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敏】“袁氏當國”時期的央地軍政關系析論

        欄目:《原道》第36輯、思想評論
        發(fā)布時間:2019-09-12 00:24:45
        標簽:軍政集權、央地軍權關系、現(xiàn)代國家建設、袁世凱

        “袁氏當國”時期的央地軍政關系析論

        作者:張敏(河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來源:《原道》第36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八月初三日辛丑

        ??????????耶穌2019年9月1日

        ?

        ?

        ?

        (《民國經(jīng)世文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出版)

        ?

        內(nèi)容提要:央地軍政關系的明晰是現(xiàn)代國家建設的核心問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要求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利益沖突。

        ?

        本文通過分析“袁氏當國”時期的軍政危局及其原因,探究當時軍政集權的實踐與成效,剖析其失敗與影響,進而思考民初袁氏軍政集權成敗的歷史教訓:軍事集權是實現(xiàn)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必經(jīng)之路。

        ?

        軍事改革需要國家領導者和政治精英共同的智慧和經(jīng)驗,進行長期的努力。后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更需要在中央軍事集權的前提下,進行央地適度分權,發(fā)揮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需要防止地方主義的政治分裂,整合社會資源,增強國家認同,其分權方式應通過法治化實現(xiàn)。

        ?

        現(xiàn)代國家的大眾參與要素要求充分發(fā)揮大眾的政治參與,以大眾為基礎的社會團體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形成緩沖地帶,促進央地權力在法治框架內(nèi)良好運行。

        ?

        關鍵詞:央地軍權關系;現(xiàn)代國家建設;軍政集權;袁世凱;

        ?

        一、民國初年軍政危局及其成因

        ?

        民國初創(chuàng),地方各省宣布獨立并先后建立了軍政府。最先獨立的15個省份中,由軍人擔任都督的比例高達70%,最高軍事領袖都督集軍政、民政、財政大權于一身。

        ?

        中國傳統(tǒng)的中央集權被打破,走向地方分權。這些都督繼承了原先省政權力一元化傳統(tǒng),集中全省軍權與民政(行政)權,形成對抗中央的強大地方合力。[①]

        ?

        1912年年底省政府在自己轄區(qū)內(nèi)的財政權和人事任免權是很廣泛的。這些省維持著獨立或半獨立的地位。多數(shù)省政府不僅不受北京的控制,而起還能積聚足夠的力量阻止下級行政單位分裂出去。形成有勢者問鼎中央,無勢者退保地方的局面。

        ?

        ?

        ?

        (袁世凱)

        ?

        此外,袁世凱政府的行政用人權受到地方政府的抵制。1912年秋,袁世凱試圖行使任命各省文職官員的權力,但是被各省認為是干預省內(nèi)部事務的行為,遭到了激烈的抵抗。彼時軍政危局的成因如下:

        ?

        首先,科舉制的廢除使文官統(tǒng)治式微。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奉行文官之治,士為四民之首,并結合科舉制度進行文官統(tǒng)治,以文制武。

        ?

        清末科舉制的廢除切斷了士人進入政治體系的途徑,士的地位一落千丈,傳統(tǒng)文官統(tǒng)治漸趨勢微,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中的統(tǒng)治模式“民有、士治、民享”,而“新的職業(yè)官僚養(yǎng)成體制缺乏,使政治系統(tǒng)的常規(guī)社會來源枯竭,原來處于邊緣的各新興社群逐漸進據(jù)政統(tǒng)?!?o:p>

        ?

        故此,近代軍人、職業(yè)革命家等崛起。[②]在由傳統(tǒng)仕途向現(xiàn)代化仕途過渡過程中,軍隊則成為晉升的階梯。

        ?

        其次,越是社會動蕩時期,軍人的作用越大。內(nèi)憂外患的政治背景下,軍人地位得以提升。自太平軍興以來,地方軍事勢力興起,以湘軍、淮軍為典型的各省督撫集軍政大權與民政大權于一身。

        ?

        清末中國歷“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被裹挾到現(xiàn)代化進程中,面臨外敵入侵,有識之士著手變革,變革從器物入手,進行槍炮船劍的生產(chǎn)制作,發(fā)展洋務運動。特別是甲午戰(zhàn)后,為救亡圖存,人們認識到強國之道在練兵,練兵在于國民尚武。

        ?

        梁啟超寫作《中國之武士道》以喚起民眾尚武精神。清末權力中心下移,清政府1901年發(fā)布上諭,裁汰舊軍制,編練新軍,進行軍事現(xiàn)代化建設。國家軍事主義得以強化,軍人地位得以提升。

        ?

