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韓星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歷一九六〇年生,陜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孔學(xué)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等,主編《中和學(xué)刊》《中和叢書》。 |
尊師重道立師道
——段正元師道說發(fā)微
作者:韓星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表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二月初五日己亥
耶穌2015年3月24日
摘要:尊師重道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之一。教育的根本在尊師重道。段正元論證了道與師的同一性與普遍性,說明師是天命寄托,代表宇宙大道。為師不易,必通天地人。師道淵源久遠,秦漢以后若斷若續(xù)。師道的本質(zhì)即中道。立師道的核心是師弟大倫。立師道從個人來講教人做人、成人,從人類社會來講確立基本價值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欲世界大同,要先立師道。今天重提尊師重道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段正元;尊師重道;中道;師弟大倫;立師道
段正元(1864-1940),原名德新,道號正元,取天元正午,道集大成之意。是一位現(xiàn)代民間大儒。民國元年于成都辦人倫道德研究會。每周公開講解四書五經(jīng),所講內(nèi)容皆由性分中發(fā)出,有問必答,百講不窮,共講123周。出《大成禮拜雜志》《圣道發(fā)凡》《上帝大中》《外王芻談錄》等書。為宏揚孔子之道,攜弟子楊獻庭等二上京華。民國五年,北京道德學(xué)社成立,弟子中多有軍政界要人,實現(xiàn)了其布衣教王侯之志。民國早年出有《道德學(xué)志》《大同元音》等書,民國六年,成立南京道德學(xué)社,講學(xué)于大江南北之間。嗣后,杭州、上海、武漢、徐州、保定、隨縣、張家口、太原、孝義、奉天、天津等地紛紛成立道德學(xué)社,段正元于各地講學(xué)傳道不止。各地所辦之學(xué)社不花公家一文錢,不占國家一錐地,不受國家一名位,不向社會勸募分文,純是弟子自由助捐。其道德學(xué)社宗旨為:“闡揚孔子大道,實行人道貞義,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p>
一、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
尊師重道由古代圣王堯舜禹開創(chuàng),古往今來,代代相傳,是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之一。西周時周公說:“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xùn)告,胥保惠,胥教誨,民無或胥诪張為幻?!保ā渡袝o逸》)意謂通過訓(xùn)導(dǎo)教誨治理國家,沒有師長的叮嚀教育和諫諍勸誘,就可能導(dǎo)致行為偏失。在西周政教合一,官師合一??追f達說:“《周禮》立官多以師名,師者眾所法,亦是長之意也?!薄爸蚊裰^君,教民之謂師。君既治之,師又教之,故言作之君,作之師。師謂君與民為師,非謂別置師也?!保ā豆盼纳袝房资瑁?。古代設(shè)官的主要責(zé)任是教化民眾,是官也是師?!吨芏Y·地官·大司徒》:“四曰聯(lián)師儒。”鄭玄注:“師儒,鄉(xiāng)里教以道藝者”,師儒是在民間進行道德和禮樂教化的儒者。因為師儒是以道教人,所以就有尊師重道,在尊師重道的基礎(chǔ)上才有尊師重教。《荀子·大略》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本褪钦f是否尊師重傅是一個國家興衰的表征。《荀子·禮論》云:“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卑褞熖岬搅伺c天地、君父并列的地位,以師為為治之本。《呂氏春秋·勸學(xué)》云:“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本褪钦f,古代的圣王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尊重老師就不會計較他們的貴賤貧富了。像這樣,名號就顯達了,德行就彰明了?!抖Y記?學(xué)記》曰:“凡學(xué)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xué)。