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翟奎鳳】“三合然后生”:康有為論孔子人道教的優(yōu)越性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5-19 18:25:50
        標(biāo)簽:
        翟奎鳳

        作者簡介:翟奎鳳,男,西元一九八零年生,安徽亳州人,北京大學(xué)中國哲學(xué)專業(yè)博士。曾在吉林大學(xué)哲學(xué)社會學(xué)院任教(2009-2013),在清華大學(xué)哲學(xué)系暨國學(xu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2012),現(xiàn)任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以易測天:黃道周易學(xué)思想研究》等。

        “三合然后生”:康有為論孔子人道教的優(yōu)越性

        作者:翟奎鳳(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

        來源:《東岳論叢》2024年第3期



        摘要:康有為經(jīng)常引述《谷梁傳》“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后生”來闡述孔教的特點與優(yōu)越性。人由天而生,決定了人要敬天、祭天,修心養(yǎng)性、凈化靈魂是“事天”的重要工夫。上天有好生之德、仁愛之心,決定了人要有博愛精神。由陰陽而生,即人由父母而生,決定了人要孝敬父母,要祭祀祖先??涤袨檎J(rèn)為,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都是神道教,只注重上天或靈魂的一面,忽視了人的身體性,對父母和祖先的敬重不夠,即只有仁的向度,“孝”的維度較弱。而孔子儒學(xué)是全面的,“三合而生”、仁孝并重、祭天與祭祖并重、情理并重、智仁勇統(tǒng)一。晚年康有為認(rèn)為,孔教是一種人道教,此教兼攝神道,但以人道為主,有著很強的整體性、中和性和包容性。作為人道教的孔教本質(zhì)上是一種文明之教,它可以與所有神道宗教對話融合,化解宗教沖突。孔子人道教有著很強的中國性,是中華民族國魂所系,康有為對孔子人道教的闡發(fā)對我們重新認(rèn)識儒學(xué)、探索儒學(xué)與當(dāng)代中國社會的精神建構(gòu)有重要啟發(fā)意義。

        ?



        康有為以弘儒、救國為一生志業(yè)。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變革時代,他融匯中西思想,對儒學(xué)作了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他對儒學(xué)的闡釋,既有堅定的中國主體性內(nèi)在價值,又不失世界眼光。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可以說在構(gòu)造中國風(fēng)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學(xué)術(shù)話語體系與文明話語體系方面,康有為是有歷史貢獻的。本文即以“三合而后生”為視角,來闡釋康有為論孔子人道教的優(yōu)越性,并探討其對于我們今天重新建構(gòu)儒學(xué)的現(xiàn)代意義。對于康有為提出的人道教,目前學(xué)界有些討論但不夠充分,對人道教的核心內(nèi)容“三合然后生”問題更是少有正面闡述。


        一、神道、宗教與“三合然后生”問題

        ?

        “宗教”是日譯詞語。1904年,康有為對日本人以“宗教”來翻譯Religion頗為不滿:“日人以神道為宗教,乃日人之妄定名詞耳”【1】“若以宗為神,則中國宗之文‘尊’也,有‘祖’義而無‘神’義。即以佛教《傳燈錄》創(chuàng)立‘宗’字,彼禪宗、天臺宗、慈恩、華嚴(yán)皆指心現(xiàn)境,不尚鬼神。故以宗教代神教之名,謬矣”【1】。他認(rèn)為,“宗教”一詞源自佛家,并無“神”義,“Religion”一詞翻譯為神道或神教才更確切。

        ?

        但是若“教”只是神道教,有人認(rèn)為“孔子既不語神,則非教主也”【2】,“于是謂孔子僅為教育家,僅為政治家,于是不敢奉為國教”【3】,康有為強烈批判這種觀點,認(rèn)為“此不明教之為義也”【4】,在他看來,把孔子僅僅視為哲學(xué)家、政治家、教育家,這是拉低了孔子。1912年,康有為強調(diào)“太古尚鬼,則神教為尊;文明重人,則人道為重。要神道人道,其為教人民則一也??鬃诱撸匀说罏榻?,而亦兼存鬼神”【4】,故“以孔子不言神道,即不得為教,則知二五而不知十者也”【4】。他認(rèn)為“孔子之教,固以尊天、明鬼神、養(yǎng)靈魂為道,而尤以人道為主”【5】“蓋人道義,又兼神道,故不可遺也”【6】。神道、人道同為教,孔子也是教化之主。魏義霞認(rèn)為“康有為使用最多的概念不是宗教、教育或教化,而是內(nèi)涵相對模糊的教”“康有為將教與宗相剝離,使教既包括宗教,又包括教育”“教有神道教、人道教之分”【7】,這些看法大體上是正確的,但對人道教、“三合然后生”問題未作深入探討。

        ?

        1914年,康有為在《致某督軍書》中明確提出“人道教”:“孔子撥亂改制,立人道教”【8】。1923年,在開封、濟南、長安等地的演講中,他反復(fù)指出孔子之教為人道教,認(rèn)為“人之生世,不能無教。教有二,有人道教,有神道教。耶、佛、回諸教皆言神,惟孔子之教為人道教”【9】。有意思的是,1923年康有為對日本人翻譯Religion為“宗教”轉(zhuǎn)而表示肯定【10】:“日本人譯為宗教,不誤也。日本人信仰佛教,佛教下有禪宗、真宗、天臺、華嚴(yán)、慈恩諸宗,故宗教誠為神道教,與中國數(shù)千年所謂教固不同也。中國兩漢以前,外教未入,所謂教者,非孔子而何?孔子之教,不專言靈魂,而實無所不包,簡而言之,曰人道教而已”【11】。這與1904年對佛教背景下“宗教”的理解發(fā)生很大翻轉(zhuǎn)。實際上,這是由康有為對“神”的理解前后發(fā)生變化引起的。觀點轉(zhuǎn)變以前,他所謂“神道”主要是指上帝、上天,為鬼神、人格神,其相對應(yīng)的是人,是天人、神人關(guān)系。如1904年,康有為說日本人以“宗教”譯Religion可能是“因耶教尊上帝,而歐土之教只有耶氏,故附會之”【12】,又說“故太古之教,必多明鬼,而佛、耶、回乃因舊說,為天堂地獄以誘民”【13】。1914年,在《致某督軍書》中,康有為說“管子曰:‘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故凡諸教之流行,多托于鬼神。耶聳以上天,佛警以地獄,故人皆聳而信從不貳。吾《易》《禮》亦言神道設(shè)教,百官以畏,萬民以服,而惠迪則吉,從逆則兇,積善余慶,不積善余殃,亦頻垂經(jīng)訓(xùn),但敷教在寬,以人道為主,故不迫切耳”?。顯然,這些都是神道為天神、鬼神之義。而在1923年他所謂的神道主要是指“靈魂”之神,其相對應(yīng)的是身體,康有為說“如婆羅門教、佛教、基督教、回教,皆勸人為善者,但只注重靈魂,所謂神道教也。日本人譯為宗教,不誤也”?,認(rèn)為這些宗教“只注重靈魂”。1915年,康有為在《致朱師晦書》中說“孔子人道也,佛神道也”,并說“佛棄其身,出其家,絕其世,以修煉精神為主;故終日所言皆在神識心性,而于處人接物講求者寡”?。在他看來,佛教諸宗所講心性之學(xué)大致就是靈魂之學(xué),這也屬于神道??涤袨檫€認(rèn)為“基督教行于耶路撒冷,衍于羅馬,后入中國,以保養(yǎng)靈魂、博愛平等自由為義”?,這里也把基督教視為保養(yǎng)靈魂之教,沒有強調(diào)其上帝外在超越之神。康有為甚至還說“若夫言靈魂,則諸教無不同者?!^靈魂,佛所謂阿賴耶識,深之則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者也,明之至則超凡入圣、造化同游”?。很明顯,晚期康有為把神道主要限定為靈魂。當(dāng)然,靈魂與上帝、上天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可以說靈魂來自上天,但兩者畢竟還是有差別的。