        官方對軍人地位的認可在1911年4月清廷的一份上諭得以體現(xiàn),“軍人者,居國家最重之地,而亦為國家最優(yōu)遇者”,“國之強弱惟在軍人,軍人之強弱惟視士氣。”[③]

        ?

        當時日本留學歸國,投身軍界,成為軍事首領乃至軍閥的很多。清末新政中編練新軍、發(fā)展軍事的政策,使得軍人地位逐漸加強。

        ?

        清末新政本來的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但是卻培養(yǎng)了挖掘墳墓的新軍,辛亥革命的成功得益于新軍力量的崛起,辛亥革命本身就是中央權力削弱、地方權力加強的體現(xiàn)。而民初都督專權,通過軍事割據(jù)對中央政府造成威脅。

        ?

        最后,辛亥革命終結了王朝統(tǒng)治,傳統(tǒng)權威不復存在,新的權威尚未有效形成,也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文人政治或政黨政治,最原始的武力就成為左右政局的重要力量。

        ?

        各地設立了軍政府,由各省都督掌握掌握軍政大權。獨立后各地頒布的憲法文本中都規(guī)定了都督擁有軍政大權,一般不受制約。

        ?

        如1911年10月17日頒布的《中華民國軍政府暫行條例》第3條規(guī)定“軍令、軍務、參謀部自下級軍官以上,政事部自局長以上,均由都督親任”。第6條規(guī)定“凡發(fā)布命令及任免文武各官,均屬都督之大權”。

        ?

        1912年1月18日頒布的《蜀軍政府政綱》第2條規(guī)定“蜀軍軍政府建都督府一,立正、副都督各一人,以總攬軍務及凡百政務之大綱”。第6條規(guī)定“都督府為蜀軍軍政府最高機關。都督即為其代表,軍務、政務皆歸其主持”。

        ?

        《廣西軍政府組織約法》(具體頒布時間不可考證)第3條規(guī)定“廣西政府(廣義的)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務司與議會、法院構成之”。第23條規(guī)定“都督代表廣西政府,總攬政務”。類似規(guī)定廣泛存在于《江西省臨時約法》和《浙江軍政府約法》等地方性憲法文本中。

        ?

        面臨地方軍事勢力強大的局面,如何解決軍隊問題成為袁世凱苦思冥想的要事,都督擅權非但“違背了值得稱頌的以文制武的傳統(tǒng),而且還通過軍事割據(jù)對中央政府造成威脅”。[④]

        ?

        就任總統(tǒng)的頭幾個月里,袁世凱不得不默認地方權力的強大。1912年6月,袁世凱承認了所有省都督的合法地位。但各省都督提出的更多要求,一再擴大地方權力,中央權力向地方分散。為了向中央聚集權力,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加強中央軍政集權的措施。

        ?

        二、袁氏軍政集權實踐及其成效

        ?

        面對強大的地方軍事主義,國內(nèi)存在一股要求建立統(tǒng)一而集權的中央政府的訴求。1912年9月25日,北洋政府公布八項政綱,基本理念是采取中央集權主義,以統(tǒng)一國家。

        ?

        第一項政綱為“立國取統(tǒng)一制度”,第六項為“軍事、外交、財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權主義,其余斟酌各省情形,兼采地方主義?!钡谄唔棥把杆僬碡斦保诎隧棥敖吡φ{(diào)和黨見,維持秩序,為承認之根本?!被谥醒爰瘷嘀髁x理念,彼時軍政界出現(xiàn)了軍民分治和撤裁都督的呼聲。

        ?

        首先,軍民分治的呼聲高漲。1912年4月10日,黎元洪發(fā)布《致袁總統(tǒng)論軍民當分治》的電文,指出軍民合治的十三大害處,并指出對中央集權的危害,

        ?

        即:“擁兵自重、易生反側”“爭城奪地,內(nèi)訌不止”“割據(jù)一方,形同藩鎮(zhèn)”,稱只有將軍務和民政分開才能解決督撫專權,“民政長綜攬政綱,必須臧諸議會,命諸政府。凡現(xiàn)設各司局,除路航郵電鹽稅海關應劃歸政府,不立專政。

        ?

        司法獨立,直隸中央。其余之政,概歸民政長管轄,以一事權。財政一司,樽節(jié)核計。綜一省收支之款項,交會議決,而歲納其英,庶可以統(tǒng)一政權。維持國力。至每省定一都督,專轄軍隊,悉歸中央委任為制。一除干預政治。擅舉軍官之弊?!盵⑤]

        ?