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dāng)其為尸,則弗臣也;當(dāng)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xué)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大凡求學(xué)之道,很難遇到嚴格的老師。老師嚴格其所傳之道才能受到尊重,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學(xué)業(yè)。所以君王不以對待臣子的態(tài)度對待臣子的有兩種情況:當(dāng)他在祭祀中作為祭尸(神的替身)時,則不以臣子相待;當(dāng)他作為君主老師時,則不以臣子相待。根據(jù)大學(xué)禮制,給天子授課,授課的臣下無需北面而居臣位,這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的緣故。《白虎通·王者不臣》篇云:“王者有暫不臣者五:謂祭尸、授受之師、將師用兵、三老、五更?!钡弁醪荒茏屛宸N人稱臣,其中第二種就是授業(yè)的老師,這也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栋谆⑼āけ儆骸吩疲骸半m有自然之性,必立師傅焉。《論語讖》曰:‘五帝立師,三王制之傅?!瘋髟唬狐S帝師力牧,帝顓頊師綠圖,帝嚳師赤松子,帝堯師務(wù)成子,帝舜師尹壽,禹師國先生,湯師伊尹,文王師呂望,武王師尚父,周公師虢叔,孔子師老聃。天子太子,諸侯世子,皆就師于外,尊師重先生之道也?!边@段話舉了古代許多帝王,包括孔子都有師的例子,無非是為了說明,無論帝王圣人,都有老師學(xué)習(xí)為政之道。尊師就是尊重先王之道,即古代圣王治國平天下之道?!栋谆⑼ㄊ枳C》卷八引宋均《禮緯注》:“師者,所以教人為君者也,長者所以教人為長者也。師長所以成己,故與君臣同也?!比寮蚁騺韽娬{(diào)道高于政,德尊于位,故國君須有師長教其作國君的道理;在家中,家長也得向師長學(xué)習(xí)做父親的道理以教其子行正道。所以,為師為長就要教人成己,師長與弟子的關(guān)系與君臣關(guān)系其基本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后漢書·孔僖傳》曰:“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笔ッ鞯耐跽呔?,沒有不尊師重道的。這樣就形成了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
教育的根本在尊師重道。段正元說:“中國古來教育,重在師道,故曰師道立而善人多。施教方針,必先孝悌以培根本,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 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都是教先培養(yǎng)人們道德,道德養(yǎng)成,則以其技能,始不害于心,不害于人,不害于世。后世文章取士,有空談而無實行,故中國固有文化,遂致退墮腐敗,而現(xiàn)世教育,又純是形式,無所謂師道,只知注重應(yīng)用之技能,輕視根本之培養(yǎng)。雖有德育之目,亦屬皮毛,好惡實際,根本不立,人民兇悍刻薄,其一切技能,不免有害于心,有害于人,有害于世?!盵1]48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本來是非常重視尊師重道的,但自秦漢以降,大道不行于師儒,君主專制,殘賊仁義,物極必反,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緊接著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批孔反儒,使孔子儒學(xué)的聲譽一落千丈,影響了幾乎一個世紀,在中國形成了持久的反傳統(tǒng)思維。歷來受士人尊崇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人物、中華民族精神人格的象征——孔子,經(jīng)過激進人士的無情攻擊之后,從道德圣哲變成了守舊人物,中華民族暫時失去了道德人格的理想,中華文化失去了前進的正確方向,其消極后果直到后來才逐漸顯示出來。
二、道與師的關(guān)系
段正元通過論證道、師的關(guān)系來說明尊師重道的理由:“師位不易當(dāng)。以天地說,天地有師,天地?zé)o師不開化;以鬼神說,鬼神有師,鬼神無師無主張;四時亦有師,四時無師秩序亂;萬物亦有師,萬物無師把生成。天地之中,最最尊貴者即是師。師在先天為道本,道無師不立?!盵2]48“蓋道無師不能成道,天無師不能成天,地?zé)o師不能成地,人無師不能成人,物無師不能成物。夫大道本無名,強名之曰道,尊名之曰師。語云:‘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虻酪舱撸盁o始,后無終,無聲無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從何而知道有師也?因其中生天地人物,雖然千變?nèi)f化,萬化千變,而其中有一定不移之機軌,故知道道有師。如無師焉能成變化,有軌機?