        ?

        晚期康有為認(rèn)可把Religion翻譯為“宗教”,雖然這與其早期的觀點很不一致,但是他始終把宗教視為“神道教”,只不過是他對“神道”的理解發(fā)生了變化,早期以神道為帝天之神,晚期以神道為靈魂之神。在康有為,宗教即神道教,孔子之教非宗教、非神道教,而是一種人道教??涤袨樵?923年反復(fù)強調(diào)“孔子之教,不專言靈魂,而實兼身兼魂,無所不包,簡而言之,曰人道教而已”【14】,而他論證孔子人道教全面性與優(yōu)越性最核心的經(jīng)典依據(jù)是《春秋谷梁傳》所說“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后生”,即人的身體來自父母,而靈魂來自上天。因此,人既要崇敬上天,又要孝敬父母。

        ?

        在古典世界的表述中,一般認(rèn)為天地陰陽和合產(chǎn)生萬物,如《易傳·系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淳;男女媾精,萬物化生”。益卦彖傳所說“天施地生,其益無方”《荀子·禮論》“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禮記·郊特牲》“陰陽和而萬物得”,表達的也是這個觀念。天地相當(dāng)于大父母,天地和合產(chǎn)生萬物,這是較為普遍的觀念。這種觀念可謂是“二生萬物”?!段淖印ぞ攀亍分姓f“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淮南子·精神訓(xùn)》也說“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體者,所稟于地也”,這也可以看作是“二生”模式,人的精神來自天,而形體源自地。

        ?

        在先秦還有一種“三生萬物”的生物觀,以《老子》為代表?!独献印返谒氖抡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謂“三”,就老子文本來看當(dāng)指“陰、陽”與“沖氣”之“和”?!肚f子·田子方》中說“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fā)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類似的,《淮南子·覽冥訓(xùn)》說“故至陰飂飂,至陽赫赫,兩者交接成和,而萬物生焉”。《文子·上仁篇》也說“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diào),日夜分,故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與成,必得和之精。故積陰不生,積陽不化,陰陽交接,乃能成和?!边@似乎是對老子思想的進一步闡發(fā)。這樣來看,老子“三生萬物”實際上還是“二生”的模式,只不過進一步強調(diào)了陰陽交通成“和”的重要性。

        ?

        《谷梁傳·莊公三年》說“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明確提出一種“三生”生物觀,即“陰”“陽”“天”,陰陽這里其實也就是指父母?!冻o·天問》“陰陽三合,何本何化”,當(dāng)是本此而言【15】。顯然,這里“天”非簡單的陰陽之“和”,而是一種獨立甚至超越陰陽之上更為神圣的存在。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順命》說:“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后生?!边@可以看作是對《谷梁傳》“三合然后生”的發(fā)揮【8】。其實“陰陽與天地參然后生”嚴(yán)格說來是有問題的,當(dāng)作“陰陽與天參然后生”,這里“天”有絕對超越性,是形而上存在,是“一”,而“天地”實際上又落于陰陽二分模式(當(dāng)然,天地也可以作為一種神明整體,理解為“一”)。東晉徐邈解釋說“古人稱‘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然則《傳》所謂‘天’,蓋名其沖和之功而神理所由也。會二氣之和極發(fā)揮之美者,不可以柔剛滯其用,不得以陰陽分其名,故歸于冥極而謂之天。凡生類稟靈知于天,資形于二氣,故又曰獨天不生,必三合而形神生理具矣”【11】。這是借用老子“沖氣以為和”的觀點來解釋“天”,把“天”看作“沖和”之“神理”。這樣的話,把“天”看作“和”的一種狀態(tài),似乎弱化了“天”的獨立性【8】。

        ?

        “三合”生物觀也見于《文子》《淮南子》等文獻,如《文子·精誠篇》說“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露時降非養(yǎng)草木也,神明接,陰陽和,萬物生矣”。類似的,《淮南子·泰族訓(xùn)》說“天地四時,非生萬物也,神明接,陰陽和,而萬物生之”。顯然,“神明接,陰陽和”也是一種“三合而生”的生物模式,與《谷梁傳》是一致的,“神明”相當(dāng)于“天”。當(dāng)然,就思想的豐富性而言,“神明接,陰陽和”比《谷梁傳》所言要更為精細。“陰陽和”有老子“沖氣以為和”的意思,“神明”直接揭示了一種靈魂性、神性存在。


        二、早期康有為論“三合然后生”與仁孝并重

        ?

        康有為對《谷梁傳》“三合而后生”的關(guān)注與闡釋相當(dāng)早。在作于1893年至1897年(36—40歲)的《春秋董氏學(xué)》中,康有為就注意到董仲舒《春秋繁路·順命篇》所說與《谷梁傳》同,異于《公羊傳》【11】,他認(rèn)為這句話“當(dāng)是孔子口說”【11】??涤袨橛纱税l(fā)揮說:

        ?

