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韓星】禮教的社會功用與現(xiàn)代復興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5-12-28 23:24:03
        標簽: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歷一九六〇年生,陜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書》。

         

         

        禮教的社會功用與現(xiàn)代復興

        作者:韓星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P1-7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一月十八日戊寅

                   耶穌2015年12月28日


         

        摘要:禮教曾被嚴重誤解。本文對禮教進行正本清源,認為禮教是文明進化,具有圓滿人生、陶養(yǎng)性情、治國理民、維系道德倫理等社會功用。禮教中的“樂教”通過樂陶冶、教化人民。近代從政治視角批判禮教,全盤否定,應該看到禮教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和正面價值。今天需要重新認識禮教,呼喚禮教回歸,重塑道德倫理,共創(chuàng)和諧社會。

         

        關鍵詞:禮教;社會功用;現(xiàn)代復興

         

        何謂禮教?《現(xiàn)代漢語詞典》說禮教是指“舊傳統(tǒng)中束縛人的思想行動的禮節(jié)和道德?!盵1]772《古代漢語詞典》說禮教指“關于禮制的教化”[2]958,并舉例《列子·楊朱》“衛(wèi)之君子多以禮教自持”和《禮記·經(jīng)解》“恭謹莊敬,禮教也”為例來說明。其實古代“禮”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禮”指禮儀,所以狹義的“禮教”指禮儀教化,與“樂教”并提。廣義的“禮”指禮樂”,所以廣義的“禮教”指禮樂的教育、教化。本文即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禮教概念的。與禮教相近的是“名教”?!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說名教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和儒家的教訓為準則的道德觀念,曾在思想上起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作用?!盵1]886《古代漢語詞典》說名教是“以等級名分為核心的封建禮教。”[2]1072可見,禮教和名教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同義詞,但禮教主要是指禮制和教化,而名教則是以正名分為中主心的禮教,具有很強的政治性。

         

        禮教之文明進化

         

        中國禮教傳統(tǒng)源遠流長,起于古代圣人使人自別于禽獸,也即自覺與動物界區(qū)分開來,走上文明之路。禮樂是重要的教化基本方式之一。人能好禮、行禮,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基本標志。禮教的根本精神是“敬”,孔子以是否有“敬”為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墩撜Z·為政》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一個人如果沒有恭敬之心,贍養(yǎng)父母與飼養(yǎng)狗馬之類有什么區(qū)別呢?《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比酥詾槿?,就在于吃飽飯、穿暖衣、有了空閑時間還要有教化,不然就會墮入動物界。《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比酥猿蔀槿?,并不只是因為他們有兩只腳而身上沒毛,而是因為他們能夠自覺地把自己與動物區(qū)別開來。那禽獸有父有子,但沒有父子之間的親情;有雌有雄,但沒有男女之間的分別。而之所以為人之道,就在于能夠把自己與動物區(qū)別開來。因區(qū)別就形成了名分,因名分而有禮教?!抖Y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编嵭ⅲ骸熬?,猶共也。鹿牝曰麀?!碧艜r代,人與禽獸為伍,像禽獸一樣不知父子夫婦之倫,故有父子共牝之事,即兩代的亂倫行為。為了讓人們懂得“自別于禽獸”,就有圣人起來“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為禮以教人”就是圣人制定了禮來教化人,要讓百姓懂禮、行禮、守禮,這樣就會使人自覺地區(qū)別于禽獸,從野蠻走向文明。明末清初之際王夫之也說:“夫禮之為教,至矣大矣,天地之所自位也,鬼神之所自綏也,仁義之以為體,孝弟之以為用者也;五倫之所經(jīng)緯,人禽之所分辨,治亂之所司,賢不肖之所裁者也?!盵3]禮教的功能非常大,天地賴以定位,鬼神賴以安撫,仁義以之為體,孝悌以之用;能夠經(jīng)緯五倫,分辨人禽,主宰治亂,裁定賢與不肖。

         

        禮教之圓滿人生

         

        從個體來看,通曉禮樂,以禮踐行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根本,孔子:“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論語·秦伯》載子曰:“立于禮,成于樂?!倍Y可以使人立足于社會人生,樂可以成就人圓滿的道德品質。這就是孔子講的為學與修身的次第?!抖Y記·禮運》亦云:“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一個人如果不守禮而胡作非為,其破壞力就像老鼠一樣,還不趕快去死?說明禮是關乎人的生命價值存在的基本依據(jù)。

