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姚中秋】政治家:大一統(tǒng)政制之生機所在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21-01-24 23:56:29
        標簽:干部制度、技術官僚、政治家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陜西人士?,F(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fā)現(xiàn)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論語大義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jīng)大義》等,譯有《哈耶克傳》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等。

        政治家:大一統(tǒng)政制之生機所在

        作者:姚中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wǎng)發(fā)表,原載《中國政治學》2020年第三輯

          

        [內容提要]國家應對社會風險的有效機制是,以政治家統(tǒng)領技術官僚。對此,中國人在歷史上進行過漫長探索。秦漢以來的中央集權大一統(tǒng)官僚制政制固然為人類國家形態(tài)的一大突破,但天然地存在僵化和技術官僚唯上是從的弱點。漢武帝時代開始,“士大夫”群體逐漸以其政治家的智仁勇品質對抗這一趨勢。今天仍需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以確保各疆域性治理單位的一把手為政治家,這也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所需。

         

        [關鍵詞]技術官僚;政治家;干部制度;歷史政治學

         

        社會風險無時不在,尤其是中國這樣的大國。這就需要政治在保有常態(tài)運作的能力之外,具有應對非常態(tài)沖擊的能力。前者是官僚可按部就班處理的,后者則唯有政治家可以應對。中國政治體制具有一個明顯優(yōu)勢:中國共產(chǎn)黨是國家的“領導者”,則黨的干部尤其是各級書記,理應是政治家,作為一把手,統(tǒng)領整個治理機構。當面臨重大突發(fā)事件,書記是當然的最高決策者,并且是作為政治家臨機決斷。

         

        本文將以歷史政治學方法對此問題略作討論,并認為,通過恰當?shù)闹贫劝才?,確保各疆域性治理單位的一把手為政治家,對于國家發(fā)展,尤其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至關重要。

         

        一、孔子論技術官僚與政治家之別

         

        官僚和政治家是兩類不同的政治行為主體,有不同心智、不同能力,因而本應匹配在不同崗位。對此,孔子很早就有過簡短而深刻的論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o:p>

         

        在孔子時代的封建政治秩序中,周王之下是諸侯,諸侯之下是大夫;大夫領導自己的“家室”,有人民、有田邑,構成最基礎的治理單位,類比于后世,相當于縣。大夫為管理其家室事務設立行政管理團隊,由“士”組成,“老”是其中資深望重的負責人,領導團隊處理大夫交辦的日常行政事務,相當于今天政府秘書長之類的角色。

         

        在孔子時代,晉國是最大的諸侯國,趙、魏是其中實力最大的兩位卿大夫;滕、薛雖是諸侯國,卻完全不能與晉國相提并論,其人口、田邑規(guī)模甚至遠遠不及趙、魏家室,至于其大夫的家室規(guī)模就更小了。因此,趙魏之“老”的實際權勢遠遠超過滕、薛之大夫,然而孔子卻說,孟公綽完全可以勝任趙魏之“老”的崗位,卻難以擔當小小的滕、薛兩國之內小小的大夫之職。原因就在于,“老”是官僚,大夫則是政治家,兩者所承擔的事務就性質上是大不相同的。

         

        第一,大夫是家室一切事務的全面負責人。家室的人口是異質的,有各種事務:經(jīng)濟的、社會的、軍事的、外交的,等等;大夫必須決定共同體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在不同領域中的配置,進行輕重緩急的權衡取舍。相反,“老”領導行政機構,其管理對象是承擔各項行政管理任務的士,其職責只是單純的技術性的行政管理。

         

        第二,“老”在大夫領導下處理行政事務,其職責是執(zhí)行大夫下達的指令。大夫卻必須獨當一面,獨立地做出決策,下達指令給包括“老”在內的其他人,其決策會對家室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家室可以因此興也可以因此亡。

         

        第三,“老”的活動在大夫之家室內,在常態(tài)政治下依既定程序按部就班地處理日常事務,幾乎沒有什么風險和不確定性。即便遭遇非常變化,也是由大夫做出判斷、提出要求之后才做調整。大夫作為家室負責人,暴露在國家政治的洶涌波濤之中,他必須在不斷變換的新情勢中相機做出決策;特別重要的是,在面對可能的嚴重突發(fā)事態(tài)時,他必須及時做出決斷,并領導整個家室迅速從常態(tài)政治轉換到非常態(tài)政治,而這種狀態(tài)對所有人都是全新的,其他人尤其依賴于大夫的指引。