        蓋性命、知覺之生本于天也,人類形體之模本于祖父也。若但生于天,則不定其必為人類形體也。若但生于祖父,則無以有此性命、知覺也。故仁人享帝而郊之,報性命知覺之本也。孝子享親而禘之,報氣類形體之本也。享帝,則凡在生物皆吾同胞,圣人所以愛物而治及山川、草木、昆蟲也。享親,則凡在宗族皆吾同氣,圣人所以親親而推及九族也,百姓萬國也。若但父天,則眾生誠為平等,必將以父母儕于萬物,則義既不平,無厚薄、遠近之序,事必不行。若但父父,則身家誠宜自私,必將以民物置之度外,仁既不廣,將啟爭殺之禍,道更不善?!?6】

        ?

        康有為視“天”為性命、靈知之根本,對應(yīng)“仁”、泛愛萬物;陰陽、父母、祖宗為人類形體之本,對應(yīng)孝、宗族親親。尊天、“父天”,如基督教所言“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容易導(dǎo)出眾生平等的觀念,但如果過于強調(diào)這一點,父母特殊的恩情就被抹殺了,這是不現(xiàn)實、行不通的。如果只尊父母,又會導(dǎo)致自私,仁愛精神無法推廣,最終會使得社會相互爭斗甚至殘害,弊端更大。值得注意的是,康有為以“本于天”的為“性命知覺”、本于父母的為“氣類形體”,其實,這個區(qū)分還不夠精確,后來他分別用的是“靈魂”與“身體”,更直接鮮明地點出兩者的不同。

        ?

        1901年,41歲的康有為在《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中,論及《谷梁傳》這段話,認(rèn)為此“真孔門微言,而為孔子一切義所出也”,又說:

        ?

        蓋孔子之窮理,以為人皆三合而后生,故天與父母并重。性靈生于天,所謂天命之謂性也;體魄生于父母,而體魄、性靈之相合,亦必天與父母和合而后生。故禽獸知有母而不知父,野人知有父母,智人知有天。世俗僅知身之出于父母,固為得半;若神教專歸于天而薄父母,亦為得半,而理未足也??鬃影l(fā)明天與父母三合而生之義,于理最為明足。故人當(dāng)事父母,尤當(dāng)事天?!兑住吩弧叭缗R父母”,《詩》曰“上帝臨汝”,明事天、事父母一也?!w亂世以天統(tǒng)君,以君統(tǒng)民,故有尊卑之隔。太平世則無尊卑之別,人人獨立,直接于天,則人人皆可稱為天子矣。若當(dāng)升平,則人人亦可行郊禘而稱天子。此孔子之意也?!?7】

        ?

        康有為這里由“三合而后生”的思想強調(diào)人應(yīng)當(dāng)孝敬父母,更應(yīng)該尊天敬天。知母不知父(禽獸)、知父母(野人)、知天(智人)是一個文明遞進序列。他認(rèn)為,俗人只知生身父母,不知尊天;“神教”過于尊天而對父母的重視不夠,這兩種傾向都是片面的??涤袨樘貏e強調(diào)了“事天”的重要性,古代專制社會帝王自命天之子,壟斷了祭天的權(quán)利,認(rèn)為太平世人人獨立平等,皆可謂“天之子”,都可以祭禱上天。這里他以“生于天”的為“性靈”,生于父母的為“體魄”,應(yīng)該說“性靈”比“性命知覺”要更準(zhǔn)確一些。

        ?

        1901年,康有為在《中庸注》中解釋“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時說:

        ?

        人非三合不生,非天不生,非父母不生。人能覆載群生,與天同心,是天之大孝子也,若舜是已。受天之性識,則聰明睿智,而迥異愚頑。受天之爵位,則坐禪帝位,而迥非奴隸。受天之祿食,則富有四海,而迥絕貧窮。傳天之神明,則廟祀百世。傳天之體氣,則子孫千億。自古之大福,未有過之者。舜亦人耳,何修而一切崇高尊厚過于人哉?【18】

        ?

        這是講大舜能“覆載群生,與天同心”,是天之“大孝子”,“傳天之神明”有靈魂不朽的意思,“傳天之體氣”,是從身體子孫綿延來說?!吨杏棺ⅰ穼Α白釉唬何渫酢⒅芄溥_孝矣乎”作出解釋:“天、父、母三合而生人。體天之心,是謂大孝,舜是也。體父母之心,是謂達孝,武王、周公是也?!雹?8康有為從天心、父母之心的角度來區(qū)分舜之“大孝”與武王之“達孝”,可謂別出新解。

        ?

        1901年在《孟子微》中,康有為注孟子所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孟子·告子下》)時說:

        ?

        蓋人道非天不生,非父母不生,三合而后生。本仁于父母而孝弟,本仁于天而仁民愛物,皆人性之次第也。父母兄弟之親親,乃不忍之起點。仁雖同而親親為大,仁雖普而孝弟為先。若經(jīng)營國民,恩及庶物,而忍于家庭、薄于骨肉,則厚薄倒置,不合人理,茍非行詐矯偽,則為鶩外逐世,非人道也。……夫堯舜之圣至矣,孟子言堯舜之道,以為不外孝弟,可謂直指了當(dāng)。【18】

        ?

        康有為認(rèn)為仁愛發(fā)端于孝悌親親,強調(diào)了血肉親情對于仁愛的基礎(chǔ)性、生發(fā)性意義。不愛父母兄弟的所謂大愛,在康有為看來是虛偽不真實的。當(dāng)然,“仁于天”與“仁于父母”是不矛盾的,真正的儒家是兩者的有機結(jié)合。

        ?

        1901年在《禮運注》中解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時,康有為說:

        ?

        《谷梁》曰:“人非天不生,非陽不生,非陰不生,三合而后生”,故謂陰陽之交?!都懒x》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鄙w魂靈精氣與魄質(zhì)形體合會,而后成人?!丝鬃友匀松罹⒅?,與“知氣在上”之旨可同參之。明此,而孔子治教之意乃知其本。或疑孔子為無神教,豈知此為朱子誤亂之義,非孔子之教旨也?!?8】

        ?

        這里也是認(rèn)為人的“魂靈精氣”“靈魂”來自“天”,“魄質(zhì)形體”“體魄”來自父母?!抖Y記·禮運篇》說“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這也是講人死后肉體降落分解歸于大地,而靈魂(知氣)升于上天。朱子包括很多理學(xué)家喜歡以屈伸往來說鬼神,把鬼神哲理化,這當(dāng)是康有為批評朱子疑孔子為無神教的重要原因【19】。

        ?

