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的_大地资源中文第三页_国产精品酒店在线精品酒店_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郭園蘭】朱熹“克己”詮釋思想的內(nèi)涵、踐履與影響

欄目:《原道》第41輯
發(fā)布時間:2023-04-04 20:23:13
標簽:朱熹

朱熹“克己”詮釋思想的內(nèi)涵、踐履與影響

作者:郭園蘭(湖南師范大學哲學系/ 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來源:《原道》第41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2021年12月)


摘????要:《論語》“克己”是儒學重要命題,自孔子提出后,詮釋不斷,意見紛紜。朱熹對此十分重視,對“克己”作了理學化的詮釋,訓“克”為“勝”,釋“己”為“身之私欲”,從而將表示外在形軀的“身”與表達內(nèi)在意念的“欲”有機結(jié)合起來,明確指出“身之私欲”包括氣稟之私、人我之私、耳目口鼻之欲等內(nèi)涵。朱子不僅在學術(shù)上探討“克己”,更在現(xiàn)實生活中身體力行,勸導學者以此治心修身,進諫君王以此正心窒欲。也正因為如此,朱熹“克己”詮釋思想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乃至作為核心內(nèi)容卷入道學之爭,成為當時道學之爭的焦點之一。在朱子的倡導和引領下,理學士大夫始終關(guān)注修身,即使是著書立說,也更傾向于思考內(nèi)圣修養(yǎng),并在實踐中落實“克己”之“勝私欲”要求。對朱熹“克己”詮釋思想開展系統(tǒng)研究,有助于更為全面地理解朱子思想體系。


?

《論語》“克己”是儒學重要命題,自孔子提出后,詮釋不斷,意見紛紜,如釋“克己”為“能己”“勝己之私”“約身”“約儉己身”“責己”“治己”等?!?】朱熹特別重視“克己”,“克己”詮釋在其晚年思想中一枝獨秀,臨終前還念念不忘程子“克己”《四箴》。朱熹在構(gòu)建理學體系過程中,承襲揚雄“勝己之私”,別出心裁,釋《論語》“克己”為“勝身之私欲”,這在清代漢宋之爭中成為主要爭點。【2】難能可貴的是,朱熹不僅對“克己”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理學化詮釋,詳實闡述了私欲的具體所指,而且躬親實踐,不斷加強內(nèi)圣修養(yǎng),勸導學者以此治心修身,乃至進諫君王以此正心窒欲。朱熹的“克己”詮釋和實踐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當時道學之爭的焦點之一。本文立足文本史料,對朱熹“克己”詮釋思想的內(nèi)涵、踐履與影響進行梳理分析,以期更為全面地理解朱熹理學思想體系。


一、內(nèi)涵:克己之私有三

?

在朱子看來,圣人之言是天理的表達,“克己”乃圣人孔子答亞圣顏淵之問,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詮釋“克己”時,引入理學諸概念,從正面對“克己”作了理學化的詮釋,明確指出“克,勝也。己,謂身之私欲也”【3】,所以“克己”就是“勝身之私欲”。這里增加了涵括外在形軀的“身”和表達內(nèi)在意念的“欲”,并以“身”限定“私欲”,在兼顧內(nèi)外兩層修養(yǎng)工夫的基礎上,鞏固和突出了“克己”詮釋之內(nèi)在意涵。朱熹還引用程子《四箴》,從側(cè)面進行了論證和強化。朱熹用以訓“克”的“勝”即為戰(zhàn)勝的意思,較好理解,至于“身之私欲”,尤其是“私欲”,并不好把握,這也是理解朱熹“克己”詮釋思想內(nèi)涵的關(guān)鍵所在。實際上,在朱熹的文本中,他用來詮釋“己”的“私欲”有明確意涵。朱子曰:“‘克己之私有三:氣稟、耳目鼻口之欲,及人我是也。不知哪個是夫子所指者?’曰:‘三者皆在里。然非禮勿視聽言動,則耳目口鼻之欲較多?!薄?】在朱熹看來,“克己之私”涉及氣稟之私、人我之私以及耳目口鼻之欲等三方面內(nèi)容。耳目口鼻對應聽視言嗅之功能,因而,從功能上來說,“非禮勿視聽言動”涉及耳目口鼻之欲顯然較多。


其一,氣稟之私。

?

