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海文】《孟子》首章與儒家義利之辨

        欄目:學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28 12:18:31
        標簽:《孟子》
        楊海文

        作者簡介:楊海文,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所研究員,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著有《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的世界》《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盈科后進——中國孟學史叢論》等。

        《孟子》首章與儒家義利之辨

        作者:楊海文(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

        來源:《中國哲學史》,2021年第6

        ?

        摘要:直面政治資本對道德資本的傲慢,《孟子》首章設(shè)置并敞開的主題是義利之辨。它包括邏輯依次遞進、含義逐漸展開的三個要點:一是堅守義以為上的原則,將道義當作最高原則;二是遵循先義后利的次序,將道義放在第一位,將利益放在第二位;三是追求義利雙成的目的,不因道義而排斥利益,最終實現(xiàn)道義與利益的統(tǒng)一。《孟子》首章的義利之辨以道義論為特質(zhì)、以原則政治為皈依、以理念利益為關(guān)切,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睹献印肥渍碌?/span>仁義是守正創(chuàng)新先秦儒家集體智慧的理論結(jié)晶,并與《孟子》末章的道統(tǒng)首尾呼應,道統(tǒng)即是仁義,使得義利觀與道統(tǒng)論成為孟子思想的兩大核心理念。

        ?

        關(guān)鍵詞:《孟子》首章;《孟子》末章;義利之辨;仁義;道統(tǒng)

        ?

        《孟子》首章劈頭拋出驚天地、泣鬼神的義利之辨,其豐富的內(nèi)涵與博大的格局令人期待。為了推行自己的王道主張,孟子曾經(jīng)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如大名鼎鼎的梁惠王、齊宣王等,孟子是在戰(zhàn)國中期極其復雜的政治生態(tài)中與一群諸侯打交道。道義與功利的義利之辨是那個時代突出的倫理政治學議題,個中關(guān)鍵又是充滿理想追求的知識分子與充滿功利追求的諸侯如何相互博弈。如果我們帶著這樣的眼光讀《孟子》首章,就有可能慢慢敞開它特有的內(nèi)涵與格局。


        一、梁惠王之問:政治資本對道德資本的傲慢

        ?

        《孟子》首章的開篇寫道:“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這段話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一是梁惠王為什么稱呼孟子為老頭(“叟”)?孟子當時的年齡到底有多大?二是梁惠王講的利益(“利”)究竟指什么?是指物質(zhì)利益還是指其他事物?


        關(guān)于孟子當時的年齡,我們先看兩種史學文獻?!睹献印肥渍录缺弧妒酚洝ち鶉瓯怼凡糠植杉{,又被《資治通鑒·周紀二》全文引用。司馬遷、司馬光這兩位偉大的史學家,都將《孟子》首章當作信史看待。司馬遷認為孟子見梁惠王,時在公元前335年;司馬光推前一年,認為時在公元前336年。按照孟子享年84歲的說法,人們一般認為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比照司馬遷、司馬光的記載,見梁惠王之時的孟子只是三十七八歲,還不到40歲。這個歲數(shù)大致符合古人“四十而仕”、出外做官的年齡要求。

        ?

        但是,三十七八歲就被稱作老頭(“叟”),似乎有違常識。我們再看兩種說法。其一,錢穆的《諸子生卒年世約數(shù)》認為孟子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05年,享年86歲【1】。據(jù)此比照司馬遷、司馬光的記載,梁惠王將五十六七歲的孟子喚作老頭(“叟”),就算得上名副其實。其二,南懷瑾《孟子旁通》認為“叟”是不敬之詞?!?】


        僅從年歲的角度看,“叟”的含義有可能名不副實,也有可能名副其實,但孰是孰非,難有定論。所以,權(quán)宜之計是將“叟”當作不敬之詞看待。梁惠王對孟子不尊重,實質(zhì)是權(quán)貴與財富對人文知識分子的傲慢,政治資本對道德資本的傲慢。梁惠王那時的處境如何呢?他真有傲慢孟子的本錢嗎?

        ?

        梁惠王公元前369年登基,公元前319年死亡,做了五十多年的諸侯;其中,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35年屬于前一階段,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19年屬于后一階段(稱作“后元”)【3】。以公元前335年為分界嶺,前一階段的梁惠王順風順水,后一階段的梁惠王步履維艱。孟子見梁惠王,無論時在公元前336年還是時在公元前335年,均可視作緊扣并落在梁惠王執(zhí)政生涯的轉(zhuǎn)折點上。以往,很少有人將孟子見梁惠王的時間與梁惠王執(zhí)政生涯的轉(zhuǎn)折點關(guān)聯(lián)起來【4】。一旦這種關(guān)聯(lián)被建立,我們就能更深切地體會到《孟子》首章不同凡響的思想史意義。

        ?