無變化,焉能知道道有師也?能變化者,自然而然師與道也,故能如是如是,無為無所不為也。又自然而然中,真貞之師道,主宰其中,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也。師在先天即是道,道在后天即是師。道不可見,師可見;道不可聞,而師可聞。故道無師不顯道也……常言‘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不知師也者,更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師也。貞道者即師也,貞師者即道也。此在先天言也。其在后天人身而言,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者,師也。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者,師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誰能位天地,育萬物?非師而何?足見先天后天,陰陽二氣之流行,無一能離師者,吾人可離師乎?”[3]43-44這顯然是站在“道”的高度來闡發(fā)“道”與“師”?!暗馈鄙斓厝f物,主宰天地萬物,因而天地萬物也有師。人作為天地之間最為尊貴者,自然也是這樣,“人無師不能成人”。這就論證了“道”與“師”的同一性與普遍性。他說:“道無師不傳,人無師法。師者,大道之代表,人之本來貞良心主人翁也。尊師即所以重道,重道即所以尊師。師與道原無二致,今言尊師者,即尊自己之良心,亦即尊各個之人格人。弟與師本屬一貫,既言尊師重道,又言師嚴然后道尊者,蓋大道空洞,無嚴師代表督責(zé),人多玩忽,故師標點本尊也。孔子為萬世師表,當(dāng)時四子六經(jīng)中罕言師道,引否運之時,無人敢當(dāng)此位……蓋師道尊嚴,非有神圣不可侵犯之人格,不敢當(dāng)此大任。”[4]46師是大道之代表,是人之本來貞良心的主宰。道與師既然是同一的,尊師即所以重道,重道即所以尊師,所以身為弟子就要“以師為道,以道為師,氣交心交神交?!盵5]23當(dāng)有人問:“重道何以要尊師?”段正元答:“師者道之代表,天命之所寄托也?!盵6]53這是一種更簡潔明了的概括,說明師即道,道即師。師是天命之所寄托,代表了宇宙大道,也是人本來貞良心的主宰。
那么,什么樣的人能為師?段正元說:“師道不易當(dāng)也。必通天地人,凡事徹底澄清者,方可以為師。故師也者,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如一言一笑,不可為天下萬世法,非人師也?!盵7]40漢代揚雄《法言·君子》云:“通天地人曰儒。”為師不易,必通天地人。儒而為師自然也須通天地人。“為人師尊,作人模范,故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者,師也?!盵8]47為師受尊重為要為人之楷模,能夠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師者所以教天下以道,成天下以德者也,但必一言一動,無處不可以為人模范,方足以言師?!盵9]4為師言行舉止處處為人之模范才能做到以大道教化天下,化人成德,化民成俗,化成天下。“蓋天地陰陽,不能有純無駁,即人類不能有善無惡。上天生人,上天不能教人。故人心之壞,氣數(shù)之惡,必賴圣人救正挽回。此圣人即人類之師也?!盵10]36古代的圣人承擔(dān)社會教化責(zé)任,就是人類的精神導(dǎo)師。
怎么為師?段正元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夫師也者,代天宣化,傳道解惑,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也。必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因材施教,輔相裁成。不失言,亦不失人。如撞鐘然,叩之以小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盵6]53他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來說明為師要具備代天宣化,傳道解惑的基本素養(yǎng),能夠因材施教,輔相裁成。
三、師道的源流
段正元認為師道是中國古代悠久的傳統(tǒng),“師者,所以闡明大道者也。古稱伏羲一畫開天,已是師道之見端。及唐虞之世,君師一體,書載甚詳。堯傳舜曰‘允執(zhí)厥中’,是君臣傳位,亦是師弟傳道。唐虞時代,稱為盛世,即以其時代在行師道之故。至夏禹王傳位于子,君師分離,即孔子所云,‘大道既隱,天下為家’之始。君無兼師之德,世運遂由隆盛而降于衰微,以至于危亡。殆后湯王師伊尹,而成商業(yè);武王師尚父,而新周命。雖非君師一體,然師道略見于當(dāng)時,以成二代之治,亦足徴能自得師者之功效。禮云,大學(xué)之道,雖詔于天子無北面,即是言師道之尊嚴。世稱吾中華文化,有獨特之優(yōu)點,即以其有尊嚴之師道也。