氣稟之私為什么是要“克”的私欲?一者,朱熹認為,人之善惡賢愚由氣之清濁而定。“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來善底,有生下來便惡底,此是氣稟之不同”;“稟氣之清者,為圣為賢”,“稟氣之濁者,為愚為不孝”;【5】“由氣稟有昏濁,又私欲污染,其善者遂變而為惡”?!?】朱子堅信性善,但他同時認為,氣稟清者,生來是善,氣稟濁者,生來是惡;由于氣稟有清濁,再加上私欲污染,善之本性也就變而為惡。二者,人之氣稟都有偏頗?!吧w為此心此理雖本完具,卻為氣質(zhì)之稟不能無偏。若不講明體察,極精極密,往往隨其所偏,墮于物欲之私而不自知?!薄?】氣稟之偏,如若不“克”,會不知不覺墮落于“物欲之私”。三者,氣稟之偏為害不小?!凹扔惺切误w之累,而又為氣稟之拘,是以物欲之私得以蔽之,而天命之本然者,不得而著?!薄?】氣稟之偏導致“天命之本”不得彰顯?!皻夥A物欲得以蔽之而不能自明”,“但眾人類為氣稟物欲之所昏,故不能常敬而失其所止”,“惟其氣稟之雜、物欲之私有以害之”,“人惟拘于氣稟、蔽于私欲”,“蓋理雖在我,而或蔽于氣稟物欲之私,則不能以自見”?!?】氣稟物欲常常導致心智昏暗,不能自明,為害甚大。“蓋人莫不知德之當明而欲明之,然氣稟拘之于前,物欲蔽之于后,是以雖欲明之而有不克也”【10】;“勝其氣稟之偏、物欲之蔽而能明其明德也”【11】。氣稟之偏阻礙明明德,必須克勝。四者,氣稟之偏難知難識難治。“氣稟、物欲均為害性,然物欲之害易見,氣稟之害難知”;“雜于氣稟而為善之不切,難識而難治”。【12】朱子認為,氣稟和物欲都對人之性有危害,后者容易被知曉,而前者氣稟之私最是難知難識,更難治。氣稟伴隨人之出生而生,因稟受氣之清濁不同,個體氣稟參差不齊、復雜多樣。氣稟物欲雖然使人昏暗不明,但人有本體之明,只要能克勝氣稟物欲,就能復歸初心。


其二,人我之私。

?

為什么將“人我”作為“己私”納入“克”的范圍?在朱熹看來,“人我之私”本意為“人惟有我之私”,偏指“我私”或“己私”,與他人沒有關(guān)系。正因如此,才要克去這種“人我之私”,從自己做起。朱子直接釋“我”為“私己”,【13】認為“我”與私意息息相關(guān),是消極的需要去除的對象?!拔遥揭獬删汀?,“到我,但知有我,不知有人”,“人惟有我,故任私意;既任私意,百病俱生”?!?4】這些都是“我”之“私”的表現(xiàn),這種“有我”,以自己為中心,自以為是,自然會導致百病俱生。朱熹68歲時還就此與呂子約討論,提出“只己見便為至當之論”,“先橫著一個人我之見在胸中,于己說則只尋是處,雖有不是,亦瞞過了;于人說則只尋不是處,吹毛求疵,多方駁難。如此,則只長得私見,豈有長進之理?”【15】以一己之見為是,惟己見是從,只尋自己的是處、別人的不是處,這種“我之私”很難公正,極其狹隘,與圣人惟理是從的做法迥然不同?!笆ト俗鍪?,初無私意?;驗椋虿粸?,不在己意,而惟理之是從?!薄?6】圣人尊重本有、客觀、公正之理,不以己意為是,這是朱熹頗為推崇的。因而,“人惟有我”之私,必然是“克己之私”的重要內(nèi)容,必須大力克勝。


其三,耳目口鼻之欲。

?

