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禹菲】《論語》包咸注與鄭玄注文本比較

        欄目:《原道》第41輯
        發(fā)布時間:2023-04-04 19:54:22
        標簽:《論語集解》

        《論語》包咸注與鄭玄注文本比較

        作者:禹菲(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來源:《原道》第41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2021年12月


        摘    要:傳世的《論語》注解以曹魏時期何晏的《論語集解》為最早,何晏當時是集八家之注而成此書。其所開創(chuàng)的“集解”體例,在每一句經(jīng)文下只選一家之注,摒棄剩余七家?!墩撜Z集解》行世的同時,其所集解的諸家論語注解陸續(xù)亡佚,因而后人無法判斷何晏棄取的眼光與標準如何,尤其無法得知何晏對于包咸注與鄭玄注的取舍考量。幸而敦煌、吐魯番文書中先后發(fā)現(xiàn)鄭玄《論語注》殘卷,大致有半部《論語》的篇幅。依托鄭玄《論語注》殘卷,便可與何晏《論語集解》所選各家之注作文本比較研究。本文便是這種比較研究的一種預流,旨在進行《論語》包咸注與鄭玄注的文本比較研究。通過細致的文本對比,筆者發(fā)現(xiàn),何晏之所以取包咸注而未取鄭玄注,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因為包咸注更好,或是因為見解大致相同,而包咸注在先,但也有鄭玄注較勝而為何晏所不取者。

         

         

        包咸,字子良,會稽曲阿(今江蘇丹陽)人,東漢經(jīng)學家。光武帝即位后,舉孝廉以任郎中,入東宮教授《論語》,官至大鴻臚,曾作《論語包氏章句》。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濰坊)人,東漢經(jīng)學大師,漢代經(jīng)學集大成者,曾作《論語注》,但已失傳。曹魏時期何晏撰著的《論語集解》,系選錄八家之注而成?!墩撜Z集解》行世后,諸家論語注解陸續(xù)亡佚,后人無法判斷何晏棄取的眼光如何。包咸與鄭玄的論語注文亦被收入《論語集解》,但分屬不同經(jīng)文,長期以來無法比較優(yōu)劣。幸而,20世紀初敦煌、吐魯番文書中曾發(fā)現(xiàn)鄭玄《論語注》殘卷,加起來有半部《論語》。由此,鄭玄《論語注》殘卷便可與何晏《論語集解》所選各家之注作比較研究。筆者即將何晏所引包咸注本條目與鄭玄《論語注》殘卷相比較,發(fā)現(xiàn)兩者涉及的《論語》經(jīng)文大體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之處。總體來說,何晏取包注而未取鄭注,大多是因為包注更好;或見解大致相同,而包注在先;也有鄭注較勝,而何晏不取者。下面通過具體條目來說明。


        一、意思不同,包注明顯好于鄭注

         

        第一,《論語·為政第二》“子曰:臨之以莊,則敬”條。包注:“莊,嚴也。君臨民以嚴,則民敬其上。”【1】鄭注:“言欲使人(民)如此,在上者所以臨教之莊嚴?!薄?】包注謂君主之威儀在于莊嚴,莊嚴的君主會受到人民的尊敬。鄭注謂“言欲使人(民)如此”,意思似乎是說為了使人民對你敬重,所以你要莊嚴。鄭注是把事情倒過來說,不如包注直接而明白。

         

        第二,《論語·八佾第三》“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條。包注:“諸夏,中國。亡,無也?!薄?】鄭注:“為時喪亂,以矯仁(人)心。亡,無也?!薄?】包注解釋“諸夏”與“亡”,意思是夷狄雖有君,不如中國無君,隱寓中國社會有倫常秩序,夷狄無之。鄭注謂時局喪亂、人心變壞,令人費解。

         

        第三,《論語·里仁第四》“仁者安仁”條。針對本條,包注:“唯性仁者,自然體之,故謂安仁?!薄?】鄭注:“仁者安樂仁道?!薄?】包注謂一位本性仁愛之人,會自然體現(xiàn)仁愛精神,不需刻意表現(xiàn)自己做仁愛之事,這叫“安仁”。此解釋的要點在于強調(diào)仁者自然而然做(踐行)仁愛之事。鄭注將“仁”釋為“仁道”,謂仁者安樂于“仁道”。但何為“仁道”,仍需解釋。所以此解也不如包注好。