        正在走下坡路的梁惠王,其實根本不具備對孟子傲慢的本錢!這從他急迫地追問“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就可略見一斑。這個“利”字到底指什么?東漢思想家王充的《論衡·刺孟》曾說:“夫利有二:有貨財之利,有安吉之利?;萃踉唬骸我岳釃?’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徑難以貨財之利也?”通俗而言,貨財之利是指具體、有形的利益,可以用一串串數(shù)字來標識;安吉之利是指抽象、無形的利益,只能用一顆顆人心來表示。如果說貨財之利是“1”,安吉之利是“0”,那么,“1”后面的“0”越多越好,一顆顆人心是一串串數(shù)字的切實保障。深入而言,貨財之利是指物質(zhì)利益,關(guān)涉財富的多與少、權(quán)力的大與小,屬于利益政治;安吉之利是指理念利益,關(guān)涉擁有理想的信念、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屬于原則政治。只有以理念利益統(tǒng)帥并帶動物質(zhì)利益,利益政治與原則政治才能相得益彰、齊頭并進?!柏涁斨薄鞍布边@對范疇有助于人們?nèi)胬斫饬夯萃趺摽诙龅摹袄弊?,但王充顯然誤讀了孟子不得不發(fā)的良苦用心。

        ?

        二、孟子之答:“仁義”乃守正創(chuàng)新之結(jié)晶

        ?

        孟子來到滿目瘡痍的魏國,焦頭爛額的梁惠王最想從他那里得到立竿見影的社會治理方案。因此,“亦將有以利吾國乎”的“利”字,雖然含有安吉之利的成分,但更是赤裸裸的貨財之利。針對政治資本的傲慢無禮,道德資本必然予以回擊。孟子的回擊是《孟子》首章的文字主體與思想主題之所在。


        (一)孟子回答梁惠王的第一番話

        ?

        先看孟子回答梁惠王的第一番話:“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崩钯椀摹端臅u》指出:“劈頭初見,便攔截他,也只為其根氣劣耳?!薄?】唐文治的《孟子大義》指出:“此節(jié)一句辟惠王之言利,一句即提出仁義,語意斬釘截鐵?!薄?】我們也不要小看這番話,因為它不僅設(shè)置了道義與功利的義利之辨,而且隱含了仁義乃守正創(chuàng)新之結(jié)晶的思想史命題。

        ?

        朱熹指出:“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7】從整個儒學史看,這是“仁義”二字最經(jīng)典的解釋。此前此后,無出其右者。仁是心的品德、愛的道理,義是心的裁制、事的適宜。以心愛說仁,敞開了愛情,仁在愛情之中;以心事說義,呈現(xiàn)了事情,義在事情之中。仁敞開了心愛者的愛情,義呈現(xiàn)了心事者的事情。誰無心愛?誰無心事?誰無愛情?誰無事情?這就是仁義帶給人們的親切!朱熹還指出:“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詳言之。后多放此?!薄?】梁惠王用毫不掩飾的“貨財之利”提問,孟子的回答則是堅定不移的“安吉之利”,兩者的鮮明反差和盤托出《孟子》首章的義利之辨,所以“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是“一章之大指”。

        ?

        朱熹經(jīng)由《孟子》首章提出了“仁義”最經(jīng)典的解釋,《孟子》與“仁義”又是什么關(guān)系呢?程顥、程頤曾說:“仲尼言仁,未嘗兼義,獨于《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献友匀时匾粤x配。蓋仁者體也,義者用也,知義之為用而不外焉者,可與語道矣。世之所論于義者多外之,不然則混而無別,非知仁義之說者也?!薄?】從先秦思想史看,《老子》《墨子》先于《孟子》并舉“仁義”。從宋代興起的《四書》看,二程的說法是有文獻依據(jù)的,蓋因其中僅有《孟子》出現(xiàn)“仁義”一詞。程頤曾說“孟子有功于圣門不可言”,例證之一即是“孟子開口便說仁義”【10】?!睹献印废扔凇墩撜Z》并舉“仁義”,這不是簡單的語言現(xiàn)象,而是孟子守正創(chuàng)新先秦儒家集體智慧并且水到渠成的理論結(jié)晶。《孟子》首章迫不及待地亮出“仁義”的大旗,足見孟子對于這一守正創(chuàng)新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

        (二)孟子回答梁惠王的第二番話

        ?

