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旅行文化的集大成著作——略評張聰《行萬里路:宋代的旅行與文化》
作者:楊丁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三十一日丙戌
耶穌2016年10月31日
書名:《行萬里路:宋代的旅行與文化》
作者:張聰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2月
昨日收到快遞來的張聰所著的《行萬里路:宋代的旅行與文化》(此書于2015年12月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剛打開包裹后就迫不及待的瀏覽了一遍。今日細讀之,對其中內(nèi)容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而讀完全書以后,更感覺這該書確實是一部反映宋代旅行文化特別是中上層官僚的旅行文化之集大成之作。
張聰是南開大學本科,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分校的碩士,華盛頓大學的博士,現(xiàn)從教于弗吉尼亞大學。師從著名美國宋史研究專家伊沛霞女士。這該書可謂張聰博士多年宋史研究的嘔心瀝血之作。該書對宋代中上層文人官僚的旅行生活作了相對詳細的考證,并盡可能的采用多視角的研究方法,將文化史、制度史、歷史地理和社會史結(jié)合起來進行研究,亦從社會學、文化學、地理學等學科維度進行觀照,可以說是將多學科結(jié)合研究運用相對較好的一部著作。
全書以旅行、生活與宋代文人開篇。接下來講述了旅行與宋代文人之關(guān)系和旅行的基礎設施。然后作者對旅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梳理。包括旅行前的準備,旅行前所要辦的公文手續(xù),旅行的人員、交通工具、住宿、送別儀式、旅行者的接待、游覽探訪。最后作者以黃州為個案探討精英、旅行、名勝與地方歷史之間的關(guān)系。該書將整體論述與個案分析結(jié)合,由宏觀到微觀,探幽入微,亦使文章在結(jié)構(gòu)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對宋代旅行文化的各個方面探討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某晒?。其中曹家齊《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張錦鵬《南宋交通史》系這方面的重要代表作。對水道的神靈祈禱體系的研究則有黃純艷先生的最新論文《宋代水上信仰的神靈體系及其新變》。此外,一些文學史研究者亦從不同角度或個案研究文人的旅行,如朱東潤《陸游傳》等皆是如此。但這些研究成果對整體和個案進行整合的研究仍有提升的空間。該書則把長江水道和文人旅行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風格獨具,蹊徑另辟,因此該書的出版,毫無疑問在這個方面可以彌補前人研究的不足。
該書以五位宋代著名文人歐陽修、王安石、洪邁、陸游和范成大的旅行為典型,以小見大,展現(xiàn)宋代中上層文人的旅行活動。這種思路顯有可取之處。
作者在開篇第一章首先講述了旅行的類型之后,轉(zhuǎn)而用個案分析法,對上述提到的五個文人的旅行情況作了考證之后,指出科舉制度使得整個王朝的受教育者都成為頻繁的旅行者(第54頁),而這些官員對仕途的追求又把他們帶入到不可知的旅行世界中(55頁)。這種見解一語破的,道前人所欲言而又未言者。此后,作者又轉(zhuǎn)入了對陸游和范成大兩位旅行家長江行的深入探討。關(guān)于陸游《入蜀記》和范成大《吳船錄》兩部著名的長江筆記,前人已經(jīng)有相關(guān)的論述。但該書則見人之所未見:作出長江水道是生命線這一判斷,作者從陸游《入蜀記》中看出長江水道生命線對造船業(yè)的發(fā)展,以及這條“生命線”上運輸?shù)姆泵?,這是過去陸游研究的相對不足之處。而由此引發(fā)的水路旅行、安全保障和神靈祈禱亦成為旅行者途中生活的重要方面。作者對這個問題已有詳細論述,此處不贅。
此后作者花了一章的篇幅來敘述宋人出行的準備,包括公文和手續(xù)辦理。如果說曹家齊《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是從相對抽象的角度研究這個問題,那么該書則把這個問題大為具體化了。該書以鮮活的實例,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文人啟程前手續(xù)辦理的畫卷。作者特別對陸游、范成大、洪邁三人出行前的準備作了詳細論述。指出:“旅行準備中的有關(guān)禮儀規(guī)范和政策規(guī)定給了旅行者相當大的靈活性······當官員上路后,他們還可以享受中央和官府提供的各種旅行好處?!保ǖ?11頁)作者在吸取前人諸多研究成果的同時通過舉例論證將這些成果進一步進行細化,其運用史料對此詳細考證的方法在這一章表現(xiàn)得十分充分。
