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葛詩嫣作者簡介:葛詩嫣,女,西元一九〇〇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講師、日本愛知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
先秦儒家的“道”與“技”之辨
——以《荀子·富國》為例
作者:葛詩嫣
來源:原載《理論界》2021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考察了《荀子·富國》的“道”與“技”思想,以“明分使群”解讀荀子的禮思想基礎上的“道”“技”觀,認為早期的儒家思想中體現(xiàn)了尊重知識、分工合作、服務人本的意識,通過對技術和技能者的重視即“賢者得進”來規(guī)范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從而“兼足天下”,達到富國與治道的理想境界。在早期儒家禮學思想體系中,“百技所成”“知者為分”“任智進賢”統(tǒng)一于明禮而教的觀念,在當代仍然具有啟發(fā)作用,指導我們關懷人本、尚智善知、注重專業(yè)分工,“以禮養(yǎng)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作者簡介:葛詩嫣,女,1990年生,遼寧大連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在讀博士生,愛知大學中國研究科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儒學與儒教、釋奠禮、“廟學合一”制、作為儒教空間孔廟與書院等。愛知大學2021年“ICCS若手研究者研究助成”項目《廟學合一制的當代價值——從儒教空間的“祭教一致”特性出發(fā)》項目負責人。
一、前言
對于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道”和“技”的辯證關系,學界主要集中在對老子和墨子思想的闡發(fā),鮮有關注到儒家?!?〕儒家思想內(nèi)涵豐富,不限于政治視角和人倫道德層面,其對于技能、知識、社會分工的關注在進入新時代的當下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儒家思想具有較高的人文關懷,將人生問題納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體系,在經(jīng)世濟民的家國情懷中闡釋哲學思想,倡導禮制教化,并且寄寓一定的政治責任感。在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思想、官方制度之前,對于哲學概念的思考和闡釋往往更加樸素、真摯。在先秦儒家經(jīng)典中,荀子《富國》一篇中論及了“道”與“技”的辯證關系,從滿足人的欲望出發(fā),關注國計民生,提出“百技所成,所以養(yǎng)一人”,從而達到治國之“道”的觀點。同時,治國要從德出發(fā),通過禮的實施來教化百姓,形成良性循環(huán),促進社會穩(wěn)定與國家繁榮。
二、儒家禮治基礎上的“道”與“技”:明分使群
“明分使群”是荀子在禮治基礎上對待“道”與“技”的基本思想,從個人的“技”出發(fā),通過禮樂制度的“明分使群”帶來“道”的理想狀態(tài)。
1.百技所成以養(yǎng)一人
肯定人性欲望是荀子的思想前提。就個體而言,人各有欲望,如果各自而不加以限制任憑欲望行事,必然會形成紛爭,即“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而從整體的角度看,“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2〕人成為“群”,即在社會中生活、獲得資源是必要的,然而人性本身的欲望會造成群體的“爭”與亂,因此,要以禮儀制度劃分人的名分,使每個人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在群體中的作用,確保社會有序發(fā)展,從而帶來更大的整體利益。“百技所成,所以養(yǎng)一人也”〔2〕正是荀子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提出的。人們所擅長的技能多種多樣,是人類豐富的智力資源,應當充分發(fā)展各種技術,并通過智力開發(fā)為應用于人的成品,滿足物質生活的需求,從而實現(xiàn)治國之“道”??梢?,在戰(zhàn)國時代,荀子就注意到了技術的重要性,敏銳指出了要發(fā)展多種技術服務于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雖然在封建社會中,“百技養(yǎng)一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出于“物多而所奉者寡”的原因將“百技”奉獻于君王一人顯然對于大多數(shù)人是不公平的,但是這種全面發(fā)展多種技術從而改善、豐富人們生活的思想趨向在當今仍然具有啟發(fā)意義。