         

        第四,《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條。包注:“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薄?】鄭注:“言欲難,行欲疾?!薄?】包注謂君子應行在言先,言行相符。不要把話說在前面而做不到,能做到才去說。鄭注釋“敏于行”為“行欲疾”,與包注同;釋“訥于言”為“言欲難”,即說話讓人感覺結(jié)巴、有困難。君子為何要這樣做?豈非有裝傻之嫌?此解不如包注好。

         

        第五,《論語·述而第七》“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條。包注:“時人有穿鑿妄作篇籍者,故云然?!薄?】鄭注:“疾時人多穿鑿妄作篇藉(籍)也?!薄?0】包注交代了對話背景。鄭注加了一“疾”字,偏重于攻擊,表示孔子有主動性攻擊行為。兩相比較,包注是一被動性解釋,更能反映孔子的心境。

         

        第六,《論語·泰伯第八》“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條。包注:“興,起也。言修身當先學《詩》。禮者,所以立身。樂,所以成性。”【11】鄭玄注:“興,起也。起于《詩》者,謂始發(fā)志意。志意既發(fā),萬(乃)有法度。然后心平性正也?!薄?2】包注謂學《詩》可以幫助人修身,學“禮”可以幫助人立身。學“樂”,可以幫助人成性。詩、禮、樂,各自有其獨立作用。鄭注謂《詩》可以幫助人樹立理想志向,有了理想志向,就會自覺遵循法度,然后心平性正。此種解釋將禮、樂當作《詩》的從屬或遞進。包注顯然更為準確。

         

        第七,《論語·泰伯第八》“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條。包注:“好勇之人,而患疾己貧賤者,必將為亂。疾惡大甚,亦使其為亂?!薄?3】鄭注:“亂行自此上也。不仁之人,當有以風化之,疾之甚,是又使之若(為)亂行也。【14】包注謂好勇斗狠之人,若不安于貧賤,就容易作亂。還有一種不仁之人,對其排斥太甚,也會使他作亂。鄭注將“好勇疾貧,亂也”一句解釋為“亂行自此上也”,語意晦澀,不如包咸解釋得明確。后一句鄭注謂“不仁之人,當有以風化之”,對不仁的人,要通過教化來改變他。若排斥太甚,“是又使之若(為)亂行也”。解釋雖好,但已溢出經(jīng)文的意思,有畫蛇添足之嫌。

         

        第八,《論語·泰伯第八》“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條。包注:“殷紂淫亂,文王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而猶以服事殷,故謂之圣德?!?5鄭注:“周王之德,乃能以多事寡,故可謂至德?!薄?6】包注交代了背景,商紂王淫亂,西伯(周文王)有圣德,天下三分之二的人歸附于周,但他仍將商紂王當作君主來服侍,故稱他有至德。鄭注未提商紂王與文王之事,只籠統(tǒng)說周王以多事寡,可謂至德,缺乏具體的背景。

         

        第九,《論語·子罕第九》“子畏于匡”條。包注:“匡人誤圍夫子,以為陽虎。陽虎嘗暴于匡,夫子弟子顏尅,時又與虎俱行,后尅為夫子御,至于匡,匡人相與共識尅。又夫子容貌與虎相似,故匡人乃以兵圍之?!薄?7】鄭注:“匡,衛(wèi)下邑也。靈公問于陳孔子,孔子去御(衛(wèi))之陳,匡人以兵遮而脅之?!薄?8】包注甚長,說出“子畏于匡”誤會事件之原委。《史記》曾述此事,包注可謂言而有征。鄭注謂匡為衛(wèi)下邑。后面一句應為“靈公問陳于孔子”?!皢栮悺奔础皢栜婈囆辛兄ā保鬃硬辉富卮?,于是帶著弟子離開衛(wèi)國去陳國,路上匡人帶兵將他們攔住。鄭注所述為離開衛(wèi)國的原因,與“子畏于匡”之事無必然聯(lián)系。

         