君師分離以后,闡明大道,代表大道之責(zé),惟師負之,故孔子正禮樂,訂六經(jīng),以垂萬世法,雖未能及身行道,而兩千余年,人民無論讀書不讀書,對于孔子,皆知敬仰推崇。此敬仰推崇之處,即師道尊嚴之表現(xiàn)。而人道之基礎(chǔ),亦于此奠定于無形。”[11]21-22這就是說,師道萌芽于伏羲,大行于堯舜禹的盛世,但到了夏禹王傳位于子,君師分離,君無兼師之德,師道漸隱。后來,湯王師伊尹,武王師尚父,師道略見于當(dāng)時,故各自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孔子正禮樂,訂六經(jīng),闡明大道,擔(dān)當(dāng)師道,成為萬世師表。師道立而尊嚴自顯。但是秦漢以后“大道不傳,師道幾息,而士尚奇謀術(shù)數(shù),以凌轢王侯為事,置大道于不顧,故其氣傲。西漢矯戰(zhàn)國之弊,辱儒慢士,使天下之士,俯首而就功名,其氣懦。東漢矯西漢之弊,崇獎高尚,使天下之士,抗志而言名節(jié),其氣濁。晉魏又矯東漢之弊,賤禮法而崇恬退,其氣放。有唐以來,正學(xué)緒微,儒生士子,往往溺于雜學(xué)術(shù)數(shù)詞章之習(xí),體有不明,用即不周,即有杰出之才,不過隨所學(xué)以就功名而已。至宋儒周、程、朱、張、輩出,崇高理學(xué),雖極一時之盛,然而執(zhí)著拘墟,不克有為。明季中葉,王陽明矯宋儒之弊,倡知行合一之說,顧否塞已久,沉痼難復(fù)。逮夫清季,制沿科舉,學(xué)尚文章。習(xí)儒者,終日伏案,斗室不出,惟功名是圖。然亦有二三賢士,由功名上進,效忠于國,造福于民者。究其師徒講學(xué)之時,尚無離經(jīng)叛道之習(xí),以視今之辟圣人之道德為迂闊,竊科學(xué)之皮毛為文明者,猶彼善于此矣?!盵9]55段正元揭示了上古德政合一,君師一體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君臣傳位與師弟傳道也是一致的,進而歸納推衍出師道的淵源。但是,秦漢以后大道不傳,師道也若斷若續(xù)。關(guān)于師道的淵源,《說苑·君道》篇郭隗也說過:“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實師也?!笨上貪h以后師道不立,后儒少言師道,而言弟道?!疤习耸换?,皆未立師道。至孔子問禮,贊其猶龍乎。一貫之道,始傳之人。至孟子無傳焉。秦漢以后,無道學(xué)之師,故儒家少言師道,而言弟道。如盡弟道至誠者,能感通師道,方能受教也?!盵7]40因師道未立,雖然有尊師重道之說,但“尊師重道,歷代大圣人,皆未說明。何以不說明?一因天時未至,二因師道不嚴,三因我見未除,所以數(shù)千年來,師道不立,雖《周書》有‘作之君,作之師’,而武王亦不過師尚父而已,并未立師道大綱,通行天下。其他桓公師管仲,劉備師孔明,皆是有名無實。足見師道未立,大道不行。今你們真貞尊師重道,同心一德,大道立地弘開,天下頃刻太平?!盵12]19段正元所說的師道主要是強調(diào)講道之師而非講經(jīng)、講學(xué)之師。秦漢以后的儒者,是在師與官分離,政與教分離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私學(xué)儒師,沒有官師合一時代的權(quán)勢可倚,有的只是學(xué)問和道德人格,而儒者為帝王師只是儒家的理想,絕大部分朝代并沒有得到圓滿的落實,許多儒生甚至沉溺于科舉習(xí)文、功名利祿而不能自拔,在這個意義上,段正元說師道不立。
四、師道的本質(zhì)——中道
近代以來,人們不明白中國文化的真相和精神實質(zhì),一方面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另一方面對中國文化多有誤解、曲解,不明白代表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段正元強調(diào)中國文化的核心即在“中道”二字,而師道的本質(zhì)即中道。段正元說:“中國文化,即在中道。中道二字,意義極深。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瘓騻魉丛蕡?zhí)其中,舜傳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瘻囊林芸酌?,或見或聞,皆執(zhí)中之實學(xué),用中之實事,皆有師承授受。故中道之文化,即師道之文化。得中道之大圣人,即文化之代表。世界學(xué)者,欲求中國文化之真相,必能尊師重道,得此大圣人執(zhí)中之心法,實踐大學(xué)修身而后可。欲求中國文化普及于世界,必得此大圣人為世界之師,以其大學(xué)修身之教,為世界教育之精魂而后可。”[13]56堯舜禹這些古代圣王,他們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堯傳舜“允執(zhí)其中”,舜傳禹“允執(zhí)厥中”,這就是中道心法。在師道源流中,段正元揭示了上古德政合一、君師一體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道統(tǒng)傳承的方式就是中道心法。古代圣賢皆執(zhí)中之實學(xué),用中之實事,皆有師承授受。