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鳳篪】疫中雜記(十一)

        欄目:反思新冠災疫、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0-03-09 20:14:50
        標簽:新冠疫情、疫中雜記
        張鳳篪

        作者簡介:張鈺,字鳳篪,男,西元1988年生,甘肅慶陽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本科畢業(yè)(2010年)。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學術及晚清民國學術史的教學研究,致力于國學普及推廣,兼任湖北省國學研究會副秘書長等。

        疫中雜記(十

        作者:張鳳篪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二月十六日辛亥

        ??????????耶穌2020年3月9日

        ?

        2020.02.23,向死而生

        ?

        今天又有兩位醫(yī)生犧牲,一男一女,都非常的年輕。迄今為止,僅見諸報端的醫(yī)護人員犧牲數(shù)據就已達到2位數(shù)。我自《悼》之后已經不再寫關于醫(yī)護犧牲的文字,我想要說的在那篇里面基本已經說完了。

        ?

        目前,全國的累計死亡病例已經達到2445例,就如大家都在引用的日本導演北野武的那句話:“災難并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fā)生了兩萬次。”所以,比悼念更能撫慰人心、避免再次重蹈覆轍的,是對整個事件的深刻反思與問責,是對整個機制的糾偏與堵漏,是重新彌合人心上的瘡口。

        ?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其《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曾經講過:“‘我將要死’并不是一種外在的事件,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種內在可能性。”對于死亡的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我在很多年前系統(tǒng)地讀了法國學者米歇爾?沃維爾的《死亡文化史》、臺灣學者傅偉勛的《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以及武大哲學系段德智教授的《死亡哲學》等書,也喜歡探尋歷史上的每一天,都有哪些人出生,哪些人死去?

        ?

        無神論者堅信人的生命始于出生,終于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丘,人死如燈滅,所以這一輩子一定要好吃好喝好玩,怎么開心怎么來。人生先是一個短暫的輝煌明亮,然后是永恒的黑暗與死寂,所以這一輩子一定要好好活著,活出精彩和價值就行了。

        ?

        中國古人則更多地相信,死去的祖先靈魂仍然存在,且會對子孫的生存狀態(tài)產生影響。在儒教的觀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所以“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喪禮無他焉,明死生之義,送以哀敬,而終周藏也……事生飾始也,送死飾終也,終始具而孝子之事畢,圣人之道備矣”。

        ?

        祖先崇拜要求人們對已經去世的先人要像他們還活著時一樣的尊敬?!凹廊缭冢郎袢缟裨凇?,在逝者下葬時需要隨同準備許多日常生活物品的紙樣一同燒毀,如同送故人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一樣,并定時燒紙(送錢),甚至在不同季節(jié)送不同衣物的紙樣燒毀,所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在中國歷史上,祖先崇拜成為各族人民生活中一種強烈而樸素的信仰。儒家認為人如能在死前留下自己親生的子女或后代,就是自己生命及祖先生命的生物性延續(xù)。如果還能在這一生中立德、立功、立言,則不僅實現(xiàn)了生物學的延續(xù),還衍生拓展出了社會性、文化性及道義性的生命部分?!洞蟠鞫Y記》講:“凡不孝生于不仁愛也,不仁愛生于喪祭之禮不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致愛故能致喪祭,春秋祭祀之不絕,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致饋養(yǎng)之道也,死且思慕饋養(yǎng),況于生而存乎?故曰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獄,則飾喪祭之禮?!?o:p>

        ?

        我們在清明要去掃墓祭祖,各種陰節(jié)、陽節(jié)都要給祖先燒紙,讓“他”在那一世也能過得好。我們相信祖先可以庇佑本族成員、賜福兒孫后代,并進而形成一套每個人日常都要遵守的行為準則。你若在這一世干了壞事,下去了以后祖宗要罵人的,是沒臉見列祖列宗的。歷朝歷代,皇帝都有一個祭祀的祖陵,各個家族宗族也有自己的祠堂、牌位,這些在影視劇、文學作品里面都有表現(xiàn)和反映。中國文化中的祖宗崇拜讓我們在這一世學會敬畏與克制,有的事情不能亂來,有所為有所不為。

        ?

