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海文】孟母教子:從故事到傳統(tǒng)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7-06-22 13:08:00
        標簽:
        楊海文

        作者簡介:楊海文,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F任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研究員,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著有《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的世界》《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盈科后進——中國孟學史叢論》等。

         

        孟母教子:從故事到傳統(tǒng)

        作者:楊海文(中國孟子研究院尼山學者)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表,原載《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17日 11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五月廿三日

                   耶穌2017年6月17日 

         

           


        《孟母擇鄰》局部資料圖片

         

        孟子為什么能成為思想家的孟子、圣賢的孟子?如果讓母親們來回答,一定會說孟子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孟母。


        《孟母斷機祠贊》說:“有母若孟,厥子乃賢。有子若孟,母德著焉?!?/p>


        “孟母教子”有哪些故事?這些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是如何形成一種傳統(tǒng)的?


        在講好中國故事、挺立文化自信的當下,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重視。

         

        “孟母教子”包括五個故事,涉及兩個時期的孟子:一是小孩子時期,二是成年人時期。


        小孩子時期包括三個故事:第一個是“殺豚”,第二個是“三遷”,第三個是“斷機”(又稱“斷織”)。


        成年人時期包括兩個故事:第一個是“休妻”,講離婚的事;第二個是“憂齊”,講孟子在齊國的時候,齊王不用他,因而臉上有憂色,母親開導他。


        在某種程度上,“殺豚”“三遷”“斷機”“休妻”“憂齊”具有先后發(fā)生的次序。

         

        西漢就有了這五個故事,但它們的生成經歷了一個過程。


        西漢初期,韓嬰的《韓詩外傳》講了三個故事,依次為“斷機”“殺豚”“休妻”。


        西漢末年,劉向的《列女傳》講了四個故事,依次為“三遷”“斷機”“休妻”“憂齊”。


        說是四個,實際是去掉了“殺豚”,保留了“斷機”“休妻”,新增了“三遷”“憂齊”。西漢總共形成了五個“孟母教子”的故事。

         

        韓嬰、劉向講這些故事,各自的表達方式也不一樣。


        韓嬰講的三個故事,均見《韓詩外傳》第九卷:第一章講前兩個故事,第十七章講第三個故事。為何中間隔了那么多篇幅呢?


        與《韓詩外傳》不同,劉向把四個“孟母教子”的故事,集中地放在《列女傳》第一卷《母儀傳》“鄒孟軻母”的條名之下。

         

        西漢已經確立五個“孟母教子”故事的基本形態(tài),但有意味的是,這五個故事從來沒有在某種特別有影響的歷史文獻當中(甚至包括《三遷志》)集體出過場。


        唯一把它們全部講上一遍的,可能是明代陳士元寫的《孟子雜記》。


        《孟子雜記》卷一“孟母”條以及緊接的“孟妻”條,算是把這五個故事完整地放在了一塊。


        這一現象讓我們更加覺得:“孟母教子”故事的傳承,在本質意義上,不是依靠文字記載,而是依靠實實在在的言傳身教。


        從文字記載的角度考察“孟母教子”故事,只是做學問的方式?!懊夏附套印闭鎸嵉膬群谟谘詡魃斫?,真正的精神在于不言之教。

         

        “孟母教子”的五個故事,流傳較少的是“憂齊”,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三遷”“斷機”,最有噱頭的是“殺豚”“休妻”。


        我們先解讀一下“殺豚”“休妻”這兩個故事。

         

        “殺豚”最原初的版本,當是《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講曾子殺豬給小孩吃。韓嬰把它嫁接到孟母身上,但劉向為什么不講呢?


        且看呂祖謙如何認為孟母騙了孟子兩次。


        鄰居在殺豬,孟子問母親:殺豬給誰吃?孟母說:給你吃。


        在呂祖謙的《麗澤論說集錄》卷五看來,鄰居殺豬,根本不是給孟子吃的,這是孟母第一次騙孟子;孟母買豬肉給孟子吃,這是第二次騙孟子。


        很多故事、格言確實隱含邏輯的漏洞。人們常說的“金錢如糞土,仁義值千金”,其實就有邏輯的矛盾。


        你可以說“殺豚”確立了誠信的主題,可它同樣潛在包含了欺騙的主題,所以這個故事的傳播會受到一定的阻力。

         

        “休妻”這個故事是西漢時期性善論對于性惡論的一次小小的勝利。關于孟子休妻,最早的說法來自《荀子·解蔽篇》:“孟子惡敗而出妻?!避髯诱J為孟子是離了婚的。


        郭沫若寫過一篇《孟夫子出妻》的小說,認為孟子怕經常跟妻子有身體接觸,自己的元氣被傷害,就把妻子趕跑了。


        到了韓嬰、劉向筆下,孟子離婚是沒有離成的,因為孟子有一位偉大的母親,有一位懂得姑母之道的母親?!抖Y記·檀弓》有不少講圣人離婚的記載。


        韓嬰、劉向無法改動那些記載,而對孟子“休妻”的故事進行改寫,顛覆了荀子的結論,明顯是為了維護孟子的聲譽,由此可見西漢時期孟子的地位正在不斷上升。

         

