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仁本主義辯證法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五年歲次十二月廿二日丁巳
西歷2015年2月10日
一、前言
二、陰和陽
三、仁和義
四、各種相反相成的概念儒理
五、統(tǒng)一于中道
六、保守和發(fā)展
七、道家辯證法批判
八、唯物辯證法批判
一、前言
馬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充滿原則性錯誤,但在批判的時候,要注意將附麗在它身上的某些局部正理剝離出來,例如辯證法,就有相當的正確性,不能因為馬克思說過就否定之。
其實,辯證法并非馬克思特產,其三大規(guī)律即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是他從《黑格爾邏輯學》中所襲用的。但黑格爾不明形而上學之真相,對形而上學進行了污名化,把它作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的一種機械教條的研究方法來批判
馬克思沿用了黑格爾的這種定義,認為形而上學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認為形而上學則否認事物內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變化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力量的推動。只要對中華文化略有所知,就知道馬氏是無知栽贓。
《易經》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學就是道學,儒佛道對道體的認知有所不同,但都有深入研究,都可以稱為道學,都充滿聯系、發(fā)展、全面的辯證思想,都不否認事物內部存在矛盾,不把事物變化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力量的推動。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也說過:“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庇终f:“只有辯證的思維才是有效的。只有東方的佛教徒和希臘人處在人類辯證思維的較高發(fā)展階段上。”請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諸法因緣生”、“法不孤起”、“諸法相即”等等佛教義理都非常辯證。太虛說:“所謂由質到量,因立則緣從也;所謂由量到質者,緣強則因變也。”這就是質量互變律。
《老子》、《孫子兵法》等著作也都反映了對立面相互關聯和轉化的辯證思想,列舉和闡說了陰和陽、有和無、生和死、損和益、美和丑、智和愚、禍和福、強和弱、難和易、攻和守、進和退、是和非等一系列概念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儒家辯證法特別中正。
辯證法意謂思辯與實證相統(tǒng)一的的方法,有個發(fā)展過程。其發(fā)展的第一階段是思辯階段,通過思辯達到真理。第二階段是實證階段,揭示宇宙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
第三階段思辯與實證相統(tǒng)一,即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tǒng)一的對稱辯證法,是辯證法發(fā)展的最高階段。
《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痹诿鞅婧V行之前,審問慎思之時,思辯是必不可缺的。《大學》格物致知,也離不開思辯。這就相當于辯證法的思辯階段。
孔子說“下學上達”,上達就是對天道的證悟,是中華特色的實證??鬃诱f“五十知天命”,是悟境,高度覺悟天命;“六十耳順”和“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證境,完全上達天命,證入道心,與道同在,任何時候不離仁宅義路。這就相當于辯證法的實證階段。到了這個階段,當然思辯性與實證性、本體論和認識論高度統(tǒng)一。
儒家辯證法是思辯與實證相統(tǒng)一,即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tǒng)一的對稱辯證法,是辯證法發(fā)展的最高階段。本體即宇宙生命之本質,即良知道心和乾元道體。這才是“第一性”的“東西”。
二、陰和陽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的統(tǒng)一和斗爭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關此,《易經》闡發(fā)得非常透徹。《說卦傳》開宗明義: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 易六位而成章。”(《易傳說卦》)”
《系辭下》也說: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這是解釋《易經》成卦的原因和道理。因為天地人的本質都具有對立兩面,三二得六,所以易有六劃六位。《昔日圣人作易時,順從本性和天命的真理,分別闡明天地人之道,天道為陰陽,地道為柔剛,人道為仁義。
三才之道中,天道最高,涵蓋地道和人道,因此地道的柔與剛、人道的仁與義,也是陰與陽的體現。
陰陽相反相成地統(tǒng)一于道體之中,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相互消長和轉化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離開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保ā秲冉洝罚瓣幵陉栔畠?,不在陽之對?!保ā度嫛罚?/p>
乾元道體就是這樣的陰陽矛盾統(tǒng)一體。乾卦六爻皆陽,乾元以陽剛生動為主,但并非純陽,而是陽中有陰,動中有靜,“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p>