         

        孔子非常精辟地闡明了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技術官僚和政治家在性質上是不同的,位置不同,角色不同,職責不同,因而其品質也就不同;治國者必須在這兩類性質的崗位上安排具有不同類型的德行和能力的官員,各司其職,不可混淆。

         

        孔子另一句話表達了近似的意思:“君子不器?!逼饔芯唧w的、限定的用途,家“老”就是器。君子是共同體的領導者,大夫就是君子,諸侯、周王也是君子。君子作為一級政府的負責人,必須能夠超越器的局限性,對整個共同體的狀態(tài)有全面把握,能夠應對任何可能出現(xiàn)的情形,及時調整,引領共同體在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的政治進程中前行,君子就是政治家。

         

        孔子生活的時代,封建制正在解體,新的王權制正在形成之中,以新興的官僚治理廣土眾民的社會。這一點在制度演進速度最快的晉國最為明顯,趙、魏又是晉國最有進取精神的卿大夫,其政治之官僚化進展最快,到戰(zhàn)國之初,魏第一個建立了王權官僚政制??鬃用翡J地洞察到趙、魏家室的官僚化之變,以之與鄒魯之地最為保守的滕、薛大夫相對比,提示人們注意技術官僚與政治家之根本區(qū)別:政治家是對一個人口異質的疆域性共同體的全面事務承擔最終責任的領導者,而技術官僚是按照給定規(guī)章處理局部行政事務的官員。這種區(qū)別是結構性的,健全政制必須做到這兩者的合理配置。

         

        孔子在《論語》等文獻中關于君子品德的大量討論,實際上闡明了政治家所應具有的主觀品質,因為孔子所說的君子首先是結構意義上的,也即作為治理者的君子。其品質則有“志于道”、“主忠信”、仁者“愛人”、“君子喻于義”、見義而勇為,等等??鬃油ㄟ^興學,養(yǎng)成具有這些品德的士人。

         

        此即韋伯所說的“信念倫理”。韋伯生活在德意志國家的官僚化進程中,與孔子時代頗為類似,因而同樣關心官僚與政治家之別。他一方面肯定官僚制是現(xiàn)代國家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討論了官僚統(tǒng)治之局限:官僚只有“功能精神”,缺乏“能動精神”。在《以政治為志業(yè)》一文更為詳盡地討論了政治家所具有的珍貴的主觀品質:“有三種前提性的素質,對于政治家是決定性的:激情,責任感和恰如其分的判斷力。”所謂激情是“獻身于一項‘事業(yè)’”的激情,“使得對此項事業(yè)的責任心成為行動的指南”,這近乎“志于道”。

         

        韋伯給出的擺脫官僚統(tǒng)治弊端的方案是訴諸民主選舉產(chǎn)生的卡里斯瑪型政治家,中國人卻沿著孔子之道,探索了另一種方案:士大夫政治。

         

        二、皇權大一統(tǒng)政制中的

         

        技術官僚與士大夫

         

        秦掃滅六國后,拒斥孔子所言之君子,建立了最為純粹的技術官僚統(tǒng)治體系,由“以吏為師”所培養(yǎng)的技術官僚,借層級化郡縣政府和基層政府,以律令和政令直接統(tǒng)治廣闊疆域上的所有國民。在如此廣闊的疆域中對如此眾多的國民實行直接統(tǒng)治,秦朝建立皇權官僚郡縣制,不僅在中國歷史上而且在全球范圍內,實現(xiàn)了國家形態(tài)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因此中外皆有學者稱其為第一個現(xiàn)代國家。

         