在當代,新技術新功能層出不窮,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人,帶動全人類的全面發(fā)展,而不僅限于市場需求或者商業(yè)利益的驅動。從儒家的人本思想出發(fā),高精尖技術的研發(fā)不是最終目的,技術革命應當帶來更適合人類需求的生活方式,從物質上更充分地供養(yǎng)人,從精神上更貼切地涵養(yǎng)人,以至培養(yǎng)出更愉悅的人類生活環(huán)境,來實現(xiàn)對人之“道”的關懷。
2.能不能兼技
對于“技”,荀子還提出“能不能兼技”〔2〕的分工思想,認為有能力的人難以兼通多種技能。荀子舉出:“掩地表畝,刺草殖谷,多糞肥田,是農(nóng)夫眾庶之事也。守時力民,進事長功,和齊百姓,使人不偷,是將率之事也。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節(jié)而五谷以時孰,是天下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歲雖兇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餧之患,則是圣君賢相之事也。”〔2〕可見,農(nóng)夫、將帥、天下、圣君賢相各有自己的職責,各自發(fā)揮自己的技術與智能才會帶來天下的安定,從而“兼足天下之道”?!?〕在《荀子·王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農(nóng)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共己而止矣?!薄?〕將社會分工為不同的職業(yè),使農(nóng)、商、工、士、政等在各自的領域完成分工,農(nóng)業(yè)、商業(yè)、工業(yè)、政務、軍事有序發(fā)展,避免“樹事之患”與“爭功之禍”〔3〕,則可以達到天子垂拱而治、止息禍亂的理想境界。同樣,“人不能兼官”?!?〕荀子進而將個人的能力與技術直接對應為技能的應用,即將“技”適用于不同的職業(yè)與職位。使各行各業(yè)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各供其職”“各從所務”,〔4〕避免兼技、兼職帶來的精力分散與權力濫用,以技術的進步促進相應領域的快速發(fā)展,從而帶動社會整體的進步。這種專注各自技術技能、不干涉其他領域的有序發(fā)展思想,從“技”的角度出發(fā),既尊重了專業(yè)領域的劃分和細分,又促進了社會的分工合作。
荀子進一步將這種可類比于“術業(yè)有專攻”的分工思想納入儒家“德治”的思想體系,提出“明分使群”?!?〕首先,荀子肯定知識、尊重智慧,認為有知識和有能力的人應當居于治理者的位置,又明確提出“知者為之分也”,〔2〕使有技能的人在不同的職業(yè)中各司其職,有能力的人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技術水平,充分踐行技術和能力的實效功用?!盾髯印ね踔啤分刑岬剑骸熬?、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農(nóng)農(nóng)、士士、工工、商商一也?!薄?〕每個人遵從自己的角色,按照一定的規(guī)范從事自己的職業(yè),經(jīng)營好自己的社會身份,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而禮儀制度正是確保“明分”從而發(fā)揮各自能力的重要手段?!墩撜Z·陽貨》的“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6〕正是以反問的語氣說明了禮儀對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明仁之文”“通仁之順”〔7〕的作用。儒家通過對禮儀的制定和推崇,明確社會分工,通過衡量個人能力而分配相應的官職,充分發(fā)揮知識者和技能者在各自領域的長處,規(guī)范社會秩序,以實現(xiàn)儒家德政的最終目的,即達“道”。
實施技術分工的另一個補充方式是給予相應的地位和俸祿:“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薄?〕“德”既包括我們熟知的儒家德政思想對個人品德的要求,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卓越之處,即在技能和知識方面超乎常人的優(yōu)異之處。正確地任用技能者,一方面要將其置于恰當?shù)奈恢蒙?,給予一定的社會地位,充分發(fā)揮其技術能力,另一方面要賦予其應有的酬勞,尊重知識生產(chǎn),以期“朝無幸位,民無幸生”〔2〕的合理秩序格局。而“禮”正是區(qū)分地位等差的有力保障,使人在成為“群”時有所依憑,避免紛爭和禍亂,即荀子舉出的《詩經(jīng)》中的“雕琢其章,金玉其相。亹亹我王,綱紀四方”〔2〕這樣以禮樂文化約束社會,“以養(yǎng)其德”,〔2〕從而達到國家繁榮的盛世之治“道”。