乾元是陰與陽、也是剛與柔、動與靜、常與變、超越與潛在的矛盾統(tǒng)一。常與變,即不易與變易,與簡易一起,構成易經三大原則,也是道體的三大特征。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異滅,宇宙有成住壞空,唯乾元具有永恒性,永不變易。同時,乾元又是生生不已、至誠不息的充滿無限生機的,宇宙萬象都它變現出來的象?!断缔o上》說: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p>
這一段話,講得就是天地萬物和人類的創(chuàng)生。天地乾坤,包括日月星辰等天象,山川地勢之形狀,乃至男女生命,都是道體的作用和陰陽的變化所產生。世界統(tǒng)一于道體---分而言之為乾元和坤元,合而言之即乾元。同時,尊卑、貴賤、動靜、剛柔等等矛盾雙方無不在道體中獲得圓滿統(tǒng)一。
乾元具有超越性,超然于宇宙萬物之上,不隨宇宙萬物的生住異滅而生住異滅;同時又具有潛在性,隨著宇宙萬物的生成而潛在于宇宙萬物之中。朱熹說:“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保ā吨熳诱Z類·卷九十四》)人人有太極,即良知道心;物物有太極,即乾元道體。
《系辭》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p>
對于陰陽矛盾統(tǒng)一的乾元,繼承之為至善,成就之為本性,即天命之性,陰陽合一,仁義內在。這個本性,仁者見此本性為仁者,智者見此本性為智者,百姓雖然也有此本性,但不能見,無所知,所以君子之道難明。
這段話將人之本性和天之道體統(tǒng)一起來了,天人合一,此之謂也。乾元所具有的特征,本性同樣具有。
同樣,作為“副道體”的坤元也是陰陽、剛柔、動靜、常變、超越潛在的矛盾統(tǒng)一體。坤卦六爻皆陰,以陰柔虛靜為主,但坤元并非純陰,而是陰中有陽,靜中有動,“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注意,儒家并非二元論,分而言之,有乾元有坤元,漢儒還提出人元的概念,天地人三才有三元,統(tǒng)而言之,唯有乾元,坤元可以為乾元所涵蓋包容,舉乾元,坤元在其中矣。
宇宙萬物包括人類,都是陰陽矛盾的統(tǒng)一。
《易經》講的八卦以及以兩卦相疊演為六十四卦,就是從正反兩面的矛盾對立來說明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系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碧珮O即乾元,兩儀”就是陰陽,四象就是老陰、少陰、老陽、少陽,八卦是乾坤艮兌坎離震巽。
“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闭f的是六十四卦產生的過程。卦之初陰陽二爻,陽剛陰柔互相摩擦,生兩剛兩柔四象。四象分別與第三畫相摩,就生八卦。乾卦分別和八卦相交,生成乾、否、遁、履、訟、同人、無妄、垢八卦。八卦相蕩,八八六十四,生成六十四卦,代表萬事萬物。這里說的是卦畫卦象,也是天地萬物創(chuàng)生的過程。
六十四卦,始于陰陽對立、奇偶相反的乾坤二卦,中間經過六十四卦的反復變化,最后結于既濟未濟,正是從矛盾對立開始、經過斗爭交易達到融合統(tǒng)一的過程。
兩儀四象生萬物,都遵循著由量變到質變和否定之否定的規(guī)律運行。
積久成大,積健成雄,化漸為著,從量變到質變也;陽盛為陰,陰盛為陽,物極必反,剝極必復,否定之否定也;變化日新,“天地之化日新其德”,“中庸之道勿失其偏”,“萬物之成以錯綜而成用”,整體性動態(tài)思維也。
張載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庇忻芫陀袑α?,有對立就有斗爭,斗爭最后結果又歸于更高的和諧狀態(tài)。這就是儒家的矛盾統(tǒng)一論,立足統(tǒng)一,強調和諧。
《易傳》提出“保合太和”的觀念,西周末太史伯陽父提出“和實生物”的論斷,孟子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避髯诱f:“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吨杏埂氛f:“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儒家追求的是建筑在禮制之上的高品質和諧。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保ā墩撜Z學而篇》)有禮有節(jié)有良好的秩序。父子有親,上下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父父子子,官官民民,師師生生,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和諧是有序的和諧,秩序是和諧的秩序。
《資治通鑒》記載了是北魏濟州刺史盧度世的大家庭生活:“盧度世閨門之內,和而有禮。雖世有屯夷,家有貧富,百口怡怡,豐儉同之?!蓖褪嵌酁亩嚯y,夷是平安無事。無論世界多難還是和平,家庭貧窮還是富有,百口之家都能怡怡然同甘共苦,奧秘就在“和而有禮”四字。能有禮合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之身心都可以取得和諧,家庭和諧自是題中應有之義。
馬主義則與儒家針鋒相對,特別強調矛盾和斗爭,甚至病態(tài)地將斗爭絕對化,以階級斗爭為綱,“仇必仇到底”。
三、仁和義
《易傳》指出了天之道為陰與陽、地之道為柔與剛、人之道為仁與義。將仁義與陰陽、剛柔這兩對對立概念并列,明示仁義也有對立性?!稘h書藝文志》說:“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毕喾聪喑桑褪敲芙y(tǒng)一的意思。
孔子和孟子都說過“仁者愛人”的話,仁愛是儒家處理人我關系的第一準則,也是仁者的第一特征。但是,仁者并非沒有憎惡,而是能愛能恨,愛所當愛,恨所當恨。或者說,對于惡人惡事的憎惡、批判乃至懲罰,也是愛人的表現。所以孔子又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吨杏埂罚?/p>
《論語》記載: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痹唬骸百n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p>
君子愛人,但絕不鄉(xiāng)愿,而是有愛有惡,敢愛敢恨。疾惡,是正義感的表現,君子的重要品質。
單獨說仁,義就在其中,仁包括義;分而言之,義德就是仁者“惡人”一面的外化,側重于正道的堅持、正義的弘揚和對罪惡的懲罰,與“愛人”相反而相成。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保ā睹献痈孀由稀罚叭剩酥舱?;義,人之正路也?!备吆嘞壬f:“仁以愛人,主于柔;義以制事,主于剛?!?/p>