        《論語·泰伯篇》載“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穸?,吾知免夫!小子!”1902年,康有為在《論語注》中對此解釋說:

        ?

        孔子以凡物非父不生,非母不生,非天不生,三合然后生。全而受者,當(dāng)全而歸之。故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少有毀傷,則無以對所生。論傳體之義,自為完全,非全身無以極其重。曾子終身戒謹(jǐn),僅能全不敢毀傷之義。然此義也,不過孝之始而已。蓋人之生也,有神魂體魄。專重神魂者,以身為傳舍,不愛其身,若佛、耶、回皆是也;專重魄者,載魄抱一,以求長生,若老學(xué)、道家是也;專重體者,戰(zhàn)兢守身,啟手啟足,若曾子是也;三者各有所偏。孔子則性命交修,魂魄并養(yǎng),合乎人道,備極完粹。然一傳而為曾子,即已偏于體魄如此?!???鬃蛹?zhèn)淙f法,無所不在。不又云:“殺身以成仁”,“見危授命”,“戰(zhàn)陣無勇非孝”乎?不又云:“體魄則降,知氣在上,若魂氣則無不之乎?”不稱比干諫死為仁乎?曾子兢兢于保身,至于垂沒,自是教之一義,然亦偏矣。若后儒說,以曾子為孔子正傳,以為孔子大道之宗,則大謬也?!?0】

        ?

        康有為認(rèn)為愛護、保全身體只是“孝之始”【21】,像曾子這樣過于注重身體性命,遠非孔教之全、孔教之正。同樣,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專重神魂、輕視身體;老學(xué)、道家專重氣魄,追求肉體長生,都有所偏。真正的孔子儒學(xué)是“性命交修,魂魄并養(yǎng),合乎人道,備極完粹”??涤袨榉磳⒃幼鳛槿鍖W(xué)正宗,強調(diào)孔子儒學(xué)也有“殺身成仁”的一面,強調(diào)道義(靈魂性存在)高于肉體生命。

        ?

        在作于1902年后的《大同書》中論“投胎之苦”時,康有為說:

        ?

        凡此體膚才智,等是人也,孔子所謂人非人能為,天所生也??鬃佑衷唬骸胺蛭?,非陽不生,非陰不生,非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故謂之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同是天子,實為同胞,而乃偶誤投胎,終身隳棄,生賤螻蟻,命輕鴻毛,不能奮飛,永分淪落,雖有仁圣不能拯拔,雖有天地不能哀憐,雖有父母不能愛助?!?2】

        ?

        這里也是強調(diào)了在靈魂層面,人由天生,“天命之謂性”,人人皆為“天之子”,但是在現(xiàn)實層面,人又是由父母而生,出生于不同的家庭,所以命運千差萬別。

        ?

        在作于1904年或稍后的《請尊孔圣為國教立教部教會 以孔子紀(jì)年而廢淫祀折》(簡稱“國教折”)23中,康有為也引述了《谷梁傳》這段話,并說“《論語》子路請禱于天,孟子曰:‘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粍t孔、孟大義,許人人禱祀天帝矣”【24】,這里強調(diào)人人皆有權(quán)利禱祀上帝,專制社會帝王獨享祭天權(quán),在康有為看來這也是據(jù)亂世的表現(xiàn)。所引孟子這句話,1901年康有為在《孟子微》中解釋說“惡人可祀上帝,則當(dāng)時民間人人皆祀上帝,可知此大地通行之禮,乃知惟天子郊禘祭天,為據(jù)亂之制。孟子傳平世之學(xué),固知人人祭天,乃平世之制也?!薄?5】后來康有為在《孔教會章程》(1912)、《以孔教為國教配天議》(1913)、《人民祭天及圣祔配以祖先說》(1914)中都提到孟子“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這句話【26】。

        ?

        由上可見,1901、1902年前后,康有為對“三合而后生”有反復(fù)論述,這段時間里他先后以“生于天”為人性命知覺、性靈、魂靈、神魂之根源(越來越傾向以“靈魂”來表述),以“生于父母”為氣類形體、體魄、魄質(zhì)來源。他由此出發(fā)也比較了儒家與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不同,認(rèn)為孔子儒學(xué)性命交修、仁孝并重,是最全面的一種教化之道。但這一時期,他還沒有明確使用“人道教”一詞來稱呼孔子儒教。


        三、晚期康有為論“三合而后生”與“人道教”

        ?

        1912年民國成立后,55歲的康有為發(fā)起孔教會,試圖推動以孔教為國教。民國初年,康有為在論孔教的優(yōu)越性時也反復(fù)論及“三合而后生”。1912年10月,康有為在《孔教會章程》第九條說:

        ?

        孔子最尊上帝,《春秋》謂:“人物非天不生,非父不生,非母不生,三合而后生。故謂之母之子也可,謂之父之子也可;尊者取尊稱焉,卑者取卑稱焉?!庇衷唬骸疤煺?,人之曾祖父也?!庇衷唬骸扒瑸樘於槟浮!惫始捞煺?,大報本而反始也?!是f子尊孔子為神明圣王。孟子、荀卿、七十二子后學(xué)所稱先王,皆指孔子也。故凡奉孔子教者,當(dāng)知孔子為立教制法之神明圣王,其道參贊化育,峻極于天,故可以配天。凡奉孔教者,當(dāng)祀上帝,以孔子配享?!?7】

        ?

        康有為這里以“天”與“上帝”互釋,將孔子神圣化、教主化,把儒學(xué)往宗教化的方向詮釋,主張祭帝天時以孔子配享。這里所說莊子尊孔子為“神明圣王”,是康有為據(jù)《莊子·天下篇》的推論,對此后面我們會再作討論。1913年4月,康有為在《以孔教為國教配天議》進一步申述了這一思想主張,他說:“古今萬國,未有不尊天者??鬃釉唬骸朔翘觳簧?。’”【28】再次強調(diào)了尊天、祭天的重要性。

        ?

        1914年12月下旬,康有為在《人民祭天及圣祔配以祖先說》中提出,《谷梁傳》“三合而后生”這段話是“孔子之學(xué)說微言大義,人莫不誦之讀之、信之受之者也”,并說“推孔子之意,誠以人為天所生,凡圓顱方趾之黔黎,莫不為天之子,非獨乘黃屋、戴左纛、垂冕旒而被山龍者,然后為天子也。推說是也,不獨公卿大夫士為天子,乃至馬醫(yī)夏畦之子,駔儈椎埋之夫,蹣跚跛躄之丐,倚門賣淫之妓,蓋莫非天子也,蓋天子之云,猶父母之子之云爾。因父母所生而曰父母之子,因天所生而曰天之子,豈有異耶?豈妄耶”【28】。這里康有為再次申辯了人人皆有祭天的權(quán)利,在他看來這是社會進步、文明彰顯的表現(xiàn)。無論高低貴賤,甚至罪惡之人,皆為天之子,都可以而且應(yīng)該禱祀帝天,不應(yīng)將祭天視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特有權(quán)利。

        ?