三、重“技”達“道”的具體實施:賢進得官
在“明分使群”的思想導向下,如何實施這種社會分工呢?重視技術的另一面是對知識的有效利用,將賢能人才分配到相應的各行各業(yè),從而納入儒家的制度體系中,實現(xiàn)富國安邦的儒家理想。
1.知者為之分
早在戰(zhàn)國時期,荀子便認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異也,知愚分?!薄?〕王先謙注:“可者,遂其意之謂也?!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能力,但能力的大小是有所區(qū)別的,因此,必然會有智慧和愚笨的表現(xiàn)劃分?!翱伞笔侨酥谂袛嗌系捏w現(xiàn),此時“知”的認識對象是知識、智慧、理性,體現(xiàn)了荀子對人的能動性和實踐性的觀照。荀子認為,有知識的“知者”應當居于治理的地位,即“任智”。可見,荀子時代就已經(jīng)認識到了智慧的重要性,并認識到了“技”與“知”的關聯(lián)性,讓知“治道”之人來明確各執(zhí)技能者的卓越之處,從而區(qū)分不同專業(yè)的價值所在?!爸R是第一生產(chǎn)力”,應當以知識管理國家,用專業(yè)技能主導社會。
《儒效》也提到過通過“知”來通曉統(tǒng)攝法律是“大儒”的標志之一:“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問然后能才,公修而才,可謂小儒矣。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統(tǒng)類,如是則可謂大儒矣?!薄?〕相對于刻板印象中儒家禁欲式的道德修行,“知通統(tǒng)類”的提倡既是一種理性執(zhí)行道德的方式,又體現(xiàn)了儒家理想人格在認知能力、辨別能力和判斷能力上對“大儒”的高度要求??梢姡瑢χR的尊重不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更是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前提之一。儒家的做法是將高知人才納入官僚體系,發(fā)揮智力的作用,“知者為之分”,〔2〕令“知治道者”〔8〕來完成“明分”的工作,為人們確定等級名分,制定職業(yè)標準,安排相應的倫理法度,從而避免欲望相同而知愚不平等所帶來的紛爭與禍患。
2.賢者得進
在“明分”的基礎上,技能導向的有才能者受到社會的認可,進而為官,便可以在專業(yè)職位上發(fā)揮個人能力。荀子在談論賞罰時提到:“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賢者不可得而進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則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若是則萬物失宜,事變失應,上失天時,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燒若焦。”〔2〕實行賞罰的目的是使賢能的人進而為官,鼓勵其在更高的職位上發(fā)揮自己的能力,以“賢者得進”的模式促進社會良性發(fā)展。
對于賢進者,儒家以制度化手段規(guī)范其社會地位之后,繼續(xù)通過賞賜、褒獎的手段激勵他們發(fā)揮更大的社會作用。“……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誅而不賞,則勤屬之民不勸;誅賞而不類,則下疑俗儉而百姓不一。故先王明禮義以壹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diào)齊之,潢然兼覆之,養(yǎng)長之,如保赤子?!薄?〕在談論教、誅、賞、類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時,荀子舉出了先王“尚賢使能”的秩序觀,用禮樂道義治理社會,選取賢能人才安排各級職位,并用爵位、華服、慶典、獎賞鼓勵其發(fā)揮自身能力,像保護初生的嬰兒一樣呵護人才,減輕他們的負擔,為他們協(xié)調(diào)時間,盡力培養(yǎng)人才,使他們在輕松舒適的物質環(huán)境下發(fā)揮各自的知識、技能,教化民眾,貢獻于社會。這種中央調(diào)控賢能人才的觀點也與孔子的“富而后教”〔9〕思想相適應,合理的統(tǒng)治安排與眾人的協(xié)作配合相輔相成。儒家“教”的思想不限于教育教學,更是一種上行下效的教化力量,通過強大執(zhí)行力保障各個位置的人盡職盡責,達到整個社會的和諧有序。《解蔽》篇也提到:“《詩》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搜陨厦鞫禄?。”〔2〕可見對于“技”的重視和發(fā)展,依賴明君的教化,通過任用人才,將賢能之人置于合適的地位并充分發(fā)揮其能力,最終融入“道”的全面實施。