書的第四章講述的是政府對官員的旅行幫助,其中特別講到挑擔軍人、交通工具和住宿三個問題。作者在這一系列的問題上依然以陸游、范成大的旅行作為典型個案,彌補了曹家齊《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一書的某些缺失,如結(jié)合具體個案對住宿條件進行比對考證。以筆者愚見,此為前人論著多數(shù)所無。特別的,作者還論述了一個曹先生以及張錦鵬《南宋交通史》等書都不曾論及的話題,即旅行者對住宿和出行條件的抱怨。
第五章則專講送別儀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酒、詩友誼為例引申出送別聚會的社會含義。作者將1177年范成大出川時大陣仗的告別隊伍與葉祖義出行無人相送的案例相比較,表明官員地位身份和送別儀式規(guī)格是成正比的。作者還舉了陸游送兒子子龍赴吉州的例子,證明宋代文人在思考處理財務問題,與同輩人和當?shù)孛T望族交往的處理上確實經(jīng)驗豐富。這些多為前人所未指出者。作者還一語中的地指出,送別文學體裁揭示了聚會參與者們“是這種生活方式的引領(lǐng)者?!保ǖ?78頁)
書的第六章之內(nèi)容是旅行者的接待、娛樂和花銷,第七章則是文人的旅游觀光與題寫碑刻。這一章最大的亮點是以三游洞探訪為個案,表明“只有通過歷代訪客的參與,包括親身前來探訪、文學創(chuàng)作、與洞穴有關(guān)的碑刻銘文的題寫,洞穴的名氣才能延續(xù)下去,并在幾個世紀內(nèi)越來越為人們所知。”(第232頁)作者就這一問題首先通過事實證實,正是由于中唐元稹、白居易和白行簡三位文人首次探訪三游洞,三游洞的名氣才逐漸大了起來,并在宋代以后為大批文人所探訪。而南宋以后,由于三游洞又經(jīng)過了歐陽修和三蘇的探訪,三游洞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旅游景區(qū)。作者便就此論述陸游對三游洞的探訪,指出陸游認為,相比白居易等人和三蘇,歐陽修和黃庭堅對三游洞的探訪是更有價值的。因為歐陽修和黃庭堅都在三游洞中留下了碑刻。因此作者指出:游客的到訪及“碑刻和著作也產(chǎn)生了一個積聚效應,構(gòu)建起一幅洞穴名人訪客的譜系圖”。(第239頁)作者還又一次以范成大1177年沿江發(fā)現(xiàn)景點這個個案為例,指出“探訪重要的自然和人文景點不僅被認為是一個增長學問和修養(yǎng)品行的方式,同時也使學者們感受到通過親身踏足前代名人留下的遺跡,他們與過去的文化建立了最為密切的聯(lián)系?!保ǖ?44頁)作者由此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觀點,對過去訪客的尊崇使得旅行者的活動變成了一種朝圣之旅,所論甚是。筆者認為,宋代士大夫文人的朝圣之旅依然可以在今天的旅游業(yè)當中作為一種借鑒。這種活動有助于提高旅行者的文化品位。
最后一章是以黃州這一蘇東坡曾經(jīng)貶謫的場所但在他之后卻成為著名的文化旅游城為例,展示蘇軾之后的黃州城。這是最能體現(xiàn)作者小中見大寫法的一章。其中作者又以黃州一地幾個最具代表性的景點——赤壁、雪堂、東坡為例,探討蘇軾到來以后這些地方的變化。作者指出:這三大景區(qū)因為蘇軾,成了后代訪客的熱門景點,黃州的形象因為蘇軾而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在本章的結(jié)尾,作者指出:“當各地城鄉(xiāng)在努力重建其歷史,力爭在國家歷史凸顯自己地位時,士大夫們在各地探訪的文化意義甚至就一直延續(xù)至今?!保ǖ?82頁)這個論點非常準確,亦是前人所未道者。筆者也認為地方的名氣確實是本地名人和走訪過當?shù)氐姆潜炯斯餐_創(chuàng)的。正是兩者的共同努力,確定了當?shù)卦谝粋€國家歷史中的地位。而正是一些非本籍名人的走訪,提升了這個地方的知名度(如當涂因為李白而為許多人所知,當涂本地人至今仍然以李白為自豪等)。
因此,該書雖然各章內(nèi)容不同,但總的來看,一直是圍繞陸游、范成大等人的旅行展開論述。作者正是以具體個案為主線看出若干重大問題,并由此引發(fā)對當時制度文化的思考。該書的另一大特色,筆者認為是個案分析法,作者正是從這些個案當中小中見大,看出其背后社會歷史文化的深意。
在談到該書諸多優(yōu)點的同時,也必須談到該書的不足,該書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未能對宋人的海外交通旅行進行論述。但實際上,海外交通旅行是宋人旅行的重要一環(huán)。趙汝適在《諸蕃志》中就記載了他旅行于海外諸國的所見所聞,而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也是這方面的重要代表作。然而這些卻為作者所忽略。同時,作者對宋人海上旅行(包括海外和宋朝境內(nèi)的沿海旅行)生活關(guān)注較少。而作為宋代旅行與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筆者認為對此也應給予一定程度的重視。與此類似,還有宋代的運河上的旅行。兩宋時期運河上的交通和旅行是交通文化史的重要一環(huán),在歐陽修、陸游等人的詩文中,都保留了一些運河旅行的內(nèi)容。作者未能就這個問題展開研討,不能不說也是一個遺憾。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