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筷P(guān)于政治儒學、心性儒學和孟荀統(tǒng)合之我見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7-05-12 23:59:33
        標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關(guān)于政治儒學、心性儒學和孟荀統(tǒng)合之我見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四月十七日己亥

                   耶穌2017年5月12日


         

        東海附言:去年底,某刊編輯擬邀儒家學者就政治儒學、心性儒學和“統(tǒng)合孟荀”三個問題做一次筆談,也約了我。遂筆談如下。即將半年了,該刊尚無動靜,應(yīng)是原計劃取消了,故特將我的筆談寄予《儒家網(wǎng)》發(fā)表。2017-5-12

         

        一、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之關(guān)系

         

        二、荀子的原則性錯誤

         

        三、孟荀統(tǒng)合的關(guān)鍵點

         

        【正文】

         

        一、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之關(guān)系

         

        論及政治儒學和心性儒學,有兩個常見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將兩者比肩而立,并列看待。殊不知,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不二,但有別,有本末之別。

         

        內(nèi)圣為本,外王為末,即心性儒學為本,政治儒學為末。本末不二而又有別。這意味著,道德建設(shè)是更加根本的,于個體,天爵高于人爵;于政治,道統(tǒng)高于政統(tǒng)。換言之,對于“性與天道”而言,人世間任何偉大的事業(yè),都不過是她在一定歷史階段所現(xiàn)之象,外王亦屬第二義。故程子說:堯舜事業(yè),何異浮云過太虛。

         

        “性與天道”,異名同指,于天為天道,宇宙萬物之本;于人為仁性,肉體生命之本。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边@個身,包括肉身、識心和仁性。也可以說,身之本在仁,仁為人之本。

         

        注意,本末不二,生命以仁性為本,并不意味著肉體身意識心不重要;儒學以內(nèi)圣為本,并不意味著外王不重要。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追求,是修身成仁至關(guān)重要的法門。仁者愛人,體現(xiàn)在政治上,必然致力王道追求。

         

        論及政治儒學和心性儒學常犯的第二個錯誤:一是將兩者分割開來甚至對立起來。例如,有學者認為,心性儒學立足于性善論,政治儒學立足于性惡論。這就人為地將兩者割裂了。

         

        儒學一分為二,內(nèi)圣學即心性儒學,側(cè)重于道德修養(yǎng)、智慧開發(fā)即知識積累;外王學即政治儒學,側(cè)重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建設(shè)。兩者側(cè)重點不同,同歸于仁,都立足于仁本主義世界觀、人性觀和價值觀。關(guān)于仁本主義三觀,東?!度时局髁x論集》一書有詳述,茲不贅。

         

        《大學》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卑藯l目先后次第不同,用力方向和修養(yǎng)方法有所不同,格致誠正側(cè)重內(nèi)圣修養(yǎng),為心性儒學;齊治平側(cè)重外王建設(shè),為政治儒學,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蓖瑲w于修身。修身的最高境界是成仁成圣。

         

        儒學即仁學,仁本主義學說。只有堅持仁本主義道路和信仰,即堅持仁本主義世界觀、價值觀和人性觀,政治才能建設(shè)王道,社會才能實現(xiàn)大同;個人才能成就仁性和圣德。在人性觀方面,政治儒學和心性儒學都是性善論。

         

        人性有惡,人性易惡,理所當然。對于人性之惡,中華先賢早就知道,伊尹就有“習與性成”說,認為習慣成自然,人很容易形成習性,而且非常頑固。儒家對“習性易惡”的認知特別深刻,所以主張禮制,禮樂刑政具備,文化啟蒙,道德教化,制度導善,法律禁惡,多管齊下。

         

        但人性易惡并不等于人性本惡。論人性觀,都是就本性而言。性有本習之別,本性至善,習性易惡,就像源頭本清、江河易染一樣。這是人性常識,儒佛道共識。因為本性至善,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因為習性易惡,人類常常惡習深重。因為本性至善,良制良法是可能的;因為習性易惡,良制良法是必須的。

         

        西學也并非簡單的性惡論。西學可分為神本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塊。(人文主義、人道主義、自由主義都屬于人本主義范疇)前者屬于性惡論或準性惡論,后者則偏向性善論,可稱為準性善論。

         

        認為民主法治憲政建立在性惡論基礎(chǔ)上,這是一個非常流行的錯誤,自由主義對人性善惡的認識不會如此膚淺粗暴。(詳見《儒家共識和中華愿景》)。許多西方大學者包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盧梭、愛默生、亞當斯密等等,都認為人性中善是更根本的,都偏向性善論——盡管他們都未能真正明心見性。