        但這種政制有內在的僵化傾向,因為其基本運作是自上而下的命令—服從邏輯,這一邏輯將所有官員塑造為循規(guī)蹈矩的技術官僚,秦朝官吏普遍是且僅僅是嚴格執(zhí)行律令和政令的“文法吏”,他們是高度專業(yè)化的技術官僚。有其長,則必有其短,秦朝比較充分地展示了純粹的技術官僚統(tǒng)治的內在困境,著名的“指鹿為馬”故事就生動地描述了信息無法自下向上準確傳遞的困境。因而在叛軍已臨咸陽之時,秦二世責怪宦官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于此!”宦者則回答說:“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蚤言,皆已誅,安得至今?”過于嚴格的上下命令—服從關系,造成信息嚴重梗阻,以致根本無從做出正確決策,遑論應對緊急事態(tài)。

         

        因此,漢立國之后,一直尋找解決這一困境之道。首先嘗試了黃老之術,就其實質而言,是在刻意控制這架官僚統(tǒng)治機器的運轉效率,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問題。儒家也尋求更化改制之道,最終,漢武帝實施全面改革,立五經(jīng)博士,建立太學等學校,以培養(yǎng)士君子;又建立察舉制,遴選德能優(yōu)秀的士君子進入政府,由此形成“士大夫”。政府性質由此發(fā)生變化,從技術官僚制政府逐漸轉型為“士人政府”,從官僚政治逐漸轉型為士大夫政治。

         

        士大夫接受過五經(jīng)教育,有行道天下之志,因而有強烈的責任感,對天下的責任,對萬民的責任,對圣人的責任,對歷史文化的責任,當然,還有對君王的責任。具有道德自覺的士大夫為政,是以改善人民生活為宗旨;為此,他們敏于觀察民情,積極回應民眾的迫切需要,據(jù)此獨立做出決策,當然也有敢于決策的勇氣,哪怕突破既有法度,這恰恰是政治家的突出品質。

         

        當然,士大夫置身于郡縣制政治結構內,因而亦難免官僚化,但每個時代總有一部分士大夫能夠保持其為士大夫之高貴品性,這就足以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政制大大地增加生機。士大夫通常是“敢諫”的,這就有助于信息的上下暢通。士大夫是負責任的,這就有助于打破官僚制的僵化,及時地應對地方緊急事態(tài),比如救荒。

         

        奉行民本主義的中國政府歷來重視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及其所導致的饑荒,形成“荒政”傳統(tǒng)。乾隆皇帝曾下令刪潤一位民間書生所編荒政之書為《欽定康濟錄》,該書系統(tǒng)羅列了地方官應對災荒的各種政策、機制,其中第十八節(jié)為“甘專擅以奮救援”,收錄了歷代士大夫超越法度、相機行事以救地方災荒之事,比如范仲淹之子范純仁知慶州之所為:

         

        宋環(huán)慶大饑,帥守坐不職罷去,范純仁代之。始至慶州,餓殍載路,官無谷以賑,純仁欲發(fā)常平封貯粟麥賑之,州郡官皆不欲,曰:“常平擅支,罪不赦?!奔內试唬骸碍h(huán)慶一路生靈付某,豈可坐視其死而不救?”眾皆曰:“須奏請得旨?!奔內试唬骸叭似呷詹皇硠t死,豈能待乎?諸公但勿預,吾獨坐罪可耳?!奔窗l(fā)粟賑之,一路饑民悉得全活。

         

        中央政府在各地建立常平倉,以應對災荒,但動用其所儲糧米需向中央政府申請。這必定耗費時間,若災情緊急,必貽誤應對時機。這段故事中的州郡官是典型的技術官僚,他們嚴格遵守行政程序,其行政行為是韋伯所說的“責任倫理”驅動的。范純仁卻有行道天下、養(yǎng)民安民之志,其行為是“信念倫理”驅動的,行政程序只是實現(xiàn)其政治目標的手段,若其有礙于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則毫不猶豫地突破程序。這就是政治家的品質。

         

        奉旨編撰《欽定康濟錄》的編者在“甘專擅以奮救援”節(jié)的“總論”中,以儒家“三達德”解釋范純仁之類的士大夫在應對緊急狀態(tài)時所體現(xiàn)的政治家品質:“知災傷之當恤,智也;哀矜惻隱,仁也;甘心專擅,勇也。”智是對緊急事態(tài)的判斷力,仁是愛民如子的責任感,勇是敢于突破常規(guī)的激情。該書編者認為,具備這三大德,敢作敢為,才可以成為合格的地方官,即有別于技術官僚的政治家。

