義莊”,華氏后裔的多個分支先后在蕩口創(chuàng)辦了永喜義莊、春義莊、新義莊和襄義莊。如同華氏治家有家規(guī)一樣,這些義莊也都有著嚴格的莊義莊規(guī)。
以華氏老義莊為例,這所義莊定有十款條約、八條細則以及續(xù)申規(guī)條。其中明確規(guī)定義莊設立董事一人、司事二人,由司事協(xié)助董事共同掌管義莊的田租、銀錢、賬冊等一切事務。董事與司事每三年換屆調(diào)整一次,必須由族內(nèi)品行端正、經(jīng)驗豐富的人擔當,如有能力不足或侵吞、挪用、徇私舞弊的情況出現(xiàn),可以立即更換。
華氏家族的義莊尊孝道、重廉潔、嚴紀律、講誠信。除了濟貧扶困、救助鰥寡孤獨外,義莊還利用集體公產(chǎn)聘師設館,興辦義學,對當?shù)貙W子進行免費或半免費的教育。對于才智過人的學子,義莊還會設立額外的獎勵津貼。
光緒初年,華氏族人華芬遠創(chuàng)設“懷芬書屋”,為華氏子弟提供教育場所。后來,其子華耕樂又將書屋規(guī)模擴大,將“懷芬書屋”更名為“耕余書屋”,兼收鎮(zhèn)上的外族子女免費入學。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華耕樂之子華鴻模將自己的畢生積蓄全部捐出,在“耕余書屋”的舊址上創(chuàng)辦了蕩口第一座新式學堂--華氏私立果育兩等學堂。這所學校雖小,卻云集了眾多名師,國學名儒顧子重、音樂家劉天華等人都曾在這所學校任教。著名國學大師錢穆、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等,都曾在這所學校讀書。
懷芬書屋
蕩口華氏家族世代踐行“忠厚傳家、力行德義”的家規(guī)家勸,熱心公益。明朝以來,蕩口華氏共建立了12個義莊,擁有義田13751.6畝,其數(shù)量及規(guī)模都達到了江南之最。
蕩口古鎮(zhèn)管委會主任 李立:
蕩口古鎮(zhèn)保留了我們江南地區(qū)最完整的義莊遺址,這些義莊包含有許多傳統(tǒng)的文化,推動了當時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修復、保護蕩口古鎮(zhèn)的意義也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傳承。
【無錫華氏家訓摘編】
勤業(yè)篇
我愿汝等繼承上世一氣所生慈善之性、純良之德、務農(nóng)濟物之道,修之于躬。復用勸告于子子孫孫,俾人人相守、世世相傳,篤信而力行之。則根本堅固,枝葉自然長茂,而可守其嗣祀矣,勉之,勉之!
--摘自《慮得集·家勸一》
【譯文】
我希望你們繼承上代一直保持的慈善本性、純樸優(yōu)良的品德和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濟助他人的理念,并把它作為對自身修養(yǎng)的根本。再要用它來勸戒、告知給自己的子子孫孫,使他們每個人都一起守護(這些理念),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并能實實在在地信守、努力地實行它。這樣,就能像樹一樣,根子扎得牢固(使家道扎實牢固),枝葉自然而然地就能生長茂盛(子孫就會興旺),也就可以固守宗嗣、祭祀先祖了,努力啊,努力!
惟愿子孫勤耕、納賦、守分、養(yǎng)親,力行德義,以盡庶人之道耳。
--摘自《慮得集·家勸一》
【譯文】
只希望子孫能夠勤奮耕作、繳納田賦、恪守本分,贍養(yǎng)親人,努力實施德行義舉,來盡到一個普通人的責任。
修身篇
此吾所以不憂子孫之乏財,惟憂子孫之不德爾。噫!設或不賢,雖貲貨充積,亦弗能有適,足為累身之具;使其果賢,則能景行前哲,以義為利,衣食自當裕然,豈可不以積德為重哉?
--摘自《慮得集·家勸一》
【譯文】
這就是我不擔憂子孫缺乏財產(chǎn),只擔心子孫沒有德操的原因。哎!假若有人(子孫)不賢德,即使財物堆滿,也不能有安逸的生活,卻足以成為拖累自身的工具;倘使他果真是賢德的,就能景仰、實行前代哲人(賢者)所作,把道義作為利益,衣食自然會很充裕,難道可以不把積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嗎?
