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中秋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陜西人士?,F(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fā)現(xiàn)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論語大義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jīng)大義》等,譯有《哈耶克傳》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等。 |
超大規(guī)模國家的中國從何而來
作者:姚中秋(秋風)
來源:中國企業(yè)家
時間:甲午年二月廿九
西歷2014年3月29日
過去二十年來,國內外總有人預測,中國將要崩潰。當然,每每落空。
在討論中國前景時,必須注意一個最重要、但幾乎被所有人忽略的事實:中國是超大規(guī)模國家。
社會由人組成,組成社會的人的數(shù)量及其所占空間之規(guī)模,必然對社會的組織產(chǎn)生巨大影響。從管理的角度看,三個人的組織必定大大地不同于兩個人的組織,一億人的國家必定完全不同于一萬人的組織。最后,十三億人口的國家與一億人口的國家,也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
中國就是因此而特殊的,中國是一個超大規(guī)模的文明與政治共同體。尤其特別的是,中國從一開始就是如此。
中國,該從什么時候算起呢?
那些太過遙遠的文明與今天的我們沒有關系。不過,距今一萬年前,發(fā)生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事情,就與我們開始發(fā)生那么一點點關聯(lián)了。那時剛剛渡過最后一次大冰期,氣溫上升,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大幅度改善,文明有一次爆發(fā),出現(xiàn)了家畜、出現(xiàn)了農(nóng)業(yè)。
接下來,我就抄張光直先生的一段精彩描述吧:
假如我們將大約公元前7000-前6000年期間、公元前5000年和公元前4000-前3000/2000年期間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它們的地理分布比較一下,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一件有意義的事實:
起初,有好幾處互相分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后來,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有新的文化出現(xiàn),而舊有的文化繼續(xù)擴張。
到了約公元前4000年,我們就看見了一個會持續(xù)一千多年的有力的程序開始,那就是這些文化彼此密切聯(lián)系起來,而且它們有了共同的考古上的成分,這些成分把它們帶入了一個大的文化網(wǎng),網(wǎng)內的文化相似性在質量上說比網(wǎng)外的為大。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便了解了為什么這些文化要在一起來敘述:它們的位置不但是在今天的中國的境界之內,而且因為它們便是最初的中國。
這個在公元前4000年前開始形成,范圍北自遼河流域,南到臺灣和珠江三角洲,東自海岸,西至甘肅、青海、四川的“相互作用圈”,我們應當如何指稱?我們不妨便徑稱之為中國相互作用圈或中國以前相互作用圈——因為這個史前的圈子形成了歷史期間的中國的地理核心,而且在這圈內所有的區(qū)域文化都在秦漢帝國所統(tǒng)一的中國歷史文明的形成之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參與交互作用的有哪些文化呢?包括山東境內的龍山文化,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黃河中游河南、陜西、山西等地的區(qū)域性龍山文化,甘肅的馬家窯文化等。
這些文化均相當發(fā)達。以良渚文化為例,它存續(xù)于距今5300年至4200年之間,其最大特色是十分精美的玉器,墓葬中的玉器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huán)等,其品種之豐富、加工之精致,令人嘆為觀止。
然而,距今4200年到4000年間,中國大地上發(fā)生了一場巨變。各地發(fā)達的文明幾乎全部消失了。即便還有保存,后續(xù)的文化相比于此前的文化,有嚴重退化。
這段時間發(fā)生了什么?