        ?

        ?

        (黎元洪)

        ?

        湖北省在黎元洪的帶領下率先施行了軍民分治,袁世凱在《復黎副總統(tǒng)函》中稱,“軍民分權,古今通義”,“來電深鑒軍人柄政之弊,擬將軍務民政,厘然分途,自鄂首倡,以資表率?!盵⑥]

        ?

        隨后,袁世凱著手軍民分治之事。對此,徐勇教授的評價是,“其動機固然是針對革命暴動中活躍的軍人政治現(xiàn)象,但其思想源流與追求不乏文治主義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因素?!盵⑦]

        ?

        國民協(xié)會共和黨在《主張軍民分治文》中主張軍民分治,并把軍民分治和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權結合起來,認為中央與地方財權的明確有利于軍民分治。

        ?

        “都督統(tǒng)兵,省長理財,職權既分,責任尤重。或慮餉項無著,可請國務院就各省原有賦稅,指定某項劃歸中央,某項劃歸地方。不必問性質如何,但求合目前各省軍事民事之實費,待國會議決分劃,再為更正。

        ?

        其屬之中央者,不準移充民事之用。如是,則本省有中央之收入,即都督有軍事之費用。事實上既無窒礙,軍民兩政,自無不可分之理?!盵⑧]

        ?

        共和建設討論會也支持軍民分治,“軍民分治,非僅建國良方,蓋亦救亡要策?!娒褚蝗詹环种?,則政治一日不統(tǒng)一。政治一日不統(tǒng)一,將民事一日不理。

        ?

        民困一日不舒,民亂一日不靖,然蕭墻伏蘗,外患交乘,大局不堪設想。蓋以法理論,軍民以分治為宜,以今日時勢論,軍民尤以分治為宜?!盵⑨]

        ?

        其次,撤裁都督的呼聲高漲?;趯α袕姽戏种袊奈C意識,反對軍閥、要求建立統(tǒng)一的集權政府的呼聲高漲。

        ?

        時人指出國家統(tǒng)一的前提是裁都督,最為典型的是李大釗。他指出“都督一日不裁,國權一日不振,民權一日不伸?!盵⑩]并指出,解除軍法、擁護憲法、鞏固國權、伸張民權、整頓吏治必須裁撤都督。

        ?

        首先,解除軍法不可不裁都督,都督是暫時的軍職而非永久的政職。自辛亥革命到南京政府成立并宣布《臨時約法》是軍法時代;自宣布《臨時約法》到宣布憲法是約法時代;現(xiàn)在國會已經(jīng)成立,憲法行將頒布,就已經(jīng)由約法時代漸入憲法時代了。都督是軍法時代的產(chǎn)物,約法時代就應該軍職退居本位,歸還政權。

        ?

        其次,擁護尊嚴憲法不可不裁都督,“跳梁違憲者,實不在總統(tǒng),而在都督也,不在中央,而在地方也。且政府違憲,制以都督,都督違憲,又將奈何?都督而以抗拒中央為能事,邦分離析,蕭薔構禍之媒也。”

        ?

        第三,鞏固國權需要裁撤都督,“革命之初,各省宣告獨立,都督之權,殆皆自滿清政府攘奪而來者,故其實權在握,集政權、財權、兵權而一之,儼然聯(lián)邦專制君主也。

        ?

        自由借債,自由加賦,收支動用,罔有準則,刮民肉血以自肥,削民脂膏以濟黨,財政源流,紛如亂絲……中央政令,不出都門,割據(jù)隱成,劃疆而守,此畛彼界,疼癢不關,接壤鄰封,勢成敵國,外禍乘之,國其不永厥祀矣!”

        ?

        第四,伸張民權不可不裁都督?!岸级郊瓤梢陨峡怪醒?,從而賤視其治下之民微若蟻蛭,淫威肆虐,為所欲為。!”

        ?

        第五,整頓吏治不可不裁都督?!败娕d以來,吏治日弛,上下推諉,百務俱廢?!瞬贸范级?,更不可一日緩也!”

        ?

        針對日益高漲的軍民分治和撤裁都督的呼聲,立法機關也展開了討論。1912年5月30日,農(nóng)林總長宋教仁在國務院會議上,提議關于官制、行政、裁兵、理財?shù)霓k法,刊載于1912年6月2日的《民立報》,主張實行軍民分治,集中軍政財政于中央政府,并列出十二條相關辦法,包括“都督改為專管軍隊之官,直隸于總統(tǒng)。

        ?