義字含義非常豐富,有本意,正義、威儀、適宜;有引申義,可以引申出剛毅、果敢、節(jié)烈、羞惡、正直、犧牲、崇敬、理智等類情愫。義字與仁字相輔相成,合為儒家道德原則?!兑葜軙ぶu法解》說:
“制事合宜曰義;見利能終曰義;先君后己曰義;除去天地之害曰義;取而不貪曰義;理財正辭曰義;仁能制命曰義;能成其志曰義;道無不理曰義;推功尚善曰義;以禮節(jié)行曰義;行禮不疚曰義;見利能讓曰義;以公滅私曰義;正身肅下曰義。”
義字有原始義?!傲x者,宜也”,宜字原義則有祭祀和殺戮之義。龐樸先生在《儒家辯證法研究》一書中指出,宜字本義是殺割,與俎字、肴字同根,見于甲骨及《周禮》等上古文獻。這是義字的原始義。因此,如果說,仁側重于善善,揚善,興利;義就側重于惡惡,罰惡,除害。關此,儒經和古籍中有不少說明:
《易經·系辭下》:“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p>
《禮記·經解》:“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p>
《逸周書·謚法解》:“除去天地之害曰義?!?/p>
《禮記-郊特牲》:“大夫強而君殺之,義也?!?/p>
《大戴禮記》:“司寇之官以成義…刑罰暴亂,奸邪不勝曰不義,不義則飭司寇?!?/p>
《逸周書-本典》:“與民利者,仁也;能收民獄者,義也?!?/p>
《荀子》:“夫義者,所以限禁人為惡與奸者也?!?/p>
《帛書五行篇》說:
“不簡,不行;不匿,不察于道。有大罪而大誅之,簡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大誅也,不[行]也;有小罪而弗赦也,不察于道也。簡之為言猶練也,大而顯者也;匿之為言也猶匿匿也,小而隱者也。簡,義之方也;匿,仁之方也。(第38-41簡)
這里提出了處理罪行的兩條原則:簡和匿。匿是從情感出發(fā),隱匿親近者的過失,是處理輕微不容易被注意的罪行的原則,所以說“有小罪而赦之,匿也”;簡是從實情出發(fā),秉公而斷,是處理重大而明顯罪行的原則,所以說“有大罪而大誅之,簡也”。
堅持正道,弘揚正義,懲罰罪惡,離不開威嚴和殺戮。儒家主張義刑義殺義戰(zhàn)?!渡袝た嫡a》:“用其義刑義殺?!绷x刑義殺,指正義和恰當的刑罰與殺戮??讉鳎骸傲x,宜也。用舊法典刑宜於時世者?!痹\乾正讀:“義,宜也。刑罪相報,謂之義刑義殺?!泵献诱f“春秋無義戰(zhàn)”,湯武革命,周公誅管蔡,就是義戰(zhàn)。(關于義刑義殺義戰(zhàn),詳見東?!稓⑷耸侄尉热诵摹芬晃?。)
儒家經典中,類似仁義那樣相反相成、對立統(tǒng)一的道德元素很多?!墩撜Z》中這樣描述孔子之容:“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意謂溫和而嚴肅,威嚴而不兇猛,恭謹而安詳。溫和厲,威和不猛,恭和安,本有對立性,但統(tǒng)一在孔子身上了。
《尚書·皋陶謨》提出“九德”說:
“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寬而栗,寬厚而又嚴肅。寬厚是美德,但單純寬厚,有失莊重,必須濟之以嚴肅,兩方面相輔相成,始成就一德。其它八德也是如此。
四、各種相反相成的儒理
儒學中很多表面矛盾的概念或言論,其實都具有深層和本質的統(tǒng)一性。
直和曲的統(tǒng)一。直是正直,儒家以正直為美德,孔子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庇终f:“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又說:“以直報怨”。但儒家反對不知變通地一味“硬直”,《中庸》說“其次致曲”,又說“曲成萬物而不遺”。(《系辭》)曲成,委曲成全之意。韓康伯注:“曲成者,乘變以應物,不系一方者也?!?nbsp;孔穎達疏:“言圣人隨變而應,屈曲委細,成就萬物。”
《論語子路篇》記載: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直躬者,直身、直道而行者。葉公與他家鄉(xiāng)的“直躬者”也都與孔子一樣以“直”為一種正面評價和道德標準,只是道德知識有誤,對“直”的理解有誤。
孔子認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本身就具有直的品格,《皇疏》說:“父子天性率由,自然至情。若不知相隱,則人倫之義絕矣?!薄都ⅰ氛f:“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庇忠x氏曰:“順理為直。”
發(fā)乎本性、順乎良知謂之直,父子之間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就是直。儒家將直道納入“親親”的范疇之中。父子以義合,父慈子孝是人與生俱來的最真實的情感。父子之間,直道要從孝和慈中體現。這就將曲和直統(tǒng)一起來了。
樂和憂的統(tǒng)一。至樂在本心,不樂不圣賢,圣賢都是樂天派??鬃?quot;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都是圓滿自足的征象?!皩た最仒诽帯背闪怂蚊骼韺W的重大思想課題。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暤?quot;貧而無謅,富而無驕"與孔子的"貧而樂,富而好禮"兩者之間有聯系也有區(qū)別,境界有所不同?!柏毝鵁o諂富而無驕”修養(yǎng)很好,未必樂之;“貧而樂,富而好禮”(互文也)則不論貧富皆樂而好禮、樂在其中,得了。樂不樂,是得道與否的重要標準。
同時,君子憂道,圣賢淑世,儒家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故范仲淹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儒家之憂,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為世間苦難而憂;外憂道不能行,制度不良,自憂德不能立,良知不明。
經與權的統(tǒng)一。經是大經大法,是對原則性的堅持;權是權巧方便,是對靈活性的許可??鬃雍苤匾暀嗟?,在《論語》、《易傳》中都表達了經權思想,在《春秋》中將經權思想貫穿在歷史事件中表達。孔子認為權道是很高的人生修養(yǎng)和政治藝術,強調在把儒家基本原則落實到具體的政治、社會生活中去的時候,需要因地因時因人而制宜?!睹献与x婁上》說:“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边@是對經權關系的形象說明。