        基督教認為,死亡不是生命的徹底終結,靈魂沒有死。基督教相信最終要來臨的那一天叫世界的末日,只有等到世界末日來臨,曾經來到過這世界上的人,通通都要接受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也就是“上帝”的審判。上帝有可能把你判入天堂,也有可能把你判入地獄。因此,這一世短暫的幾十年不重要,現(xiàn)在這幾十年我吃點苦、受點累無所謂,未來永生的快樂才重要。

        ?

        佛教則講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三世就是前世、今世、來世,你的起心動念或所作所為所種下的因,都會融入生命的深處,等因緣成熟時就會結成果報,讓你非在今世或后世承受不可,因此這種人會“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六道輪回原為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后來釋迦牟尼佛出世,隨順此世界觀用以度化世人,斷諸煩惱永離生死。六道者:天道(化生)、阿修羅道(魔)、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前三者是善道,后三者是惡道。

        ?

        六道眾生中,人道善于思惟,智慧易開,最容易接受佛法教化,故而諸佛、菩薩多在人道度生。人道居苦樂中間,苦可激發(fā)人的出離心,樂可使人生起向往心,苦樂對比最容易生起覺悟心。人生一世,如造惡則墮惡道,修善則升天道。一次佛弟子問佛:來世再轉人者能有幾何?佛用指甲搓地上土,放掌中說:“得人身如掌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o:p>

        ?

        “對死的投入不是對生命期望的延伸,而是對幸福期待的延伸?!彼劳鰪膩聿皇且患梢员苊獾氖虑?,但所有非正常、非必要的死亡,都必須要去被追問、譴責、清算,以使每一個依舊存在的個體的生命,在未來得到保護、優(yōu)待與尊嚴。

        ?

        想想那些失去愛情的人,愛著,該多么好;

        ?

        想想那些已經死去的人,活著,該多么好。

        ?

        2020.02.23,捐人

        ?

        農歷二月來了,氣溫也一下子升上來了,今天的高溫達到了18度,低溫也有12度。我看天氣預報,明天武漢市的氣溫將升到24度,這顯然已經是標準的春天了。

        ?

        上午的時候,群里發(fā)了一條消息:愛心助農!因農戶采購不到養(yǎng)殖飼料,現(xiàn)有肖榨房村散養(yǎng)鴨子出售。現(xiàn)殺100元三只,每只凈重3斤左右,可送到村(社區(qū))門口指定存放點自提(限廟山區(qū)域)。三只鴨子9斤100元,還要包配送,我不曉得這個價格相比于平時究竟高了或者大概率是低了多少。之前,我們已經在新聞上看到了家禽養(yǎng)殖場、養(yǎng)蜂人、鮮花種植基地、水果基地的人因為疫情遭遇的各種損失與困境。如今,慘劇開始在我的周圍上演了。那些足月或者不足月的鴨子,不殺掉就得餓死,甚至還有爆發(fā)動物傳染病的風險,殺了賣掉雖然價格遠不如平時,但好歹多少可以收回點投資。不過,我并沒有加入買鴨子的群,一方面我自己不太會做,一方面三只鴨子對我來講確實太多了。

        ?

        今天凌晨和朋友討論“武漢市民現(xiàn)在如何購物”的話題,我的答復是加了很多群+物價特別貴+基本是套餐+量少還不送+不買隨時沒。所以這一個多月的生活處境就是,買了菜之后的幾天里天天青菜,沒菜的時候就天天白米飯或者煮掛面。這不是你想當然地說“那你多買點不就可以了么”的問題,其一是供給緊張,其二是價格略高,最重要的是,為了減少出門,我們必須將自己的生活消費降低至最低的質量和數(shù)量,能少吃的就少吃,能不吃就不吃。何況,絕大部分老百姓,無論是住豪宅別墅還是一居公寓,家里的冰箱都不是為了應對當下這種極限狀態(tài)采購的。所以即使買得到,買得起,也有膽量和條件隔三岔五就下樓去取東西,也存在著一個放不久的問題。畢竟氣溫已經這么高,連土豆都開始長芽了。

        ?

        這次的武漢幾乎已經要被掏空了,我平常有在京東上購物的習慣,而且基本上除了衣服之外的東西都是優(yōu)選京東。京東的自建倉庫自有物流給我?guī)砹撕艽蟮谋憷乙惨恢焙芸春眠@家不怎么掙錢但是特別值錢的公司。我記得2017年4月的某天,我臨時需要出個短差,但家里沒有合適的箱子。我在上午10點多下單了一個新秀麗的背包,下午四點多的時候貨就已經送到了我手上。

        ?