        ?

        ?

        (宋教仁)

        ?

        其任免及軍餉均有中央政府主之”;“另設地方行政長官,隸于內(nèi)務總長,其任免由總統(tǒng),其行政費用由地方稅支辦”;“以清政府時代原有兵額為度,裁汰軍隊”;“裁兵時,軍人可分別給以官銜并年金”。[11]

        ?

        政治實踐中,也隨之出現(xiàn)了一系列加強中央軍政集權的舉措。第一,實行軍民分治,削弱地方都督勢力。辛亥革命后,在獨立各省區(qū)中,一般由都督同時掌握民政和軍政,被稱為“軍民合治”。軍民合治導致了督撫專權,增加了地方對抗中央的能力。

        ?

        為了削弱集財權、軍權于一身的地方力量,袁世凱政府首先推行軍民分治,以軍民分治虛化都督權力,削弱軍人對地方行政的影響。他提出“現(xiàn)當外官制未定之前,擬先變通辦法,所有南方各省一律添設民政長一缺,專理民政,與本地都督劃清權限”。

        ?

        在實行軍民分治的措施時,政府同時進行省制改革,袁世凱要求省制改革貫徹“軍民分治”和中央集權的原則。在省制改革中,縮小行政區(qū)劃范圍,使地方各省的勢力分散。

        ?

        1914年5月,北京政府正式公布省、道、縣官制,將省民政長改為巡按使,并明確規(guī)定巡按使可監(jiān)管轄巡訪營和警備隊。用文官兼管軍務的辦法打破地方軍事權力的集中,一方面加強對地方軍隊的監(jiān)管,實現(xiàn)中央軍事集權;另一方面,避免帶兵長官與地方行政權力結合,防止形成藩鎮(zhèn)坐大,形成割據(jù)之勢。

        ?

        同時,一再申令全國陸海軍務必服從中央,發(fā)布禁止軍隊參與政治的命令。為確立統(tǒng)一的地方政府系統(tǒng),袁世凱宣布所有的地方政權必須按固定模式組成,頒布了建立文職人員考試制度的法令。

        ?

        第二,撤裁都督,收回人事任命權。袁世凱繼任大總統(tǒng)后,確認了各省獨立的現(xiàn)狀,命令東三省、直魯豫甘新疆等省按獨立省之例,將總督、巡撫一律改成都督,將咨議局改為臨時省議會。隨后,通令各省維持現(xiàn)狀,不得自行選舉都督。

        ?

        1912-1913年各省督撫改為都督、民政長,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爭論仍持續(xù)存在,最終爆發(fā)以湘、粵、贛三省為主二次革命,袁世凱對之進行軍事鎮(zhèn)壓,并解散了國民黨,致使二次革命后省區(qū)地方勢力明顯衰退,除了西南六省,大部分地區(qū)由袁世凱政府占領并統(tǒng)一。

        ?

        為了進一步削弱地方勢力,袁世凱撤裁都督,收回人事任命權。袁世凱派心腹倪嗣沖、龍濟光、李純?nèi)〈鷩顸h實力派所擁有的安徽、廣東與江西三省。

        ?

        對于南方的非袁派都督陳德全、孫道仁、譚延闿、蔡鍔、朱瑞、黎元洪予以撤換。為了分割省級軍事長官的權力,增設新的職位。1913年12月,袁世凱下令增設“護軍使”職位,撤銷總統(tǒng)軍事處,成立陸海軍大元帥統(tǒng)率辦事處負責一切要政。

        ?

        1914年6月30日,袁世凱將各省都督一律裁撤,并在北京設立將軍府,安置閑散將軍,以前的都督改稱為將軍,只負責督理本省軍務,至此,地方軍事力量得以約束甚至重挫。

        ?

        第三,省長簡任,廢除地方自治。省長簡任問題,即省長是由中央政府任命還是民選的問題。民初關于省長任選問題展開了大討論,反對省長民選者認為,省長民選會破壞國家統(tǒng)一;反對省長簡任者認為,省長簡任會增強中央勢力而削弱地方政治勢力。

        ?

        為了削弱地方政治勢力,防止省長民選代表地方利益而威脅中央政府,袁世凱政府提出“省長簡任”,并規(guī)定在省制改革方案中。1914年2月3日,袁世凱通令全國,停辦各級自治會。2月6日,下令停辦京師自治會,2月28日,下令解散各省省議會。

        ?