        1914年,康有為在《致某督軍書》中也大體上重復(fù)了這種觀點,他說:

        ?

        尊天事上帝者,孔教最勤勤,經(jīng)傳最諄諄者也?!对姟贰稌贰洞呵铩凡毁樢_口言天命,終言天載?!豆攘骸吩唬骸啊??!贝藶榭鬃涌谡f之微言,凡圓首方足之民,一一皆天之子也。昔事天者專歸之帝王,故帝王號天子。今為民主,則人人皆實為天子,安有子而不事父母者乎?【28】

        ?

        祭天曾為君主權(quán)利象征,百姓不得祭天,而在如今的民主社會,人人都可以祭天。康有為繼續(xù)發(fā)揮:

        ?

        孔子以天與父母并為生我者,故并尊而親之,故主仁、孝兩義。祭郊社而饗生我之帝,以明萬物一體、仁民愛物之義,故曰仁;祭禘嘗而饗生我之父祖,以明報本反始之義,故曰孝。故曰:“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薄现识恢ⅲ瑒t父母不報,非人道之宜矣??椎廊是倚?,不既備乎?【28】

        ?

        這里再次提出“仁、孝”問題,事天對應(yīng)“仁”,事父母對應(yīng)孝,仁、孝并重是儒學(xué)的重要特征,同時仁要以孝悌為本,才有根基,才可行;由此,他批評墨家尊天本仁而不重視孝,不符合人道?!吨杏埂氛f“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康有為常引述這句話,認(rèn)為“蓋郊祭天,社祭地,春禘秋嘗,皆以行大祫之祭,以合親祭祖禰也。祭天以明萬物一體之仁,祭祖以明家族相親之孝”【29】?!敖?、社”分別是祭天、祭地,寬泛而言,“郊社”也可以說是祭天、祭上帝,天地作為一個整體統(tǒng)一為“天”或“上帝”?!岸E嘗”是祭祖先。在康有為看來,《中庸》所強調(diào)的“郊社之禮,禘嘗之義”也體現(xiàn)了《谷梁傳》“三合然后生”的觀念。

        ?

        1923年,康有為先后在開封、保定、濟南、西安等地及孔子誕辰日作講演,演講主題、內(nèi)容相似,集中闡發(fā)了孔子儒學(xué)作為“人道教”的優(yōu)越性,其間都引述討論到《谷梁傳》“三合而后生”的問題。如在《保定河北大學(xué)演講辭》中,康有為強調(diào)說“孔子為中國之圣,于中國最宜,蓋孔子圣之時者也。時中之圣,則能斟酌損益,兼容并包,其教義乃為人而設(shè),是可謂為人道教,而非神道教也”【29】??涤袨橥砟攴浅O矚g以與“神道教”相對的“人道教”來稱贊孔子之教的特征與優(yōu)越性。他在1923年講演中多次以《禮記·禮運篇》“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為引言,然后說“《谷梁》與董子曰:‘非天不生,非父不生,非母不生,三合而后可生。故謂之天之子也可,謂之母之子也可?!丝鬃又烈⒀砸?,孔教與各教不同之處在此?!薄?9】康有為還就此舉例說明:“夫種瓜仁而得瓜,種豆仁而得豆。以人生人,豈非賴父母乎?若只賴天而不須父母,則程生馬,馬生人,能之乎?瓜生豆,豆生瓜,能之乎?”【29】強調(diào)父母基因的重要性。同樣,“若只賴父母而不賴天,則靈魂所托,六道輪回,誠有自神道、自禽獸道來者,此豈父母所能生乎?以瞽叟而有舜,以凈飯王而有佛,此豈父頑母囂所能生乎?”【29】這里實際上雜糅了佛教六道輪回的思想【30】,圣人非父母所能成就,乃是由天而生。由此,康有為再次強調(diào)“故孔子三合而后生,乃至論也”【31】。

        ?

        天與陰陽三合而生,“天”是上帝,對應(yīng)靈魂層面;陰陽對應(yīng)父母,是人的身體層面。仔細分析的話,“三合”實際上牽涉到“上帝”(上天)、“靈魂”(性理)、陰陽(父母)、身體(氣質(zhì)、欲望)等多個層面,這些層面體現(xiàn)了人的全面性、立體性,儒學(xué)對這些都有涉及。在靈魂層面的強調(diào)上,康有為認(rèn)為,基督教重靈魂,受到佛教的影響,他說“耶教雖出于猶太,實兼采于佛,故注重靈魂略同也”【32】??涤袨檎J(rèn)為佛教注重靈魂,輕視帝天,對此,他在長安的演講中多次批評說:“各教莫不尊天事上帝,惟佛以為天帝與佛戰(zhàn),天帝為佛所敗,因為佛弟子,頗為可異也?!薄?2】1926年在《諸天講》中,康有為又說“惟佛不尊上帝,謂與上帝戰(zhàn),上帝敗而屈為弟子,見佛則合掌恭敬,拜跪受教,佛之尊驕至極而至奇矣”【33】。實則,在佛教,此為神話故事,其寓意類似《老子》第四章論“道”之語“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以“道”“真如”佛性的絕對性、無為性,消解帝天之神圣性和主宰性。而且,佛教典籍中的天帝,與基督教所說上帝,乃至儒家所說上天,其實也不是一回事,康有為對此似未作具體分疏,其看法也難免有武斷之嫌。

        ?

        康有為還從智、仁、勇的角度來比較諸教,認(rèn)為“孔教中庸,以智、仁、勇三達德為要。大概佛家言廣大圓明,智也。耶言博愛,仁也。回教勇猛嚴(yán)敬,勇也。知各教不外智、仁、勇,則吾人之求智、仁、勇以立道德之基,以宏道德之量,不可不勉也”【32】,佛家偏于智,基督教偏于仁,回教偏于勇,而儒教智仁勇圓融。康有為認(rèn)為智仁勇可以統(tǒng)一于《大學(xué)》所說“明德”:“仁、智、勇之本,皆在明德。明德即佛、耶之靈魂也,但名不同耳。虛靈不昧,有以養(yǎng)之,則光大無窮?!鞯轮畼O,通于鬼神”【32】??涤袨橐浴懊鞯录挫`魂”:“自精言之則為明德,自粗言之則為靈魂”【34】,而“靈魂之明,以配上帝仁愛之心,以及人物,須有以養(yǎng)之。養(yǎng)之者,齋戒以神明其德而已。終日顧諟天命,恪恭乾乾,令其明德大明”【32】。從這段話來看,可以說,上帝、天命是靈魂和明德的來源。

        ?

