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郭齊勇】 “致良知”“知行合一”值得慢慢品味、躬身實踐——陽明心學的世界影響與當代價值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8-07-03 21:10:03
        標簽:
        郭齊勇

        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xiàn)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現(xiàn)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論》《守先待后》《文化學概論》《現(xiàn)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致良知”“知行合一”值得慢慢品味、躬身實踐——陽明心學的世界影響與當代價值

        作者: 郭齊勇

        來源: 《北京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五月十九日乙未

                 耶穌2018年7月2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diào)學習王陽明思想的重要性。王陽明的一生很短暫,僅有五十七年,但他留給世人的財富卻是無窮的。陽明心學要旨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生態(tài)智慧。陽明心學絕不僅僅屬于中國,也絕不僅僅屬于古代,其思想所煥發(fā)的光芒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深刻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

         

        陽明心學的歷史影響

         

        對我國的影響。陽明心學產(chǎn)生后影響巨大,朝廷大臣、學者士大夫、販夫走卒當中,都有陽明的信徒,尤其是在中下層民眾中具有極大的影響。“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張,是一種簡單直截、當下即是的工夫,引發(fā)了中下層老百姓的極大興趣,直接推動了儒學平民化運動,構成了對官學也就是朱子學的沖擊,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明亡以后,陽明心學受到打壓,但被譽為“同治中興名臣”的曾國藩,一生都崇拜陽明、效法陽明。近代以來,孫中山、蔣介石、楊昌濟、毛澤東等都十分強調(diào)陽明心學。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就包含有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蔣介石特意把臺北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毛澤東青年時期的導師、后來的岳父楊昌濟也是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的忠實信徒,在他的影響下,毛澤東認真閱讀了《王陽明全集》,還寫了一篇題為《心之力》的文章,大致就是按照陽明心學的路子闡述的。

         

        儒學在當代社會的發(fā)展也受惠于陽明心學,如現(xiàn)代新儒家的開山大師熊十力主張“保任良知,去向事上磨練”,他自己也說,其哲學體系中的“仁”“誠”“本心”“本體”等范疇就是陽明所講的“良知”。

         

        對日本的影響。陽明四十二歲時,曾在浙江與日本禪僧了庵桂悟會晤。桂悟東歸,日本始知有陽明心學。明萬歷年間,陽明著作就傳入了日本,被稱為江戶儒學鼻祖的藤原惺窩就讀過《陽明文錄》。十六世紀中期,中江藤樹最先在日本傳播陽明心學,被稱為日本陽明心學的“元祖”。中江藤樹之后,出現(xiàn)了三輪執(zhí)齋、佐藤一齋、大鹽平八郎等心學大師。三輪最先注解了《傳習錄》,這個注解本甚至早于中國本土。佐藤提出朱陸(王)會同的理論,從而使得日本陽明心學成為幕府之學,具有官方地位。大鹽則將張載太虛說與陽明心學結合起來,發(fā)展了陽明心學,他本人甚至在陽明心學的鼓舞下,領導了大阪農(nóng)民和都市貧民的起義,雖因失敗而自殺,卻發(fā)出倒幕運動的信號。稍后的維新志士如梁川星巖、西鄉(xiāng)隆盛、吉田松陰等,都是陽明心學的信徒。他們以陽明心學為團結下層武士、平民的紐帶和行為動力,開展倒幕和維新運動。陽明心學深刻影響了明治維新,已經(jīng)是國際學界的共識。岡田武彥先生甚至認為,中國陽明心學在明亡以后,“遭到空前激烈的非難”,“然而在日本,陽明學則得到了徹底的發(fā)展”。

         

        對朝鮮的影響。朝鮮半島大約在陽明逝世前后就已經(jīng)了解了陽明心學,有“朝鮮朱子”之譽的李退溪甚至撰寫了一部《傳習錄論辯》,專門駁斥陽明心學。退溪的巨大影響力,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朝鮮陽明心學的發(fā)展。但他本人卻有很明顯的心學傾向,甚至提出了與陽明心學頗為相通的“心即理”命題。17世紀時,鄭霞谷潛心研究陽明心學,開創(chuàng)了江華學派,一直流傳至今。同時,陽明心學的實用因子也影響到作為民族啟蒙思想前兆的實學派學者。實學思潮主要流派的重要學者,如李瀷、樸齊家、丁若鏞等無不受到陽明心學的影響。朝鮮近代實學思潮代表學者樸殷植更是力圖通過陽明心學實現(xiàn)“儒教求新”的目的,將當時流行的社會進化論與陽明心學結合起來,開展了名為“大同教”的宗教運動。所以錢明認為,“陽明學乃是朝鮮實學思潮產(chǎn)生的重要哲學基礎”。