四、養(yǎng)“技”之“道”:精于道以兼天下
荀子的《富國》之道與儒家的仁政思想一脈相承,追求國富民強的大一統(tǒng)社會,以達成德治天下的最終政治理想。在“明分使群”的思想基礎上,“道”的貫徹依賴各行各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也離不開知識上的精進和技術的合理運用,以對“道”的充分認識兼容各種物質性技能。
1.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荀子明確提出道的基礎是“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又認為“知者為之分”,可見知識的重要性在“明分使群”的思想體系中居于初始地位。有知者為社會區(qū)分專業(yè)領域并制定等級名分,根據(jù)不同的技術水平和職業(yè)取向將人們的技能運用于社會職業(yè)分工中,從而優(yōu)化社會形態(tài),使每個人“能群”,達到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以成“兼足天下”之道。荀子實事求是地關注了人性的欲望,并對人的欲望予以肯定,認為個人欲望的滿足應當建立在適當?shù)拿稚希瑥漠斀竦纳鐣暯莵砜?,知者“明分”的意義在于發(fā)揮個人才能,規(guī)范職業(yè)素養(yǎng),從而充分利用技術為社會服務,通過各個領域的良性發(fā)展帶動全社會的進步。此時的“道”既是重視技術的具體方式、路線,又象征著一種整體上經(jīng)世濟民、兼善天下的最終目的。荀子肯定了知識的重要性,并且可以從中解讀出“技”與“知”的關聯(lián)性,是古代思想史中將技術與知識融入儒家之“道”議題的重要例證。
在儒家思想體系下,“明分”以用“技”的觀念同樣具有“禮”文化的底色?!盾髯印ざY論》提出“制禮義以分之”,〔10〕用禮儀規(guī)范、禮樂文化配合“明分”的貫徹實施,滿足個體的物質需求和價值追求,也回應了《富國》開篇“同欲而異知”的命題。荀子的思想是一部儒家的禮治教化體系,“技”的運用同樣依附制度化的“明分”,用禮儀制衡人們的欲望,確保各個技術領域的有序發(fā)展。以禮制確保知識的貫徹與技術的實施,是荀子時代渴望恢復禮儀制度的思想產(chǎn)物,因此,“明分使群”以養(yǎng)“技”的觀點可以看作“名實相符”對“百技所成”的內(nèi)在要求。不可否認的是,荀子對待技術之“道”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對現(xiàn)世的觀照,也是儒家實踐精神的理性闡發(fā)?!皩W而時習之”,儒家思想向來具有將理論思維具體化、投射到客觀運用之中的趨向,雖然常常囿于既有“禮”制度時而走向僵化,但這種“知”與“行”相輔相成的態(tài)度是可取的。
2.精于道者兼物物
《富國》一篇中明確提出“以德役力”:“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薄?〕這種君子以德化人、小人以力事人的思想正如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11〕引起我們反思“技”的選擇與運用之道。對于個體而言,如何發(fā)揮自身的技術能力以滿足生存欲求,并適應時代、順勢而為?在《荀子·解蔽》中,提到了“類不可兩也,故知者擇一而壹焉。農(nóng)精于田而不可以為田師,賈精于市而不可以為賈師,工精于器而不可以為器師。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于道而以贊稽物”?!?〕認識事物的方法、原則不可能有兩種或以上,所以要選擇一種可靠的方式并專注之??v然有分別專精于農(nóng)業(yè)、商業(yè)、工業(yè)的技術,但精于“道”的人雖然不是這些技能的專業(yè)者卻可以治理多個領域。他們專心于道,從而可以幫助考察不同領域的“技”并且敏銳認知“技”的屬性與功用??梢姡炀氄莆铡凹肌笔怯心芰χ说膬?yōu)勢所在,而如果精準把握了“道”,則可以從“道”的高度看待萬物,立乎其大者,來兼治〔12〕各種技術的高超、精湛之處,以合理的方式運用“技”。