但權不離經,仁本主義任何時候都不能變,在行“權”之時也不能違仁。這也是儒家權道與法家的權術本質的不同。原則性和靈活性,擇善固執(zhí)和通權達變,在儒學中取得了高度統(tǒng)一。
質勝文的統(tǒng)一??鬃诱f:“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篇》)意謂道德勝過文章就會粗率,文章勝過道德就會浮華。文章與道德配合恰當,那樣才君子。
質指本質,內容,內在品德。文指形式,文采,外在禮儀。野,粗疏,粗野。《禮記》:“敬而不中禮謂之野?!笔罚玖x是掌文書的官,這里略含貶義,長于文辭,表面文章?!秲x禮-聘禮記》:“辭多則史”,《韓非子-難言篇》云:“繁于文采則見以為史,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北虮?,文質兼?zhèn)湎喾Q的樣子,文與質互相融和,配合恰當。
質文關系,即本質與現象、本體與作用的關系。用不足,質勝文;體不足,文勝質。文質彬彬,才是體大用宏,才是中庸之道。古人說道德文章,先道德而后文章,道德為本,文章為末。君子修養(yǎng),有本有末,本末配套。
于政治,仁義為本,禮樂為末,同樣以文質彬彬為上?!抖Y記表記篇》記載:
“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
意謂夏朝質勝文,殷周文勝質,沒有完全達到“文質得中”的中道境界。劉逢祿《論語述何》說:“殷革夏,救文以質,其敝也野;周革殷,救野以文,其敝也史。殷周之始,皆文質彬彬者也?!币笾荛_始的時候是文質彬彬的。
因為本末不二,文質都很重要,文勝質固然不行,質勝文同樣不好。《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孔子之言說:“《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也!”
因為質本文末,本質更重要,與其文勝質,不如質勝文?!都ⅰ芬龡钍现哉f:“質之勝文,猶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勝而至於滅質,則其本亡矣。雖有文,將安施乎?”如果有文無質,只剩形式沒有內容,就更不行了?!叭硕蝗?,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尊和卑的統(tǒng)一。儒家強調“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以禮制等尊卑之別,明長幼之序。但是,上下尊卑不是絕對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然復須知,坤內在乾,地就在天,尊中有卑,卑中有尊。人類也一樣,尊長要懷謙卑之心,“祿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保ā俄n詩外傳》);卑者則要自尊自重?!抖Y記·曲禮上》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即使是擔貨販賣的底層小販,也是有尊嚴的。
義和利的統(tǒng)一。道義并不排斥利益。在儒家個人倫理、社會倫理、政治倫理中,義與利都不沖突。儒家義利觀(道德與利益的關系)是:先義后利,見利思義,以義制利,求利有道,利合乎義,義利并重。
古人在講到義利問題時,義字本身就包含了正當的利益因素在里面,儒家在政治上追求的更是民眾的大利、民族的大利,是追求整體和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兑捉洝氛f:“利者,義之和也?!钡懒x的和諧就是利益。道義是利益之母,是一切利益的基礎和根本。仁者無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些古訓,最清楚不過地說明了這個道理,世界各國的發(fā)展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個道理。
孟子曾對梁惠王說“何必曰利”,一些人認為孟子是不講利益的。錯解了?!顿Y治通鑒》有這樣一段精彩議論:
初,孟子師子思,嘗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泵献釉唬骸熬铀越堂?,亦仁義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義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詐也。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衷唬骸冒采恚猿绲乱?。’此皆利之大者也。”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為知仁義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對梁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者,所與言之人異故也。
孟子的老師子思說,沒有仁義,何來利益?政治最講利益,仁義就是利益,利益是仁義的結果。司馬遷認為,孟子與子思的話,言辭有異而道理相同。子思對孟子強調利益,孟子對梁王強調道義,是因人設教。
利己和利他的統(tǒng)一。道德既有利他性,又有利己性。利他是外王追求,仁者愛人,立人達人,親親仁民,富之教之,成人成物;利己是內圣修養(yǎng),古之學者為己,下學上達,自立自達,盡心盡性,成就自己?!洞髮W》八條目,將內圣和外王、即利己和利他統(tǒng)一于修身。這里的身有三義。肉體身、意識心和良知心。修養(yǎng)外在的禮儀,致力意識的誠正,是為了不斷提升良知的光明。
中正的道德,是利己和利他的高度統(tǒng)一。所以,孟子對利己主義的楊朱學和利他主義的墨學,都持反對態(tài)度。
個體和集體的統(tǒng)一。儒家兼具個體性和集體性,但又不同于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分別強調了其中一端,貌似差不多,其實性質大異,有正邪之別。個人主義缺乏集體性但不會禍害集體,客觀上還有利于集體;集體主義則會反過來禍害個人,最后也害了集體。古人有“楊近墨遠”說,我也有“西近馬遠”論:西方個人主義近,集體主義遠。