        第十,《論語·子罕第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條。包注:“逝,往也。言凡往者,如川之流。”【19】鄭注:“逝,往也。言人年往如水之流行,傷有道而不見用也?!薄?0】包注謂“逝”即是“往”,川流之水順勢而下,一去不返。“言凡往者,如川之流”,未明確指什么,讀者可以想象。鄭注謂“言人年往如水之流行”,特指人的年華。然后又說“傷有道而不見用也”,感傷自己有道而不見用于世。此種解釋似乎局限了此語應有之意義。

         

        第十一,《論語·子罕第九》“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條。包注:“簣,土籠也。此勸人進于道德。為山者,其功雖已多,未成一籠,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見其志不遂,故不與也?!薄?1】鄭注:“匱,盛土器也。以言有人君為善政者,少未成匱而止,雖來求我,我止不往也。何者?人之解(懈)倦日日有甚也?!薄?2】包注謂“簣”即“土籠”,以土籠盛土堆山,差一籠土而未完成,功雖已多,卻不值得贊揚,因為沒有達到預定目標??鬃訉@樣的人,不會幫助他去完成最后一籠土。包注認為,這是孔子勸人進德修業(yè)不應中道而止。鄭注稱“簣”為“盛土器”,認為孔子此語是對君主而言,“有人君為善政者,少未成匱而止”,善政沒有做成,中道而止。這時國君來求助,我不會去幫助他的。因為國君為政,一旦懈怠,會日甚一日。包注以為孔子此語對所有人皆有教誡意義,鄭注只限于對君主而言。事實上,史書中并未見孔子有君招而不往之記載,所以此解也不如包注平允。

         

        第十二,《論語·顏淵第十二》“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條。包注:“忠告,以是非告之。以善道導之,不見從則止,必言之,或見辱?!薄?3】鄭注:“問與朋友會居之道。朋友義合之輕者,凡義合者有絕道,忠言以告之,不從則止也。”【24】此篇講子貢問交友之道,孔子作了回答。包注謂孔子此語之意是:當一個朋友做某件事時,你覺得不好,就要對他進以忠告,曉以是非,朋友若不聽從,就不用再說,否則可能受到羞辱。鄭注特別指出,此處孔子所講朋友,是指“義合之輕者”,即雖然以道義相交,但相交不深;并認為凡以道義相交者,有相絕之道,若以忠言相告而不聽,則停止交往。兩家不同點在于:包注并不認為朋友不聽忠言勸告,便不再做朋友;鄭注認為朋友若以道義相交,對方若不聽忠告便停止與他交往。似乎鄭注更講原則,包注更講包容。

         

        第十三,《論語·為政第二》“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條。包注:“孝乎惟孝,美大孝之辭。友于兄弟,善于兄弟。施,行也。所行有政道,即與為政同。”【25】鄭注:“孝乎者,未(美)大孝之辭。仁(人)既有孝行,則能友于□母曰孝,善兄弟曰友?!兑?易)》曰:家仁(人)為(有)嚴[君]□。父母為嚴君,則子孫為臣人(民),故孝友施為政。”【26】此條經(jīng)文中《書》指《尚書》,“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出自《古文尚書》,因《古文尚書》已失傳,這句話出自哪一篇,已無從考證。“孝乎惟孝”從古文語法看有些奇怪,因古文語法一般以“乎”作句尾詞,“惟”作發(fā)語詞,《偽古文尚書·君陳》篇將此句編入,覺得讀不通,于是截去“孝乎”二字不用,“惟孝”二字從下讀,變成“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作偽者不懂“孝乎惟孝”句式,將《論語》這句話破句了,這恰好留下了作偽的破綻。這雖是題外話,但很重要。包注將“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分為三句,認為“孝乎惟孝”是“美大孝之辭”。包注因而成為后世《尚書》辨?zhèn)蔚闹匾罁?jù)。鄭注在斷句上有所不同,將“孝乎”作一句,認為“‘孝乎’者,未(美)大孝之辭”。將“惟孝”從下讀?!拔┬⒂延谛值堋边B讀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對于兄弟間稱“友”可以,如何可以稱“孝”呢?所以此解不如包注好。


        二、意思相近,因包注在前而采用

         