        對儒家而言,氣質(zhì)、身體是非常重要的維度。康有為在1923年的諸次講演中多次批判了程朱“性即理”的觀點,他由《中庸》“天命之謂性”,認(rèn)為“莊子、《孝經(jīng)緯》《禮緯》、董子《繁露》,皆以性為生之質(zhì)也。蓋性有德性,有氣質(zhì)之性。董子所謂性有陰陽,陽者德性也,陰者氣質(zhì)之性也。二性皆天與人,不可少者。若朱子之說,則有陽無陰,偏而不舉,不能該人之性,即不能盡人之道也”【35】“德性有仁、義、禮、智、信之德,質(zhì)性有視、聽、言、動、觸之能。率性而行,能視能聽”【36】,又說“朱子謂天命之謂性,謂性即理也,不以性為質(zhì)?!瓌t孔子所制之五聲、五色、五味、五倫,皆不在道中矣。然則孔子言心而不及身,言靈魂而不及體魄,是割孔子天地過半,而孔子偏安矣。蓋朱子不知《春秋》大同、太平之道,故今新學(xué)者疑孔子之道不備,而來攻焉。是則朱子之大誤也。”【37】康有為激于時人對孔子的批判,認(rèn)為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朱子過于強調(diào)性理(靈魂層面)而忽視氣質(zhì)(身體層面)引起的,他還認(rèn)為新文化運動中對孔教的批判實際上批的是朱子所塑造的孔子儒學(xué),而非孔子學(xué)說本然。


        余?論

        ?

        《莊子·天下篇》稱:“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shù),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shù)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对姟芬缘乐?,《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shù)散于天下而設(shè)于中國者,百家之學(xué)時或稱而道之?!笨涤袨檎J(rèn)為莊子這里所說“古之人”即指孔子,這是對孔子的最高贊譽,雖孔門高足也說不出這樣的話,他甚至說“老子之學(xué)全從外道想出,莊子之學(xué)全從人間世道見得破,而莊子之聰明直過于孔子,故超孔子范圍,亦不落老子窠臼也”【38】。在《孔子改制考》(1892—1898年)中,康有為認(rèn)為“莊子學(xué)出田子方,田子方為子夏弟子,故莊生為子夏再傳,實為孔子后學(xué)”【39】,“有莊生之說,乃知孔子本數(shù)、末度、小大、精粗無乎不在。信乎惟天為大,固與后儒井墉之見異也”【40】?!肚f子·天下篇》首段中還說“古之所謂道術(shù)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康有為據(jù)此認(rèn)為莊子以孔子為“神明圣王”,又說“自古尊孔子、論孔子,未有若莊生者”【40】。其后在《禮運注》《中庸注》《論語注》(1901)、《意大利游記》(1904)、《孔教會序》(1912年)、《論中國宜用孔子紀(jì)年》(1910)、《丁巳代擬詔書》(1917年)、《〈中國學(xué)會報〉題詞》(1913年)、《孔子圣誕日演講辭》(1923)、《答樸君大提學(xué)書》(1924)等書信文章中,康有為稱贊孔教之圓滿高明,幾乎必引莊子這句話。

        ?

        康有為在與其它宗教的比較中來突顯孔子人道教的全面性、中道性,他說“諸教只言天,只修魂,道教只修魄?;浇讨寥剩w專重天也;佛教至智,蓋專修魂也,而佛謂戰(zhàn)勝上帝為弟子,過矣?;脚c佛同言魂,蓋與佛之人天教同,故不嫁娶,獨尊天而寡及父母,言仁而寡言孝,尊魂而少言修身也”,而“孔子則天與父母并重,故仁孝兼舉,魂與體魄交養(yǎng),故性命雙修”41??涤袨檫@里從“帝天、神魂、體魄”的角度區(qū)別諸教頗有意味,不過他說“道教只修魄”實際上并不準(zhǔn)確,后世丹道也講“性命雙修”,當(dāng)然,儒家是在倫理與社會交往實踐中來修性命,而道教的性命雙修一定意義上是脫離人倫與社會實踐。對于儒家的社會性,康有為也予以特別強調(diào),他說“諸教皆言魂,而不及為家、國、天下。惟孔子于人身之動靜云為,家、國、天下之大小多少,條理至詳,纖悉皆備。此可謂諸教所無,而孔子特備者也”【42】。儒教的人倫社會性、政治性,佛、道、耶諸教皆不具備,“佛以空妙,耶以神道,實不詳及政治人道”【43】、“基督尊天愛人,養(yǎng)魂懺罪,施之歐美可矣,然尊天而不言敬祖,中國能盡廢祠墓之祭而從之乎?必不能也。吾有自產(chǎn)之教主,有本末精粗其運無乎不在之教主,有系吾國魂之教主,曰孔子者”【44】??涤袨檎J(rèn)為,基督教雖尊天、愛人、養(yǎng)魂,但是對祖先敬重不夠,甚至反對祠堂祭祀和墓地之祭,這是中國民俗和情感心理習(xí)慣所無法接受的。他又說“夫佛教精微而寂滅,不宜于為治;基督尊天愛人與孔教近而不事祠墓與中國俗異。若孔教以人為道,而鑄范吾國數(shù)千年人民、風(fēng)俗、國政者也”【45】、“佛言虛無出家而不言治道,基督尊天而不及敬祖,故無祠墓之祭;俗立為圭臬乎,非所宜于中國也。然則中國舍尊孔子而何尊也?”46在康有為看來,只有孔子兼攝神道的人道教才適合中國國情,是中國人心理信仰的最大公約數(shù)。

        ?