所以,“中道”為中國文化的本質(zhì),而“中道”的體悟與傳承則依靠立“師道”,師弟心心相傳。古圣先賢的中道思想之所以不傳,是由于師道不立。段正元分析到:“夫中道之不傳,由于師道之不立。師道之不立,由于舉世不知尊師。世不知尊師,雖有圣人生于其間懷抱中道,掌握經(jīng)綸,亦無從推諸天下。因師之降于塵凡,常與天地同流。天欲行其道,師即宣其道。天不欲行其道,師即隱而不出。所以守中道,而順天也?!盵9]55今天是師道當(dāng)立之時,也中道當(dāng)傳之日。“當(dāng)今大道之機緘已啟,天必生圣人以傳中道。天下有師也,天下之大本乃立,性命乃正,保合太和,人人有士君子之行?!盵9]55圣人出,傳中道,天下有師,能夠立大本,形成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和諧美好的社會。
五、立師道的核心——師弟大倫
對于儒家?guī)煹绬栴},段正元認為,“儒家之道,非師不傳,而真正師道,非天時許可,不能立起。故孟子以后,達到失傳。至圣當(dāng)日,知師道難立,故不明言師道,只言弟道。其言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此弟字,即師弟之弟,后儒將弟子解為兄弟之弟,是大錯誤……弟字即是對師友而言,既有人盡弟道,即可對照而知有師道。故只言弟道,師道即在其中?!盵14]58-59就是說,孔子當(dāng)年不明言師道,只言弟道,孟子以后師道失傳,只講弟道。他對弟道有特殊的解釋:
弟對師長言,不但個人修道中事屬之,凡超乎人世間之事皆屬之。蓋天地陰陽,不能有純無駁,即人類不能有善無惡。上天生人,上天不能教人。故人心之壞,氣數(shù)之惡,必賴圣人救正挽回。此圣人即人類之師也。個人無師,則不知性命之理,及其與天地人三才之關(guān),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故敢于妄作妄為。世界無師,則無人闡明大道,物我同體之實不見,無以啟群倫進化之路。故大道之行,必先立師道。特小康之世,大道既隱,降及據(jù)亂,劫運尚有二千余年。故不敢遽言師道,權(quán)言弟道,使對照而見。能盡弟道,即可得師傳,由初功始,進于盡性至命,窮神知化。凡可以了一身之生死,與乾坤同壽命,破虛空為粉碎,以及一切超乎人間世之范圍者,無不從弟字實行得來。出字兼有出世之義,故曰“出則弟”。[10]36
這里把“孝弟”不是解作“孝悌”,而是解為師弟之“弟”,與歷代經(jīng)學(xué)家的解釋不同,顯示了他特別強調(diào)立師道的思想思路,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值得我們重視。
段正元還提出了師道職權(quán)的問題,這是傳統(tǒng)儒家沒有的新觀點。他說:“論師道職權(quán),數(shù)千年來未實行過。如至圣當(dāng)時三千徒眾,七十賢人,師權(quán)猶難實行,因師道太高,本不易明白。惟曾子篤信師道,故至圣對曾子能實行師權(quán)。一貫之道,惟曾子先受之。而對子路,欲行師權(quán),子路不悅,所以儒家罕言師道,多言弟道。弟道真行,不行師道,而師道在其中?!盵15]11段正元以顏回為例,強調(diào)學(xué)道尊師要徹底除去私見。他認為顏回未必不視孔子為貞師,但其心中有自恃之念,以為夫子做得到的,他亦做得到??鬃由钪伝刂^,故問仁,告以克己復(fù)禮為仁,令其克去自恃心,純歸于無形無影之大道。可惜顏回因此事之差,短命而亡。所以,段夫子告誡門人,“凡學(xué)道尊師不徹底,私見不除者,萬難成道。道是大公無私,霞光萬道,瑞氣千條,無人不可成,但要有君子之德性心量?!盵8]59
段正元特別重視立師弟大倫,在傳統(tǒng)的五倫以外,又立此一論,認為“師弟大倫,似屬創(chuàng)論,實即古義而揚搉之者也。”[16]33師弟一倫是在教學(xué)過程中形成的特殊的人倫關(guān)系,儒家的五倫原本沒有師弟一倫,而實際上師弟一倫又在現(xiàn)實中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并且?guī)в形鍌惖哪承┨卣?,是一種非血緣的類親情關(guān)系。傳統(tǒng)文化中通常被概括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段正元說:“父母恩在生養(yǎng),無父母身從何來;師恩在口授心傳,無師教誨,則五官百骸之靈性,何能踐形。故師者,又是一重性命父母?!盵17]53父母生養(yǎng)人,師傅教育成人,師是又一重父母,故“師生相親相愛,甚如父子之感情”[15]1。所以,一個人既要孝順父母,又要尊敬師長,這是人之為人的基本要求。那么,又為什么把師弟一倫稱為“大倫”呢?段正元說:“蓋師弟關(guān)系,乃統(tǒng)攝夫婦、父子、昆弟、君臣、朋友、五倫而陶鑄之,正五倫所賴以明者,是故謂之大倫,不徒第于五倫之次耳。舜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而《禮運》亦云:‘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撕我员仨殠熃??