        袁世凱政府軍事集權舉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萬國競爭的時代,只有具備強大的社會資源汲取能力和調(diào)動能力的現(xiàn)代國家才能生存與發(fā)展,而這樣的現(xiàn)代國家一定是現(xiàn)代集權國家。

        ?

        在中央與地方關系上,無論采取何種權力分配制度,對軍隊的籌備和軍事戰(zhàn)略的謀劃無疑都應該屬于中央政府。以強大的北洋軍事力量做后盾,袁世凱中央軍事集權的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

        ?

        第一,實施軍民分治和裁軍措施,加強中央軍事權力,削弱了地方軍隊的發(fā)展規(guī)模,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方分裂勢力。

        ?

        軍民分治,以及巡按使管轄巡防營和警備隊等措施都加大了中央軍事集權。段祺瑞贊同民初的裁軍與整軍,以恢復地方秩序。1912年5月13日段祺瑞在參議院介紹軍事改革規(guī)劃要點時,強調(diào)“消納軍隊以恢復地方秩序,……總以解散后地方不至生種種危險為斷?!盵12]

        ?

        第二,關于省長任選問題,高一涵指出省長的任選不是國家統(tǒng)一與否的核心所在,職權分配才是影響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核心所在。

        ?

        “國家統(tǒng)一與否乃法律上職權分配之問題,非形式上官吏發(fā)生之問題,果能使國權省權調(diào)劑適當,則即省長來之中央,既不能于確定權限而外復有所增,然則省長即來自民間,又胡能于確定權限制中,別有所減?!盵13]

        ?

        而省長簡任確實對于中央軍事集權有一定的助益,有利于中央政府權威的建立,且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方主義的發(fā)展。

        ?

        最后,一個國家只有放在世界中,面對外敵時,才能體現(xiàn)其本質。在國際上,袁世凱政府比南京臨時政府獲得了更多的支持。通過中央軍事集權的舉措,央地權力聚散關系在形式上體現(xiàn)為正?;?,呈現(xiàn)為權力聚集趨勢。

        ?

        二次革命后,省區(qū)地方勢力明顯衰退,反對袁世凱中央集權的呼聲也漸趨減少。南方各省雖然處于袁世凱的勢力范圍之外,但是各省也基本上實現(xiàn)了內(nèi)部的統(tǒng)一。袁世凱通過武力控制了北方的省,在這些省內(nèi)實現(xiàn)了政治權威的統(tǒng)一。

        ?

        三、袁氏軍政集權的失敗與影響

        ?

        民初的中央政府軍事改革旨在加強中央軍事權力,削弱地方軍事權力,其集權措施遭到了地方政府的反對。中央軍事集權不僅沒有實現(xiàn)權力聚集,反而加強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使央地權力關系處于緊張狀態(tài),并最終導致二次革命的爆發(fā),使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主張者的斗爭達到最高。

        ?

        當時的韓玉辰議員對護國運動的評價是,“西南起義表面上雖為反對帝制,實亦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之爭而已?!盵14]

        ?

        就此而言,袁世凱的中央軍事集權改革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袁之后因缺乏一個強有力的領袖形成政治均勢最終導致軍閥割據(jù)局面,也證明了袁世凱中央軍事集權的失敗。

        ?

        對軍民分治方案,地方都督和革命派大多持反對態(tài)度。第一個表示反對的是江西省都督李烈鈞,他于1912年4月18日發(fā)表通電強調(diào),革命有軍政—約法—憲政三時期,革命后進行改革的前提是“兵權保秩序”,“都督一官應統(tǒng)攬一省之治權”。

        ?

        廣東都督胡漢民在5月25日發(fā)表通電,指出,當前中國內(nèi)治尚待完善,不能驟然實行軍民分治,將權力集中于中央,而應給以后集權留有余地。為此,他提出了“有限制的集權說”,即將立法、司法兩權集中于中央,行政權則應適當授權于各省,留待將來集權。

        ?

        對此,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等立即響應,并與各省都督聯(lián)絡,互通聲氣,以共同抵御袁世凱的軍民分治。[15]

        ?

        ?

        ?

        (蔡鍔)

        ?

        蔡鍔也反對軍民分治,認為都督民政長分立與督撫并設無太大區(qū)別,“軍事區(qū)域當視地方形勢為之區(qū)劃,而不能與行政區(qū)域同其范圍,故每省設一都督,一民政長,其制必不能久存?!盵16]

        ?