        康有為主張以孔子人道教為中國國教,在國家層面以儒學(xué)為中國人精神信仰的標(biāo)識,而這不妨礙社會層面宗教信仰自由,他說:“宜立儒教為國教,而其余聽民之自由信仰”【47】“孔子敷教在寬,不尚迷信,故聽人自由,壓制最少”【48】“寬大以聽民之自由,特尊以明國所崇敬,并行而不悖焉”【49】?!吨杏埂氛f“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保诳涤袨榭磥?,孔子儒學(xué)就是有這種“和而不同、與人為善”的包容氣度,也正是這種理性、文明、寬和的雅度,使得中國沒有發(fā)生宗教戰(zhàn)爭??涤袨橛终f:“蓋孔子之道,敷教在寬,故能兼容他教而無礙,不似他教必定一尊,不能不黨同而伐異也。故以他教為國教,勢不能不嚴(yán)定信教自由之法。若中國以儒為國教,二千年矣,聽佛、道、回并行其中,實行信教自由久矣。然則尊孔子教,與信教自由何礙焉?”【49】“若吾國信教,早聽自由。蓋孔子只言公理,敷教在寬,不立獨信之規(guī)條,不為外道之排斥”【50】“中國數(shù)千年來,雖尊孔教為國教,而實聽信教之自由。自漢、唐、宋、明來,佛、回、基督入中國,道并行不悖,并育不害。蓋我國之信教自由,大地莫先焉,于今二千年矣”【51】??涤袨檎J(rèn)為,中國古代雖然沒有標(biāo)榜宗教信仰自由,卻已經(jīng)自然而然地實行了兩千年,這些都歸于孔子人道教的精神。甚至在中國歷史上,尊奉孔子的士大夫,可以兼信佛老,乃至回教、耶教,康有為說:“蓋千余年中,孔教之君相士夫,多兼學(xué)佛理、崇老氏者?!\哉!以敷教在寬,免二千年爭教之巨禍,此孔子之大德,而為今文明國家之良法也”【50】“孔子言敬敷五教在寬,孔子言人道,飲食男女,本不可離。既無人能離孔教者,則他教之精深新理,如佛教之養(yǎng)魂,耶、回之尊天,本為同條共貫,奉孔教者,凡蒙、藏之奉佛教,新疆、云南之奉回教者,不妨兼從”【52】。因其中和、中道精神,儒學(xué)可以與任何一種宗教結(jié)合;因順人性、人情,只要是人群生活的地方,孔子人道教就有其價值。《尚書·舜典》載“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康有為據(jù)此常稱“敷教在寬”,這也可以說是孔子人道教的重要特點。

        ?

        孔子人道教本質(zhì)上是一種文明之教,康有為說:“夫大地教主,未有不托神道以令人尊信者,時地為之,若不假神道而能為教主者,惟有孔子,真文明世之教主,大地所無也”【53】“故孔子之道,大之彌于天地,小之始于夫婦,言天而不離人,所以為文明之教主也”【54】。干春松認(rèn)為,“對于‘國教’,康有為是從保存中國的文化和風(fēng)俗的角度來理解的,著重于塑造國民的國家意識以增強凝聚力,在這個意義上看,康有為的國教論說更接近于貝拉所提出的‘公民宗教’”【55】,而“如果從‘文明’的含義來理解,那么civil religion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文明的宗教,這接近于康有為的‘人道教’。就我個人而言,我愿意接受在‘文明’含義上來理解的公民宗教,并認(rèn)為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儒教發(fā)展方向”?。唐文明認(rèn)為,康有為孔教思想中有強烈的國家關(guān)切,孔教為國魂所系,“康有為明確指出,孔教與中國不可分離,從歷史上看,孔教是中國成立的內(nèi)在根源,無孔教則無中國”“既然在歷史上儒教是中國成立的內(nèi)在根源,是幾千年中國得以維系的一個主導(dǎo)性的、具有強烈政治意味的教化傳統(tǒng),那么,我們必須謹(jǐn)慎思考中國這個維系了幾千年的歷史國家(historical State)的根本性質(zhì)”【56】。

        ?

        孔子儒學(xué)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我們要立足時代與世界,推進儒學(xué)與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挖掘、闡釋儒家文明的普遍價值與永恒魅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作出貢獻,而康有為結(jié)合《谷梁傳》“三合然后生”對孔子人道教價值優(yōu)越性的揭示與論述,無疑對我們這個時代仍有重要啟發(fā)意義。