將耳目口鼻之欲作為“私欲”納入“克”的范圍,這很能被理解和接納?!叭宋┚杏陉庩栁逍兴抵患?,而又重以耳、目、口、鼻四肢之欲為之累,于是,此心始梏于形氣之小,不能廓然大同無我,而其靈亦無以主于身矣?!薄?7】朱熹認為,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桎梏人心,使心靈不能主宰形體,應該克勝。不過,朱熹所要“克”的耳目口鼻之欲有所側(cè)重,他并不是絕對禁欲主義者,他不反對人的所有欲望,他所主張的“去人欲”有其哲學理據(jù)?!叭蝗擞惺巧?,則有耳目鼻口四肢之欲,而或不能無害夫仁……蓋非禮而視,人欲之害仁也;非禮而聽,人欲之害仁也;非禮而言且動焉,人欲之害仁也?!薄?8】“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有時候損害“仁”,有時候不損害仁。那何時不損害仁呢?“欲,如口鼻耳目四肢之欲,雖人之所不能無,然多而不節(jié),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學者所當深戒也?!薄?9】可見,在朱熹看來,多而不節(jié)制的“欲”害仁,有節(jié)制的、合理的“欲”不害仁,學者誡勉、克制的乃“多而不節(jié)”、過度的、不中節(jié)的“欲”?!叭琊囷柡壑?,皆生于吾之血氣形體,而他人無與焉,所謂私也,亦未便是不好,但不可一向徇之耳?!薄?0】饑飽寒燠之“私”,沒有不好,但“一向徇之”過度了就不好。“人心是此身有知覺,有嗜欲者,如所謂‘我欲仁’‘從心所欲’‘性之欲也,感于物而動’,此豈能無!但為物誘而至于陷溺,則為害爾?!薄?1】有些嗜欲乃人之必有,不屬“克”的范圍,朱熹要“克”的是“陷溺”、過分之物欲?!?2】是不是私欲,關(guān)鍵看其程度,合理的、有節(jié)的欲仍是天理,是不應該被克除的。

?

為了說明克勝的私欲是過度的欲望,朱熹還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方?!坝乔榘l(fā)出來底。心如水,性猶水之靜,情則水之流,欲則水之波瀾。但波瀾有好底,有不好底。欲之好底,如‘我欲仁’之類;不好底則一向奔馳出去,若波濤翻浪。大段不好底欲則滅卻天理,如水之壅決,無所不害?!薄?3】朱熹將心、性、情、欲分別比喻為水、水之靜、水之流、水之波瀾。我們要克勝之“欲”不是一般的“水之波瀾”,而是“不好底”、無節(jié)的、“一向奔馳出去”的“波濤翻浪”。


二、踐履:治心修身與正心窒欲

?

朱熹注重在實踐中貫徹自己的“克己”詮釋思想,包括勸導學者以此治心修身、進諫君王以此正心窒欲等,為自己的學術(shù)、政治立場張本。


其一,勸導學者“克己”以治心修身。

?

