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中秋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陜西人士?,F(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fā)現(xiàn)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論語大義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等,譯有《哈耶克傳》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等。 |
儒家義理是一套世界公民語言體系
作者:秋風
來源:新京報
時間:甲午年閏九月初九
西歷2014年11月1日
《二十一世紀的儒學》
作者:杜維明
出版社:中華書局
2014年7月
定價:38.0
《二十一世紀的儒學》是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維明的最新著作。作者在回顧了儒學的發(fā)展歷程,反思了儒學在現(xiàn)代發(fā)展的困境和自我轉化的基礎上,提出了二十一世紀儒學的使命,對二十一世紀儒學面臨的何為人、人生的意義、信仰等五大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期待新儒學在二十一世紀為人們安身立命發(fā)揮更大作用。作者還結合他在國際上講學、交流數(shù)十年的經驗與體會,從多元化以及文明對話的角度解讀儒家的內核精神及其在現(xiàn)代世界的命運。本報特邀北航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姚中秋撰文評述。
一、儒學是屬于人的精神性普世之學
在新儒學大家中,杜維明的學思歷程較為獨特。
如先生所說,“1962年以來,我的學術生涯和英語世界密不可分”。幾十年來,先生積極推動跨文明對話,以儒學基本理念與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展開對話。同時,先生對朝鮮、越南、日本乃至歐美新興的儒學,也有涉獵。由此,“養(yǎng)成了從中國文化之外觀察儒家的習慣,因此不接受儒家只是中國文化自我表述的觀點”(第6頁)。在這本書不算厚的文集中,先生論述了這樣一個基本觀點:儒學是真正屬于人的精神性普世之學。
這聽起來有點出人意料。因為,“普世”一詞專屬于地中海東岸興起之神教:上帝是一,上帝對人的根本要求是信上帝,且毀棄所有其他神。故世界將定上帝這個一,上帝籠罩下的世界必定普遍同質,是所謂“普世”。
從文藝復興時代起,人趨向開明,信仰松動,人文主義興起。神本松動,人脫離神的管束,也就拋棄了一切超越。身體就是人的全部,人只有欲望,以及滿足欲望之理智。按照《樂記》的說法,這個人文主義中的人已然“化物”,退化成物;或用胡蘭成的話說,上帝照管下尚有神性希望的人,退化為高等動物。這樣的人發(fā)明了另一套普適價值,并強勢擴展。
按杜先生的說法,這是凡俗性人文主義。物化的人必定是個人主義的,也必定是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只是滿足其欲望的物的堆積而已。占有物,制造各種新奇的物,以滿足無窮盡的欲望,這就是標準現(xiàn)代人的生命狀態(tài)。從神本之“神明”,一轉而為欲本之“物明”,但仍是普遍同質的:所有人都是一樣的物化。
杜先生本乎儒家之學,提出“精神性人文主義”命題。杜先生早年詮釋《中庸》,透過與神教的對比,已闡明儒家義理之這一特點。杜先生在哈佛上課,把韋伯引入美國學界的帕森斯說,基督教等宗教設定外在的絕對的神,引導人們超越世俗生活,轉化世俗生活。儒家沒有這樣的神,故認同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沒有能力轉化現(xiàn)實。杜先生對此表示異議,帕森斯乃修正其看法,但也只是說,儒家是要跟社會和諧的,與世俗之間沒有那么大的張力。
二、在世俗生活中修行
對此,杜先生表示接受,但杜先生顯然不會覺得足夠。杜先生概括儒家核心義理是“內在超越”——不過,筆者不喜歡“超越”這個神教意味太濃的詞,更喜歡說“人的自主提升”。天生人,賦人以仁之性,此性促人行動,發(fā)用內在之仁,首先是自修其身,然后由親及疏,由近及遠,如《中庸》所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p>