凡自有生以后,氣稟不齊,本性多為所拘蔽。所謂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若使逸居無教,任情欲之遷流,勢必至窮欲滅理,知誘物化,日近于禽獸之一途,則一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君仁、臣忠、友信之道無由明,其實踐且邈不可得,人類社會將渾成一黑暗世界矣,有不焉澌滅者幾希。此先覺覺后覺,先知覺后知,群類教化之所由興,師弟大倫,所以至尊至貴也?!盵16]33認為師弟一倫統(tǒng)攝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倫而使人明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之道,培育人們的倫理意識,造就道德人才。五倫怎么能夠落實,有賴于通過師弟一倫的教育。人生后天,性格、氣質(zhì)各異,本真之性多為后天熏染,如果沒有師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君仁、臣忠、友信之道就不能倡明,更不用說實行實踐了。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他強調(diào)師弟大倫的至尊至貴。
他還回顧師弟大倫的發(fā)展演變,在上古圣王那里君相師儒是合一的,堯與舜是君臣關(guān)系,也是師弟關(guān)系。周公以后,道不在君相而在師儒,而儒自孟子以后大道失傳,師弟一倫,就若有若無。而秦漢以降,雖然儒家也有所謂師弟,但他們之間所相與切磋琢磨的大都是訓(xùn)詁、辭章、義理這些學(xué)術(shù)方面的問題,實為大道之末。等而下之,自科舉制度興起以后,圣賢文章成了干祿之具,學(xué)問問學(xué)走上名利之途,甚至爭名奪利,不一而足。所以,國家離亂,人道黑暗,蓋有由也。然而,孔子為萬世師表,亙古常昭,師弟大倫,貞義猶存,只是待其人而行。今天,人類社會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下環(huán)球,融合一體的時代,“已啟天下為公之緒,而選賢與能,共和創(chuàng)制,復(fù)兆大道之行之端。既是天不愛道,必且篤生弘道之師。師弟大倫,應(yīng)昌明于今后之世紀矣?!盵16]34他認為《中庸》上說的“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同軌”即天下一家,“同文”即萬教歸于一道,而“同倫”就是天下人人同陶鑄于師弟大倫的預(yù)言。所以,對師弟之倫在走向世界大同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滿懷信心。
六、立師道的意義與目標
為什么要有師?要立師道?從個人來講,師是教人做人、成人的。段正元說:“人自有生之初,所稟氣質(zhì),有厚薄清濁之分。有生以后,習(xí)俗變化,有善惡是非之殊。全其本來,則為圣賢。否則六根用事,六塵相接,致先天之性流而為情,情流為欲,欲生妄,妄而貪、而嗔、而癡。有此貪、嗔、癡,則心之所好,身之所為者,皆欲妄中事也。敗度縱禮,戕賊性命,雖欲全本來之面目,焉可得乎!所以根雖同一本而來,而其自成之枝干,則難免無靈芝楚茨之相形見絀也。天地于此,不能無憾焉。是故天佑下民,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教化世間,以正萬民之性命,齊人類之不齊。惡人遇之,得為好人;好人遇之,得為善人。善人從之,上為君子;君子師之,成圣成賢。一鄉(xiāng)師之,一鄉(xiāng)興讓;一國師之,一國興仁;天下師之,天下大同。師道豈不大哉!道豈不重哉!”[9]55這是說,人之初生個性氣質(zhì)本就有差別,出生以后又受各種習(xí)染,如果沒有師教,就必然流于情欲恣肆,破壞禮法,所以像《尚書》所說的,天佑下民,作之師,教化世間,以正萬民之性命,使人們避惡向善,“個人無師,則不知性命之理,及其與天地人三才之關(guān),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故敢于妄作妄為。世界無師,則無人闡明大道,物我同體之實不見,無以啟群倫進化之路。”[10]36人們?nèi)绻麤]有師教,就不明白人生大道:你從哪里來的?到哪里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人生的目標在哪里?“真師道立,身不修而自修,身安得長生;家不齊自齊,家和萬事興;國不治自治,國治天下平。而大學(xué)之修、齊、治、平,全憑立師道也。真貞師也者,大莫載,小莫破,大道天地人物,使無紛繁,同為一氣者,必要立師道,方能一貫也?!盵3]44“師道乃天地第一大柱石,師道立,從此天地有定位,鬼神有依賴,國家有主張,人民有秩序?!盵8]59只有立師道,才能真正落實《大學(xué)》上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xué)》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以是皆以修身為本”,而立師道才是根本的根本。