        注釋
        ?
        1康有為:《英國監(jiān)布烈住大學(xué)華文總教習(xí)齋路士會見記》,《康有為全集》(第八集),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頁,第35頁。
        ?
        2康有為:《孔教會序》,《康有為全集》(第九集),第345頁。
        ?
        3?康有為:《參政院提議立國之精神議書后》,《康有為全集》(第十集),第204頁。
        ?
        4?康有為:《中華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九集),第326頁,第326頁,第346頁。
        ?
        5?康有為:《孔教會章程》,《康有為全集》(第九集),第348頁。
        ?
        6?康有為:《與日人某君筆談》,《康有為全集》(第十一集),第118頁。
        ?
        7?魏義霞:《康有為對教之釋義與用意》,《學(xué)術(shù)交流》,2018年第12期。
        ?
        8???康有為:《致某督軍書》,《康有為全集》(第十集),第215頁,第215頁,第255頁。
        ?
        9?康有為:《長安講演錄·第四次講演》,《康有為全集》(第十一集),第282頁。
        ?
        10?干春松認(rèn)為,康有為晚年越來越接受以“宗教”來翻譯“religion”的做法,可能是因此譯法已被廣泛接受。見干春松:《宗教、國家與公民宗教——民族國家建構(gòu)過程中的孔教設(shè)想與孔教會實踐》,載《哲學(xué)分析》,2012年第2期。
        ?
        11????康有為:《長安講演錄》,《康有為全集》(第十一集),第275-276頁,第275頁,第279頁,第287頁。
        ?
        12?康有為:《英國監(jiān)布烈住大學(xué)華文總教習(xí)齋路士會見記》,《康有為全集》(第八集),第34頁。
        ?
        13?康有為:《意大利游記》,《康有為全集》,第374頁。
        ?
        14?康有為:《開封演講辭》,《康有為全集》(第十一集),第236頁。
        ?
        15?龐樸《一分為三淺說》(新華出版社,2004年)一書對此有討論,可參看,見該書32-24頁。
        ?
        16?楊樹達說,“董生通《春秋》之學(xué),為漢世大儒,《春秋繁露》一書,皆述公羊家說,而亦時時用谷梁”。見楊樹達:《積微居小學(xué)述林全編》(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60頁。
        ?
        17?《春秋谷梁傳注疏》,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頁。
        ?
        18?朱熹說“《谷梁》言天而不以地對,則所謂天者,理而已矣。成湯所謂‘上帝降衷’,子思所謂‘天命之性’是也。是為陰陽之本,而其兩端循環(huán)不已者,為之化焉?!保ㄖ旖苋说戎骶帯吨熳尤珪返?9冊《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頁)。朱子此解頗為深刻,強調(diào)了“天”是形而上存在,是“陰陽之本”。
        ?
        19?1901年,康有為在《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中說“《谷梁》所引《傳》,即《公羊》也”(《康有為全集》第六集,第60頁),又說“《谷梁》所引‘或說’,即《公羊》說,可見《谷梁》在后。蓋《谷梁》別有師傳,而兼采《公羊》者也”(第43頁)。
        ?
        20?康有為:《春秋董氏學(xué)》,《康有為全集》(第二集),第375頁,第375頁。
        ?
        21?康有為:《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康有為全集》(第六集),第60頁。
        ?
        22?《康有為全集》(第五集),第376頁,第377頁,第418頁,第561頁。
        ?
        23?康有為在《中庸注》中說“程、朱以為天地之功用,張子以為二氣之良能,由于阮瞻《無鬼論》來,于是鬼神道息,非孔子神道設(shè)教意也?!保ā犊涤袨槿返谖寮?76頁)
        ?
        24?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六集),第436頁。
        ?
        25?康有為在另一處講到養(yǎng)護生命的重要性?!墩撜Z·鄉(xiāng)黨篇》載有孔子對飲食的注重與謹(jǐn)慎,康有為認(rèn)為:“圣人養(yǎng)生之慎如此,蓋天與父母三合而生身,必當(dāng)敬謹(jǐn)之,非為詢口體之欲也?!保ā犊涤袨槿返诹?60頁)
        ?
        26?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七集),第10頁。
        ?
        27?唐文明認(rèn)為“國教折的寫就大概在1904年或稍后”“國教折最能代表康有為流亡期間的孔教思想,他在流亡期間的其他地方談到孔教問題的,主旨基本上不出國教折。”見唐文明:《敷教在寬:康有為孔教思想申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152頁。
        ?
        28?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四集),第97頁。
        ?
        29?康有為:《孟子微》,《康有為全集》(第五集),第488頁。
        ?
        30?孟子這句話與佛家竺道生強調(diào)的“一闡提人皆可成佛”有些相似,佛教人人皆有佛性的思想,與孟子性善論的主張有內(nèi)在呼應(yīng)性,這大概也是唐宋佛教鼎盛時期孟子“升格”的重要原因。
        ?
        31?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九集),第349頁。
        ?
        32?《康有為全集》(第十集),第94頁,第200頁,第215頁,第215頁。
        ?
        33?康有為:《開封演講辭》,《康有為全集》(第十一集),第236頁,第240頁,第236頁,第236頁,第236頁。
        ?
        34?康有為同年4月在《保定河北大學(xué)演講辭》中認(rèn)為“《禮緯》亦言靈魂輪回之說”(《康有為全集》(第十一集),第240頁)
        ?
        35?康有為:《長安講演錄》,《康有為全集》(第十一集),第276頁。
        ?
        36?康有為:《長安講演錄》,《康有為全集》(第十一集),第286頁,第287頁,第287頁,第284頁,第280頁。
        ?
        37?康有為:《諸天講》,《康有為全集》(第十二集),第93頁。
        ?
        38?《長安講演錄》,第280頁。有意思的是,康有為還結(jié)合當(dāng)時的自然科學(xué),以“電”來詮解“明德”,頗為新奇,他說“《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即收電也。明之不已,則大明終始,不可思議。此人人可能之事也”(《長安講演錄》,第274頁),又說“明德乃天所生,人人有之,能相視以目,相聽以耳,如電燈焉。吾已作一書,名《電通》,電一發(fā),即到十二萬里。行而上者謂之神,行而下者謂之電”(《濟南演講辭》,第249頁)。
        ?
        39?康有為:《開封演講辭》,《康有為全集》(第十一集),第236頁。
        ?
        40?康有為:《濟南演講辭》,《康有為全集》(第十一集),第248頁
        ?
        41?康有為:《孔子圣誕日演講辭》,《康有為全集》(第十一集),第269頁。
        ?
        42?康有為:《南海師承記》,《康有為全集》(第二集),第234頁。
        ?
        43?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康有為全集》(第三集),第139頁。1901年在《論語注》中,康有為又以莊子師承田子方,而以田子方為子貢弟子,認(rèn)為“莊子傳子貢微妙之說,遺粗而取精,亦不過孔子耳目鼻口之一體耳。近者世近升平,自由之義漸明,實子贛為之祖,而皆孔學(xué)之一支一體也”(《康有為全集》第六集,第411頁)。
        ?
        44?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康有為全集》(第三集),第140頁,第140頁。
        ?
        45?《康有為全集》(第十一集),第276頁?!堕L安講演錄》《開封演講辭》中也有此段文字,參第237頁。
        ?
        46?康有為:《孔子圣誕日演講辭》,《康有為全集》(第十一集),第269頁。
        ?
        47?康有為:《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康有為全集》(第十集),第82頁。
        ?
        48?康有為:《〈中國學(xué)會報〉題詞》,《康有為全集》(第十集),第18頁。
        ?
        49?康有為:《孔教總會弘道募捐序》,《康有為全集》(第九集),第115頁。
        ?
        50?康有為:《參政院提議立國之精神議書后》,《康有為全集》(第十集),第206頁。
        ?
        51?康有為:《英國監(jiān)布烈住大學(xué)華文總教習(xí)齋路士會見記》,《康有為全集》(第八集),第36頁。
        ?
        52?康有為:《意大利游記》,《康有為全集》(第七集),第375頁。
        ?
        53?康有為:《中華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九集),第326頁,第327頁。
        ?
        54?康有為:《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康有為全集》(第十集),第82頁,第82頁。
        ?
        55?康有為:《丁巳代擬詔書》,《康有為全集》(第十集),第402頁。
        ?
        56?康有為:《孔教會章程》,《康有為全集》(第九集),第349頁。
        ?
        57?康有為:《請尊孔圣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紀(jì)年而廢淫祀折》,《康有為全集》(第四集),第97頁。
        ?
        58?康有為:《論中國宜用孔子紀(jì)年》,《康有為全集》(第十集),第162頁。
        ?
        59??干春松:《宗教、國家與公民宗教——民族國家建構(gòu)過程中的孔教設(shè)想與孔教會實踐》,《哲學(xué)分析》,2012年第2期。
        ?
        60?唐文明:《敷教在寬:康有為孔教思想申論》,第193、19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