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三從”關乎憲法原則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2-07-28 08:00:00
 |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陜西人士。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fā)現(xiàn)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論語大義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jīng)大義》等,譯有《哈耶克傳》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等。
|
就讀于香港中文大學的黃冰芬近日提出,用新“三從四德”取代在中國綿延了幾千年的舊“三從四德”。新三從是指從世界、從愛、從己;新的四德是指,文德武德、言嫻淑德、品學兼德、修身立德。
不論用詞、涵義,這三從、四德可夠亂的,黃女士首先該補習一下中文。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提議,竟引起很多人關注,這僅僅是因為,它在表達反傳統(tǒng)的情緒。而百年來的知識分子都在說,壓制乃至壓迫婦女是傳統(tǒng)的大罪之一,“三從四德”就是明明白白的罪狀。然而,果真如此嗎?
單談“三從”?!叭龔摹背霈F(xiàn)于多部古典文獻,如《春秋谷梁傳》隱公二年:“婦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從長子。婦人不專行,必有從也?!薄栋谆⑼x·嫁娶篇》說:“在家從父母,既嫁從夫,夫歿從子也?!秱鳌吩唬簨D人有三從之義也?!笨吹竭@樣的話,現(xiàn)代知識分子立刻跳起來:你看看,這不是歧視婦女、制造男女不平等嗎?
望文生義。回到古典社會的脈絡中就會發(fā)現(xiàn),平民根本沒有資格講“三從”,“三從”乃是一項關乎政治運作的憲法原則。
一個共同體,不論大小,總需要一個人擔任領導,古人稱之為君。不管君是怎么產(chǎn)生的,也不管它叫什么名字,國王、皇帝、總統(tǒng)、主席,名不同而實同。君者,群也,君承擔公共管理之責。他之下的所有人都期望他“公正無私”。這個成語很重要:公才能正,而無私就是公。私既可以指私人情感,也可以指私人利益。惟有做到無私,君才能正義地對待共同體全體成員。
但君畢竟是人,因而必有私人關系,也即親屬:他上有父親、母親,與他平等的是妻子,下有兒子、女兒。本乎人之本能,君一定會愛自己的親屬勝于親屬之外的人。這是正常情感。對于平民來說,這樣的愛很可貴。但對君來說,性質卻不同。
君若不控制這私人情感,私人之愛進入政治過程,他一定會有所偏私:他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則相對而言,他對其他人就會疏遠、不公,其施政行為就會不正,也就沒有優(yōu)良治理可言。
欲達成優(yōu)良治理,必須在社會治理領域中排除私人情感。“宗法”和“三從”都是古人為解決這個問題而提出的原則,宗法主要規(guī)范同宗男性,這個以后再說,“三從”則專門規(guī)范君與女性親屬在政治領域中的關系。
“三從”所從之對象皆為男性,但不是一般男性,而是君。
三從的含義是說,君的女兒未出嫁之前,當順從父親,不可利用父女之情影響父親;君娶夫人,夫人當順從作為君的丈夫,不得利用情感影響夫君,干預政事;夫人的丈夫去世,兒子繼位,夫人成為太后,此時不可利用母子情感,影響作為君的兒子。
“三從”宗旨何在?三從旨在排除私人情感對君之干擾,確保君權之公共性。
君固然是某個女子的父親、丈夫或者兒子,但他是君,君掌握著權力、權威,君之公正無私對于共同體治理之良窳,具有重大影響,那么,君就是他的第一身份。他必須全身心服務于他的臣、民,也即公眾。
為此,他必須抑制自己的私人情感。當然,與君具有親屬關系的女性也應當抑制自己的情感,不用情感影響君,干預君的政事,牟取不當利益。
“三從”之從字旨在向女子指明:那個與她們有親屬關系的男子首先是她的君,其次才是她的父親、丈夫或母親。反過來說,她是他的臣。為了公共秩序,自家以外的人是君的臣民,君的女兒、妻子、母親也同樣是他的臣。她必須遵從君的命令,如一般臣民,而不得因為私人情感輕慢于他。這將損害君的權威,也將損害君的公共性。
基于這樣的原則,政治上的平等建立起來:親屬沒有特殊性,陌生人與親屬在君的面前處于平等地位。君公正而平等地對待一切人,這是優(yōu)良治理的基礎性條件。三從讓政治擺脫了情感的騷擾,而趨向理性,通往公正。
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不幸的是,人經(jīng)常無法擺脫情感的影響:君可能比較軟弱或者不理智,而君的女性親屬也被本能或利益所驅動,而濫用自己的情感影響君。
比如,歷史上的外戚之禍,皆因為女子違反“三從”所致。楊貴妃、唐玄宗兩人相愛,這當然沒錯。但這種愛被延伸到政治領域,在楊貴妃眼里,唐玄宗作為皇帝的公共性身份被輕忽。她不從于夫,反而支配夫,讓夫利用公共權力滿足自己的私欲:任用自己的家人為大臣。結果便是公共秩序紊亂,兩人雙雙遭禍。
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貪官之走入陷阱,也正因為與他相關的女性之“三不從”:他的妻子不從,他的二奶不從,他的兒女不從,也即,認識不到他的權位、身份的公共性,把私人情感帶入政治領域中,以情感誘惑他濫用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如此官員必然對民眾不公。
由此可以看出,“三從”實為政治理性化的一次覺醒,體現(xiàn)了圣賢在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之間劃出界限的努力,以確保權力之公共性。這是一個永恒的政治原則,任何時代都不可能例外。
至于平民,乃至于在私人生活場域中的君,古人向來強調(diào)愛:父親慈愛女兒,夫婦分工而合作,兒子孝順母親,這里根本沒有什么“三從”。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運作的原則,原是不同的。
中國儒教網(wǎ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