個人主義遠優(yōu)于集體主義,但并不中正,蓋個人主義個體性有余而集體性不足,集體精神和利他精神都有所不足。唯儒家仁學,兼具個體性和集體性,堪稱最高人學。個人主義視“人”為萬物的尺度,仁本主義進一步,以“仁”為萬事萬物的尺度。
平等和差等的統(tǒng)一。儒家認為,人人皆有良知,良知本性平等,“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涂之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這是平等。儒家也主張機會平等和法律人格平等,但反對平等主義和平均主義。萬物不齊是自然之常,愛有差等是人性之常,人的習性則千殊萬異,因人而異。
世人出身、性別、種族、智力、學歷,才華、思想、學問、修養(yǎng)、智慧、道德,還有社會、經濟、權力地位,都不可能平等,對此種種“不平”,應該有所尊重。
因此,儒家與哈耶克一樣反對“一般性法律規(guī)則和一般性行為規(guī)則的平等”以外“其他種類”的平等。
呂坤說:“天地之氣化,生于不齊,而死于齊。故萬物參差,萬事雜揉,勢固然耳,天地亦主張不得。”又說:“不齊,天之道也,數之自然也。故萬物生于不齊,而死于齊。而世之任情厭事者,乃欲一切齊之,是益以甚其不齊者也。夫不齊其不齊,則簡而易治;齊其不齊,則亂而多端?!保ā渡胍髡Z》)
荀子說:
“分均則懷偏,勢齊則不一,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此之謂也?!保ā盾髯油踔破罚?/p>
大意是說,名分職位相等就誰也不能統(tǒng)率誰,勢位權力相等就誰也不能統(tǒng)一誰,大家平等就誰也不能指揮誰。有了天地就有上下差別,明王一登上王位,治理國家就有一定的制度。兩個同樣高貴的人不能互相侍奉,兩個同樣卑賤的人不能互相役使,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人們勢位相等,好惡相同,由于財物不能滿足需要,就一定會發(fā)生爭奪;一爭奪就會混亂,社會混亂就會陷于困境。古代圣王厭惡這種混亂,所以制定了禮義以區(qū)別他們,使人們有貧富尊卑的差別,以便憑借來實行管理,這是養(yǎng)天下的根本法則。《尚書》說“維齊非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維齊非齊”出自《尚書呂刑》,原文是:“刑罰世輕世重,維齊非齊,有倫有要?!?/p>
意謂刑法的輕重應該根據當時的政治社會狀況決定,即“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保ā吨芏Y》)“維齊非齊”,原意是說,如果新國、平國和亂國,刑法都一樣,反而是不公平的。引申開去,可以理解為:如果只追求形式上的“齊”,結果必然導致實質性的“非齊”。絕對的或形式的平等,恰恰最大的不平等。
荀子借此語說明,一個完全沒有貧富貴賤等級差別的社會,必然會產生種種爭斗和混亂,只有承認并協調事物間差異不齊,才能和平安定,和諧共存。
簡易和神秘的統(tǒng)一?!兑捉洝肥侨寮椅褰浿?,有“眾經之王”之稱。易理和道體有簡易性。《系辭上》說: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簡而天下矣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p>
同時又有一定的神秘性,頗為神奇,不易完全理解和把握。以下都是《系辭上》的話: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p>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p>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p>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與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孟子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笔サ虏环忭?,可以好上加好;圣境無極限,可以高而更高。
關于儒學即君子之道的簡易和神秘的統(tǒng)一,《中庸》有一段話說得好: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毖云渖舷虏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之道因為簡易,所以易知易從,具有普遍的可適應性,匹夫匹婦即普通男女都可以學習和實踐,可以放之四海,廣泛普及。同時,君子之道又有精微奧妙的一面,要深入領悟體會,進入其高深境界,則大不易。即使圣人也有所不能知不能行。這真是“極高明而道中庸,至廣大而盡精微”啊。
畏天和造命的統(tǒng)一。儒家強調敬天順命,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又強調順天方得天助?!兑捉浵缔o》記載: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同時,儒家又有造命之說。王艮說:“天民聽命,大人造命?!鳖佲x說:“御天造命”,焦循說:“天下之命,造于君子,己之命聽諸天,而天下之命任諸己。”顏元說:“造命回天者,主宰氣運。”王夫之說:“圣人贊天地之化,則可以造萬物之命?!薄吨杏埂氛f得最好:“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可見,儒家既強調尊重天命,又主張盡人事。外而盡人事,內而盡心性。盡心盡性,可以立命,可以造命,可以參天地之化育。畏天命,體現的是對天道天理和“客觀規(guī)律”的尊重;參天地之化育,體現的是對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導地位和對良知主導性的肯定。所謂君子造命、圣賢造命,大人造命,其實是文化、道德、政治和制度造命,就是道援天下。人能弘道,弘道的過程,就是立自我之命、造他人之命的過程。我有一句詩叫:唯大圣人能造命,是真佛子敢回天。
無為和有為的統(tǒng)一。人們都將“無為而治”歸諸于道家,不知儒家政治也講“無為”。 《尚書·武成》說“垂拱而天下治”,《易傳》說“垂衣裳而天下治”,不就是無為嗎?只不過,儒家的無為,是建立在“大有為”前提下,并非無所作為,無所事事,一切順其自然?!渡袝?武成》整句話是: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為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nbsp;