         

        君子好禮、學禮并非僅僅自立。從社會來看,孔子云:“上好禮,則民易使”(《論語?憲問》),作為“在上者”君子好禮,小人自然受其影響,依禮而行。在這個意義上,君子好禮、行禮,就不單單是個人之“修身”,也是“治國平天下”的重要途徑,“君子敬而勿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論語?顏淵》)。有修養(yǎng)的君子如果能夠敬慎而沒有失誤,對待別人謙恭而有禮,那么四海之內(nèi)的陌生人也都會像親兄弟一樣了。

         

        禮樂教化通過各種各樣的禮儀活動傳播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實現(xiàn)對人的教化?!抖Y記·內(nèi)則》把一個人的生命劃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通過不同的禮儀讓人們明白自己的人生責任和義務。如冠禮,古代“二十而冠,始學禮”,二十歲,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抖Y記·冠義》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故冠而后服備。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冠禮”就是成年禮。通過“冠禮”將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yōu)檎娇缛肷鐣某赡耆?。成年?你再不是一個孩子,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像個成年人,要正確處理君臣、父子、長幼的關系,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人生禮儀當中更被重視的是婚禮?!岸Y本于昏”。古時于黃昏舉行,取其陰陽交替有漸之義,故稱。在陰陽五行、神道設教的觀念里,女子屬陰,黃昏是“陽往而陰來”,婚禮的一切都合著迎陰氣入家的含義。在《禮記·昏義》篇對中國古代的昏禮的形式及意義有著較為詳細的描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古代昏禮有六: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幾個環(huán)節(jié),前面五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到祖廟去祭祀占問的,貫徹著神道設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對于婚姻、家庭的穩(wěn)定、孝敬父母等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總之,禮教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在禮儀形式中懂得做人的道理,更好地完成人生的責任和義務,塑造高尚的人格,完成健全的人生。

         

        禮教之陶養(yǎng)性情

         

        人具有動物性,人也有情欲,而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不像動物一樣放縱自己的情欲,而是通過道德禮義節(jié)制自己的情欲。禮樂的制作,乃是置根于人內(nèi)在的性情,并不是像近代以來人們誤解的是壓抑人性人情。儒家認為,禮樂有“稱情立文”的功能。《荀子·禮論》云:“三年之喪,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齊衰、苴杖、居廬、食粥、席薪、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喪禮一方面要讓人們的哀痛之情得以宣泄,另一方面又要通過禮儀使情感的宣泄不至于太過度?!抖Y記·禮運》認為,圣人的職責就是通過禮儀引導人們調(diào)節(jié)情感,所以它說:“故圣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冶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薄抖Y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jié),而弗可損益也?!编嵭ⅲ骸胺Q情而立文,稱人之情輕重,而制其禮也?!闭f明制定喪禮的規(guī)定是按照生者與死者的感情深淺來確立的,而感情的深淺是由彼此關系的親疏決定的?!抖Y記·禮運》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禮樂之義,要在其“因人之情而為之節(jié)文”(《禮記·坊記》),故能作為與人倫日用密合無間的生活樣式而化民于無跡。《史記·禮書》:“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是說禮儀是按照人情人性制作的?!度莆摹ぞ砭攀摺芬舱f:“夫禮緣人情而立制,因時事而為范。”“禮教”的關鍵在于以禮節(jié)制、以樂調(diào)和人的情感,不使人因為過分情欲放縱而墮入動物界,在就是《毛詩大序》所說的“發(fā)乎情,止乎禮義”,《中庸》所說的“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梁漱溟說: “在孔子便不是以干燥之教訓給人的;他根本導人以一種生活,而借禮樂去條理情意?!盵4] “大興禮樂教化,從人的性情根本處入手,陶養(yǎng)涵育一片天機活潑而和樂恬謚的心理?!盵5]

         

        欲者,欲望,嗜欲,與情有密切關系。《荀子·正名》說:“欲者,情之應也?!痹趺磳Υ??荀子在《樂論》中明確地說:“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報口腹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古代圣王為什么要制作禮樂,先王制禮作樂,目的不是為了盡量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禮樂來教導民眾,使好惡只情得到節(jié)制,從而回歸到人生的正途上來。荀子更重視禮義的作用。他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禮論》)。由此可知,荀子認為人們制禮義的目的之一就是控制人欲,以調(diào)整人欲與物質之間的矛盾,以此避免社會的混亂。另外,禮義也是衡量人們是否縱欲的重要標準。荀子說:“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荀子·性惡》)。因此區(qū)別君子、小人的標志之一為是否縱欲,而衡量縱欲與否又以禮義為準繩。所以禮義不但是節(jié)制人欲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衡量人們是否縱欲的標準。