        最近我發(fā)現(xiàn),即使武漢是京東的八大物流中心之一,在這里也有包括“京東亞洲一號倉”在內的多個倉儲中心,可是依然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缺貨現(xiàn)象。首先是凍品生鮮,水餃、牛肉、大蝦、螃蟹、雞腿這些壓根不要想,手抓餅、奶黃包、方便面、鹵豬肉、午餐肉等半成品或成品的方便速食也基本全線斷貨,甚至就是雪碧、可樂、紅牛也數(shù)量不全。反正凡是你能想到的,日常居家所能用到的衣食住各種生活必需品,基本上都處于緊張稀缺的狀態(tài)。而且,任何商品下單,頁面顯示的送貨時間基本上都在15天左右。

        ?

        我想,這是不是至少反映了三個問題:第一是全國的大物流還不夠順暢,所以從廠家或者其他城市調貨補充庫存成為困難,只能是緊著現(xiàn)有的存貨賣;第二是本地的小物流人手短缺,我10多天前去采購見到京東小哥時,他說的是一周送兩次,目前看來已經無法保證;第三是本地的生活物資依然處在一種緊張平衡的狀態(tài),京東缺貨的情況下,大概率天貓?zhí)K寧也不會庫存充裕,老百姓可能有人搶購囤貨,但也肯定有人只能將就應付。

        ?

        網上有人說,不是全國各地都在調、捐物資給你們嗎?事實上作為個體,我真的不清楚這些東西都去了哪里,我確實在超市看到過國家儲備凍豬肉,但我沒有買過,所以不清楚品質如何。我們小區(qū)也給大家送過一次免費菜,但那個蔬菜是開發(fā)商買了單而不是外地捐的,而且每份蔬菜包里都有一張“武漢市蘭菊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的宣傳單頁。

        ?

        晚上的時候,手機收到短信,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決定在全市專項招募“志愿服務關愛行動”志愿者。此次專項招募的志愿者以武漢市社區(qū)居民為主,主要為所在小區(qū)居民提供食品藥品代購代送等服務。各區(qū)防控指揮部、街道社區(qū)和交管部門負責為志愿者提供通行證件,各區(qū)防控指揮部和文明辦負責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防護和工作條件。志愿者由各街道辦事處負責招募把關,由社區(qū)負責管理和使用。報名可以登錄“學習強國”APP,也可以關注“文明武漢”微信公眾號。

        ?

        下午的國新辦記者會上,就有包括公安干警、本地醫(yī)生、外地援漢醫(yī)生、快遞小哥、志愿者在內的一線戰(zhàn)“疫”普通工作者首次亮相。在經歷了全國各省市的兄弟姐妹捐款捐物捐醫(yī)護的第一階段后,現(xiàn)在到了留守武漢的所有人互助互援、自救自保的新階段。

        ?

        自助者,天助之。

        ?

        2020.02.24,批評與建設

        ?

        胡適與魯迅,生前身后都是有大名氣的人。民國時期,胡適之“暴得大名”,又好交際,以至有人以“我的朋友胡適之”而標榜抬高自己。魯迅更不必說,那個年代無數(shù)革命大學生的精神領袖,無數(shù)文學小青年的文藝教父。建國后,魯迅被寫進教材,成為主流近六十年;胡適則被釘上十字架,轟轟烈烈地搞了一番“胡適思想批判運動”,出了八大本的文集。以至于本來不知道胡適的,也都知道了,雖然是"臭名昭著”,但也算是名氣的一種吧。近年來,魯迅離開了教科書,胡適則走進了公眾視線。“你方唱罷我登場”,似又有了抑魯迅而揚胡適的勢頭,還在神化與妖化間徘徊。生前,他們算不得好朋友,但也不是大敵人,互相欣賞又各自獨立。有志趣相投之處,也有觀點分歧之時??偟膩碚f,都屬那個時代有大影響力的知識分子。

        ?