從列爵到報功,建設制度任用賢能“大有為”之后,自可垂拱垂裳“無為而治”了?!兑讉鳌氛湓捠牵?/p>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系辭傳》)
黃帝和堯舜,通過“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一系列工作,方才取得“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效果。
順便指出,《史記》黃老并稱,學界將黃帝歸為道家,錯了。黃帝是五帝之首,中華人文初祖,其政治行為和思想非道家所能限,與老子大不同?!段宓郾炯o》說他:“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材物?!辈⒅埔鹿诮ㄖ圮囍埔袈蓜?chuàng)醫(yī)學,征服了東夷九黎?!洞蟠鞫Y記-五帝德》也有類似記載。
五帝政治及其思想自有其連貫性,同為中道,所以《易傳》將黃帝堯舜并稱?!包S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黃帝與堯舜一樣,乾坤雙取,陰陽并重,其無為政治是儒式無為,是建立在大有為、無不為基礎上的無為。《韓詩外傳》明言:“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黃帝大道大仁,大異于老子“絕仁棄義”的主張和“大道廢有仁義”的認識。
孔子編書斷自堯始,不言黃帝,體現了儒家的學術嚴肅性和對歷史資料取舍的慎重?!段宓郾炯o》中太史公說:“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大戴禮記》中孔子回答宰我提問時說:“予!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可勝觀邪。夫黃帝尚矣,女何以為?先生難言之?!?/p>
百家多寫到黃帝,然黃帝歷史久遠(尚矣),那些資料和傳說都缺乏可信度??鬃与m然簡單介紹了黃帝的事跡,對“黃帝三百年”的傳說做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釋,但還是告誡宰予,禹湯文武成王周公足夠我們學習研究的了,沒必要多談黃帝。這種嚴謹態(tài)度,與百家相比,高下立判。
一元和多元的統(tǒng)一?!兑捉洝吩唬骸按笤涨f物資始乃統(tǒng)天”。宇宙萬物在偉大的乾元“一元化領導”之下,自由自在,任性成長。可見,乾綱一元化,才有宇宙萬物的多元化和有序自由。獨尊儒術和言論自由,是一元與多元、即一維與多維的統(tǒng)一。仁和中道作為儒家最高價值,是一元和一維的,這里來不得絲毫動搖和含混。在此之下,多元共存,百家爭鳴,高度自由。(詳見東?!丢氉鹑逍g和言論自由》)
理想和現實的統(tǒng)一。儒家不是理想主義,也不是現實主義,但兼?zhèn)淅硐牒同F實精神,將理想性和現實性緊密結合在一起。在追求理想的時候,注意適宜性、時代性和現實的復雜性,不會暴虎馮河和空馳幻想;尊重現實,但不是無條件地屈服于現實,淪為現實的俘虜和奴隸。而是“知不可為而為之”,以理想之光來照耀現實、批判現實、影響現實、引導現實、改良現實。
另外,下學和上達,形上和形下,信仰和科學,保守和先進,明哲保身和殺身成仁,君子不爭和當仁不讓,和而不同和向往大同,不求人知和疾乎無名,重視誠信和言不必信,尊賢尚功和親親上恩,強調誨人不倦和反對好為人師,批判錯誤言論和尊重錯誤的言論權,等等等等,在儒學中,都是矛盾統(tǒng)一的,茲不詳論。
五、統(tǒng)一于中道
就像世界統(tǒng)一于乾元、生命統(tǒng)一于良知一樣,儒學各種概念、義理和言論的矛盾,都統(tǒng)一于中道。儒家“尚中”,一切折中于中道,歸結于中道。能夠執(zhí)兩用中、允執(zhí)厥中者,就是圣賢君子,就能抓住辯證法的核心。
中道,于宇宙為天道,太極也;于政治為王道,皇極也。極,意謂最高準則。中道是人生、政治和萬事萬物的最高準則。《中庸》說:“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贾T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闭f的就是這個中道。
《尚書-洪范》說:
“皇極:皇建其有極。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br />
從“無偏無陂”到“歸其有極”,應該是最古老的詩,箕子稱之為“皇極之敷言”,敷言,敷陳其事而形于言?;蕵O指政治的最高準則,即王道。無偏無陂是王道政治第一特征。偏則不平,陂者不正。不平則有高下,不正則成邪僻?!洞髮W》說“其所親愛、哀矜、畏敬、傲惰而辟焉?!本褪瞧耍弧吧碛兴迲?、恐懼、好樂、憂患,則不得其正。”就是陂了。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好仁惡不仁,好惡一秉至公。作好作惡,私心自用,好不仁而惡仁,好惡失于正。無偏無黨,無反無側,反復詠嘆,形容王道高度的公正、公平。一致而百慮,會其有極也;殊途而同歸,歸其有極也。這個極,就是中道。禮制,就是為了維護中道而制定的。“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治中也?!保ā抖Y記-仲尼燕居》)
中道也是個人為最高道德標準,即人極?!吨杏埂肪涌鬃拥脑捳f:“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碧岢隽藭r中原則。得乎中道,必能與時偕宜、因時制宜。合乎中即合乎時,故孟子贊美孔子為“圣之時者”。這也就意味著,中道具有動態(tài)性、發(fā)展性和時代性。
時中也是核心易理,或者說《易經》原則。《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無不以時中為主?;輻澱f:
“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時中??鬃幼麇鑲鳎詴r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四卦;象傳,言時者六卦,言中者三十六卦。其言時也,有所謂:時者,待時也,時行者,時成者,時變者,時用者,時義,時發(fā),時舍,時極者;其言中,有所謂:中者,中正者,正中者,大中者,中道者,中行者,行中者,剛中,柔中者。而蒙之彖,則又合時中而命之?!铀甲髦杏梗隹鬃又猓唬壕佣鴷r中。孟子曰:孔子圣之時。夫執(zhí)中之訓肇于天,時中之義明于孔子,乃堯舜以來相傳之心法也;其在豐彖曰: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在剝曰: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文言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皆時中之義也?!保ㄇ寤輻潯兑诐h學》“易尚時中說”)
