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齊勇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xiàn)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現(xiàn)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論》《守先待后》《文化學概論》《現(xiàn)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
原標題: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到“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作者:郭齊勇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正月初四日庚午
??????????耶穌2010年1月28日
最近,人類與同類的人、與不同類的動物等的相接相處發(fā)生了問題。作為一個老武漢,很抱歉,武漢人給全國甚至世界人民惹了麻煩。
由于極少數(shù)武漢人愛吃野味,市場上有野生動物的需求,販賣過程中引發(fā)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瘟疫。
人算不如天算,這可以說是人類不善待野生動物的報應。由于這種肺炎可通過人際間傳染,因此武漢人(甚至某種程度的湖北人、中國人),又成了眾矢之的。
正常封城、隔離是極有必要的,但能否善待在家及在外的武漢人、湖北人等,成為了一個問題。
人類應如何對待同類與不同類?對待同類,我們應強調(diào)“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待不同類,我們應強調(diào)“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當人們超越種族、民族、膚色、地域、語言、文化、宗教、性別、國家、階級、階層的限制,體認到地球上的人類是同呼吸、共命運的一個整體時,是一個多么了不起,多么難得的認識啊!認識到此還不夠,在實際行為上時時處處真正體現(xiàn)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更是難上加難了。
這是因為,具體歷史的人總是一定的種族、民族、膚色、地域、語言、文化、宗教、性別、國家、階級、階層的人,有著存在的基本特質(zhì)、需求和利益,而不同背景、不同群體和個體的人的這些特質(zhì)、需求和利益,總是有著千差萬別的差異、矛盾、對立,甚至是沖突的,因此常常發(fā)生爭斗,甚至戰(zhàn)爭。
認識、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不同的維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從表層看,是要解決人類群體之間的緊張、沖突,屬于人與人的關系的維度。其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另一重要維度,卻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因為從深層次看,人類生存于同一個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個!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平衡,人類及不同群體的生存就會發(fā)生危機與遭遇困境。地球的資源有限,人類不同群體的爭斗,往往包括著資源的爭奪。
我們的祖先是怎么認識這個問題的呢?有什么創(chuàng)造性的看法呢?我們祖宗的智慧,是把人類生命的共同體擴大為人與天地萬物的共同體。這就把人類的生存,與其他類的生存聯(lián)系起來了,把人類共同體在空間上拓展了,在時間上延長了。我們的祖宗意識到,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與草木、鳥獸、山水、瓦石同在。
儒家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主張把對親人的愛推己及人,推愛于老百姓,乃至愛萬物萬類。張載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百姓是我同胞,自然萬物都是我們的兄弟。我們愛人類,也愛自然萬物。
道家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佛學大師說:“眾生平等”。從生命的本質(zhì)上看,一切生命無二無別。眾生都有佛性,眾生都能成佛。
宋代理學家程顥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作為人之仁心仁性,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把愛給予他人和萬物,使愛具有周遍人與萬物的普遍性。這就把孔子的“仁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明代心學家王陽明說過:有仁德的人見到小孩掉到井里了,定會產(chǎn)生怵惕(擔驚受怕)惻隱(同情憐憫)之心,這是他的仁德之心與孺子合為一體了。
當然,小孩與大人是同類;但人見到不同類的鳥獸的哀鳴觳觫(恐懼顫抖),也會產(chǎn)生不忍之心,這是他的仁德之心與鳥獸合為一體了。
當然,鳥獸與人一樣都有知覺;但人見到草木的摧折,必有憫恤(哀憐顧恤)之心,這是他的仁德之心與草木合為一體了。
當然,草木猶有生命;但人見到瓦石之毀壞,必有顧惜之心,這是他的仁德之心與瓦石合為一體了。
陽明說:“是其一體之仁也”。這就是說,不管是有知覺的動物、有生命的植物,還是如瓦石之類的無生命的物體,當它們受到破壞或損害時,每一個人都會從內(nèi)心產(chǎn)生“不忍人之心”、“憐恤之心”和“顧惜之心”,并把它們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加以愛護。
以此,人所具有的仁愛之心,由“愛人”得以擴展到“愛物”,從而把人與天地萬物有機結(jié)合起來。
中國古人有著對天、天地精神的信仰及對天命的敬畏,相信人與天在精神上的契合,由此對天下萬物、有情眾生之內(nèi)在價值,油然而生出博大的同情心,進而洞見天地同根,萬物一體。
儒家立己立人、成己成物、博施濟眾、仁民愛物之仁心,道家強調(diào)自然與人是有機的生命統(tǒng)一體,肯定物我之間的同體融合,贊美天籟齊物之寬容,佛家普度眾生、悲憫天下之情懷,都是這種精神的結(jié)晶。
由于對人與萬物一體同源的體悟,人們才可能對萬物都持有深切的仁愛之心,將整個天地萬物都看作是與自己的生命緊緊相連的,把生態(tài)系統(tǒng)真正視為人與萬物共生、共存的生命家園。
儒家對萬物都是關愛的,而且是從其所具的內(nèi)在價值去確定這種愛的,因為萬物的內(nèi)在價值都是“天地”所賦予的,與人的內(nèi)在價值本同出一源。儒家對動物的關懷是從肯定其內(nèi)在生命價值出發(fā)的。
依照荀子的論述,以內(nèi)在價值的高低排列,應該是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植物到動物,從動物再到人。在這個價值序列上,動物離人最近,其所稟有的內(nèi)在價值應該是在人之外最高的。
禽鳥與哺乳動物雖然沒有人那么高的智慧、情感,但它們也一定的感知力,對同類有一定的情感認同,這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于其他物種之上。萬物的內(nèi)在價值有很大的差異,人對它們的關愛的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
人的私欲、貪欲膨脹,虐待、虐殺動物,對自然資源的取用毫無節(jié)制。應反思人類欲求的放縱對人性完善的損害,在對自然資源的取用方面力求做到有理、有節(jié)。因此我們必須批判人類中心主義,重建生命倫理。
至于人與人的關系,人們的討論已相當豐富。前面我們說過,封城、隔離,對疫情的防控,都是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人們可以更人性化一些,因此需要善待疫區(qū)的人。作為武漢人,深深感謝全國人民對武漢的幫助與支援。
反思新型冠狀病毒的起因,我們應從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高度去思考,應當善待其他的類存在,如動物、植物,回到中國傳統(tǒng)的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
庚子正月初四于南溟觀海樓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