        第一,《論語·公冶長第五》“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棁”條。包注:“臧文仲,魯大夫臧孫辰。文,謚也。蔡,國君之守龜,出蔡地,因以為名焉,長尺有二寸。居蔡,僭也。節(jié)者,栭也,刻鏤為山。棁者,梁上楹,畫為藻文。言其奢侈?!薄?7】鄭玄注:“臧文仲,魯大夫臧孔孫辰。蔡,位(謂)國君之守龜,□困(因)名焉。節(jié),朱侕也,刻之為山文。棁,梁上□之文。文仲奢侈?!薄?8】包注“臧文仲,魯大夫臧孫辰”,文是謚號?!安獭痹诠糯复簖敚蚱洚a(chǎn)于蔡國。大龜被視為神龜,為國君占卜所用,一般人不能占有?!瓣拔闹倬硬獭?,“居”字,包咸未作解釋。因為后面明確說,所藏大龜一尺二寸。這明顯是一種僭越行為。又說“山節(jié)藻棁”,意謂臧文仲家里雕梁畫棟,極其奢侈。鄭注“魯大夫臧孔孫辰”,較包注“魯大夫臧孫辰”多一“孔”字,“孔”字疑為衍文。余略同。

         

        第二,《論語·公冶長第五》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條。包注:“訟,猶責也。言人有過,莫能自責?!薄?9】鄭注:“訟,由(猶)責也。仁(人)無能有過而內(nèi)自責?!薄?0】包注與鄭注略同。

         

        第三,《論語·泰伯第八》“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條。包注:“興,起也。君能厚于親屬,不遺忘其故舊,行之美者,則民皆化之,起為仁厚之行,不偷薄?!薄?1】鄭注:“舊,厚。偷,茍且。君子厚于骨肉之親,則民效為之,多仁恩。故舊無大故,不相遺棄,則民不相與不茍且也。”【32】包注先釋“興,起也”,其后在解釋中調(diào)整了經(jīng)文語序,將“故舊不遺”提至“則民興于仁”之前。認為君主能“厚于親屬,不遺忘其故舊”,很好做到這兩點,“則民皆化之,起為仁厚之行,不偷薄”。鄭注訓“舊”為“厚”,可能抄寫者筆誤。應是“篤”訓“厚”,“篤于親”就是“厚于親”,包注前已言之?!巴怠庇枴捌埱摇鄙跏??!皠t民效為之,多仁恩。”意謂人民會效法,講仁義、講恩情?!皠t民不相與不茍且也”一句有語病,應為“則民不相與茍且也”,衍一“不”字。關(guān)于此條經(jīng)文,鄭注與包注雖然解釋文字有所不同,但意思相近。


        三、各有千秋,取包注而未取鄭注

         

        第一,《論語·里仁第四》“子曰:事父母幾諫”條。包注:“幾者,微也。當微諫,納善言于父母。”【33】鄭注:“譏猶剴。諫父母者剴切之。禮:子士(事)父,有隱無犯也?!薄?4】包注訓“幾”為“微”,“幾諫”就是“微諫”。謂父母若有做得不對之處,子女可微妙諫言,將正確意見講給父母,父母會聽出你的意思,考慮改正。鄭注本經(jīng)文與何晏本不同,是“士(事)父母譏諫”,“幾”作“譏”。鄭玄解釋“譏猶剴”,有剴切陳詞之意,意謂向父母進諫要剴切。父有錯處,對外隱而不發(fā)。即使向父親進諫言,也不要有冒犯行為。

         

        第二,《論語·里仁第四》“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條。包注:“見志,見父母志有不從己見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己之諫?!薄?5】鄭注:“孝子父母在,無所自專,唯□長道而已?!薄?6】包注謂子女可以婉轉(zhuǎn)向父母講明道理。若父母有不愿接受的表情,對父母還是應該恭恭敬敬,不能違背父母之意徑直按自己的意見辦。鄭注講了一個原則,若是孝子,只要父母健在,就應該“無所自?!保荒馨凑兆约旱囊庖娹k時,要由父母來作決定。

         