        確定義利之辨的主題后,孟子回答梁惠王的第二番話是:“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這里設(shè)定三類角色,揭示了只談各自的物質(zhì)利益是不對的,粗暴的利益政治是充滿危險的。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位置,所有人加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家國天下。如果諸侯只是希望有利于自己的國家,大夫只是希望有利于自己的城邦,士庶人只是希望有利于自己,亦即每個人都只是站在自身的立場追逐物質(zhì)利益,上上下下都只是一門心思追逐各自的物質(zhì)利益,那么,整個國家就會陷入危險的境地,家國同構(gòu)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將分崩離析。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太史公曰”為:“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人們通常認為,司馬遷從《孟子》首章的“何以利吾國”講到《論語》“放于利而行,多怨”,不僅旨在顯示孔孟義利觀的高度一致,而且旨在彰顯義利之辨是《孟子》首章的思想主題。

        ??

        清代學者周廣業(yè)的《孟子四考》認為《孟子》一書:

        ?

        其體依仿《論語》,不似諸子自立篇目。大率起《齊宣王》至《滕文公》三冊,記仕宦出處;《離婁》以下四冊,記師弟問答雜事。迨歸自梁,而孟子已老,于行文既絕少,又暮年所述,故僅與魯事,分附諸牘末。其后門人論次遺文,分篇列目。以齊宣舊君,不可用以名篇。而“仁義”兩言為全書綱領(lǐng),孟子所謂愿學孔子,以直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心法治法,無出乎此。因割其六章冠首,而以《梁惠王》題篇。又特變文曰“孟子見梁惠王”,以尊其師。今《盡心》卷下尚有“梁惠王”一章,可證也。【11】


        在周廣業(yè)看來,《孟子》先有原稿本、后有傳世本,兩個本子有所不同。以首篇為例,原稿本題為《齊宣王篇》,傳世本題為《梁惠王篇》。為何如此改動?因為孟子曾是齊宣王的舊臣,而舊君之名不能作為篇名,又因“仁義”是全書綱領(lǐng),所以原稿本的《齊宣王篇》被傳世本改為《梁惠王篇》。以首章為例,傳世本《梁惠王上篇》的前六章,位于原稿本《盡心下篇》之前。為了服從新篇名《梁惠王篇》的需要,原稿本《盡心下篇》的前六章被移至傳世本《梁惠王上篇》之首;傳世本同時在《孟子》首章的開頭增加“孟子見梁惠王”六字,借以表達尊師之意?,F(xiàn)在的問題是:傳世本出自何人之手?周廣業(yè)的解釋為:“其后門人論次遺文,分篇列目?!边@里的“門人”不宜狹義地理解為公孫丑、萬章等孟門弟子,而應廣義地理解為以東漢趙岐為代表的孟學史人物。若作如是觀,《孟子》的原稿本曾經(jīng)長期流傳,其中包括司馬遷所處的西漢中期;《孟子》的傳世本直到東漢(最早可為西漢末期)得以確定,亦即我們今天所見的本子。


        (三)孟子回答梁惠王的第三番話

        ?

        順接“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回答梁惠王的第三番話是:“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钡诙挼闹攸c是“國危”,這番話的重點是“國亡”。孟子從口氣嚴肅地指出國家陷入危險到直言不諱地斷言國家必定滅亡,分明是要警告梁惠王:一味地追逐功利,那它帶來的后果將越來越不堪設(shè)想。

        ?

        第三番話的關(guān)鍵語句是: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假使怠慢道義而優(yōu)先利益,將道義拋諸腦后而將利益置于首位,那么,再多再大的利益也會覺得又少又小,不將人們的利益全部奪走就決不罷休。黃宗羲的《孟子師說》指出:及至戰(zhàn)國,人心機智橫生,人主之所講求,策士之所揣摩,只在利害二字,而仁義反為客矣。舉世盡在利欲膠漆之中,孟子出來取日于虞淵而整頓之。”【12】人心為何貪得無厭?世道為何動蕩不安?根源就是道義與功利固有的主客關(guān)系被顛倒。崔述指出:孟子先義后利之旨深切戰(zhàn)國時人之病,要亦古今之通患也。”【13】孟子的時代如此,所有的時代亦然。



        (四)孟子回答梁惠王的第四番話

        ?