        九省都督聯(lián)合發(fā)表《反對軍民分治文》,認為“軍民分治”是和平時代的規(guī)范制度,在當前非常的政治時代不可輕易實行軍民分治。

        ?

        “但按之各省目下情形,則有驟難奉行者,蓋欲行軍民分治,有先后須籌辦者三事?!奔矗阂唬瑒澏▏惻c地方稅,且國稅收入,足供軍餉全額之支出;二,地方警察,普及全國且有效運行;三,國基穩(wěn)定,不受宗社黨煽動影響。

        ?

        原因在于:第一,軍興以后,兵餉銳增,兵餉支出占各省總支出的80%,少的也要占到60%-70%,正因為當前財政軍事屬于一人,都督審時度勢,才勉強維持。

        ?

        第二,現(xiàn)在各省秩序尚未恢復,治理社會治安本來屬于民政范疇,但因地方警察尚未設置周全,不得不借助于地方軍隊維持秩序。軍政民政屬于一人才能收指臂之用。若二者分立,則相互牽制,不能迅速赴戎機。

        ?

        第三,民國初創(chuàng),要警惕宗社黨的反動行為,這需要軍民一體,防止宗社黨和軍隊勾結。因此,在當前國家秩序尚未穩(wěn)定,外患步步相逼的情形下,更需要內(nèi)外相互扶持,不可再起紛爭引起禍亂。“在中央宜審慎事勢,勿輕立窒礙難行之制度,各省宜以扶植中央信用為主旨。”[17]

        ?

        四川軍政界發(fā)表《致大總統(tǒng)及各機關論軍民分治》,表示反對,“四川軍民兩政,有礙難分劃者,當邀大鑒論等反復細思。”舉出地方安全、維持軍隊、經(jīng)營藏衛(wèi)、聯(lián)絡成渝等理由,以示“四川特有之關系”。[18]現(xiàn)實中各省都督實際并未采取軍民分治,而大都集地方行政和軍權于一身。

        ?

        袁氏軍政集權最終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

        第一,袁世凱政府缺乏合法性基礎。中國傳統(tǒng)歷史上的皇帝是權力和權威一體的,合法性的基礎建立在傳統(tǒng)權威的基礎上,而民初時的中央政府合法性問題存在爭議,袁世凱一方認為是基于清帝遜位,革命黨人認為政府的合法性基于革命,最終袁世凱政府雖然在權力角逐中獲勝,取得權力,但是卻難以具有權威。

        ?

        ?

        ?

        (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開幕)

        ?

        對于清帝遜位詔書,后人認為袁世凱的權力基于清帝授權,來源于權力轉移,其實既然革命推翻了帝制,那么皇帝的遜位詔書怕是很難存在效力。

        ?

        第二,地緣政治的影響,地方抵制中央的行政聯(lián)系?;诼窂揭蕾囋恚醒胝臐B透性危機在袁世凱時期仍然存在。同時,地緣政治是中央政府存在滲透性危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自太平興軍以來,作為獨特的地理、文化和行政區(qū)域,省的地方勢力日益增強,逐漸擺脫中央政府的控制。

        ?

        在加上“中國南方和北方之間在天氣、經(jīng)濟和歷史上難以消除的差別”。[19]南北方的共識型認同度比較低,使袁氏當國時期的中央政府仍然存在滲透性危機。政府的政策不能很好地貫徹到地方。

        ?

        出于對袁世凱的不信任,有些省拒絕并抵制恢復與中央的行政聯(lián)系。邊遠地區(qū)的省,如外蒙古和西藏,更是有脫離中國政府的傾向。

        ?

        第三,袁世凱中央軍事集權有個人目的,遭到地方勢力的抵制。中央軍事集權是為了增強中央政府權威,維護國家統(tǒng)一而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袁世凱政府中央軍事集權的過程中卻夾帶了私人目的,裁撤都督被用作對付國民黨派的工具。

        ?

        1913年5月17日,袁世凱下令剝奪黃興陸軍上將軍銜。6月,袁世凱以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曾于5月5日通電反對“善后大借款”,不服從中央為借口,下令撤了他們的職。因此,袁世凱裁撤都督的行動遭到抵制。

        ?

        第四,帝制選擇是促使其中央集權措施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民國初年,適應社會各界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訴求,加強中央軍事集權,有一定合理之處。

        ?

        特別是試圖通過中央軍事集權實現(xiàn)國富民強,擺脫列強奴役的局面。但是袁世凱卻利用中央軍事集權實現(xiàn)個人集權,帝制的選擇違背了歷史發(fā)展潮流。

        ?

