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紹炎】曲解不了的“無后為大”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5-02-10 19:46:03
        標(biāo)簽:
        陳紹炎

        <P>作者簡介:陳紹炎,男,西歷一九三三年生于貴州省赫章縣。一九五一年在貴州省赫章縣當(dāng)教師,一九五八年打為右派,一九七八年改正錯劃右派后在貴州省威寧縣一中教書,一九八九年調(diào)威寧師范學(xué)校教書。一九九四年退休后居住赫章縣。 <BR></P>

         

         

        曲解不了的“無后為大”

        作者:陳紹炎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五年歲次十二月十六日辛亥

                   西歷2015年2月4日

         

        《文史天地》2013年12期《文史快車》專欄刊載未署名的文章《被曲解的“無后為大”》,實在是對“無后為大”的曲解。文章不長,且抄如下:

         

        【中國自西周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睹献萤q離婁上》中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逼鋵崳g成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后代之責(zé)為大?!?/p>

         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說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是沒有對長輩盡到后代的責(zé)任。

         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jīng)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于孟子這段話的理解:“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這將“無后為大”曲解成為: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

         實質(zhì)上這是漢代人趙岐的個人理解,而后人的誤傳讓孟子為趙岐無端的背上了黑鍋。

         正因為這種誤傳,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有了無上的魔力。為了孝為了不斷后,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chǎn)生了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p>

         

        該文將這八個字“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后代之責(zé)為大,”沒有任何訓(xùn)詁上的根據(jù),全是無知的妄意曲解。比“趙岐的個人理解”簡直不可相提并論。

         

        趙岐注《孟子》,朱熹就有過批評:《朱子語類》卷五十一《孟子》《題辭》“解書難得分曉。趙岐《孟子》,拙而不明;王弼《周易》,巧而不明?!钡吘故菛|漢人,距孟子時代較近,加之古人質(zhì)樸,不穿鑿附會,嘩眾取寵,故其解釋“無后”為“不娶無子,絕先祖祀”是確切不可移易的。因其確切,故千年來后世之人認(rèn)可而傳承,無誤可言。如其像該文樣為無據(jù)的曲解,豈能一手掩千年學(xué)人耳目,早就被人批駁了。

         

        “無后為大”的“后”字是簡體字,正體是“後”,除作方位詞之外,通常指“子孫”而不是“兒女”,也就是傳宗接代人。再者,讀書最忌魯莽滅裂,斷章取義。孟子的原話緊接著在這句論斷之后舉例說:“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趙岐注:“舜懼無后,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禮也;舜不以告,權(quán)也;故猶告也,與告同也。”統(tǒng)攝其意,是說:娶妻告父母,是遵守禮教,是原則;但由于舜的特殊處境,告父母就不得娶,不娶則無子,無子則絕先祖祀。兩相衡量“無后”至為重要,所以不告而娶。這是出于不得已的權(quán)宜之措,是靈活性。所以君子以為不告也等于告,“與告同也”。孟子曾經(jīng)說過:“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quán)也?!保簿褪钦f在普通情況下,要講原則性,但在特殊情況下就應(yīng)該講靈活性,嫂子掉到水里了,還要顧忌“授受不親”的禮數(shù)而不伸出援手,實在是沒人性,孟子說“嫂溺而不援,是豺狼也?!?/p>

         

        不必過多征引《左傳》里許多“有后”“無后”的話。最為耳熟能詳?shù)氖强鬃幽蔷洹笆甲髻刚?,其無后乎!”毛澤東在廬山會議上大罵彭德懷,情緒激忿之際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我無后乎?一個兒子打死了,一個兒子發(fā)了瘋?!逼鋬蓚€女兒俱已長成,卻不以為“后”,發(fā)瘋者縱然健在,情急之下,也不免失言了。

         

        可見趙岐未嘗“曲解”孟子,后人也未嘗“誤傳”,誰也沒給誰背什么“黑鍋”,倒是該文作者的“曲解”大悖事理、情理。試問既“無后”了,還講什么“對長輩盡后代的責(zé)任”。所謂“長輩”與“后輩”之間有沒有血緣關(guān)系?有,就是父子,沒有,就是路人。無論他有多么年長,也沒有誰會去對他“盡后代的責(zé)任”。自覺的救助孤貧,那是另外一回事。

         

        我倒疑心該文曲解“無后為大”的目的,是某種宣傳或布道。但是從趙岐到毛澤東的理解都證明,這句話是曲解不了的。

         

        2015.2.4晚


        責(zé)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