朱熹注重發(fā)揮經(jīng)典詮釋在踐履中的作用,倡導在日常生活中“克己”,依此進行內(nèi)圣修養(yǎng)?!吨熳诱Z類》對此有詳細討論:“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學者須要于此體認省察之”;“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學者必須先克人欲以致其知,則無不明矣”;“學者工夫只得勉勉循循,以克人欲存天理為事”。【24】朱熹從“克己”詮釋義“勝私欲”的角度指出,學者應省察“天理”“人欲”此消彼長的關(guān)系,學者之學始于“革盡人欲”“復盡天理”,學者應以“克人欲”為事,“克人欲”就能“致其知”,就能“無不明”。朱熹56歲時寫《答諸葛誠之書》,專門指出弟子們競相辯論的錯誤所在,“勸同志者兼取兩家之長,不輕相詆毀”,“理會著實功夫”,引領學者形成“克己”即“勝私欲”風氣?!?5】李清馥《文公朱晦庵先生學派》記載:“先生還自浙東,見其士習馳騖于外,每語學者且觀《孟子》‘道性善’及‘求放心’兩章,務收斂凝定,以致克己求仁之功,而深斥其所學之誤。以為舍‘六經(jīng)’、《語》、《孟》而尊史遷,舍窮理盡性而談世變,舍治心修身而喜事功,大為學者心術(shù)之害,極力為呂祖儉、潘景愈、孫應時輩言之。”【26】朱熹關(guān)注士風,對于當時士人過多地談世變、喜事功等馳騖于外之士習表示擔憂,勸告學者們致“克己求仁之功”,不可舍棄窮理盡性、治心修身之功,引導學者們端正心術(shù),加強內(nèi)圣領域之修養(yǎng)。


其二,進諫君王“克己”以正心窒欲。

?

帝王地位特殊,影響大。在治國理政體系中,帝王是主宰,是決策者,是決定國家治理成敗的關(guān)鍵因素,帝王的修養(yǎng)有示范作用?!熬鞠榷?,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矣?!薄?7】在朱熹等宋儒看來,《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治理程序的完成,須由統(tǒng)治者率先做起。因而,“克己復禮”,“不止為學者事,自古帝王皆從這里做工夫”?!?8】帝王“為仁之難,反甚于學者,以物欲之為害者眾也”,【29】于是朱熹將自己的“克己”詮釋思想頻頻應用于系列奏折中,以此進諫帝王加強“勝私欲”之修養(yǎng)。

?

1181年,朱熹上《延和奏札二》。他認為,“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異”,人主“心”與“天理”“人欲”緊密聯(lián)系,天理是心之本然,人欲是心之疾疢,循天理,心公且正,循人欲,心私且邪?!?0】朱熹勸帝王“正心”,即勸其“去私欲”,加強“克己”之修養(yǎng)。1188年,朱熹上《戊申封事》。他指出,天下事變化無窮,但都本于人主之心,人主之心正,天下事無一不正,人主之心不正,天下事無一能正,人主之心是“天下之大本者”,人主之賞勸、刑威勢不可擋,人主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也會“風動神速”影響天下,人主雖“居深宮之中,其心之邪正,若不可得而窺者”,但“其符驗之著于外者,常若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而不可掩”,正因為如此,“孔子所以有‘克己復禮’之云”,人主應“正吾此心而為天下萬事之本”,如果能夠這樣,那么就會視明聽聰、周旋中禮、身無不正?!?1】這封諫言,所論甚為宏大,但落腳點卻旨在“克己”正身,旨在以孔子“克己復禮”奉勸決定天下萬事的君主。同在1188年,朱熹以《延和奏札五》向孝宗直諫,直接請求孝宗“敬克”“人欲”,“敬擴”“天理”,使“無一毫之私欲”,并強調(diào)若這樣,“陛下”想做的任何“天下之事”都“無不如志矣”?!?2】可見,在朱熹看來,人君若能“勝私欲”、存天理,則實現(xiàn)“天下歸仁”的“仁道”易如反掌。1194年,朱熹在《經(jīng)筵講義》和《行宮便殿奏札二》中也就天理人欲專門向君王進諫。

?