        袁氏軍政集權失敗帶來了重要的影響。首先,地方勢力的反彈,聯(lián)邦制、地方自治在理論和實踐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軍民分治和裁撤都督的行為招致地方勢力不滿甚至抵抗行為。特別是二次革命失敗后,袁指斥國民黨人“貌襲聯(lián)邦各制,以遂其破壞統(tǒng)一之狡謀”。

        ?

        以后,袁氏大權獨攬,各省政權多被北洋系宰制,國民黨被取締,其他黨派的活動也受到限制,引起了人們的普遍不滿。袁世凱對國民黨采取的暴政,激起了思想輿論界的反彈,就連以前抵制聯(lián)邦制的進步黨人也進而轉變?yōu)橹鲝垟U大各省的自治權。

        ?

        其次,地方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為軍閥主義。袁世凱試圖通過軍人政治的手段扭轉自清末以來的政治分裂態(tài)勢,但是最終并沒有解決政治權威問題。而袁世凱在對民主共和制失望后,回歸傳統(tǒng)集權的帝制之路,其背離民國法統(tǒng)的行徑招致全國的反對。

        ?

        在袁之后,呈現(xiàn)政治力量多元化和軍事力量均勢化的局面,各地方實力派均以統(tǒng)一中國為借口,對抗中央,最終走向軍閥割據(jù),央地權力關系呈現(xiàn)為無序狀態(tài)。

        ?

        “軍閥之間的斗爭、國會內(nèi)部政治家的斗爭和軍閥與政治家的斗爭等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階段,其總的趨勢是國會的不斷削弱和國家的分裂。”[20]

        ?

        最后,央地權力聚散關系由權力聚集轉變?yōu)闄嗔Ψ稚顟B(tài)。在袁氏當國時期,基于袁世凱個人強勢的個性及其采取的一系列的中央集權舉措,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方勢力的發(fā)展,防止了國家的進一步分裂,央地權力聚散關系表現(xiàn)為權力聚集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一種好的發(fā)展面向。

        ?

        但是,在袁氏背離了法統(tǒng),中央軍事集權失敗后,反而招致了地方勢力的反彈,使央地權力聚散關系呈現(xiàn)為由權力聚集趨勢轉變?yōu)闄嗔Ψ稚顟B(tài)。一定程度上,袁氏的軍事集權措施加劇了地方對中央的離心力。

        ?

        四、袁氏軍政集權的歷史殷鑒

        ?

        百年后再審視袁氏軍政集權,最值得后人思考如何處理現(xiàn)代國家建設和軍事集權的關系。姑且無論其成敗,但就其在現(xiàn)代國家建設中繼續(xù)軍事改革與集權的指向而言,是值得肯定的。

        ?

        首先,國家在立憲建國中具有獨立自主性,中央軍事集權是現(xiàn)代國家建設的核心所在?,F(xiàn)代國家建設以政府能力為前提,能力薄弱的政府不能有效應對復雜的國內(nèi)外政治局勢。

        ?

        “經(jīng)濟發(fā)展和政治能力都需要制度基礎的不斷創(chuàng)建”,[21]而政府能力一般是指中央政府的能力,中央政府能夠超越地方利益,致力于國家整體發(fā)展。

        ?

        中央政府能力一般體現(xiàn)在行政能力、財政能力和軍事能力等方面,中央軍事能力的提高直接決定了現(xiàn)代國家建設的效率,因此,一般的民主國家都是中央軍事集權的國家。

        ?

        集權是成功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前提,軍事集權對于現(xiàn)代國家建設無疑是重要的?!皣蚁鄬τ谥潆A級具有自己獨立的自主性”。[22]

        ?

        其次,轉型期的軍事實力是政治博弈中的核心,軍事力量的建設應長期堅持。袁世凱中央軍事集權措施得以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辛亥革命后革命派對形勢判斷失誤,解散了軍隊。

        ?

        革命派基于理想主義,對革命成功后的形勢判斷失誤,拋卻革命建設,缺乏對北洋軍閥構成制衡的軍事力量。孫中山認為民族、民權已經(jīng)成功,應進行民生主義建設。

        ?

        自臨時大總統(tǒng)任上解職,就投入發(fā)展實業(yè),進行鐵路建設。而臨時政府北遷后,革命派的領導人之一黃興任南京留守,掌握著數(shù)十萬軍隊,本來可以對袁世凱軍事力量形成一定的制約,但他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內(nèi),匆匆撤裁了南方數(shù)十萬軍隊。

        ?