        知識分子一詞,原系西方傳入。民國以來我們從西方、日本進口了很多概念、名詞,比如哲學、共和、機器、漫畫、幽默等等。但這個從西方傳入的概念,內涵一直不甚明了,此點學者早有論及,不贅。簡單言之,知識分子之本意,乃指有文化且對社會國家負有責任,做出批評建議的人。因而,現(xiàn)今的大學教授,可能更多適合“學者”一詞,而某個高中校園里對政府和教育制度大發(fā)感慨的學生,卻有點類似“知識分子”的味道。

        ?

        百年來的中國社會,一直處在一個變動的局面中,這種變動,不只是說政治領域內的,還包括文化、學術、社會的各個層面。余世存先生曾經講過,我們的這一百年的現(xiàn)代化的尋覓,是一個不斷的否定的過程。曾經認可的,后來反對了,再后來又反對"后來反對”的,就這樣不斷的自我否定。求索的歷程不可謂不曲折,這是知識分子對社會國家的關注和憂心。

        ?

        知識分子關注國家,關心國家民族命運,本屬身份之內的事情。即使如陳寅恪那樣標榜“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的人,也有諷刺國民黨時期鄭州花園口黃河決堤、國幣貶值的“黃河難塞黃金盡”這樣的詩句??梢哉f,晩清民國時期的學人,無論是置身政治漩渦之內,還是靜居大學書齋之中,心中都有著對國家、民族、文化的關注與責任。這是從古而沿襲下來的傳統(tǒng)?!洞髮W》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范仲淹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中國文人古即有之的“天下與民”的觀念。民國時期,被認為是中國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思想、制度、人物,乃至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方面,都充滿了新思潮,新事物。但新中又有舊,即使倡導“全盤西化”的胡適,也不例外的要遵循母親的意思娶了一位小腳村姑老婆。

        ?

        近代化的過程,是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因而即使在不同黨派、不同身份的人那里,總的方向也是一致的。胡適與魯迅,一個留日,一個留美,一個批評舊禮教,一個建設新文化。在批評與建設之間,在兩個人的背后,是那一個時代的全體知識分子的映像。

        ?

        今天講胡適,多講他的新文化運動,講建設性的內容。胡適一生倡導文學改革,身體力行地進行白話文的寫作,他的第一本白話詩集就命名為《嘗試集》,為白話文和新文學搖旗吶喊不遺余力。而縱觀其一生的努力,都在做為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的未來求光明的道路的建設工作。

        ?

        今天講魯迅,則多講他的小說雜文,講批評性的內容,甚至有論者以為魯迅批評了一生,卻一點建議也沒有。說得多的,是對于“吃人”的“禮教”、對頑劣的“國民性”、對舊傳統(tǒng)舊道德、對軍閥統(tǒng)治、對國民黨的壓迫的批評。少有提及,魯迅偶爾也講講的,比如翻譯問題,比如電影美術,比如文人相輕等等。終其一生,是個斗士,是個到死也“一個都不寬恕”的人。

        ?

        但是,這并不是魯迅和胡適的全貌,也不是民國文人的全貌。要看全貌,則內外都要關注到。胡適固然是建設的,但也不是沒有批評,如他早年倡導“整理國故”,就聲明是為了“打鬼”“捉妖”,是要“化神奇為臭腐,化玄妙為平常,化神圣為凡庸”。又如胡適和國民黨的關系,他雖“為黨效力”,但終其一生堅持不加入國民黨。且從辦《獨立評論》時期,就有諸多對國民黨當局的正面尖銳的批評。這些,是胡適批評的管中一斑。

        ?

        魯迅當然也不是沒有建設。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最大的貢獻就是他的建設。中國的白話文小說起于魯迅,也成熟于魯迅,這是傳至百代千秋而不可推翻的公論。而一部《中國小說史略》,更是讓那些以為中國沒有小說的中外文人學者徹底折服,成為傳世名著。他提攜蕭紅蕭軍夫婦、幫助瞿秋白整理遺稿,這些內容,雖然多少屬于友情層面,但在魯迅自己而言,則更兼有為新文學作建設的意思。尤其以我們的“后見之明”,這種建設不但量多,而且質高,對新文學而言是巨大的貢獻。

        ?