從人類社會來講,師是為人類社會立法——確立基本價值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的。段正元在講立法時說“立法融合各種事理,折衷至當(dāng),而定一人類共同適用之大原則”[11]21,這里的立法不是指狹義的法律方面的立法,而是指為人類社會確立一些普遍適用的價值原則。他把師道尊嚴作為為世立法的重要內(nèi)容,把尊師重道提高到世界治亂的高度。他說:“世界之治亂,社會之安危,自外觀言之,關(guān)乎政府設(shè)施之法律;自源頭言之,實關(guān)乎時代流行之哲理學(xué)說。故我中華古大圣人,特別尊師重道………蓋師道立而尊嚴自顯,能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所有一切學(xué)說,胥折衷于師道,歸宗于師道,裁成而融化之,人類自無吾損人利己之思想,社會自無危險擾亂之現(xiàn)象。世界齊同向上進化,國際之間,豈復(fù)有戰(zhàn)爭之事?故提倡師道尊嚴,為世界和平之根本?!盵11]21-22這就是說,師為人格之模范,思想學(xué)說之歸宿,社會價值的源泉,故尊師重道乃人類社會的必然,世界和平的根本。
段正元的理想追求是實現(xiàn)世界大同,所以他反復(fù)強調(diào)要實現(xiàn)世界大同,必先立師道:“大道之行,必先立師道?!盵10]36有師,則“一鄉(xiāng)師之,一鄉(xiāng)興讓;一國師之,一國興仁;天下師之,天下大同。師道豈不大哉!道豈不重哉!”[9]55“世界要成大同,必先立師道。因師道立而善人多?,F(xiàn)世界之所以黑暗,由師道未立。”[18]25“欲世界大同,要先立師道。世界之治亂,表面關(guān)于國家之政治法律,里面實關(guān)于師儒之學(xué)說。”[13]56國家的法律制度是世界治亂興衰的外因,師道則為世界治亂興衰之內(nèi)因。因此,他認為尊師重道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當(dāng)今世界面臨的各種疑難問題,促進人類走向世界大同:“各國學(xué)者所見,以為最難解決之世界國家社會個人一切疑難問題,乃于尊師重道之教育制度下,解決得極容易、極完滿。各國學(xué)者生平深思苦慮百求不得之世界永久和平,人類真正幸福,乃于尊師重道之教育制度下得之,自然心悅誠服來歸恐后。世界學(xué)說,胥宗一師,世界政治,自不難漸趨一致,由車同軌進而為書同文,更進而為行同倫,循至萬事一禮,萬教一心,即不言大同極樂,自然大同極樂。”[13]58“當(dāng)今之世,師道已久不立……故情欲之錮蔽日深,權(quán)利之爭奪愈甚,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以其數(shù)則亂極思治,師道當(dāng)立矣?!盵9]4-5正因為如此,他“今特別提倡師道,朝日以師為道,以道為師,是為萬世大同模范,天下太平立大法?!盵8]55故他在傳統(tǒng)三綱五倫八德基礎(chǔ)上強調(diào)“一、三綱之上立師弟大綱,二、五倫之上立師弟大倫,三、八德之上立師弟大德?!盵18]29這就把立師道提高到了立天下大本的地位。
結(jié)語
隨著西化的日深,國人為外物牽引,欲望的膨脹,權(quán)利的爭奪,已使一些人人性泯滅,人心大壞,道德淪喪,幾乎不可收拾。亂極思治,師道當(dāng)立,師弟一倫亟待調(diào)整、規(guī)范。今天我們重提尊師重道的意義,就是要接續(xù)和弘揚中國文化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首先是明師道,重師德,老師自己先要模人之模,范人之范。其次,通過努力在學(xué)生中和社會上形成尊師重道的氛圍,使人人向道,希賢希圣,重現(xiàn)禮儀之邦。
參考文獻
[1] 段正元. 天下歸仁[C]//師道全書:卷35.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2] 段正元.名實相符[C]//師道全書:卷25.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3] 段正元.師生永生錄 [C]//師道全書:卷30.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4] 段正元.人道貞義[C]//師道全書:卷51.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5] 段正元.人道本元[C]//師道全書:卷52.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6] 段正元.大成禮拜雜志[C]//師道全書:卷2.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7] 段正元.道開先行[C]//師道全書:卷24.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8] 段正元.勤儉自強不息經(jīng)[C]//師道全書:卷54.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9] 段正元.道德學(xué)志·道德大綱[C]//師道全書:卷5.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10]段正元.永久和平?孝弟為平治天下之本[M].北平道德學(xué)社編印,1930.