         

        禮教之治國理民

         

        從春秋時期人們?nèi)藢ΧY的治國安邦的重要性及作用就有普遍的認識?!蹲髠鳌ふ压?年記載的晉國女叔齊說,禮是“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痹谒磥恚Y是國家的政治生命所系,其根本的在于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使政令暢達,社會安定,民眾歸服。類似的認識在當時極為普遍,如晉國的叔向說:“禮,政之輿也;政,身之守也。怠禮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亂也?!?《左傳·襄公》21年)。“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恤民不倦,……三者禮之大節(jié)也,有禮無敗?!?《左傳·襄公》26年) 鄭國的子皮說:“禮,國之干也?!?《左傳·襄公》30年) “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保ā蹲髠鳌ざü?5年)晏嬰有一段話對禮的治國作用作了精辟的闡釋,他說:“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左傳·昭公》26年)。他認為禮不僅能夠調(diào)理人際關系,還能夠治理國家的動亂,維系政權的穩(wěn)固。當齊景公問有何良策可以挽救姜齊政權的傾危時,晏嬰回答說:“唯禮可以為之”。并認為,只要施行了禮,就會“民不遷,農(nóng)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諂,大夫不收公利” (《左傳·昭公》26年)。這一席話,說得景公連稱“善哉”,并說:“吾今而后知禮之可以為國也”。顯然,齊景公一改過去對禮的輕慢態(tài)度,認識到了禮作為治國安民的重要意義。

         

        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傳統(tǒng),主張對所有人“齊之以禮”(《論語·為政》),即以禮作為社會公共生活的準則約束人們,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以維護社會的秩序和正義。《孔子家語·賢君》載魯哀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說:“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笨鬃诱J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除來了省力役,薄賦斂外,還主張通過禮教,使老百姓遠離犯罪,這說明了禮教在當時的政治法律功能。“是故夫禮,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禮記·禮運》)禮至高無上,人一定要有禮,人無禮不如去死,禮表現(xiàn)在喪、祭、射、御、冠、婚、朝、聘等禮儀上,國家因為禮而可以大治?!抖Y記·曲禮》所說:“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jié)退讓以明禮?!倍Y是決定親疏、判斷嫌疑、分別異同、明辨是非的,是道德的標準、教化的手段、是非的準則,是政治關系和人倫關系的名分定位體系,是人神溝通的宗教性體系,具有威嚴的法律體系,故而可以對社會各方面發(fā)揮整合作用,發(fā)揮治國理民的功能。對此,孟德斯鳩認識到:中國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風俗、禮儀都混在一起。所有這些東西都是道德。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品德。這四者的箴規(guī),就是所謂禮教。中國的統(tǒng)治者就是因為嚴格遵守這種禮教而獲得了成功。中國人把整個青年時代用在學習這種禮教上,并把一生都用在實踐這種禮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傳,生活上的一切細微的行動都包羅在這些禮教之內(nèi),所以當人們找到使它們獲得嚴格遵守的方法的時候,中國便治理得很好了?!盵6]

         

        禮教之維系道德倫理

         

