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家網(wǎng)儒家網(wǎng)創(chuàng)辦于西元二〇〇八年,以承續(xù)儒家文明、推動中華復興為己任,堅持儒家立場、民間身份、公益性質,以“立場明、水準高、信息新”為工作標準,重點發(fā)布當代儒家的最新思想學術成果、社會熱點評論及民間社會實踐信息,努力打通學術與社會之間的隔閡。編發(fā)《儒家郵報》(電子),主持出版儒生系列圖書,組織、支持開展各種思想文化活動。 |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釋義】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出自儒家經(jīng)典《尚書》:“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币馑际?,祖先早就傳下訓誡,人民是用來親近的,不能輕視與低看;人民才是國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國家才能安定。
中國古代圣賢將民眾視為治國理政的根本,高度重視民本思想,“安民”“養(yǎng)民”“保民”“教民”“親民”“烝民”等說法及關心民生民瘼的思想,在儒家經(jīng)典中俯拾即是,其源頭就是儒家憲章性文獻《尚書》。
“敬天愛人”是民本思想的核心。從《尚書》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到孔子的“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從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到荀子的“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從董仲舒“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到張載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從朱熹的“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到黃宗羲的“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儒家認為,民心向背決定了國家和政權的穩(wěn)固性和長遠性,治國理政重在得民心。
“民惟邦本”確立了儒家的立國原則:“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先民之所以要結成“國家”的共同體,并非為了奉立一個君主,而是希望以國家的力量保護人民,故而“政得其民”,君主的治理權需要獲得人民的授權與認可。用北宋大儒程頤的話來說,“夫王者,天下之義主也。民以為王,則謂之天王天子,民不以為王,則獨夫而已矣?!本褚粤x合,君的合法性來自人民的同意,若人民不同意,則君不過是獨夫民賊。
時至晚清,在西方思潮的鼓蕩下,一些儒家從“民惟邦本”的古老治理傳統(tǒng)發(fā)明了“民主政治”的新義。今天許多人以為,儒家傳統(tǒng)中只有“民本”思想,沒有“民主”意識,其實“民本”乃“民主”之母,是“民主”的合法性所在;“民主”是實現(xiàn)“民本”的技術手段。
(儒家網(wǎng)綜合)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