        ?

        ?

        (二次革命形勢圖)

        ?

        出發(fā)點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認為統(tǒng)一政府既然已經(jīng)成立,就不能留南京留守府的軍隊,致使南北方相互猜疑,損害國家統(tǒng)一。且“將來政治競爭,但能以政見相折沖,不愿以武力相角逐?!盵23]

        ?

        到1912年5月31日,袁世凱趁機裁撤了南京留守府,自此以后,革命派失去了軍事實力,而袁世凱北洋派的軍事實力形成了獨大局面。究其原因,汪朝光認為“他們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自覺功成身退為政治家之理想境界”。[24]

        ?

        而今天看來,國家軍事力量的建設是一項應予長期堅持的事業(yè)。百年前的國家轉型期中軍事實力是政治博弈的核心,百年后的今天,我國仍處于轉型期,在世界列國競爭的時代,中央軍事力量的建設不可輕言放棄。

        ?

        最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要求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利益沖突,軍事集權是實現(xiàn)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必經(jīng)之路,軍事集權能夠使國家在國際競爭中具有實力保障,同時,使國家能夠防止地方主義的政治分裂,整合社會資源,增強國家認同。

        ?

        后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更需要在中央軍事集權的前提下,進行央地適度分權,其分權方式應通過法治化實現(xiàn)。使地方政府積極參與國家治理,發(fā)揮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

        ?

        現(xiàn)代國家的大眾參與要素要求充分發(fā)揮大眾的政治參與,以大眾為基礎的社會團體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形成緩沖地帶,促進央地權力在法治框架內(nèi)良好運行。民初袁氏政府軍事集權成敗告訴我們,軍事改革需要國家領導者和政治精英共同的智慧和經(jīng)驗,進行長期的努力。

        ?

        注釋:

        ?

        [①] 劉峰搏:《從地方軍系的發(fā)展看民國時期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演變》,《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6期。

        ?

        [②] 羅志田:《中國文化體系之中的傳統(tǒng)政治統(tǒng)治》,《戰(zhàn)略與管理》1996年第3期。

        ?

        [③] 熊志勇:《從邊緣走向中心:晚晴社會變遷中的軍人集團》,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頁。

        ?

        [④] 馮兆基:《軍事近代化與中國革命》,郭太風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4頁。

        ?

        [⑤] 黎元洪:《致袁總統(tǒng)論軍民當分治》,《民國經(jīng)世文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2頁。

        ?

        [⑥] 袁世凱:《復黎副總統(tǒng)函》,《民國經(jīng)世文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3頁。

        ?

        [⑦] 徐勇:《近代中國軍政關系與“軍閥”話語研究》,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80頁。

        ?

        [⑧] 國民協(xié)會共和黨:《主張軍民分治文》,《民國經(jīng)世文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6頁。

        ?

        [⑨] 共和建設討論會:《主張軍民分治文》,《民國經(jīng)世文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6-2047頁。

        ?

        [⑩] 李大釗:《裁都督橫議》,《民立報》1913年6月1日。

        ?

        [11] 《關于官制行政裁兵理財之辦法》,《宋教仁集》,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98-399頁。

        ?

        [12] 轉引自徐勇:《近代中國軍政關系與“軍閥”話語研究》,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81頁。

        ?

        [13] 高一涵:《省權與省長》,《憲法公言》1916年11月20日,第8頁。

        ?

        [14] 吳宗慈:《中華民國憲法史》,于明等點校,法律出版社2103年版,第345頁。

        ?

        [15] 谷麗娟:《中華民國國會史》,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79-380頁。

        ?

        [16] 《致袁世凱及各省都督電》,《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8頁。

        ?

        [17] 九省都督:《反對軍民分治文》,《民國經(jīng)世文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7—2049頁。

        ?

        [18] 四川政界軍界:《致大總統(tǒng)及各機關論軍民分治》,《民國經(jīng)世文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第718頁。

        ?

        [19] 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章建剛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3頁。

        ?

        [20] 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章建剛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6頁

        ?

        [21] 杰克曼:《不需暴力的權力——民族國家的政治能力》,歐陽景根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頁

        ?

        [22] 西達·斯考切波:《國家與社會革命》,何俊志等譯,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頁。

        ?

        [23] 湖南社會科學院:《黃興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41頁。

        ?

        [24] 汪朝光:《民國的初建(1912-1923)》,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頁。

        ?

        ?

        責任編輯:近復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