        春秋時期人們還把禮作為修身做人的基本規(guī)范和要求,禮被逐漸強化了倫理道德涵義,常以禮釋“孝”、“讓”、“忠”、“信”、“恕”等。如“孝,禮之始也。”(《左傳·文公》2年)“忠信,禮之器也。卑讓,禮之宗也?!?《左傳·昭公》2年)“禮,所以觀忠、信、仁、義也”“先后大小,順也。躋圣賢,明也。明、順,禮也。”(《國語·周語上》)?!靶乓允囟Y”(《左傳·成公》15年)?!白?,禮之主也。……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農(nóng)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遠,由不爭也,謂之懿德?!?《左傳·襄公》13年)“恕而行之,德之則也,禮之經(jīng)也?!?《左傳·隱公》11年。這樣一來,禮教使中國人在思想道德上對自己有了約束,有了底線。禮教對社會成員的道德教育融于生活之中,通過禮儀、禮節(jié)、儀式進行教化,使之成為一種日常的行為習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促進道德的形成?!犊鬃蛹艺Z·五刑解》引孔子說:“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能教仁愛,則服喪思慕,祭祀不解人子饋養(yǎng)之道。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钢Y者,所以明義也。義必明則民不犯,故雖有弒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斗變者生于相陵,相陵者生于長幼無序而遺敬讓。鄉(xiāng)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而崇敬讓也。長幼必序,民懷敬讓,故雖有斗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淫亂者生于男女無別,男女無別則夫婦失義?;槎Y聘享者,所以別男女、明夫婦之義也。男女既別,夫婦既明,故雖有淫亂之獄,而無陷刑之民。”通過不同的禮儀形式,可以教化人們懂得仁愛、孝敬、道義、敬讓,處理好各種人倫關系。

         

        《禮記·經(jīng)解》在說明禮的作用時指出:“故以奉家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xiāng)里,則長幼有序。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xiāng)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蓖ㄟ^朝覲、聘問、喪祭、鄉(xiāng)飲酒等一整套禮儀儀式來養(yǎng)成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倫理關系。

         

        《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倍Y在應用的時候以實現(xiàn)和諧為最高境界,古代圣王治國平天下之道就集中地體現(xiàn)在在這方面。但不能事無大小都用禮而不用樂來實現(xiàn)“和”,需要禮與樂相互配合。因為禮是通過區(qū)分親疏遠近,尊卑貴賤,其基本功能是講究名分,節(jié)制各等級身份及其行為,使行為符合禮的規(guī)定,所以本質是“分”;樂是源于天地萬物的自然和諧,統(tǒng)一人們的心理感情,使之和順。禮樂的作用不同,禮主要是控制、規(guī)范、歸化人們的行為,樂主要是渲泄、疏導、調(diào)整人們的情感。當然,如果一味地為和而和,一團和氣,不以禮來進行約束,也是不行的。所以,這里的“和”就是“和而不同”的“和”,而不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同和,不是毫無原則的茍合。

         

        清代學者凌廷堪說過:“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賢之所以教民者,一禮字而已”“夫其所謂教者,禮也,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保柰⒖?《復禮》,《校禮堂文集》卷四)是說上古圣王治理民眾以及后世圣賢教育民眾的方法,都可以歸納為一個“禮”字,而禮教的基本內(nèi)容就是人倫道德。所以,圣賢教民,是要讓百姓懂禮、守禮,造就一個彬彬有禮的禮儀之邦。

         

        樂教之特殊功能

         

        與“禮教”密切聯(lián)系的是“樂教”?!皹方獭敝赣脴愤M行陶冶、教化人民。《禮記·樂記》云:“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比诵脑袑犯械男枨?在此基礎上立教就能夠感人至深,進而移風易俗,這便是“先王立樂之方”的出發(fā)點?!抖Y記·經(jīng)解》:“廣博易良,樂教也”。音樂對人們的教化又不同于政治倫理,它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它通過音樂的藝術美感,把和人們的欲望相關的好惡等情感導向禮義,達到善民心、移風俗的目的。中國傳統(tǒng)常以“禮樂”并稱,為“禮樂文化”?!岸Y”是人生行為的外在規(guī)范,“樂”則是人類心靈情感的內(nèi)在和樂?!稑酚洝分^:“樂由中出,禮自外作?!薄皹芬舱?,動于內(nèi)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睔v史上“樂”比“禮”出現(xiàn)得更早,在古代可以分為“樂”(yuè)和“樂”(lè)兩個讀音,也有互相聯(lián)系的兩個意思?!皹贰保▂uè)是指儒家的“樂教”。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對詩歌、音樂等藝術活動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有時按照達到非常入迷乃至廢寢忘食的程度:“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保ā墩撜Z·述而》)他精通樂理,對音樂也有很高的造詣:“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論語·述而》)因此,他很重視詩教和樂教,認為一個人的學習,應該“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墩撜Z·泰伯》)即以音樂為其學習的最后完成,把樂教作為育人的終極教育。他還贊頌《韶》樂“盡善盡美”,并以此為“樂教”的最高境界?!皹方獭辈粌H僅是今天的音樂教育,而是與禮儀配合承擔著更多的人文教化責任。 “樂教”進一步深化是“樂”(lè),是快樂的樂,是達到了發(fā)自心中之樂的“樂道”境界??鬃犹岢叭收咧畼贰?,認為道德上的充實,人生境界的提升,才是真正的快樂?!墩撜Z·雍也》載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顏淵樂道,雖簞食在陋巷,不改其所樂?!闭f明顏淵所樂在道??鬃釉凇断冗M》一篇里,描寫了孔子對子路的為政志向嗤之以鼻,對冉求和公西赤的修禮愿望也不置可否,惟獨對曾皙“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表示欣賞和贊同,這表明他是在追求一種“樂道”的精神境界。