得乎中道,必然有經有權,經權合一,原則性和靈活性統(tǒng)一。孟子贊伯夷、柳下惠為仁人(《孟子告子上》),甚至贊他們?yōu)槭ト耍ā睹献尤f章下》),但又指出:“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君子不由也?!保ā睹献庸珜O丑上》)意謂伯夷過于潔身自好,靈活性不夠,失之于隘;柳下惠隨遇而安,原則性不強,失之不恭,都不足效法。
關于中道,另見東?!度寮掖笾腔壑褐衅?,茲不詳論。
六、保守和發(fā)展
內在一貫性是仁德,萬古不易;開放發(fā)展性是義德,因時變易。保守與發(fā)展,傳統(tǒng)與現代,在儒家身上有機地圓滿地統(tǒng)一在一起。有個成語叫返本開新返內圣之本開外王之新,返道德之本開政治之新,體現了儒家的保守性和發(fā)展性的兼?zhèn)洌却蟊敬_立又充滿活力。這就是“時中”的活力。
龐樸先生也講過儒家辯證法,但對儒家辯證法的高明,對儒家的開放性和發(fā)展性認識不足。他說:
“既承認對立又承認對立的同一,如果這一切都建立在發(fā)展地基礎上,相信舊的必將被新的對立代替,舊的同一性不免轉化為新的同一,便會是很好的辯證法??上寮也幌嘈虐l(fā)展。他們用自己矛盾的觀念來抵制發(fā)展,正像古希臘的愛利亞學派用矛盾來否定運動那樣。儒家是典型的保守主義者”云云。(《儒家辯證法研究》)
說儒家為保守主義或復古主義,大誤會也。儒家對仁義立場、中道原則的堅持,確是堅定不移的。如果這是“保守”,那是保文化之根本、守民族之精神。面對現實,是保守、改良還是革命,則因時因人因地而制宜,制度考文,制禮作樂,時王之職。三代不同禮,古今異宜,豈能刻舟求劍?這方面儒家具有海納百川的開放性和與時俱進的發(fā)展性。
明確反對唯古是從,食古不化,守舊不改?!吨杏埂氛f: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p>
意思是說,有一種人愚昧而剛愎自用,卑下而獨斷專行,生活于今生今世,卻試圖恢復古代制度,這樣的人,災難將會降臨到他身上。反是恢復義,朱熹《四書集注》:“反,復也。”
歷史上王莽就是典型。此人很勤政,經常熬通宵,又事必躬親,其實為人為政為父為夫都不合格,不僅偽君子而且糊涂蛋。所謂改制和新政,無非胡鬧亂折騰,禍亂天下,逼良為盜。
法先王,法的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先王歷代相傳的道統(tǒng),是先王們王道精神和禮制精神,可不是以先王們的具體制度禮儀規(guī)范來治理現世。王莽生乎漢世,僵硬地照搬周禮,恰恰乖悖了儒家根本,災及其身,國滅身亡,也為這句圣言作了最好的注腳。
《中庸》接著說: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p>
議禮是討論禮樂制度,制度是制定典章法度,考文是考訂文字語言。這里的天子,指德位相稱的領導人。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反過來,議禮制度考文,就是天子的責任和權力。孔子說:“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可見天子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和制禮作樂之權責。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敝傅膽撌俏髦艿那闆r,其時車軌、文字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都是統(tǒng)一的。春秋之后,禮崩樂壞,各國差別才越來越大。禮樂制度是政治根本大法,有其嚴肅性,不能輕易改動,尤其是在“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社會狀況下。但如果是德位相稱的天子,也是有權進行制度改良和建設的。
《大學》說: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犊嫡a》曰:作新民?!对姟吩唬褐茈m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p>
這是強調個人道德、政治道德和社會道德不斷更新,領導、民眾和國家都要日新其德。日新,就是不斷提升和發(fā)展。君子在各方面都要盡心極力。
可見,龐樸先生不用遺憾,儒家辯證法正是很好的,最好的。略翻龐樸的《儒家辯證法研究》,太多門外話。該書寫于1984年,本不宜苛責,可是2009年龐樸在《再版說明》中表示“在大的綱目上還可保持”云,這就說明他的思想整體上沒有進步,甚感遺憾。
七、道家辯證法批判
道家喜歡玩辯證法,可常常過頭了,偏離了正理。
對立雙方可以相互轉化,但轉化是有相應的準則、原因和條件的,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道家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對條件的重視,其對立雙方循環(huán)往復的轉化常常被說成是無條件的。老子說: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禍福相倚,當然有理,但矛盾的轉化,禍福的轉換,有賴于一定的條件,并非莫名其妙和無可奈何的。惡貫滿盈而大禍臨頭,便無后??裳?;積善積德而福報深厚,便無后患可憂?!叭淌яR”之類故事,沒有把道德這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考慮進去。列子說過一個故事:
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鬃釉唬骸按思橐?,以薦上帝?!本右荒?,其父無故而盲。其牛又復生白犢,其父又復令其子問孔子。其子曰:“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父曰:“圣人之言先迕后合。其事未究,姑復問之?!逼渥佑謴蛦柨鬃???鬃釉唬骸凹橐病!睆徒桃约馈F渥託w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本右荒?,其子又無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圍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壯者皆乘城而戰(zhàn),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圍解而疾俱復。(《列子·說符》)