[11]段正元.七三壽辰法語[C]//師道全書:卷48.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12]段正元.戊寅法語[C]//師道全書:卷55.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13]段正元.道德和平[C]//師道全書:卷11.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14]段正元.道語常經(jīng)[C]//師道全書:卷33.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15]段正元.師道職權(quán)[C]//師道全書:卷14.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16]段正元.道德學(xué)志·恒德[C]//師道全書:卷6.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17]段正元.大成禮拜雜志[C]//師道全書:卷2.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18] 段正元.談心貞元[C]//師道全書:卷31,道德學(xué)會總會印,1944.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ao
——zhengyuan-duan Discussion about teacher
Han Xing
(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ao is One of the fin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root of education is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ao. zhengyuan-duan Demonstrated identity and universality of Tao and teachers, tolded us that teacher is the mandate of heaven, and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e avenue. As a teacher is not easy, He must communicated Heaven, Earth and Man. the teacher’s Tao is ancient origins, but After the Qin-Han Dynasties if broken if continued. Moderation is the essence of the teacher’s Tao.The Core of establish the teacher’s Tao is Establishment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establish of the teacher’s Tao is teacher Someone conducted oneself to individual,and Establish the basic values ??and ethics principles to society. For universal brotherhood,F(xiàn)irst Must establish of the teacher’s Tao. Today revisit respect for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ao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zhengyuan-duan;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ao; Moderation; 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stablish the teacher’s Tao
《宜賓學(xué)院學(xué)報》2014年第10期,P15-21, 1.2萬字.
責(zé)任編輯:葛燦燦
【上一篇】【儒家郵報】第243期
【下一篇】【韓星】段正元的太上元仁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