         

        禮教之現(xiàn)代復興

         

        秦漢以后儒家倡導的“禮教”被統(tǒng)治者納入政治體制之中,一方面起到了治國理民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到了明清以后在專制政治中起到過巨大的作用,它制定了宗教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乃自私人生活的一切規(guī)范。

         

        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歷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千古奇變,禮教成為當時新派人物激烈批判的對象。1919年11月,吳虞在《新青年》6卷6號發(fā)表《吃人與禮教》一文,把“吃人”與“禮教”這兩個看來對立的概念醒目地提取出來,并列在一起。又舉出歷史上種種吃人的實例,之后都歸結到禮教的殘酷本質上來。結尾大聲呼吁道:“孔二先生的禮教講到極點,就非殺人吃人不成功,真是殘酷極了——到了如今,我們應該覺悟!我們不是為君主而生的!不是為圣賢而生的!也不是為綱常禮教而生的!甚么‘文節(jié)公’呀,‘忠烈公’呀,都是那些吃人的人設的圈套,來誆騙我們的!我們?nèi)缃裨撁靼琢耍〕匀说木褪侵v禮教的!講禮教的就是吃人的呀!”這就把吃人和禮教兩者直接畫了等號。

         

        在此后至今的近百年當中,“禮教”不斷被妖魔化,變成了上自黨政干部、知識分子,下至工農(nóng)商兵,眾所周知的貶義詞?!拔母铩睍r禮教更是被砸得粉碎,連禮教中有價值的“禮儀”、“禮節(jié)”、“禮貌”也被否定得一干二凈,而把“打、砸、搶”作為一個革命戰(zhàn)士的革命行為,“文革”之后卻要從“您好、對不起、謝謝”這些基本的禮貌語言抓起,今天中國人普遍的缺乏基本的文明禮貌,已經(jīng)在國內(nèi)外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筆者覺得現(xiàn)在更需要的是辨證地認識傳統(tǒng)的禮教思想,不能再繼續(xù)從政治的視角看問題,全盤否定,要看到禮教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和正面價值。正如有學者指出:中國傳統(tǒng)上有人文禮教與封建禮教。封建禮教,乃是封建制度、封建意識在禮教中的反映,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特殊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理所應當?shù)嘏蟹饨ǘY教,但決不能因此而禍及人文禮教。人文禮教反映的是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共性,反映的是人的共性,反映的是中華民族的共性,因而,我們應倡導人文禮教。人文禮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應加以繼承;而封建禮教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應加以批判。我們有必要對中國古代的禮教做出這樣的區(qū)別,才能將繼承精華、批判糟粕的口號落到實處,而不至于犯全面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錯誤。[7]這種區(qū)分是否合適還可以討論,但擺脫簡單的一邊倒的否定,試圖實事求是地看待禮教,值得肯定。因此,我們要把儒家禮教思想與歷代統(tǒng)治者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的制度化禮教區(qū)分開來。封建禮教是從儒家禮學思想中脫胎而來,但又和儒家禮教思想有區(qū)別。早期的儒家思想有豐富的禮教思想,更強調(diào)禮教內(nèi)在精神價值——仁。封建禮教是秦漢以后統(tǒng)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實行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是儒家思想在落實到政治實踐過程中一種變異形式。而且,退一步講,即使是封建禮教,也不是一無是處。

         

        今天,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時刻,也需要重新認識禮教,呼喚禮儀教化。對此,網(wǎng)上有一個《禮教周刊》創(chuàng)刊詞說得好:“在禮教僵化、禁錮自由之時代,魯迅先生高呼打倒‘吃人’之禮教;在禮崩樂壞、金錢至上之今日,吾等呼喚禮教回歸,重塑道德,共創(chuàng)和諧社會。”[8]