故事應屬寓言而與孔子無關,但這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一個道理:禍福的關鍵在于德行,在于仁義。列子屬道家,這個故事則頗有儒家風味,并未將仁義與道德對立起來。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也未必然。老子有所不知,會變成盜賊的絕非真的圣賢,會變成妖魔絕非善之大者。負負得正,可以成立;善善為妖,則不成立。極左可能轉變?yōu)闃O右,極右可能轉化為極左,“允執(zhí)厥中”者則不會左搖右擺。佛教有不退轉之說,在道德上佛教的佛、儒家的圣都是不退轉的,大正不奇,至善不妖,此之謂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那是因為未能堅持正道,未能擇善固執(zhí)。
老子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章)
又是絕對化。中華經典,既是信言也是美言,又美又信;老莊知者,何嘗不博?孔孟博者,何嘗不知?善者何嘗不辯,辯者何嘗不善?只要有不同學派和宗派存在,人類就不可能沒有思想辯論和理論爭鳴。孟子說吾豈好辯我不得已,釋尊也很屬于辯論,其十大弟子都是外道領袖而輸給他的。人類需要的是盡量避免惡性之爭野蠻之爭,倡導良性文明之爭,言論問題言論解決。
事實層面的信不同于審美層面的美,道德領域的善不同于邏輯領域的辯,道德范疇的智不同于學問范疇的博,但兩者也不是你死我活絕對矛盾的關系。有些言論既是信言也是美言,有些人物既是善者也是辯者,既是知者也是博者。
圣人不積也不亂與。關于財物之取與,孟子說得中:“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p>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保ā兜赖陆洝返谖迨拢┑兰案咛?,超絕言詮,所謂心行路絕,言語道斷??鬃诱f我欲無言,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都表達了對語言局限性的認知。但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說又絕對化了。語言文字是器非道,卻又是是明道、傳道的不可或缺最佳工具。
意識是道心神奇的作品,語言文字又是意識美妙的產物。就像渡河之筏,筏不是彼岸,卻有助于通往彼岸。
老子境界高而不圓,從“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即可見。知者未必不言,有德者必有言,不言,是尚未達到智德合一的境界;言者未必不知,大智者所言必為真言真理,能言真言真理者必為大智者。
老子不談條件只談轉化,畢竟不否認對立雙方的差別。到了莊子,就更了進一步,泯滅對立,泯滅是非,一切都“無是無非無可無不可”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p>
莊子甚至非常偏激、顛倒地認為盜賊是圣賢引起: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圣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保ā肚f子·胠篋》)
莊子此語作為價值判斷,成了后世反儒家、反圣賢、反道德的武器?;蛘f:“‘圣人不死,大盜不止’作為歷史事實陳述,應該沒錯。人類社會有圣賢也有盜賊,唯原始社會和大同時代,兩者都沒有了?!贝穑簯撜f“大盜不死,圣人不止?!辈荒艿惯^來說。人類社會有盜賊就會有圣賢,有黑暗就會有光明,圣賢是盜賊的克星,就像光明是黑暗的大敵一樣。
樹立儒家正知見后,再讀道家經典和見道家人物,對“真理多走了一步就成為謬誤”這句話的體會會特別深刻。道家亦尊易經,但《道德經》、《南華經》等經典偏離了易理之正。這種偏門智慧和“偏激的深刻”,可供大學選讀和學者研究,不適宜未成年人學習。
道家不錯,但不夠中正。儒道兩家,都得了道,但所得不同,一得乾元,一得坤元。乾元涵蓋坤元之全,可以代表坤;坤元雖含乾元之氣,不能代表乾。儒家法乾,證得乾元之妙,得其全體,剛柔相濟,自強不息,大用無邊;道家法坤,證得坤元之美,得其偏體,陰柔為主,厚德載物,自有作用。乾主坤輔,儒主道輔。沒有道家,儒家仍可創(chuàng)造三代奇跡;倒了儒家,道家難立。
八、唯物辯證法批判
唯物辯證法被庸俗化,被錯誤的人用為強詞奪理的狡辯工具,這不是辯證法的錯,而要歸咎于唯物論。辯證法不姓“唯物”,非唯物哲學所能開出來。
唯物論有三蔽:一是蔽于物而不知天,被物質遮蔽了,物障深重,不明天道、天命、天性和天理;二是蔽于習而不知本,被習性遮蔽了,惡習深重,不明本性之善和良知之真;三是蔽于現象而不知本質,錯認物質現象為本質,對宇宙生命真正的本質茫無所知。
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這是唯物主義的根本性錯誤。正確的說法是,世界統(tǒng)一于乾元,乾元決定一切,于人類而言,良知決定一切。乾元是道體,于人為道心良知。良知更具有決定性。制定政策推動工作,既要尊重客觀實際,更要堅持良知主義,堅持仁本民本兩原則。
唯物論本身就是違反辯證法的。宇宙萬物皆陰陽對立統(tǒng)一,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只有兼?zhèn)潢庩杻煞N性質和信息的乾元道體,才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才有占據“第一性”的資格。只有以乾元即“性與天道”為本,開出來的辯證法才能不偏不倚。馬氏說辯證法,只能是口頭禪,在實踐中難免庸俗化,甚至淪為詭辯術和狡辯法。
以物質為第一性,三觀就落了下乘。局限于現象,不識“性與天道”,不明白道器不二、天人合一的真理,對事物的認識即使有正確處,也“不完全正確”,更難以從根本上把握辯證法的真諦。換言之,辯證法本有正確性,但不能唯物化,不能冠以唯物主義的頭銜。總而言之一句話:論辯證法,中西各派,唯儒獨正。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陳紹炎】曲解不了的“無后為大”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