那么,什么是“道”?在《解蔽》篇中,荀子說:“何謂衡?曰:道”?!?3〕王先謙將“道”注為“禮義”。道是一種心中應具備的權衡標準,需要虛心、專注、靜心以領悟,即“虛壹而靜”?!?4〕這種應用于制衡的“道”,也可以解釋為培養(yǎng)獨立的思考能力,虛心、冷靜而專一地看待事物,“保持一種清靜、清醒、專注的心態(tài),不被事物的外在表象和紛亂的心緒所蒙蔽”,〔15〕以專注的心態(tài)獲得對事物合理、恰當?shù)恼J識。在科技飛速發(fā)展、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的當下,這種冷靜、果敢之“道”體現(xiàn)的精神尤為珍貴,無疑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可以汲取到的對待“技”的哲學態(tài)度。正如孔子的“君子不器”〔6〕說,以一種君子之“道”式的綜合判斷能力融攝“百技”,步于時代前沿。誠然,作為儒學思想家的荀子無疑有“禮義”教條趨向的思想缺陷,而我們則不必拘于儒學的教條傾向,不妨去接納這種可貴的虛心思考的態(tài)度與敏銳的判斷力。
五、總結:以“禮”養(yǎng)人的當代啟示
以上從“道”與“技”的觀點解讀荀子的《富國》篇,將其思想概括為“知/技術—(明)分—禮義—(治)道”的邏輯結構,以“明分使群”“知者為之分”“制禮義以分之”的理路最終統(tǒng)一于儒家的“禮”的思想體系,“明禮義以化之”,〔16〕促進德政的實施和儒家之道的貫徹。荀子主張通過禮義將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通過職業(yè)分工使民眾達到“能群”的效果,促進社會的有序發(fā)展來踐行“道”,具有濃厚的儒家禮治色彩。
一方面,從“百技所成以養(yǎng)一人”和“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可以看到儒家內(nèi)在的秩序感對“技”與“道”的有機構建,即以“禮”養(yǎng)“技”。荀子《禮論》篇提出“禮者,養(yǎng)也”,〔17〕禮的貫徹順應了人生而具有的欲求,即“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以合理的分配方式任用賢能人才,得以發(fā)展技術、提升各行各業(yè)的專業(yè)水平,從而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人才,帶來社會的富足與昌盛。另一方面,古代的禮還具有通過盛大的儀節(jié)與精美的工藝彰顯明君的仁愛厚德、向其表達依賴、敬仰與忠誠的作用,即養(yǎng)其知、養(yǎng)其厚、養(yǎng)其德?!?8〕當今社會仍然需要這樣“以禮養(yǎng)人”的人文思想。在高新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也不應忽略對人本的關懷,即培養(yǎng)知性、敦厚、明德的全面發(fā)展人才,知行合一,以德才兼?zhèn)涞娜宋乃仞B(yǎng)促進當代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xié)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對于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道”與“技”關系的既有研究,主要以莊子思想和墨子思想為研究對象,如:王亞波.莊子“道”“技”合一技術論及現(xiàn)實意義[J].管子學刊,2014(4);劉曉燕.《莊子》“技”、“道”關系之辨正[J].河北學刊,2015(7);邵艷梅.“技”“道”之思——莊子“技進于道”的默會之維[J].青海社會科學.2019(2);郭震旦.道技合一:墨子科技思想論略[J].東岳論叢,2010(2);趙錦榮.道與技——解讀莊子的“無為”境界[J].理論與實踐,2013(12);王前.技術文化視野中的“道”“技”關系[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0(12);大量涉及了老子和莊子的思想,但對儒家的相關思想談論不多。在對于荀子《富國》一篇的先行研究中,主要圍繞其經(jīng)濟思想,如:姜希玉.荀子裕民富國經(jīng)濟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J].新疆大學學報,2016(5);陰蘇哲.《荀子·富國篇》研究[J].佳木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劉書正,劉朝陽.荀子“富國裕民”經(jīng)濟思想闡釋[J].管子學刊,2020(1);東方朔.“欲多而物寡”則爭——荀子政治哲學的邏輯前提和出發(fā)點[J].社會科學,2019(12);東方朔.荀子的政治正當性理論——以權力來源為中心[J].現(xiàn)代哲學,2019(9);關注了其政治哲學方面的思想。其他學術研究大致也僅關注中國哲學的常規(guī)研究話題,并未涉及“道”與“技”的關系.
