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蕭培】曾國藩籍貫考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6-03-09 21:22:53
        標簽:
        蕭培

        作者簡介:蕭培,湖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湖南船山學社理事,船山文化研究會顧問,衡陽市湖湘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南華大學衡湘文化研究所、衡陽市湖湘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衡陽與湖湘文化》雜志特聘編輯,《湖湘文化名人衡陽叢書》學術顧問。著有《王船山傳》(與周詩永合著)、《血薦山河——紀念抗日名將方先覺100周年誕辰》、《浴血孤城——四十七天衡陽保衛(wèi)戰(zhàn)》、《船山學學者何貽焜》等傳世。


        曾國藩籍貫考 

        原標題:曾國藩竟然是衡陽人?

        作者:蕭培

        來源:《衡陽日報》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初一日丙申

                   耶穌2016年3月9日

         

         

        眾所周知:曾國藩是湘鄉(xiāng)(今雙峰)人,而曾國藩自己卻在日記中多次說:“我是衡陽廟山人”。這反映廟山肯定是曾國藩的祖籍了。為了考察曾國藩祖輩的遷徙,幾年來,我先后走訪衡陽縣唐福、廟山、大花堰、衡山縣白果、雙峰縣荷葉,并到湖南圖書館查看《大界曾氏五修族譜》及《唐福曾氏八修族譜》等,終于理清了其祖輩的遷居經(jīng)歷。

         

          

         

        曾姓源流與武城郡望

         

        溯源曾姓,出自姒姓夏禹之后。原來禹的母親吞吃薏苡,受孕生禹。薏苡就成為夏禹族的圖騰,姒就成為禹的姓氏。夏少康中興之后,封次子曲烈于甑(今山東郯城縣、蒼山縣),曲烈以鄫為姓。曲烈53傳至時泰,鄫國被邾人、莒人所滅。其世子巫逃到魯國,改“鄫”為“曾”,以曾為氏。巫被尊為曾氏第一世祖。巫五傳到曾參,成為曾氏一派祖。曾參(前505—前435),字子輿,俗稱曾子,孔子名徒,盡傳孔子孝道,為儒家“宗圣”。曾參世居魯國武城(今山東費縣西南),武城曾氏成為曾氏第一發(fā)祥地,武城成為曾氏第一郡望。

         

        曾氏旺族中心廬陵

         

        曾氏15派曾據(jù)(前43— ?),字恒仁,西漢元帝時加封關內侯。西漢末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曾據(jù)遵循宗圣“愛忠中君,驅邪匡正”的祖訓,認為王莽是大逆不孝,不愿為官。于是在始建國二年(10)十一月十一日,率全族2000余人徙江西廬陵。山東武城再無曾氏居住,廬陵則成為曾氏旺族中心,亦可稱為中國曾氏第二發(fā)祥地。

         

        湖湘曾氏與衡陽唐福派

         

        曾孟魯為武城曾氏第42派,出外謀生流浪到湖南茶陵州,將全家從江西睦陂遷茶陵西陽鄉(xiāng)。嚴格的說,曾孟魯是曾氏南遷湖湘始祖。曾孟學配荀氏,生子道亨。曾道亨,字止齋,配周氏,生子定澗、定洛。曾定洛,字東村,配胡氏,生子霸。曾霸是曾氏第45派,由茶陵遷南岳衡山方廣寺,于北宋乾德年間(963—968)再遷衡陽縣光政鄉(xiāng)唐福村,是衡陽唐福曾氏始祖,一般也將曾霸視為曾氏湖湘始祖。霸公勇力絕倫,兼有才識,宋代統(tǒng)治者認為他有造反嫌疑,派兵將其逮捕,并施以酷刑,且五牛分尸處死。但霸公力大無窮,不甘死亡,便運足氣力,手腳一縮,五牛倒退,繩索扎斷。宋兵見此法不行,便用亂刀殘忍將霸公殺害。霸公葬唐福戴家坪烏鴉形山,原有墓志碑記,今無存。霸公原配汪氏,生子曰:仕珍、仕禮、仕義、仕夔。繼配耿氏,生子名仕珪。霸公遇害時,仕禮、仕義、仕夔三兄弟外逃,下落不明,仕珍、仕珪、就近潛伏。

         

        曾仕珪,字玉堂,宋翰林院學士,配何氏,生子三,名思承、思泳、思禹。曾思承,配周氏,生子一,名良寬,衍衡陽唐福。曾氏第56派曾祖仔,字肇基,生于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八月十二日,歿于明英宗正統(tǒng)十三年(1448)正月二十日,壽年87歲,是衡陽唐福曾氏壽年最高者。明洪武年間編立里甲、戶名,曾祖仔列于光政三都八甲。