也就是說,天地間萬物皆為天所生,因而分有天之性。天不在世界之外,天就在世界中,世界之大全就是天。人在天所生之萬物中,與萬物自然一體,則仁民愛物,就是敬天事天。如杜先生所說:在儒家看來,“日常生活的世界有內在價值,我們不能拋棄掉日常生活去追求一個更高的真理。甚至可以說,最高的價值和意義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第84-85頁)。在儒家看來,在日常生活中盡心、不違仁,則天下歸于我之仁,同時成己成物,且贊天地之化育。
因此,儒家關注人,孔子說,士君子當致力于“為己之學”;但是,我只要對此自覺,即可自主提升,所謂“下學而上達”,上達于萬物之本源——天。如果套用神教的說法,這就是“即凡入神”,日常生活就是道場,盡心生活就是修行。這就是人之“精神性”、或超越性維度。儒家以人為本,但人有天的引領,故不是物,而在世俗生活中有向上提升的精神追求。
這種精神性人文主義既非神本,又非人本,而在中道,人在大地上,在萬物之中,但向天而生。這種精神性人文主義之核心價值是仁。仁是普適價值,而且具有最高普適程度。仁是切實的,僅就人而給人設定方向,每個人自己成為人,并把其他人當成與自己相同的人。仁又是高明的,成己成人成物而與上達于天。仁涵攝平等、自由、兼愛,而又可以避免光禿禿的平等、自由、兼愛必定造成的嚴重偏頗。
杜先生特別發(fā)明了仁、精神性人文主義對于文明、宗教之共存、對話的重大意義。
三、儒家不是宗教,是文教
杜先生反復闡明一個觀點:每一種文明,每一種宗教,都應發(fā)展出兩種意義世界,或者兩套語言:一種是自己宗教傳統(tǒng)中發(fā)展出來、面向自己信徒的特殊信仰語言,另一種是面對其他宗教及其信徒、面對其他文明的世界公民語言。
各種神教大體上只有面向自己信徒的特殊信仰語言。面向所有人的世界公民語言,在西方,只有凡俗性人文主義。但很顯然,這種世界公民語言只能讓世界敗壞。
回望儒家,卻別有洞天:儒家義理中本無特殊的信仰語言,而向來就是一套世界公民語言體系。這里涉及一個重大問題:儒家是不是宗教?杜先生認為,儒家具有宗教性,但不是宗教。我用了另外一個詞來形容儒家之性質:文教。儒家不是宗教,而是文教??鬃右晕慕倘?,文就是道德,禮樂,以及各種各樣的制度。文涵括了宗教,而且是各種宗教,讓各種宗教相安無事。
儒家的這種性質、傾向給文明對話、溝通、協(xié)調提供了最好的觀念基礎。杜先生積極地推動文明對話,正是儒家精神之呈現(xiàn)。在這樣的對話中,儒家沒有神教的傳教沖動,從不試圖把自己的價值強加于人,而是希望與各家“和”,促成各家之“和”。仁的核心義理讓儒家處理人際關系,邦國間關系,族群之間關系,宗教間關系,堅持一個原則:和而不同。
四、立足儒家,思考拯溺之道
再也沒有比儒家寬容的了。西方普世價值如福山所說,讓整個世界終結于同一個天國,不許另有想法。歷史的終結意味著絕對的同一,各個族群、各個宗教、每個人被剝奪了選擇的權利。仁才是寬和的、溫情的普適價值,圍繞這一價值展開的儒學是真正的普世之學。
二十一世紀的儒學當致力于普適仁之價值于全人類。對于儒學之現(xiàn)代發(fā)展的任務,牟宗三先生提出,當接納民主、科學。此為牟先生孜孜以求者,而未免落于凡俗性人文主義的下乘。杜先生則以更為廣闊的視野,提出儒學第三期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對西方文化的挑戰(zhàn)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回應。杜先生一直在做出回應,但更準確地說,杜先生一直在立足于儒家,給西方開藥方,精神性人文主義就是儒家的藥方。
杜先生樹立了儒學第三期發(fā)展的典范。百年來,中國學人信心盡喪,在思想、學術上自甘為奴,包括新儒學的諸多努力,也只是身處絕境中的勉強防御而已,其論述模式不外乎:西方有的,儒家其實也有,只是不夠充分,可在西方刺激發(fā)展。姿態(tài)如此卑下,其思考也就只是讓儒家向西方靠攏,歷史仍將終結于西方的宗教、價值、制度。儒家內在的偉大價值被取消了,中國之道終究要被拋棄。如此心態(tài),儒學其實難說發(fā)展。
杜先生則轉奴為主,立足于儒家,觀世界之眾生相,思考普遍的拯溺之道:見世人之迷于物,而提出精神性人文主義;見神教之過于執(zhí),而闡明和而不同之大義;最終確立仁為普適價值。儒家內在價值凸顯出來,這價值是普遍的,不僅解決中國問題,更解決世界問題。有如此對世界敞開的天下情懷,儒家才有發(fā)展之契機,也才有存在之理由。
杜先生以自己深邃的思考、尤其是不懈的踐履,勘定了世界意義上的儒學之大方向,接下來就看儒學者的思想創(chuàng)造力和儒者的實踐智慧了。
責任編輯:危敏
【上一篇】【崔文印】懷念楊伯峻先生
【下一篇】儒門會講第二期預告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