見賢則思齊,見善則企及。
--摘自《慮得集·家勸一》
【譯文】
看到賢德的人,就要想同他一樣(看齊);看到善人善事,就要勉力做到(它)。
日自省,為持心、修身、改過、遷善之始也。
--摘自《慮得集·卷四》
【譯文】
每日自我反省,是端正心態(tài)、修養(yǎng)自身、改正錯誤、走向完善的開始。
行事篇
凡遇事務,必要明白參問,具陳情實,精思、詳慮、熟議可否,擇善而行。勿執(zhí)己見,勿恃己能,勿遂己欲。
--摘自《慮得集·家勸二》
【譯文】
凡是遇到事務,一定要問清楚、弄明白事情的實際情況,精心思考,慎重考慮,仔細計議,選擇最好的方法實行。不要固執(zhí)自己的意見,不要逞自己的個人能力,也不要為實現(xiàn)自己的私欲(而辦事)。
凡聞閑言是非,先究何所從來,即時明白面問,不得藏疑,恐成積怨。大抵間言不入于耳,便無彼我之私,而親誼自厚。茍能責己恕人,不介胸中,尤為盛德也。
--摘自《慮得集·家勸二》
【譯文】
凡是聽到播弄是非的傳言,首先要探究它是從哪里來的;立即當面詢問清楚,不能隱藏疑慮,(否則)唯恐累積成怨隙。大體上只要不聽閑言碎語,就不會產(chǎn)生矛盾,而感情自然篤厚。假如能夠多責備自己,寬恕別人,心中不存芥蒂,這尤其是一種美德了。
華氏義莊大門
孝悌篇
為兄為弟,為子為孫,宜思孝悌忠信,力行禮儀以和順之,則福祉備膺矣。
--摘自《慮得集·家勸一》
【譯文】
作為兄弟、作為子孫,應該經(jīng)常想到孝、悌、忠、信,努力踐行禮儀,使家庭和順,那么福澤就會完備了。
慈善之心,忠孝之道,吾家歷代循守,傷人之財,害人之事,吾家積祖不為。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是吾徒之所當然者,乃日用常行之道也。
--摘自《慮得集·家勸一》
【譯文】
慈善的心腸,忠誠、孝敬的品德,我們?nèi)A氏歷代都遵循信守;使別人的財產(chǎn)受到損失,傷害別人的事,我們家世代都沒有做過。日常生活中處世恭謹,做事敬業(yè),與人相處誠信,這是我們這些人應當這樣做的,這是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
勸學篇
孝弟、忠信、禮儀、道德,賢人君子之所以體用者,在乎經(jīng)書之中,不可不讀,不可不習。若能習與性成,則賢人君子之所同歸,使后世稱為良善之家,子孫不亦美乎,不亦美乎?
--摘自《慮得集·家勸三》
【譯文】
孝養(yǎng)父母、弟兄和睦、忠義誠信、知禮識儀、明道進德,這是賢人、君子身體力行的,(這些內(nèi)容)都在經(jīng)書里有,不可以不讀,不可以不仿效。倘若能夠習慣成自然,形成性格,就能成為兼具才德的人,讓后世人稱為良善之家,(那時)對子孫不是很好嗎,不是很好嗎?