        這里,我們看到了兩個政治立場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學術觀點不同的民國大人物的共性的東西。在總體上,胡適是建設的,無論新文化運動還是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而魯迅則是批評的,批評舊傳統(tǒng),舊道德,舊文學,舊思想。分而論之,兩人則有兼具批評與建設。在自己的領域內,他們則更多的是關心的,愛護的,促進的,革新的,是建設性的貢獻。在自己的領域之外,則痛國家之不能自立,民族之不能自強,文化之不能繁盛,是批評的貢獻。

        ?

        這樣的一個命題的談論,至此并為結束。因為這種看似矛盾的共性,實則表現(xiàn)在了幾乎全體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身上,甚至是部分變節(jié)的人身上也曾閃耀過的光輝——周作人早年與兄齊名,參與新文化運動,營救女師大學生。而汪精衛(wèi)更是老革命黨人章太炎心中的有德之人,是“若舉總統(tǒng),以德則汪精衛(wèi)”的比蔣介石更優(yōu)秀的孫中山先生的衣缽繼承人。

        ?

        知識分子,古時稱士。士就不能不與官發(fā)生關系。古人有“養(yǎng)士”之風,稱作“食客”、“門客”、“清客”。戰(zhàn)國時代的“四公子”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養(yǎng)士”之風最為闊綽。到了近代,康南海也在自己的大莊園里款待所有到訪文人,頗有孟嘗君“養(yǎng)士”的古風。蔣介石一生多次贈金文人,比如錢穆、蘇曼殊、陳獨秀。因而作為知識分子的胡適與魯迅,與作為國家元首的蔣介石、毛澤東,生前身后也就難免多有交集。

        ?

        魯迅雖然被視為是共產黨一派的代表,但他一生從未見過毛澤東。1933年初,博古提議魯迅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教育部長,毛澤東說:魯迅當然是在外面作用大。1937年10月19日,陜北公學舉行紀念魯迅逝世一周年大會,毛澤東發(fā)表演講稱“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圣人??追蜃邮欠饨ㄉ鐣氖ト?,魯迅則是現(xiàn)代社會的圣人。”1957年,毛澤東與上海各界知名人士座談,羅稷南提出“魯迅要是活著”之問,毛答以“沉默”或者“坐牢”。

        ?

        胡適與蔣介石一生關系密切,但又保持距離,甚至時有反駁。1937年全面抗戰(zhàn)開始后,胡適不惜自己的羽毛,做了蔣介石的“過河卒子”,赴美外交。1948年3月國民黨召開制憲國大,蔣介石曾推舉胡適做總統(tǒng)。1948年12月17日胡適生日,蔣介石與宋美齡設宴款待,并破例備酒賀壽。期間胡適助手胡頌平奉蔣氏之意勸其“替政府再做些外援的工作”時,胡適極不高興地說: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政府,我怎么抬得起頭來向外人說話!蔣介石無言。1958年4月胡適回臺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蔣介石致詞對胡適提倡的“五四價值”、“自由主義”等說辭諷挖苦,胡適上臺一發(fā)言便說:總統(tǒng)你錯了!臺下立即鼓掌。

        ?

        魯迅與蔣介石,曾經拒絕過他的拉攏,但也從未點名批評過蔣介石。胡適與毛澤東,則是從導師到敵人。1948年國民黨敗退之際,共產黨曾派人勸胡適留下,并允以北大校長及北京圖書館館長之職,胡適聞此,既不激動,也不愉悅,而是異常平靜,只微笑著說了一句:他們要我嗎?

        ?

        晩清民國時期的諸多杰出知識分子,諸如胡適與魯迅,總是有意無意地與政治保持著距離。迎拒之間,是那個時代無數(shù)參政、議政而不從政的文人高官的整體價值取向。胡適去世后,蔣介石送上的挽聯(lián)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此聯(lián)可以說不但高度概括了胡適的一生與成就,也非常適合來言說整個晩清民國學人群體。為什么在他們這些人身上展現(xiàn)出了這種批判并建設的光芒?無他,士的傳統(tǒng),與知識分子的良心而已……

        ?

        (按,今天2月24日,系胡適忌日,朋友圈都在轉發(fā)《做魯迅易,做胡適難》、《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等文章,畢竟魯迅也是最近這一個月常常被提及的人物。這篇文章寫于2010年10月,彼時我尚未讀過謝泳、邵建寫兩人的書。今逢胡適先生忌日,特檢出舊稿原樣發(fā)布,權作特殊時期的紀念。)

        ?

        責任編輯:近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