         

        三、黨政國家中的政治家角色

         

        國家治理體系由眾多機構構成,各自承擔不同事務,并有專業(yè)化分工,這自然要求官員具有不同的品質和能力。技術官僚和政治家都是國家治理所需要的官員,政制良性運轉的關鍵在于建立一種有效機制,識別和配置具有不同品質的官員在恰當崗位,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確保省、市、縣委書記具有政治家品質。

         

        從秦朝開始,中國就是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政制骨架是從中央到省、市、縣的層級化縱向控制。當代中國則是“黨政國家”,黨的系統(tǒng)與行政系統(tǒng)并行而交織,前者具有顯著的政治性,后者則較為傾向于專業(yè)性。這兩大憲制原理疊加的結果是,各級疆域性治理單位的一把手是黨委書記。

         

        顧名思義,一把手的職責是在其所治理的疆域內行使全面“領導權”,當然也承擔全部責任,這就要求他必須具有政治家的品質。中國共產(chǎn)黨可謂“歷史任務型政黨”,它給自己施加了長期和階段性歷史任務,其存在目的就是完成歷史任務。共產(chǎn)黨作為整體是投身于實現(xiàn)歷史任務的“事業(yè)”,即孔子所說“志于道”的組織。歷史任務的優(yōu)先性最高,相對而言,法律、規(guī)章、程序都是工具性的,若有必要可以突破。從性質上看,中國共產(chǎn)黨從來不是按部就班運轉的官僚機構,而是周期性開展反對官僚主義思想政治運動的政黨組織,以遏制黨組織的官僚化傾向??梢姡袊伯a(chǎn)黨無論是在客觀屬性還是在主觀自我認知上,都始終是一個純粹的“政治”組織。

         

        中國共產(chǎn)黨整體性質如此,則其自上而下任命的省、市、縣黨委書記,還有基層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等黨組織的負責人,也都應當具備政治家屬性,也即有理想、有責任感、有判斷力的官員,這是行使“領導權”所必須之品質。相比于一般國家,黨政國家增加了黨的維度,也就增加了政治的維度,這正是其優(yōu)勢。由此,可以超越常規(guī)的科層制治理,而有“政治地治理”維度,意謂始終瞄準中央和上級分解給本地的歷史任務,作為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又把本地放在宏觀大局和歷史過程中,尋找最優(yōu)戰(zhàn)略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動員、利用本地資源,實現(xiàn)歷史任務;如有必要則超越常規(guī),則創(chuàng)制立法。這正是中國在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得以實現(xiàn)國家發(fā)展的政治驅動力。各級黨委書記如果官僚化,必然喪失這一優(yōu)勢,讓整個政治體系陷入加倍的官僚化泥潭中。

         

        在黨的領導權之外,各級“政府”設立了眾多行政職能部門?,F(xiàn)代國家的基本特征是權力對社會進行全覆蓋,管理國民生活所涉及的各種事務,因而行政機構日趨復雜且專業(yè)化。比如在武漢抗疫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其職責是對疫情進行監(jiān)測并提供治療方案,這顯然是高度專業(yè)化的工作,其工作人員,包括其負責人,理應是專家,即具有一定資歷而經(jīng)驗豐富的技術官僚,嚴格依照規(guī)章處理各種信息,并做出專業(yè)判斷,提供給國家決策部門。

         

        至于各級政府的行政首長,即省、市、縣長,其所需品質則介乎黨委書記和行政職能部門之間,一半是政治家,一半是技術官僚。因為,他要統(tǒng)領各行政部門,并做出判斷和部分決策;但他畢竟不是全面領導者,也不是最終的政治責任人,相當于首席技術官僚。

         

        除了黨政機構之外,國家為了推動工業(yè)化,建立了大量國有企業(yè),分布在重要行業(yè),規(guī)模龐大。大型現(xiàn)代公司的內部管理是專業(yè)化的,必定建立典型的科層制機構,按照既定規(guī)章進行管理。國有企業(yè)也不例外,在其中成長起來的人員通常具有技術官僚心智。