朱熹以“勝私欲”進諫帝王正心、窒欲,是其注重儒家道德思想內(nèi)向的一面、強調(diào)根植于個體人心當中的內(nèi)在化的道德觀念以及內(nèi)省的訓練的一種必然體現(xiàn)。在他看來,帝王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和窒欲,將“克己”訓為“勝私欲”較之訓為“修身”更為具體,更能體現(xiàn)這種“內(nèi)在”感。


三、影響:以道學之爭為例

?

朱熹以其集大成者的學術(shù)地位,每每引領學術(shù)風氣。在他之后,訓“克己”為“勝私欲”非常普遍,蔚然成風。真德秀指出:“克者,戰(zhàn)勝,攻取之謂。私欲害人,甚于寇賊,故必勇往力行克而去之也。”【33】馮從吾強調(diào):“先儒解克字,謂如三軍遇敵,戰(zhàn)必勝,攻必取,此言甚好?!薄?4】趙順孫《四書纂疏·論語纂疏》、胡炳文《四書通·論語通》、詹道傳《論語纂箋》、蔡清《四書蒙引》、薛蕙《考功集》、王直《抑庵文集·后集》等,均釋“克己”為“勝私欲”。

?

朱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倡導和踐履“克己”,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勸導周圍學者以治心修身,還多次上書君王,勸諫人主以正心窒欲,其“克己”詮釋思想影響極大,乃至作為核心內(nèi)容卷入了道學之爭,成為當時道學之爭的焦點之一。眾所周知,道學是整個宋代儒學中最具創(chuàng)新性的部分,朱熹是道學的集大成者。【35】道學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論爭未曾停止過。朱熹釋“克己”為“勝私欲”,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踐履和推行“克己”詮釋思想,講究“克己”之學,推動“克己”之道。一時間,“克己”成為宋代道學的代名詞,朱子“克己”思想因而遭到了反道學一派的強烈反對與攻擊,成為反對者的“眾矢之的”。

?

從陳賈、鄭丙、林栗對道學的反對奏折以及葉適的辯護奏折、樓鑰的調(diào)停奏折中,我們可以窺見一斑。陳賈時任監(jiān)察御史,他專門呈報奏折對道學展開尖銳批判,著重強調(diào)克己復禮、正心誠意等是學者當然之事。陳賈指出,道學家之徒認為“己獨能之”,只有自己能,且互為標榜;道學家還以此假名濟偽,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本想當官卻說“吾常泥澤冠冕”,本想發(fā)財卻說“吾能糞土千金”;道學家還相與為媒,植黨分明。陳賈的結(jié)論就是,“以正心誠意、克己復禮為事”的道學家不能用,用了就會天下大亂,“萬一有是人而得用”,“利害不在其身,而在天下”。其矛頭直指朱熹?!?6】《宋史·鄭丙傳》載,吏部尚書鄭丙上奏說:“近世士大夫,有所謂‘道學’者,欺世盜名,不宜信用。”【37】其所指亦是朱熹等道學家。另據(jù)《朱熹年譜長編》記載,1188年6月1日,朱熹與兵部侍郎林栗論《易》《西銘》不合;6月9日,林栗奏劾朱熹。【38】

?

我們透過相關(guān)史料可以發(fā)現(xiàn),陳賈、鄭丙、林栗反對道學有外在的政治原因。1181年,朱熹曾彈劾臺州唐仲友。宰相王淮善仲友,不喜朱熹,乃擢用陳賈為監(jiān)察御史,并讓他上疏痛革“近日道學假名濟偽之弊”【39】。林栗、鄭丙與陳賈為同科,他們反道學皆有迎合宰相王淮之意,屬派系之爭。盡管如此,王淮等反道學一派始終把“克己”“勝私欲”作為反道學的重要理由和靶子,這一點是沒有疑義的,朱子“克己”詮釋思想在官僚社會中的巨大影響由此可見。

?