         

        二、荀子的原則性錯誤

         

        天性即天命之性,即人之本性,自性。此是生命之本質(zhì)、之實相、之本來面目,為學問之頭、文化之根、道德之源----人的一切智慧品德無不來源于此扎根于此。對自性的認知,是判斷一個人文化造詣道德水準的最高標準。荀子之所以在儒門中地位不高,被視為儒門中的外道,原因就在他見性不徹。

         

        荀子知道墨子宋子慎子申子惠子莊子各有其蔽,不知道自己也有蔽,其蔽與莊子正好相反,莊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則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即蔽于習性之惡而不知天性之善。

         

        《性惡篇》是《荀子》一書第二十三篇,系統(tǒng)地闡述了荀子的性惡論,并對孟子的性善論進行了批判。這是荀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的基石和出發(fā)點?!缎詯浩烽_章明義:“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毙戾|曰:“偽者,人為之,非天真也?!边@就從根本上錯了。天命之性當然是至善,焉能說為惡?當然是天真,如何說人為?正確的說法是:人之性善,其惡者習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至善,發(fā)而中節(jié)謂之善,發(fā)而不中謂之不善。

         

        荀子說:“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闭_的說法是:圣人養(yǎng)性而成德,德成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故圣人之所以同于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德也。圣人者,養(yǎng)其性、得乎道者也。

         

        或為荀子辯護說:“孟子言性善是單就理言,荀子則反之重在言氣質(zhì)之性?!狈且?。《荀子》如是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yīng),不事而自然謂之性?!边@個性,一指本性,二指本性的作用,包括自然人欲生理本能。只是荀子不識本性,常把本能和欲望當成本性。

         

        疑古、翻案之風,清儒已肇其端,五四更激其濁,一發(fā)而不可收拾,百年來幾乎無古不疑,無案不翻。某些儒家學者也多少受了影響,熱衷于疑傳統(tǒng)之公論,翻古人之定讞。荀子倡性惡,素有定評,但五四至今時有學者起而否定?!盾髯有詯浩酚芯湓挘骸敖袢酥?,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一些學者抓住這句話中的“樸”,否定荀子的性惡觀。似乎二程、朱熹和歷代儒家主流都誤判和冤枉了荀子。

         

        人性觀的錯誤是最根本的錯誤。性惡論錯認本性為惡,讓道德修養(yǎng)和禮樂文化成了從外部強加的外加法,并從根本上剝奪了生命的偉大、人性的美好和人格的尊嚴,對人的尊嚴構(gòu)成了根本性、實質(zhì)性的摧殘。這就錯大發(fā)了。

         

        性惡論是對人類生命最根本、最深刻的輕蔑,后患無窮。如果認定本性非善,對生命的尊重、對禮制的堅持就缺乏原則保障,就讓善、禮、道德成了無根之木。荀子自己雖守住了禮,但弟子李斯韓非就守不住而淪落為惡性法家,成了暴秦的文化幫兇。孟子早就提醒:“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這句話簡直就是給荀子量身定制的。荀子言人之本性不善,后患何其大也。

         

        荀子說:“涂之人可以為禹?!泵献诱f:“人皆可以為堯舜?!保ú芙凰f,孟子認同,詳見《孟子告子下》)。觀點相同但立足點不同。

         

        孟子立足于性善論,人人皆有良知,故主張集義養(yǎng)氣,盡心養(yǎng)性;荀子立足于性惡論,人性本惡,其善者偽,故主張化性起偽,通過后天的學習努力改變本性之惡。問題是,如果本性為惡,意味著仁義禮智信都是外鑠的,成德成圣就是違反本性的,就要與本性作持之以恒的斗爭。那么,化性起偽的原始動力從何而來?

         

        荀學是外鑠之學,自外而內(nèi),雖講禮義,無源無根,故學習荀學難以成德更不可能成圣?!笆タ煞e而致,然而皆不可積,何也?”根本原因在此。孟學則是自明之學,自內(nèi)而外,自小而大,上升無止境,“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盡心下》)這才是儒家正宗,仁宅義路,成德成圣,歷代不絕。

         

        不識本性至善,攻擊子思孟子,這兩大錯誤從根本上限制了荀學的品質(zhì)。寫《炎黃春秋》一書到先秦,有兩件事讓我最悲傷:一是晏子對孔子的排斥,二荀子對孟子的攻擊。荀子對子夏氏之儒、子游氏之儒更是惡毒誣蔑攻擊:“弟佗其冠,衶襌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賤儒也?!保ā斗鞘印罚┻@成什么話!