[2]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174,177,174,174,181-182,181,217,174,175,162,176,177,178,179,173,173,144,175,183-184,188,397,179,386-387.
[3]《荀子·富國》:“事業(yè)所惡也,功利所好也,職業(yè)無分,如是,則人有樹事之患,而有爭功之禍矣。”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174.
[4]王先謙注《荀子·富國》:“事業(yè)所惡也,功利所好也,職業(yè)無分”:“……必使各供其職,各從所務,若無分,則莫不惡勞而好逸也”。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174.
[5]《荀子·富國》:“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鼻濉ね跸戎t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174.
[6]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183,17.
[7]《荀子·富國》:“古者先王分割而等異之也,故使或美或惡,或厚或薄,或佚或樂,或劬或勞,非特以為淫泰夸麗之聲,將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順也。”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177.
[8]王先謙注《荀子·富國》:“故知者為之分也”:“……知者,謂知治道者。又讀為智,皆通”。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175.
[9]《論語·子路》:“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睏畈g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134-135.
[10]《荀子·禮論》:“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鼻濉ね跸戎t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337.
[11]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113.
[12]王先謙注“精于道者物物”:謂能兼治,各物其一物者也。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387.
[13]《荀子·解蔽》:“何謂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鼻濉ね跸戎t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382.
[14]《荀子·解蔽》:“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鼻濉ね跸戎t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385.
[15]葛詩嫣.從“動”的養(yǎng)生觀到“動”的人生觀——兼論《呂氏春秋》的“氣郁”與“達郁”[J].宜賓學院學報,2020(2):61.
[16]《荀子·性惡》:“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執(zhí)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425.
[17]《荀子·禮論》:“故禮者,養(yǎng)也。芻豢稻粱,五味調(diào)香,所以養(yǎng)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yǎng)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yǎng)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yǎng)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幾筵,所以養(yǎng)體也?!鼻濉ね跸戎t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337-338.禮可以養(yǎng)人之口、鼻、目、耳、體,令人身心愉悅.
[18]《荀子·富國》:“若夫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財物而制之,合天下而君之,非特以為淫泰也,固以為王天下,治萬變,材萬物,養(yǎng)萬民,兼制天下者,為莫若仁人之善也夫!故其知慮足以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之,得之則治,失之則亂。百姓誠賴其知也,故相率而為之勞苦以務佚之,以養(yǎng)其知也;誠美其厚也,故為之出死斷亡以覆救之,以養(yǎng)其厚也;誠美其德也,故為之雕琢、刻鏤、黼黻、文章以藩飾之,以養(yǎng)其德也?!鼻濉ね跸戎t撰.荀子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178-179.
本文系愛知大學“ICCS若手研究者研究助成”項目《廟學合一制的當代價值——從儒教空間的“祭教一致”特性出發(fā)》的階段性成果。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