        第三,《論語·子罕第九》“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條。包注:“我少小貧賤,常自執(zhí)事,故多能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當多能?!薄?7】鄭注:“知我者,知我不當多能。吾少也賤,少更苦也。鄙事,家人之褻事?!薄?8】經(jīng)文背景是太宰問子貢:“孔子是圣人,為何如此多才多能?”在他看來,圣人不需要知道很多技藝鄙事。懂得很多技藝鄙事的應該不是圣人。子貢回答:“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卑蚀_傳達經(jīng)文意思。鄭注解釋為“知我者,知我不當多能”,又謂“吾少也賤,少更苦也。鄙事,家人之褻事”,將“知我”“鄙事”作了具體解釋,側(cè)重點與包注不同。

         

        第四,《論語·子罕第九》“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條。包注:“冕者,冠也,大夫之服。瞽,盲也。作,起也。趨,疾行也。此夫子哀有喪、尊在位、恤不成人?!薄?9】鄭注:“齊衰者,基(期)服。弁,爵弁,仕(士)祭于君之服。瞽,人樂也。作,起也??鬃影收?,敬君禮樂之人,坐見之,必為之起;行見之,必為之趨。趨,今時吏步也。魯讀弁為[冕],今從古?!薄?0】包注未解釋“齊衰者”,這在當時泛指服喪之人,人皆知之。又謂“冕衣裳”指官服,“瞽者”即盲人。孔子見到服喪者、服官服者、盲者這三種人,即使他們年少,必然會起來表示尊敬;若從他們身邊經(jīng)過,必“疾行”而過。鄭注解釋“齊衰者,基(期)服”,特指服喪一年的喪服?!佰?,爵弁”,鄭玄本經(jīng)文是“弁衣裳”,“弁”與“冕”都是冠,“爵弁”特指祭祀國君之服。謂“瞽”為“人樂也”,似應為“樂人也”??鬃佑鲞@三種人,“坐見之,必為之起;行見之,必為之趨”。解釋甚明白,又謂“趨,今時吏步也”。兩家各有千秋。一者,包注未釋“齊衰”,然后言及“夫子哀有喪”,喪服有四個等級,“齊衰”只是其中一個等級。但此處“齊衰”泛指喪服。鄭注將“齊衰”解釋為“基(期)服”,反而說死了。二者,包注解釋“瞽者”是一般盲人,未必是國君樂官;鄭注謂“瞽者”即樂人,又說窄了。三者,對于“趨”字,包注謂“疾行”,即快步走過去。鄭注解釋“趨”如后世“吏步”。

         

        第五,《論語·子罕第九》“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條。包注:“沽之哉,不炫賣之辭。我居而待賈?!薄?1】鄭注:“寧有自詃(衒)賣此道者乎?我坐而待價者。魯讀‘沽之哉’不重,今從古也?!薄?2】此條經(jīng)文有其背景,即子貢問:“有美玉于此,是把它藏在匣子里呢,還是遇到好價錢將它賣掉?”這實際上是說,像老師這樣的圣人,是就這么隱居下去呢,還是有國君聘請就出來做官?對孔子的答復,包注與鄭注皆從語氣上解釋,解釋的意思相同,意謂:怎么可以自已炫耀是美玉而出去推銷自己呢?后一句“我待賈者也”,包注本與鄭注本經(jīng)文有所不同。鄭注本經(jīng)文“賈”作“價”。包注解釋為坐在家里等待買主來;鄭注解釋為坐在家里等待好價錢,即所謂“待價而沽”。


        四、鄭注優(yōu)于包注,而何晏不錄者

         

        第一,《論語·雍也第六》“子曰:雍也可使南面”條。包注:“可使南面者,言任諸侯治?!薄?3】鄭玄注:“雍,孔子弟子仲弓之名,姓[冉]。可使南面者,言任諸侯,□之政?!薄?4】包注相對簡練。古代有“人君南面之術(shù)”之說,官衙坐北朝南,“南面”意謂“君臨”,即統(tǒng)治之意。只有諸侯以上之人方可稱“南面”。包注未釋“雍”是誰,失于簡略。鄭注先解釋“雍”是孔子弟子仲弓,姓冉名雍。后面解釋缺一字,似可以補為“治”。相比之下,鄭注較完備。

         