         

        陽明心學作為東亞諸國共同的思想資源,在各國近代化進程中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越是重要的思想家,其內(nèi)在張力越大,矛盾也就越大。與古今中外一切思想體系一樣,王學體系也有自身自我否定的因素。王陽明倡導致良知,本意在從士人內(nèi)心喚起維護仁義道德的自覺性,但只強調(diào)內(nèi)心的道德自覺則有忽視客觀規(guī)范、標準,漠視禮法儀節(jié)的傾向,后來成為不道德的人掩飾自己丑行的借口,所以王門后學中有些人流于狂禪,不務實事,無關修養(yǎng)。陽明心學是在朱子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克服了朱子學的一些弱點,同時也有自身的弱點,也需要朱子學的補充。

         

        陽明心學的當代價值及其意義

         

        挺立道德主體。陽明心學的當代意義,其實是由其本身的特質(zhì)決定的。陽明心學本身就是自由活潑、積極主動的,極具創(chuàng)造性。它的第一個根本特點,就是強調(diào)人的道德主體性,即道德自由。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良知是心之本體,知行的本體。人是有良知的,人應該不斷地發(fā)明良知、實踐良知,振起人的精神生命?!爸铝贾笔菍W問修養(yǎng)的靈魂與第一原則。他告訴了我們一條道德人格的上升通道,彰顯了人性本來的光輝,強調(diào)人性的光輝不僅要照亮我們自身,甚至還要照亮他人。人不應該向下沉淪,不能為物欲所遮蔽,不能陷入異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這一點,可以喚醒現(xiàn)代人冷漠的、功利的、庸俗化的心靈,反抗當下社會拜金主義、權力崇拜、享樂主義、虛無主義,拯救當下的生態(tài)危機、信仰危機、道德倫理危機。

         

        提供生態(tài)智慧。王陽明對自然萬物,包括草木、鳥獸、山水、瓦石等,都有一種深厚的生命關懷,強調(diào)“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他發(fā)揮了孔子的“仁愛”與孟子的“仁民愛物”思想,在他看來,不僅是動植物等自然之物,甚至人造之物(如瓦),因其源于自然,又是人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物品,也都有生命,都有存在權利,都要顧惜。天地萬物是一個生命整體,雖然人類必須取用動植物,但動植物仍有自身的價值,體現(xiàn)了一種普遍的道德關懷。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誠惻怛”的仁愛之心發(fā)揮、擴充、實現(xiàn)出來,去應對萬物,使萬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

         

        賦予今人實踐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氣。大眾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認可書本上、講堂上的道理,但離開書本和講堂后卻難以躬行踐履。“知行合一”其實正是針對這個問題而來的。做不到是因為還沒能理會得透,理會透了自然做得到。陽明心學告訴我們,要在日用倫常之間,在禮樂刑政之間,將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發(fā)用出來,用來敬老愛親,用來修身齊家,用來盡倫盡職,為政理事。做一分,就體認一分良知,體認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這一點,可以賦予今人實踐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氣。

         

        涵養(yǎng)官德。陽明的親身經(jīng)歷也提醒我們,為政之道在于明德、親民。社會風氣不好,首先在于官德不好。陽明在解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時,特別強調(diào)在明明德的基礎上親民??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睘檎咭奚硪缘?,以仁德為核心價值,引領和實現(xiàn)政治的正義。官德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道德,更是人的良知在政府事業(yè)上的直接運用。為官不講官德,就是違背良知。進一步說,親民就是要以民為本,視百姓為骨肉親人,尊重民心民意,體察民間疾苦。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陽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將社會教化、社會治理以及具體的行政手段結合起來,治理了很多難治之地,實現(xiàn)了民不駭政、四方咸寧。陽明的為官之道,對于今天加強黨員干部修養(yǎng)、化解社會矛盾、轉(zhuǎn)變政府職能等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陽明心學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四百年來影響深遠,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是人類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值得我們慢慢品味、躬身實踐。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