        有的故事比其他故事流傳更廣泛,不是沒有緣由的。譬如,“斷機”這類故事既可以發(fā)生在母親與孩子之間,也可以發(fā)生在妻子與丈夫之間。


        據《后漢書·列女傳》記載,這個故事就曾移植到樂羊子妻身上,她借此鼓勵丈夫勤奮讀書。在“孟母教子”的五個故事里,最有生命力、影響力的就是“三遷”“斷機”。

         

        “三遷”涉及環(huán)境,屬于外因;“斷機”涉及勤奮、努力,屬于內因。這兩個故事,一個牽涉外因,一個牽涉內因,合外內之道,把外因與內因結合在一塊,構成了母親教育小孩的一種最好的方式。


        這個道理人人都能把握,并沒有太深奧的玄機。它很簡樸,只要你有一顆慈愛之心,就能做到。具體到環(huán)境對于小孩的意義和小孩一定要好好學習、勤奮學習這兩個方面,每一位母親都可以成為孟母,都可以像孟母那樣教育好小孩。

         

        從“孟母教子”由故事形成傳統(tǒng)的角度看,“三遷”“斷機”所起的作用最大。


        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開篇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隔了四句,又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p>


        《三字經》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童蒙讀物。把“孟母教子”故事由“五”的結構變成“二”的結構,亦即濃縮于“三遷”“斷機”兩個故事,是《三字經》獨具匠心、洞若觀火結出的碩果。

         

        像“三遷”“斷機”這類故事,不僅要通過《三字經》等童蒙讀物,講給母親聽,講給孩子聽,還得借助人們喜聞樂見的載體,譬如判詞、戲曲,講給老百姓聽。


        以唐代打官司為例,一般人沒什么文化,必須請有文化的人幫著寫判詞。《全唐文》有兩篇判詞,一篇說“訓子多方,布被推賢于孟母”,另一篇說“適彼樂土,雖美擇鄰之詞”。


        意思是說:你們一定要像孟母那樣,好好教育自己的子女。這些判詞在民間流傳較廣,是活生生地推動“孟母教子”由故事到傳統(tǒng)轉進的動力。


        宋元以后,戲曲在這方面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京劇就有兩出戲《孟母三遷》《孟母斷機》,專門演繹孟母如何教子。古代社會,知識被讀書人壟斷,戲曲對于普通老百姓獲取文化、提升品德的功用是顯而易見的。

         

        話還得說回來,“孟母教子”之所以能由幾個簡單的故事形成一種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根本原因是它所表達的道理雖然“卑之,毋甚高論”,但卻“放諸四海而皆準”。


        言外之意,它與文字記載是否多、是否深刻的關系不是很大,更不是必然的。


        從這個角度看,無論判詞、戲曲,還是歷代文人寫的墓志銘、神道碑,諸如此類的文字記載都只是表象的。


        真正能讓孟母深入人心的東西,不是文字記載,而是心心相印的人心本身。


        唯其如此,人們相信“孟母教子”不只是幾個故事,而是跟自身生命密切相關的傳統(tǒng)。


        只有生活在這種傳統(tǒng)當中,人們才能把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那種血脈關聯緊緊地維系在一起。

         

        “孟母教子”由故事形成傳統(tǒng),實質是“平常心是道”使然。有見于此,統(tǒng)治者對于孟母做過很多表彰,元、清兩代尤甚。


        1316年,元代封孟母為邾國宣獻夫人。此前的1308年,孔子被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此的1330年,孟子被封為鄒國亞圣公。


        元代對孔子、孟子的尊奉,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仔細辨識1316年、1330年這兩個時間,可知對孟母的最高表彰先于對孟子的最高表彰,其間仿佛有統(tǒng)治者因敬重孟母而更為尊崇孟子之意。1738年,清代改封孟母為鄒國端范宣獻夫人。

         

        孟子被稱作圣人,孟母是否也可以稱作圣人呢?這里講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1923年舊歷二月二日,時值孟子誕辰日。鄒城開了一個盛況空前的婦女大會,據說參加者有上萬人。她們倡議把孟母當作整個中國婦女的杰出代表,而且用了一個詞——亦是筆者在孟子學文獻中第一次所見——把孟母稱作“女圣人”。


        原文是這樣說的:“孟母為肇啟亞圣之女圣人,三遷教子,七篇傳家,尤足為萬世女范?!?/p>

         

        不管能否被稱作女圣人,孟母永遠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認可的最優(yōu)秀、最偉大的母親。


        孔子曾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墩撜Z·里仁》)孩子步入社會后,見賢而不思齊,見不賢而不內自省,何嘗不是母親的擔憂?


        對于母親,人們一生一世在感恩,生生不息在回望。


        以孟母為代表、以孟子誕辰日設立中華母親節(jié)的文化自信,即是植根于“孟母教子”這個源遠流長、感人肺腑的中國故事之中!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