         

        荀子為儒門外道,《荀子》為儒家副經(jīng),這個定位,如理如實。揚孟抑荀是儒家持之以恒的傳統(tǒng)。揚孟抑荀,始于唐朝,盛于宋明。韓愈開始將孟軻列為道統(tǒng)傳人,將荀子和楊雄相提并論,說他們“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保ā对馈罚?/p>

         

        揚孟抑荀體現(xiàn)了理義和歷史的雙重公道。唐宋元明儒,揚孟抑荀,并非個人好惡和私心作祟,而是秉公而言,依理而判,是是非非,如理如實。孟子直承孔子,允執(zhí)中道,為儒家正宗;荀子思想存在重大缺陷,應(yīng)該有所肯定,不宜過度尊奉,不宜入道統(tǒng)譜系而與孔孟并列。

         

        儒學外王統(tǒng)于內(nèi)圣,內(nèi)圣外王統(tǒng)一??鬃诱f:“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是仁,是“性與天道”。荀子不識性,以性為惡,便自絕了內(nèi)圣之路,實質(zhì)上也就偏離了外王大道?!盾髯印芬粫鳛橥馔鯇W經(jīng)典,存在致命缺陷,在品質(zhì)上猶遜于《春秋繁露》和《白虎通》。

         

        注意,說荀學品質(zhì)不高,只是相對儒家內(nèi)部而言。比起中國和西方的諸子百家來,荀學又是很優(yōu)秀的。

         

        三、孟荀統(tǒng)合的關(guān)鍵點

         

        孟荀大同大異,大異是人性觀,不可混同;大同是對禮的堅持,不可否定。孟荀統(tǒng)合的關(guān)鍵點是禮。

         

        一說到禮,不少人總是抬出荀子來,以為只有荀子才是最推崇禮制的。殊不知,禮在儒家五常道中居于第三位,禮本于仁義,禮以義起,是王道德治的制度基礎(chǔ)。倡導性善論的歷代圣賢大儒無不重禮?!叭Y”都是儒家經(jīng)典,《儀禮》還屬于五經(jīng)。這才是禮之正宗。

         

        孟子對禮制同樣重視,與孔子一樣,徹上徹下,徹內(nèi)徹外,內(nèi)圣外王,內(nèi)外俱全。當然,也與孔子一樣主張性善論。常有人將性善論的發(fā)明權(quán)歸于孟子,說孔子和之前的圣賢沒有明言本性善惡,這是不讀經(jīng)、不通經(jīng)之過。

         

        關(guān)于性善論,《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大學》《中庸》諸經(jīng)都有大量依據(jù),歷代大儒包括孟子、董仲舒、朱熹、二程、王陽明、熊十力都持性善論。對此,東?!度时局髁x人性觀》一文有全面介紹和闡述。

         

        除了性善論,孟子思想要旨的民本論、仁政論、道統(tǒng)論、盡心論等,都密切聯(lián)系王道,直接或間接通往仁政禮制。沒有《荀子》,無傷大雅。四書五經(jīng)無不內(nèi)圣外王并重,如果沒有《荀子》,孔孟思想同樣可以開出王道政治和禮樂制度。儒家經(jīng)典有正副之別,《荀子》是副經(jīng),不宜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也。沒有《荀子》,無傷大雅。

         

        但有了《荀子》,也不妨有所統(tǒng)合。蓋荀子強調(diào)禮法,論及政治和制度,頗多正確之言和可取之處,自然值得肯定。吉藏大師在《百論疏》中提出“破收四料簡”,以四原則對待不同學派教派:“一破不收、二收不破、三亦破亦收、四不破不收?!比寮覍Υ髯泳褪且嗥埔嗍眨浩破湫詯赫?,收其外王學即禮學。以仁本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取其精華,統(tǒng)合孟荀,可以為政治儒學錦上添花。

         

        未來禮學研究的方向,應(yīng)該是以孔孟為主,以荀學和西學為輔。西學有兩大系統(tǒng):神本主義和人本主義,廣義上還可以包括馬列主義。但這里的西學特指立足于人本主義的自由主義。如果說仁義禮智信為中華五常道,自由主義的五大價值:自由民主人權(quán)平等法治,堪稱西方五常道,完全可以為仁本主義所覆蓋。換言之,自由主義可以作為中華輔統(tǒng)(輔助性文化系統(tǒng)和指導思想),為未來禮制建設(shè)貢獻價值營養(yǎng)。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