        第二,《論語·述而第七》“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爾?吾無隱乎爾”條。包注:“二三子,謂諸弟子。圣人知廣道深,弟子學之不能及,以為有所隱匿,故解之?!薄?5】鄭注:“二三子者,謂諸弟子。圣人知道廣大,弟子學之不能及,以為有所懷俠要術(shù),見于顏色,故解之:二三子,以我有所隱于汝乎?我無所隱于汝也。”【46】包注謂二三子指孔子弟子??鬃幼鳛槭ト酥R廣博、哲理深刻,弟子皆達不到孔子境界,以為孔子有不傳之學,隱匿不授,故作此語以解之。鄭注前面解釋與包注略同。后面意謂,諸弟子認為孔子好像未將學問要領傳授給他們,孔子從諸弟子的臉色看出這個意思,所以孔子作出解釋。最后一句,看似是將孔子的話作了通俗翻譯,實際上是要從細微語氣上把握此條經(jīng)文之意。

         

        第三,《論語·泰伯第八》“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條。包注:“欲戒敬子,言我將死,言善可用?!薄?7】鄭注:“欲戒敬子,故先言此,以入之也。”【48】此條經(jīng)文背景是:曾子生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出一些勸誡的話。包注謂曾子欲告誡孟敬子,先說我是將死之人,說話不懷惡意,你可以考慮聽我之言。鄭注強調(diào)曾子講話有策略,先作一個比喻:“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笔姑暇醋尤菀茁犨M曾子的話。兩相比較,鄭注體現(xiàn)出曾子說話的策略和藝術(shù),突顯了曾子的智慧。

         

        第四,《論語·泰伯第八》“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條。包注:“蕩蕩,廣遠之稱。言其布德廣遠,民無能識其名焉。”【49】鄭注:“民無能名者,不知其所以然?!薄?0】“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是贊美堯的偉大德行。包注謂“蕩蕩,廣遠之稱”形容堯“布德廣遠”。將“民無能名焉”解釋為“民無能識其名焉”,是不識“堯”之名,還是無法名狀堯之德行,未能說清。鄭注謂“巍巍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指高聳巍峨,是描寫偉大,經(jīng)文語意甚明,不須解釋。故鄭注只解釋后句,稱“民無能名焉”是“不知其所以然”,解釋較為合理。

         

        第五,《論語·子罕第九》“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條。包注:“孔子謂顏淵進益未止,痛惜之甚?!薄?1】鄭注:“顏淵病,孔子往省之,故發(fā)此言,痛惜之甚?!薄?2】包注謂孔子稱顏淵“進益未止,痛惜之甚”,此解容易使人產(chǎn)生疑惑。鄭注交代了語境:顏淵生病,孔子去看望他,覺得這個學生太可惜了“故發(fā)此言,痛惜之甚”。兩相比較,鄭注似較合乎情理?!?3】


        注釋
         
        1《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28頁。
         
        2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頁。
         
        3《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32頁。
         
        4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頁。
         
        5《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42頁。
         
        6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頁。
         
        7《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48頁。
         
        8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頁。
         
        9《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81頁。
         
        10 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頁。
         
        11《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88頁。
         
        12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頁。
         
        13《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89頁。
         
        14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頁。
         
        15《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92頁。
         
        16 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頁。
         
        17《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96頁。
         
        18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頁。
         
        19《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102頁。
         
        20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頁。
         
        21《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103頁。
         
        21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頁。
         
        23《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141頁。
         
        24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頁。
         
        25 《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28頁。
         
        26 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頁。
         
        27 《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55頁。
         
        28 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頁。
         
        29 《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59頁。
         
        30 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頁。
         
        31《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85頁。
         
        32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93頁。
         
        33 《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47頁。
         
        34 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頁。
         
        35 《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47頁。
         
        36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頁。
         
        37《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98頁。
         
        38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頁。
         
        39《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99頁。
         
        40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頁。
         
        41《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101頁。
         
        42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頁。
         
        43《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60頁。
         
        44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頁。
         
        45《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80頁。
         
        46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頁。
         
        47《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86頁。
         
        48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頁。
         
        49《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91頁。
         
        50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頁。
         
        51《論語集解》,元盱郡覆宋本,書林書局2015年影印版,第103頁。
         
        52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頁。
         
        53筆者此前的研究參見禹菲、姜廣輝:《<論語>馬融注與鄭玄注比較》,《原道》2018年第1期。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