針對陳賈、鄭丙、林栗諸人對道學的攻擊與反對,葉適挺身上奏為朱熹辯護。他特別強調(diào),“居要津者密相付授,見士大夫有稍慕潔修,粗能操守,輒以‘道學’之名歸之”【40】??梢姡~適反感的是反道學一派對重內(nèi)圣修養(yǎng)的“稍慕潔修,粗能操守”的包括他在內(nèi)的士大夫的打擊,這種反感與他重視“克己”之實用性、釋“己”為“個體”、解“克己”為“治己”“成己”“立己”息息相關(guān)?!?1】

?

針對鄭丙、陳賈、林栗等人的反對和葉適對朱熹的辯護,樓鑰上奏《論道學朋黨》,希望能調(diào)停雙方,走中庸之道。樓鑰指出,十數(shù)年間,但凡奏章中涉及“克己”字眼,即加以忌諱,反道學一派從“克己”一詞著手做文章,對“凡士之端謹好修、談論經(jīng)禮者”,“一切指之以為‘道學’”。這與葉適所說“見士大夫稍慕潔修,粗能操守,輒以‘道學’之名歸之”相類似,只是“克己”即“勝私欲”的表達方式不同。反道學一派反感奏折中“克己”字眼,即便人主躬行“克己”道于上,士大夫為躲避反道學家的譏笑、折辱、仇恨,亦“往往有所諱而不敢言”,自覺“相戒以毋言”??梢姡敃r反道學勢力極盛,道學之爭異常嚴酷。樓鑰因此上奏,乞人主“執(zhí)其兩端,而用其中”,使士大夫能無競,眾賢和于朝,國家不生于厲階,天下不至于甚弊。【42】樓鑰此奏一方面反映了由“克己”而引發(fā)的道學之爭,另一方面體現(xiàn)其對人主行“克己”之道的企盼。

?

樓鑰所述看似不可思議的“諱言”現(xiàn)象,可從朱熹的進諫經(jīng)歷中得到印證。據(jù)《朱熹年譜長編》,淳熙十五年(1188年),王淮被罷,朱熹要上奏,有人好言相勸,奉勸勿言“正心誠意”,因為這是“上所厭聞”,朱熹不聽勸誡,仍堅持以“克己”“正心誠意”勸諫皇帝,得到的反饋是“上未嘗不稱善”【43】。可見,盡管作為道學家修養(yǎng)之術(shù)語的“克己”“正心誠意”已引發(fā)政治思想立場的爭斗,但君主對朱熹是肯定的,不曾介入以“克己”為由引發(fā)的道學之爭,這大概也是道學和反道學一派紛紛上奏,爭取皇帝支持的重要原因。


四、結(jié)語

?

朱熹訓“克”為“勝”,釋“己”為“身之私欲”,將表示外在形軀的“身”與表達內(nèi)在意念的“欲”有機結(jié)合起來,兼顧內(nèi)外兩層修養(yǎng)工夫,并明確指出“身之私欲”包括氣稟之私、人我之私、耳目口鼻之欲等三個方面內(nèi)容。不過,朱熹所要“克”的耳目口鼻之欲有所側(cè)重,是過度的超過自然需求的欲望。【44】朱熹并不是絕對的禁欲主義者。朱熹不僅在學術(shù)上探討“克己”思想,以其集大成者的學術(shù)地位引領學術(shù)風氣,使得“克己”之“勝私欲”訓釋普遍流傳,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力倡導、務實踐履、身體力行,勸導周圍學者“克己”以治心修身,進而勸諫人主“克己”以正心窒欲。其“克己”詮釋思想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乃至作為核心內(nèi)容卷入了道學之爭,成為當時道學之爭的焦點。

?

