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韓星】仁者無敵——儒家的戰(zhàn)爭觀簡述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22-03-02 19:32:19
        標(biāo)簽:仁者無敵、儒家的戰(zhàn)爭觀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歷一九六〇年生,陜西藍(lán)田人,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孔學(xué)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等,主編《中和學(xué)刊》《中和叢書》。

        仁者無敵

        ——儒家的戰(zhàn)爭觀簡述

        作者:韓星

        來源:作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發(fā)表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正月三十日甲寅

                  耶穌2022年3月2日

         

        孔子作《春秋》就以“春秋大義”評判和譏刺不合禮法,不合道義的戰(zhàn)爭和罪惡。他不主張對外侵略和征服,而提出“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國與國之間應(yīng)以“和為貴”(《論語·學(xué)而》。

         

        在國家治理方面,孔子推崇文武之道?!墩撜Z·子張》載衛(wèi)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xué)?”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朱熹注:“文武之道,謂文王、武王之謨訓(xùn)功烈,與凡周之禮樂文章皆是也。”文武之道是指周文王、周武王治國平天下之道,《禮記·祭法》說:“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zāi)?!焙笕逡隇槟芪哪芪洌任那椅?,一文一武,有文有武為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下》載孔子說:“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蔽奈渲涝谡螌嵺`中的運用就是一張一弛,文武兼用,剛?cè)嵯酀?,能進能退。

         

        《左傳·定公十年》記載齊魯夾谷之會,孔子因有準(zhǔn)備而避免了魯候被齊人劫持的禍患。公元前500年,孔子陪同魯定公參加齊魯兩國的夾谷之會,孔子作為此次會盟的司儀儐相。齊國的大臣犁彌勸齊候說:“孔丘這個人只是知道禮儀,沒有勇氣,不懂兵謀,如果我們派遣萊人,用兵力武裝劫持魯候,我們一定會成功?!?o:p>

         

         


        齊候就聽從了犁彌的建議,準(zhǔn)備用武力劫持魯候。誰知,孔丘早已有了準(zhǔn)備,當(dāng)萊人出現(xiàn),準(zhǔn)備劫持魯候的時候,孔丘自己一邊用身體掩護魯候往后退,一邊大聲招呼附近魯國的侍衛(wèi):“勇士們,保護魯候,往前沖?!濒攪⒂碌氖绦l(wèi)沖上前來,打退了萊人,保護了魯候。

         

        就這樣,孔子大義凜然,與妄自尊大的齊國軍臣針鋒相對,以禮屈強國、正典儀的凜然大義使齊國君臣的陰謀沒有得逞?!犊鬃蛹艺Z·相魯》記載孔子在夾谷之會前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孔子果然在文武兼?zhèn)涞那闆r下以弱勝強。明人茅元儀《武備志·自序》就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此三代之所以為有道之長也。自武備弛,而文事遂不可保?!?o:p>

         

        孔子推崇文武之道,不是把二者相提并論,而是有側(cè)重點的,這就是以文為先、為重,而武為后、為輔?!墩撜Z·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o:p>

         

        孔子通過對《韶》《武》之樂的評論提出了一個評論文藝作品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盡善盡美。更深層的含義是孔子以仁為評價一切事物的根本標(biāo)準(zhǔn),也是最高標(biāo)準(zhǔn)?!段洹贰拔幢M善”主要是《武》樂的主題是頌揚周武王伐紂,雖然也具有正義性,但畢竟不合孔子的仁道標(biāo)準(zhǔn)。

         

        在孔子心目中,上古堯舜禹之時治國平天下之道是最完美的,但到了文王偏文,武王偏武,當(dāng)然孔子是傾向于文的,所以這里含蓄地批評武王盡美未盡善。他傾向于文但并不廢武,而是強調(diào)文武兼?zhèn)?。因此,盡管孔子認(rèn)為“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但他追求的理想還是“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論語·子路》)。

         

        《左傳·哀公十一年》載孔子曰:“‘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可無殤也?!接杏妹邶R師,故能入其軍??鬃釉唬骸x也?!笨鬃诱f:“能夠拿起干戈保衛(wèi)國家,可以不作為夭折來對待?!笨鬃拥膶W(xué)生冉有、樊遲參加魯國反擊齊國侵略的戰(zhàn)爭時,冉有使用戈矛攻殺齊軍,所以能攻破齊軍??鬃诱f:“這是合于道義的?!笨鬃又鲝埛系懒x的戰(zhàn)爭而反對不道義的戰(zhàn)爭。

         

        同篇還載“孔文子之將攻大叔也,訪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xué)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命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孔文子將要攻打太叔的時候,去征求孔子的意見,孔子說:“祭祀的事情,那是我曾經(jīng)學(xué)過的;打仗的事情,我沒有聽說過?!蓖讼氯ィ腥颂咨宪囎泳妥?,說:“鳥可以選擇樹木,樹木哪里能選擇鳥?”