查閱了一些文獻,似乎有三個原因,導致諸多曾經(jīng)燦爛的文化消失:
第一個原因,海侵,或者海進。一萬五千年前有一個冰期,海平面比現(xiàn)在低150米。此后,氣溫升高。文化在沿海地區(qū)爆發(fā),比如良渚文化。氣溫持續(xù)升高,則帶來海侵。長江三角洲海岸線比現(xiàn)今向西內退近兩百公里,良渚文化覆蓋的大部分地區(qū)被海水淹沒。
第二個原因,全球氣溫降低。距今4000年前,有一次全球范圍的氣溫下降。這樣,今日長城沿線曾經(jīng)存在的諸多文明,因為溫度降低、氣候干旱而嚴重衰退。
第三個原因,洪水。黃河入??跉v史上不斷搖擺,有南流、東流、北流三條河道。四千年前,黃河發(fā)生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改道,由東流轉向北流。下游河道橫穿河北平原中南部,從天津入海。河水在平原上漫流,洪水泛濫。這樣,在很長時間中,河北地區(qū)的文化幾乎是空白。
上述三個原因,導致中國這塊地方本來已有一定交往的諸多族群被迫匯聚,從而形成了中國。匯聚點在晉南、豫北。
東南沿海的嚴重海侵,迫使其居民向內地遷徙。但他們很難沿著長江向西遷徙,因為這一路也多為湖泊沼澤,他們只能向地勢較高的西北方向遷徙。河北、山東的居民遭遇洪水,向西遷徙。長城一線的居民因為寒冷、干旱,而被迫向南方溫暖的地方遷徙。西北的居民因為同樣的原因向東遷徙。大家不約而同地來到同一個地方,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陜西中部。
這里屬于黃土高原,地貌的主體是塬、梁、峁、溝。塬是邊緣陡峻的桌狀平坦地形,地面廣闊,適于耕作。黃土土質疏松,宜于耕作。這里的居住成本也比較低,可以挖窯洞住。最重要的是,這里溝壑縱橫,可以躲避洪水侵害。這里就是上天為中國準備的避難所。
經(jīng)史中的只言片語已透出萬邦匯聚的信息。黃帝與炎帝大戰(zhàn)之地在涿鹿,他的陵墓在山西,緊鄰長城。很有可能,他來自紅山文化。古人明確指出,周代所封魯國所在的地方,是少昊之墟,大約屬于山東龍山文化。孟子則明確地說,舜是東夷之人。禹的夫人是涂山氏,來自今天的安徽,而他死后竟然葬到遙遠的會稽,這在良渚文化圈內。今天河南東南的商丘是商人的發(fā)源地,這個地方正在從長江下游遷徙到豫北的必經(jīng)之路上。
這些族群匯聚于晉南、豫北,中國就形成了。
這一塊地區(qū)的人口密度迅速提高,社會復雜性急劇提高,人際、族際間的交往日益深化,既包括和平貿易,也包括沖突甚至戰(zhàn)爭。協(xié)調人際、群體間關系的各種制度迅速發(fā)育,社會治理技術和制度迅速成熟起來。
這就是堯舜時代發(fā)生的事情。堯舜的偉大貢獻就在于,因應急劇變化的社會條件,創(chuàng)制各種各樣的制度,構造一個具有內部凝聚力、大體可維持和平秩序的華夏文明與政治共同體。孔子刪述《尚書》,斷自堯舜,就是認為,中國始于堯舜?!秷虻洹贰ⅰ端吹洹返绕敱M記載了堯舜創(chuàng)制立法的事跡。正是借助這些制度,及支撐這些制度的精神,中國成型了。
這個中國,面積雖然不算很大,卻是超大規(guī)模的。首先,這里匯聚了諸多族群,用《堯典》的話說是“萬邦”。其次,這些族群是多樣的,各有自己的文化、制度、精神。但堯舜具有偉大的智慧,“協(xié)和萬邦”,讓各不相同的人、族群最終共同生活在一起,構造了一個超大規(guī)模的文明與政治共同體——華夏。
此后四千年的中國,經(jīng)歷了一個與四千年以前正好相反的歷史運動,從晉南、豫北向四周擴展,而形成今天龐大的疆域,巨量的人口。
總之,中國從一開始,就是超大規(guī)模的。理解中國的一切,均須由此著眼。比如,中國抵御外敵,通常采取以空間換時間的戰(zhàn)略,東晉、南宋、抗日戰(zhàn)爭等時期均系如此。中國治理之道,也是因應于超大規(guī)模這個事實而發(fā)展起來的。假如你要預測中國的經(jīng)濟走勢,中國的未來,也不能不關注超大規(guī)模這個基本事實。
責任編輯:李泗榕
【上一篇】【吳鉤】義莊:宗族公益組織的典范
【下一篇】【舊報今讀】丁龍:一個中國仆人的美國傳奇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