         

        當然,國有企業(yè)負責人既是企業(yè),理應具有“企業(yè)家精神”,就其性質而言,這與政治家精神頗有相通之處,比如冒險、進取精神;置身于變幻莫測的市場中,企業(yè)家也需有隨機應變的判斷和決策能力。盡管如此,企業(yè)高管所管理的人員是高度同質的,其所處理的事務是相對單一的,以企業(yè)規(guī)模擴張或利潤增長為目標,相對于疆域性單位國民之異質性、事務之復雜性而言,這種事務又是高度專業(yè)化的。國有企業(yè)負責人經(jīng)常是從其內部專業(yè)部門中成長起來的,更容易養(yǎng)成技術官僚品質。

         

        上述三類機構的性質是明顯不同的,但統(tǒng)歸于黨的領導權之下;相應官員的品質是明顯不同的,但統(tǒng)歸黨的人事部門調配。于是,在干部任用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跨界流動現(xiàn)象。比如前幾年,有多位高校黨委書記、校長轉入行政系統(tǒng)的職能部門任職。當然,這里的跨度尚不算太大,因為兩者畢竟都是比較專業(yè)的機構。但長期在國有企業(yè)內任職的一把手直接出任地方一把手,則是跨度比較大的。

         

        這種跨界流動的效果如何?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比说男闹?、能力是可塑的,長時間持續(xù)的職業(yè)生涯必定塑造出具有相應的職業(yè)心智和能力的人。這構成其人之長,可以高效率地承擔專業(yè)職責;也構成其人之短,難以處理專業(yè)以外的事務。當然,不同專業(yè)的官僚的心智和能力或許還有同構性,轉崗并不影響效率。但如孔子所說,技術官僚與政治家的心智和能力之間必定有較大差異。長期習慣于專業(yè)工作的行政職能部門官員或國有企業(yè)官員能否勝任地方一把手的職責,這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對此仍可細化分析:如果地方一把手的職責被人為設定得比較單一,比如前些年,以GDP增長作為政績考核指標,那么,國有企業(yè)歷練、政府經(jīng)濟管理部門的資歷或可有助于一把手履行其政治責任。然而,這里的前提是完整的地方政治被刻意窄化為相對專業(yè)的經(jīng)濟增長問題,即形成所謂“地方政府公司化”。問題在于,把一個省、一個縣當作一家公司的觀念和做法本身有嚴重偏差;這樣做或許可以有助于短期內的經(jīng)濟快速增長,卻會造成其他社會政治問題,因此難以長久。事實上,這種局面后來也很快得到改變。

         

        放寬歷史視野可見,黨政國家所確定的歷史任務是隨時代而變的,地方政治的目標自然與之調整,一把手的配置也必定隨之變化??傮w上,20世紀中期,國家的歷史任務是推動生產(chǎn)資料所有制的變革,周期性地開始階級斗爭,因而,地方一把手的配置較為偏重革命性。80年代以來,國家轉向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經(jīng)濟職能部門的任職資歷當然有助于官員升遷,技術官僚也有可能出任一把手。如此變化清楚地體現(xiàn)了黨政國家驅動“歷史任務”的屬性。

         

        晚近以來,黨政國家對官員的要求也發(fā)生了一次明顯轉向。21世紀最初十年,官員以經(jīng)濟增長為目標,紀律松懈,腐敗嚴重。作為對治方案,隨后開始大力反腐,強化紀律,強化政治忠誠。這引導官員群體偏向于“責任倫理”,嚴格遵守紀律,服從命令,從心智上說趨向于技術官僚化。

         

        或可足以得出結論:地方一把手在履歷和心智上的官僚化是十分不利于地方善治的,因為地方事務是全面的,需要全面視野,而這是技術官僚經(jīng)常缺乏的;地方事務是多變的,而官僚長于按部就班。

         

        尤其是今天,國家、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突出特征是多變、劇變:中美貿易戰(zhàn)、科技戰(zhàn)給經(jīng)濟社會體系帶來很大沖擊;進一步攀登工業(yè)化的巔峰,需要新動能;城市化社會、中產(chǎn)階級社會的治理需要新觀念、新制度、新能力。凡此種種,都需要地方一把手具有政治家品質,具有“信念倫理”,有全局觀,有責任感,有判斷力,有隨時應變、相機決策的勇氣,有超越法度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的膽略。