朱熹“克己”詮釋為何會卷入道學之爭?這可以從學術(shù)內(nèi)外多方面予以分析。一是“克己”受道學家的重視,是經(jīng)典詮釋等學術(shù)活動的重要內(nèi)容,“克己”甚至已成為朱熹等道學家的代名詞;二是訓“克己”為“勝私欲”,經(jīng)常成為道學家進諫皇帝和經(jīng)筵講義等政治活動的話題,得到皇帝的賞識,道學家的政治地位一度由此而上升,引起反道學一派的反感和忌恨;三是“克己”涉及的是內(nèi)圣領域,是張載、程頤之緒余,與反道學一派立場不同;四是反道學一派迎合宰相王淮意圖,因朱熹彈劾唐仲友事而反朱熹,借“克己”等道學家常用的術(shù)語來反道學,這是學術(shù)之外的政治因素。

?

朱熹對學者“克己”修養(yǎng)之重視與宣揚,促進了士大夫?qū)?nèi)圣領域修養(yǎng)的重視。劉子健指出:“新儒家哲學中縈回著這樣一個問題,這就是優(yōu)秀的人,即所謂‘儒家士紳’如何進行修身。就拿《近思錄》這部著名的儒家入門讀物的書名來說,它所要思的主要是士大夫、家境富裕的文人以及其他社會優(yōu)秀分子的心之所關(guān)、情之所切。”【45】余英時亦認為,《近思錄》綱目卷一至卷五相當于格、致、誠、正、修,即朱熹《集注》所謂“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克己復禮”作為《近思錄》第五卷,是“內(nèi)圣”的領域,誠然事關(guān)“學者”修養(yǎng)?!?6】在朱子的倡導和引領之下,宋代學者尤其是士大夫階層始終關(guān)注修身,即使是著書立說,也更傾向于思考內(nèi)圣修養(yǎng),并在實踐中落實“克己”之“勝私欲”要求。


注釋
?
1?參見郭園蘭:《從<論語>“克己”詮釋看朱熹學術(shù)內(nèi)傾特征》,《原道》2017年第2期。
?
2?郭園蘭、肖永明:《<論語>“克己”詮釋之漢宋分野:從多維視域考察》,《求索》2017年第11期。
?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33頁。
?
4?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044頁。
?
5?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9、73頁。
?
6?《朱子全書》 第2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9頁。
?
7?《朱子全書》第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543頁。
?
8?《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32頁。
?
9?《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700、705、711、2788、3800頁。
?
10?《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16、706頁。
?
11?《朱子全書》第2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706頁。
?
12《朱子全書》第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020、3030頁。
?
1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10頁。
?
14?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951-953頁。
?
15?《朱子全書》第2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4頁。
?
16?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952頁。
?
17?《朱子全書》第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739頁。
?
18?《朱子全書》第2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709-3710頁。
?
1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82頁。
?
20?《朱子全書》第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9頁。
?
21?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488頁。
?
22?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24頁。
?
23?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94頁。
?
24?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25、291、783頁。
?
25?《陸九淵集》,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507頁。
?
26?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227頁。
?
27?《二程集》,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47頁。
?
28?倪岳:《論語講章》,《青溪漫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51冊。
?
29?真德秀:《大學衍義》,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80頁。
?
30?《朱子全書》第2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39頁。
?
31?《朱子全書》第2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90-591頁。
?
32?《朱子全書》第2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64-665頁。
?
33?真德秀:《大學衍義》,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189頁。
?
34?馮從吾:《示寧陽學諸生》,《少墟集》卷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93冊。
?
35?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版,第7-8頁。
?
36?李心傳輯:《道命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8頁。
?
37?《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305-12306頁。
?
38?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94-900?頁。
?
39?《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702頁。
?
40《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031-12032頁。
?
41 葉適:《習學記言序目》,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731頁。
?
42?《樓鑰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95、396頁。
?
43?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99頁。
?
44?陳來:《宋明理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版,第201頁。有關(guān)理學傳承,見范立舟:《南宋乾道、淳熙年間理學傳衍述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
45?劉子健:《中國轉(zhuǎn)向內(nèi)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zhuǎn)向》,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頁。
?
46?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版,第10頁。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