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故里東至:堯舜之鄉(xiāng) 人文薪傳
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十六日辛丑
耶穌2016年11月15日
皖江南岸東至縣,是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郡,境內(nèi)風景秀麗,文化底蘊深厚。
東至縣升金湖
縣城堯渡鎮(zhèn),相傳古時舜帝躬耕于此,堯帝聞其賢,千里來訪,渡河于此而得名,現(xiàn)存堯渡河、舜耕山(又名大歷山)等歷史遺跡,素有“堯舜之鄉(xiāng)”“堯城”的美譽。
山水堯城
堯城春曉
歷山攬勝
堯渡鎮(zhèn)近郊的梅城村,因宋代詩人梅堯臣曾在此任縣令,“有德政,人去民仍思之”,故名梅城。梅城村中有一自然村,曰周村,周氏家族世居于此。晚清時期,年輕的周馥(1837-1921)因戰(zhàn)亂外出謀生,后官至兩江總督。
出生于堯舜之鄉(xiāng),身受先賢熏陶,在祖父周樂鳴“布衣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諄諄教導下成長的周馥,酷愛讀書,終生與書相伴,為人重義,為官清廉。
周馥接官廳
城周村西側(cè)遺有周馥接官廳,傳為周氏家族會客之所。接官廳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后為防白蟻侵蝕,周馥第四子周學熙(1866-1947)按原有樣式重建。
周馥為官期間,曾數(shù)度回鄉(xiāng),死后亦葉落歸根,安葬于家鄉(xiāng)云霧坑。周馥墓園原有牌坊、亭閣和神道等,今均已荒廢,但神道上幾尊水泥雕塑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形態(tài)各異。
洋灰壩
在諸多周氏遺存中,洋灰壩、萬善橋是備受百姓稱贊的慈善工程。據(jù)史料載,堯渡河和梅山河等河流匯合處,每至汛期,洪水合流沖刷河道兩岸,威脅兩岸的居民生活。1924年,周學熙捐款修建洋灰壩,以護河岸,河壩有3米高,近千米。如今,洋灰壩厚實的墻體依然靜靜守護著河流岸邊的百姓家園。
萬善橋
萬善橋所建之處,曾是一條鄉(xiāng)間要道,原為木板橋,每到雨季,諸多不便。1933年秋,周學熙從唐山等處運來鋼筋水泥,在鄉(xiāng)紳們的協(xié)助下,于次年4月建成了這座橋。萬善橋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仍基本完好。
周氏宗譜
周氏一脈尊崇家規(guī)家訓,詩禮傳家,并樂于發(fā)展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民國11年(1922年),周家在梅城南門建“宏毅學舍”,取《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之意。學校聘請知名學者前來任教,學制為補習班兩年、預科班三年、本科班五年。
祠堂里的家風課
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如今,東至周馥家族心系國家、誠惠桑梓的事跡和情懷,成為當?shù)亟诸^巷尾的美談,更潛移默化,滲透到東至人的心靈深處。漫步周馥故里,時常能看到學子傳承家風、弘揚周氏文化。雖數(shù)經(jīng)歷史滄桑,故物已老,但周氏文化卻經(jīng)久流傳,輝煌依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