         

        把這樣的政治家布置在省、市擔任一把手,方可“領導”地方順利度過多變的風浪,且在地方上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進行探索、試驗。20世紀80年代的很多改革措施就是有擔當?shù)牡胤焦賳T率先突破、創(chuàng)新,而后被中央肯定、推廣到全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同樣有賴于這種保持政治大一統(tǒng)前提下的分布式政治創(chuàng)新在前面探路,而具有政治家品質的地方官是這一路徑的關鍵。

         

        那么,具有政治家品質的地方一把手從何而來?考察現(xiàn)有國家體系中各種機構,就培養(yǎng)政治家品質而言,縣委書記的歷練當最為有效,縣長次之。自秦建立郡縣制以來,縣始終是最穩(wěn)定的治理單位,縣官是最重要的親民之官、治民之官,縣以上各級官員則是治官之官,擔任一定年限的縣官,對于民情方可有一手了解,對治民之道方可積累實踐性知識。而且,縣的規(guī)模足夠大,事務是全面的,并可能有各種事態(tài)發(fā)生,可以訓練其主政官員的政治家能力,使其具有政治家之智仁勇。

         

        因此,在人事制度上,可把擔任一定年限縣級主官,比如任滿一屆縣長、一屆縣委書記,作為擔任市級領導、省級領導的基本資格要求。近些年來,高層已有這種認識,重提“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的政治原理,評選優(yōu)秀縣委書記,并加以重用。

         

        對于省市一把手,則可以仿效漢宣帝的做法:

         

        及至孝宣,繇仄陋而登至尊,興于閭閻,知民事之謖難。自霍光薨后始躬萬機,厲精為治,五日一聽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職而進。及拜刺史守相,輒親見問,觀其所繇,退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必知其所以然。常稱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為太守,吏民之本也,數(shù)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書勉厲,增秩賜金,或爵至關內侯,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漢世良吏,于是為盛,稱中興焉。

         

        漢代的郡國,就層級而言相當于今天的省,就規(guī)模而言相當于今天的市。漢宣帝保持二千石的職位穩(wěn)定性,但增加其官秩和俸祿,激勵其克服其機會主義傾向,為地方全面發(fā)展從長計議,這同樣可以培養(yǎng)省市官員的政治家品質。

         

        四、結語

         

        子曰:“為政在人?!泵珴蓶|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從心智和能力等多個標準,干部可以劃分為技術官僚和政治家兩種類型,兩者都是國家治理所需要的,重要的是通過制度設計,使之合理配置在恰當位置上,各司其職,分工合作。

         

        任何政制都有其優(yōu)勢,而優(yōu)勢的另一面就是短處,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天然地有僵化和官員唯上是從的弱點。漢武帝更化所塑造的“士大夫”群體,以其政治家的智、仁、勇品質對抗這一趨勢;今天的政制框架仍然是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國家,則仍然需要在各疆域性治理單位配置政治家,以對抗上下控制體系內在的僵化、唯上和官僚化趨勢。

         

        “黨政國家”架構本身已為國家治理體系內置了強有力的政治維度,黨作為政治組織,以實現(xiàn)歷史任務為目標,本來就應該抵制官僚化傾向;各級黨委書記的品質本來就應該有別于行政首長、有別于國有企事業(yè)機構負責人,他們應該是政治家而非技術官僚。如果能夠牢記這一點,通過恰當?shù)闹贫仍O計,確保省、市、縣一把手始終具有政治家品質,那就能夠讓大一統(tǒng)政制保持足夠活力。

         

        自秦漢以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政制始終是中國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所在,黨嵌入其中,大一統(tǒng)更是達到空前程度,也就空前地需要志道、仁民、勇為的政治家活躍于其中,此所謂剛柔相濟、相反相成之道也。當國家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時,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在此過程中,國家必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這就需要大大小小的政治家分布在各級政府,有道德自覺,有擔當意識,有創(chuàng)新精神,因而有積極應對之德與能。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