         

        這事發(fā)生在孔子在衛(wèi)國時。衛(wèi)國大夫孔文子本人娶的是太子蒯聵的姐姐,他又把他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另外一位公室成員大叔疾。其實大叔疾原本娶的是宋大夫子朝的兩個女兒。

         

         


        后來宋子朝謀反出奔,孔文子就強迫大叔疾把宋子朝的兩個女兒休了,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誰知大叔疾懷戀舊情,仍然與原配保持關(guān)系,偷偷來往。這件事情在衛(wèi)國鬧得滿城風(fēng)雨,孔文子一怒之下召回了自己的女兒,并打算發(fā)兵攻打大叔氏,所以專門去找孔子征詢意見。

         

        孔子對孔文子的做法不以為然,但因為寄人籬下,也沒有明確反對,就說他不懂打仗,就準(zhǔn)備帶著弟子離開衛(wèi)國??梢娍鬃有哪恐袑?zhàn)爭始終有一個道義的標(biāo)準(zhǔn)來評判和應(yīng)對。

         

        進入戰(zhàn)國,戰(zhàn)爭越來越多,規(guī)模越來越大。孟子反對非正義戰(zhàn)爭,指斥“春秋無義戰(zhàn)。彼善于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孟子·盡心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都不符合“義”的標(biāo)準(zhǔn),即不但違反了西周以來禮制所規(guī)定的名分制度,也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zāi)難。

         

        對于有人宣稱“我善為陳,我善為戰(zhàn)”,他直截了當(dāng)?shù)嘏卸椤按笞镆病保ā睹献印けM心下》),把“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我能為君約與國,戰(zhàn)必克”的法家、縱橫家之徒斥為“民賊”(《孟子·告子下》)。

         

        對于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的死活,頻繁地發(fā)動戰(zhàn)爭,攻城略地,他更是痛恨至極,怒斥道:“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帥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建議“善戰(zhàn)者服上刑”(《孟子·離婁上》),讓那些好戰(zhàn)的人得到應(yīng)有的懲罰。

         

        孟子反對暴政,稱歷史上的暴君為獨夫民賊,贊成“湯放桀”“武王代紂”的正義行動,他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隙ㄈ嗣裼型品┚臋?quán)力,肯定解民于倒懸的正義戰(zhàn)爭。

         

        對于能夠解民于倒懸的王者之師,孟子則加以贊揚,因為他們是為民而戰(zhàn),拯救人民與水火之中的正義之師?!睹献印ち夯萃跸隆酚涊d:“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瘻惯z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瘻购帘娡鶠橹?,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稌吩唬骸鸩痧A?!酥^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內(nèi)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fù)讎也?!疁颊鳎愿疠d。’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薄皬那皽€以亳為首都的時候,與葛國是鄰國。葛國國君葛伯放縱無道,不祭祀祖先。湯派人去問他:‘為什么不祭祀?’葛伯說:‘沒有供祭祀用的犧牲。’湯就派人送給他牛羊。葛伯把牛羊自己給吃了,又沒有用來祭祀。湯又派人問他:‘為什么不祭祀?’葛伯說:‘沒有供祭祀用的谷物?!瘻徒泻恋氐拿癖娙ジ饑嫠N,年老體弱的人就給耕種的人送飯。葛伯卻帶領(lǐng)自己的人半路攔截帶有酒肉飯菜的人進行搶奪,不肯給的就殺掉。有個孩子拿著飯和肉去送給耕種的人,葛伯竟然殺了孩子,搶走了飯和肉?!渡袝飞险f:‘葛伯仇視送飯的人?!褪钦f的這件事。因為葛伯殺了這個孩子,湯才去征討他,普天下的人都說:‘湯不是為了占有天下,是為了給平民百姓報仇。’‘湯王的征討,從葛國開始?!饔懯淮味煜聼o敵。向東征討,西面的人民就埋怨;向南征討,北面的人民就埋怨。他們埋怨說:‘為什么把我們這里放在后面?’人民盼望他來,就像大旱之時盼望下雨一樣?!?o:p>

         

         

        因為商湯是要救民于水火之中,老百姓自然會“簞食壺漿以迎”(《孟子·滕文公下》)。這說明,孟子并不是一般地反對戰(zhàn)爭,而是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不是一般地反對君主,而是反對獨裁專制的君主。

         