         

        現(xiàn)在唐福華僑小學即唐福曾氏祠堂舊址,校史成列室尚有曾祠照片。曾國藩沒有忘記曾氏遷衡潘福派的祖籍地唐福,為了唐福曾氏子孫的求學,于清同治九年(1869)委托九弟曾國荃在唐福創(chuàng)建一所學堂。經(jīng)過百年風雨兼程,學堂經(jīng)歷了潤德小學、唐福小學、唐福完小、唐福農高、唐福中學、唐福聯(lián)學的變遷。至2012年更名為“徐麥意唐福僑心完小”,簡稱唐福華僑小學。

         

          

         

        曾友近遷居廟山、大花堰

         

        曾祖仔配王氏,生子二:旼贊、旼質。曾旼贊配周氏,生子二:友遠、友近。曾友近,字公卿,武城曾氏第58派,配邱氏,生四子后,因“居址狹隘”,其子孫分居本都區(qū)廟山、大花堰、老木畔、栗山塘、花橋、黃姑沖等處。自此,武城曾氏遍居衡陽,遂成望族,俗稱衡陽唐福派,并向祁陽、邵陽、湘鄉(xiāng)等地遷徒。

         

        曾孟學是湘鄉(xiāng)大界房始祖

         

        曾友近四子為仲余、仲道、仲連、仲明,曾仲明配譚氏,生子四,大光、大漢、大貫、大忠。曾大光生子學貴,曾學貴生子四,孟茶、孟森、孟弟、孟學。曾孟學、字少林,明萬歷三十年(1602)九月二十六日,生于衡陽大花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十六日歿于湘鄉(xiāng)荷塘二十四都大界白楊坪。曾孟學為武城曾氏62派,配衡山屈氏,生子七,宏佑、宏奉、宏麟、宏臣、宏鵬、宏欽、宏茂。清順治十七年(1660),曾孟學率全家由衡陽大花堰遷衡山白果。一到白果,則安居不久,其妻屈氏去世。他帶七個兒子過日,總覺不興旺、不發(fā)家。清康熙十年(1671),他便攜長子宏佑、次子宏奉由衡山白果遷至湘鄉(xiāng)荷塘二十四十都(今屬雙峰縣荷葉鄉(xiāng)),先后居沙溪石碑熊家灣,繼遷熊動大界添子坪,繁衍了湘鄉(xiāng)大界曾氏。

         

        曾國藩曾祖曾竟希

         

        曾竟希是曾氏第67派,派名衍勝,字儒勝,別稱慎齋,生于乾隆八年(1743)五月二十三日,卒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享年73歲。嘉慶十三年(1808),已經(jīng)66歲的曾竟希領全家十余口人從衡山的白果老家搬遷到湘鄉(xiāng)荷葉鄉(xiāng)天坪村白楊坪。今雙峰縣有葉鎮(zhèn)天坪村白玉堂,三年后,即1811年十月十一日,曾國潘出生在白楊坪。無疑曾竟希的西遷是對曾氏的最大成績和貢獻。

         

        曾國藩籍貫新解

         

        曾國藩生于湘鄉(xiāng),所以說他是湘鄉(xiāng)人。而他的祖籍是衡陽廟山大花堰,他自己也說他是衡陽廟山人,因此說他是衡陽人也沒有錯。他出生前三年,曾祖父、祖父、父親都還居住在衡山白果,也有說他是衡山人的其實也有道理。

         

        曾竟希在衡山白果的故居在今白果鎮(zhèn)嶺坡鄉(xiāng)棠興村,西遷時其房舍賣予趙家,趙家后來出了趙恒惕、趙君邁兩個名人。有說曾竟希居衡山馬跡橋是沒有根據(jù)的錯誤說法。

         

        廟山和大花堰都屬衡陽縣長安鄉(xiāng),廟山村在鄉(xiāng)政府西,大花堰屬花園村,在鄉(xiāng)政府東。唐福原名唐福橋,是渣江與鹽田橋之間一個小村莊。由于村、鄉(xiāng)、公社、鎮(zhèn)隸屬關系多次變化,縣人所說鹽田唐福、渣江唐福都是無須爭議的。羅紹志、田村德《曾國藩家世》13頁“廟山(今屬衡山縣)”,則顯然是錯誤的。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