         

        今天如何復興禮教?我以為應該:

         

        第一,加強禮學研究,擺脫近代以來對禮教的偏見和誤解、誤讀,正確認識禮樂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通過禮學研究,對禮教、名教與儒學的關系有清楚的認識。儒學和禮教、名教的關系是學術思想和社會存在的差別。禮教作為社會存在,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禮教還僅僅是社會存在中的基礎,名教則是社會存在的上層建筑。儒學在傳統(tǒng)社會被名教和禮教用作意識形態(tài)和立法基礎,幾乎成了名教和禮教的靈魂,三者相互依存。然而, 歷史上儒學正常的發(fā)展遭到了異化。名教和禮教并不按照儒學的原則展開,二者之間有緊張的矛盾。20世紀的文化批判和革命,徹底掃蕩了禮教和名教、儒學。在這場批判中,儒學承擔了名教的很多罪責。[9]因此,今天在儒學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重大進展,碩果累累的情況下,學界應該對禮教正本清源,對名教辯證分析,對民間的禮樂復興給予支持和指導,同時推動國家在適當?shù)臅r候和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重建禮樂體系。

         

        第二,對學生從灑掃應對做起,教育其基本的禮儀禮貌。中國傳統(tǒng)禮教是生活小事上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無論官學、私塾還是書院都有制訂學規(guī)、學則、須知,規(guī)范學生日常言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習慣成自然,進而形成高尚的品德。這種生活化、日常化的禮教,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成為全方位的滲透式的道德教育,無處不在,潛移默化,達到養(yǎng)成人格的目的。中國最早的學規(guī)《弟子職》,就講弟子事師、受業(yè)、饌饋、灑掃、執(zhí)燭坐作、進退之禮,類近今之“學生守則”,非常細化,可操作性非常強。后來演化為《弟子規(guī)》,當今民間推廣《弟子規(guī)》已經(jīng)形成熱潮,對青少年文明禮貌的提升發(fā)揮了顯著的作用。

         

        第三,對成人從百姓日用補課,行禮樂教化,移風易俗。通過學校教育,社會教化,化民成俗,改變社會風氣,培育善風良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禮記·學記》)“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無化,無以格頑;有化而無教,無以格愚。圣人在上,以《詩》、《書》教民,以禮樂化民;圣人在下,以無體之禮、無聲之樂化民?!盵10] “教”和“化”兼重,“教”是前提,是條件;“化”是為了形成風俗,讓民跟著為善。

         

        第四,通過禮教中的祭祀禮儀培養(yǎng)人們的敬畏之心??鬃又鲝埍仨汄\地祭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保ā墩撜Z·八佾》)這里強調(diào)的是對祭祀對象的尊崇以及自身的崇敬之心,至于被祭祀之鬼神是否存在倒是次要的。祭祀不只是一套禮儀形式,而是致誠敬于鬼神以通死生之界限,使幽明不隔,古今同在。儒家對于鬼神問題采取存而不論、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但鬼神之情,則感而遂通;誠則相感,思則相通。臨祭之時,致誠敬以感格神靈,則神靈下降,宛如活現(xiàn)于我之前。通過祭祀禮儀教人要有所敬畏,有所敬畏則不敢胡作非為。我們中國大陸長期以來無神論的影響,很多人沒有了敬畏之心,也就沒有了道德底線,所以通過禮教培養(yǎng)敬畏之心是挽救國人道德淪喪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增補本:772.

         

        [2]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古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958.

         

        [3]王夫之.讀通鑒論[M].第17卷. 北京:中華書局,2008:486.

         

        [4]梁漱溟.東西人的教育之不同[C]//馬秋帆.梁漱溟教育論著選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12.

         

        [5]梁漱溟.人心與人生[M]//梁漱溟全集:第3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596.

         

        [6]中國印象——世界名人論中國文化:上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2.

         

        [7]陳杰思.人文禮教與封建禮教[M]//儒學與當代文明:卷三.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010-1011.

         

        [8]禮教周刊:創(chuàng)刊詞[J].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656787.html.

         

        [9]崔鎖江.儒學不同于禮教論[EB/OL].中國孔子網(wǎng)http://www.chinakongzi.org/whcy/cyll/200705/t20070519_2161185.htm.

         

        [10] 魏源.默觚下·治篇[C]//魏源.默觚:魏源集.趙麗霞,選注.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80.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