        《孟子·梁惠王上篇》載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針對梁惠王處于的被動挨打,國力衰微局面,希望他不要溺于私仇,睚眥必報,而是直截了當(dāng)?shù)靥岢隽怂娜收鲝垺T谖镔|(zhì)生產(chǎn)方面有三項內(nèi)容:一是刑罰,二是薄賦稅,三是深耕易耨。省刑罰屬于法治,薄賦稅屬于財政,深耕易耨屬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前兩項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老百姓能夠提高勞動生產(chǎn)積極性,發(fā)展生產(chǎn)。在精神文明建設(shè)方面,孟子提出了通過教育培養(yǎng)國民孝、悌、忠、信的品德,使他們在家能夠侍奉父母兄長,出門能夠尊敬長輩上級,有來犯之?dāng)晨梢云此辣<倚l(wèi)國,英勇抵抗強敵入侵。即使強大如秦國、楚國,如果他們的君主不知吝惜民力,一味發(fā)動戰(zhàn)爭,不能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受凍挨餓,生命難保,陷入災(zāi)難的深淵。這時如果大王帶兵去征伐他們,一定沒有人抵抗。行仁政的小國可以打敗大國,行仁政的弱國可以戰(zhàn)勝強國。

         

        所以有句老話說得好:“仁者無敵?!币驗槭┬腥收木?,必然贏得民眾的擁戴;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是無敵于天下的。

         

        荀子在戰(zhàn)國末期經(jīng)歷了更多規(guī)模更大的戰(zhàn)爭,他也不是一般地反對戰(zhàn)爭,而是反對不義戰(zhàn)爭,提倡“仁人之兵”。《荀子·議兵篇》記載臨武君和荀子在趙孝成王面前議論用兵之道,趙孝成王說:“請問用兵的要領(lǐng)?!迸R武君回答說:“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后之發(fā),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shù)也。”上取得有利于攻戰(zhàn)的自然氣候條件,下取得地理上的有利形勢,觀察好敵人的變動情況,比敵人后行動但比敵人先到達(dá),這就是用兵的要領(lǐng)。

         

        荀卿說:“不然!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zhàn)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辈粚ΑN宜犝f的古代的方法,大凡用兵打仗的根本在于使民眾和自己團結(jié)一致……善于使民眾歸附的人,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領(lǐng)就在善于使民眾歸附自己罷了。臨武君說:“不對。用兵所看重的,是形勢有利;所施行的,是機變詭詐。善于用兵的人,神出鬼沒,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從什么地方出來的。

         

        孫武、吳起用了這種辦法,因而無敵于天下。哪里一定要依靠使民眾歸附的辦法呢?”荀卿說:“不對。我所說的,是仁德之人的軍隊、是稱王天下者的意志。您所看重的,是權(quán)變謀略、形勢有利;所施行的,是攻取掠奪、機變詭詐:這些都是諸侯干的事。仁德之人的軍隊,是不可能被欺詐的;那可以被欺詐的,只是一些懈怠大意的軍隊,羸弱疲憊的軍隊,君臣上下之間渙散而離心離德的軍隊。仁德之人上下之間,各位將領(lǐng)齊心一致,三軍共同努力,臣子對君主,下級對上級,就像兒子侍奉父親、弟弟侍奉兄長一樣,就像手臂捍衛(wèi)腦袋眼睛、庇護胸部腹部一樣。

         

        后來,他的學(xué)生陳囂問荀子說:“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為?凡所為有兵者,為爭奪也。”先生議論用兵,經(jīng)常把仁義作為根本。仁者愛人,義者遵循道理,既然這樣,那么又為什么要用兵呢?大凡用兵的原因,是為了爭奪??!

         

        荀子回答說:“非女所知也。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是以堯伐歡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yuǎn)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yuǎn)邇來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極?!边@道理不是你所知道的。那仁者愛人,正因為愛人,所以就憎惡別人危害他們;義者遵循道理,正因為遵循道理,所以就憎惡別人搞亂它。那用兵,是為了禁止橫暴、消除危害,并不是爭奪啊。所以仁人的軍隊,他們停留的地方會得到全面治理,他們經(jīng)過的地方會受到教育感化,就像及時雨的降落,沒有人不歡喜。

         

        因此堯討伐驩兜,舜討伐三苗,禹討伐共工,湯討伐夏桀,周文王討伐崇國,周武王討伐商紂,這兩帝、四王都是使用仁義的軍隊馳騁于天下的。所以近處喜愛他們的善良,遠(yuǎn)方仰慕他們的道義;兵器的刀口上還沒有沾上鮮血,遠(yuǎn)近的人就來歸附了;德行偉大到這種地步,就會影響到四方極遠(yuǎn)的地方。荀子的仁人之兵后來就演變成仁義之兵、仁義之師,用來指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殘暴的軍隊。

         

        總之,由于儒家的影響,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提倡“化干戈為玉帛”,但也不怕戰(zhàn)爭,勇于參加保家衛(wèi)國的自衛(wèi)戰(zhàn)爭和替天行道的仁義戰(zhàn)爭?!皣m大,好戰(zhàn)必亡;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保ā端抉R法·仁本》),即使強大的國家,好戰(zhàn)必然滅亡;天下雖然暫時安定,而忘記了還有戰(zhàn)爭也不行,會處于危險之中,還要居安思危,居危思進。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