廣學問,博學不厭,下問不恥,孜孜奉國,憂公如家,卿大夫之道也。
——摘自《慮得集·附錄上》
【譯文】
廣泛學習知識,學識淵博而不滿足,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不以為恥辱,一心一意地為國家出力,把公眾的事情當家事一樣憂心,這是卿大夫的胸懷。
篤學修身,孝悌忠信。格物致知,窮理盡性。仁熟義精,為賢希圣。
—摘自《慮得集·附錄上》
【譯文】
踏實學習,刻苦修身,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忠于國家,誠信待人,窮究事理,獲得知識,徹底理解,尋根究底。參透仁義的精粹,要努力以圣賢為榜樣。
【專家觀點】
莊若江:家族興盛得益于家訓教化
蕩口,一個蕩漾著粼粼水色的古鎮(zhèn),無錫華氏家族的祖居地。3200多年前的商朝晚期,泰伯奔吳,定居梅里,筑城勾吳,位于梅里之側(cè)的蕩口也成為吳文化的發(fā)祥地?!短┎防镏尽份d,蕩口在明代之前默默無聞,至明初華氏家族定居于此,“其名始顯,四百年來,高門巨閥,櫛比鱗次,皆華姓也?!泵鞔吲数堅f:“吾邑惟華氏族最大,他族不得望矣?!?/span>
蕩口古鎮(zhèn)
據(jù)《華氏宗譜》,華寶、華原泉、華貞固被蕩口華氏尊為“三祖”。東晉末年的華寶是華氏家族的“孝祖”,因恪守與父親華豪“歸來行加冠之禮”的約定,終身不冠不婚,其孝心感動世人。華原泉乃無錫華氏始遷祖,是華寶過繼胞弟之子華愨的后代。華愨一支世代居無錫,宋代時因官職而遷居東京汴梁,后輾轉(zhuǎn)回歸無錫,定居東亭,被尊為無錫華氏始遷祖。
華原泉的十世孫華貞固則被尊為蕩口華氏“始祖”。明初,華貞固奉父命舉家遷居蕩口,墾荒興家,歷經(jīng)數(shù)十年,開墾湖灘荒地千余畝,創(chuàng)下不俗家業(yè)。華貞固也是家族文化的創(chuàng)建者,他嗜書博學,筆耕不輟,修撰宗譜,輯錄先賢警句佳篇,編為《慮得集》(即華氏家訓),訓導后輩傳承弘揚家族精神?!稇]得集》不僅秉持“以農(nóng)為本”思想,還強調(diào)親慈子愛,孝德治家,義善天下,成為家族長期奉行的訓誡。書中內(nèi)容凝結(jié)了華貞固一生的感悟,表達了他對家族基業(yè)穩(wěn)固和后世發(fā)展的深思遠慮,正合書名“千慮一得”。他還為族內(nèi)堪稱楷模的先祖作傳,記載其嘉言懿行作為族人奉行孝德之禮的依據(jù)。
家訓育人作用可謂巨大,華氏子弟在明清數(shù)百年間,共出了22位進士,兩位榜眼,“位列群族之首”,成為聞名江南的科舉世家。華氏還出了許多文化科技名人,刻書印刷業(yè)的先驅(qū)華燧;收藏家、書畫家華夏;數(shù)學家、科學家華衡芳、華世芳;音樂家、金石家兼名醫(yī)華秋蘋;實業(yè)家華鴻模、華繹之;繡藝大師華璂;漫畫家華君武……如此龐大的人才群體不能不讓人思考一個家族的興盛與家訓家學之間的淵藪關(guān)系。
華氏書香悠久,耕讀傳家,代有才人。幾百年來,華氏家族深受吳地崇文重教之風浸染,無論何時,都竭盡所能創(chuàng)造優(yōu)良讀書環(huán)境,教養(yǎng)子弟,節(jié)衣縮食,設立家塾,家中常年書香盈門。華幼武《黃楊集》、華貞固《慮得集》、華察《皇華集》、華叔陽《華禮部集》等著作都被收入《四庫全書》。這些著作不僅為華氏自身家族文化建設添磚加瓦,并借助《四庫全書》的影響力流芳廣布。
家訓的另一核心要義是“忠厚傳家,力行德義”。華貞固在《慮得集》中表達了他對家族精神財富的見解:“財不足為后世計,德則可致后世綿遠也”,“生于憂患”方能“死于安樂”,若無良好道德操守,物質(zhì)財富反而可能累及后世子弟,使他們走上驕奢淫逸之邪路。即使不遇災荒禍患,豐厚家產(chǎn)也會被敗家子散光。所以,華貞固說自己“不憂子孫之乏財,惟憂子孫之不德”,“以義為利,衣食自當裕然”,“力行德義”,方能保家業(yè)世代綿延興盛。
正是在這樣的家族文化引導下,華氏世代力行德義,廣行善舉,建橋筑堤,減免佃租;災荒之年,出粟賑民,贍濟族人。蕩口華氏建有多座義莊,數(shù)量規(guī)??胺Q“江南第一”。義莊不僅扶危濟困,還大力興辦義學。華氏先后創(chuàng)辦了學海書院和懷芬書屋,辦學資費皆由義田供給,學校邀請“品行端方之師”執(zhí)教,并向貧寒子弟發(fā)放助學金,參加會試者還予以旅費補助。
華氏家訓,代代相繼,孝德齊家,義善天下,不僅樹立了良好的家族形象,也產(chǎn)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家訓的力量,由此可見!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