        直面“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的時代亂局,如何確保倫理政治的家國一體?孟子回答梁惠王的第四番話是:“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這番話的前一句講仁義是真正的利益,仁義是最大的利益;后一句講理念利益高于物質(zhì)利益,原則政治先于利益政治。

        ?

        先看前一句。仁愛者會遺棄自己的父母嗎?從未有過!道義者會怠慢自己的君主嗎?從未有過!“兩‘未有’字,決仁義之理所必至。”【14】孟子的義利之辨不是相反相對地講義利,而是相輔相成地講義利。梁惠王將“利”簡單地理解為貨財之利、物質(zhì)利益,義利相反而相對;孟子將“利”全面地理解為安吉之利、理念利益,義利相輔而相成。司馬光認為:孟子“對梁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原因是“唯仁者為知仁義之為利,不仁者不知也”(《資治通鑒》卷二)。黃宗羲認為:“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一句,“七篇以此為頭腦”?!?5】


        再看后一句。仁義就是利益本身,仁義就是安吉之利、理念利益。人君以仁義治國理政而國泰民安,何愁貨財之利、物質(zhì)利益不滾滾而來?前有“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一句,此有“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一句。為何如此前呼后應?從“絕惠王利端”(《史記·太史公自序》)看,趙岐指出:“孟子復申此者,重嗟嘆其禍?!薄?6】張岱指出:“何必曰利是正說仁義,未嘗不利是權(quán)說。一部《孟子》告人君,都是將機就機,只是大主意不肯放手?!薄?7】

        ?

        三、通觀《孟子》:義利觀與道統(tǒng)論的首尾呼應

        ?

        孔孟之間有曾子、子思,《論語》《孟子》之間有《大學》《中庸》。唐文治的《大學大義序》寫道:“是以《大學》一書以辨義利終,《孟子》一書以辨義利始?!洞髮W》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b遙相印證,蓋學說如此,師法如此也?!薄?8】這是講《大學》與《孟子》的關(guān)系,同時是講曾子與孟子的關(guān)系。《孔叢子·雜訓》寫道:“孟軻問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唬骸又越堂?,亦仁義,固所以利之乎?’子思曰:‘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亂也,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贝私岳笳咭??!边@是講子思與孟子的關(guān)系,同時是講《中庸》與《孟子》的關(guān)系。正因先秦儒家的義利觀淵源有自、一脈相承,孟子得以守正創(chuàng)新、集其大成。

        ?

        孟子義利觀的重要篇章在《孟子》的《梁惠王》《滕文公》《告子》《盡下》各篇均有記載,但集中體現(xiàn)是《孟子》首章?!睹献印肥渍碌牧x利觀包括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實質(zhì)是義以為上,這是講原則;第二個要點是反對“后義而先利”,實質(zhì)是先義后利,這是講次序;第三個要點是“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實質(zhì)是義利雙成,這是講目的。這三個要點是邏輯依次遞進、含義逐漸展開的:講原則,就要義以為上,將道義當作最高原則;講次序,就要先義后利,將道義放在第一位,將利益放在第二位;講目的,就要義利雙成,不因道義而排斥利益,最終實現(xiàn)道義與利益的統(tǒng)一【19】?!睹献印肥渍聝H有152字,可謂言簡;其義利觀層次分明、格局高遠,可謂意賅。《孟子》一書能夠成為代表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大經(jīng)典,是與“好的開頭意味著成功了一半”以及《莊子·人世間》所謂“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密不可分的。

        ?

        傳統(tǒng)儒家的義利之辨以道義論而不是功利論為特質(zhì),以原則政治而不是利益政治為皈依,以理念利益而不是物質(zhì)利益為關(guān)切,但它大致不出《孟子》首章的范圍。兩宋的儒家學者特別看重、恪守義利之辨。程顥說:“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薄?0程頤說:“義與利,只是個公與私也?!薄?1】朱熹認為“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22】。張栻說:“學者潛心孔、孟,必得其門而入,愚以為莫先于義利之辯?!薄?3】陸九淵將義利之辨當作人們高尚其志的不二法門【24】。傳統(tǒng)儒家這一義利之辨將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在首位,堅決捍衛(wèi)國家核心利益與人民根本利益,原則問題絕不妥協(xié)。它曾經(jīng)使得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今天也必將在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中造福于全人類。

        ?

        “義利之辨”的“義”,既要廣義地解讀為道義,這是從中國思想史看;更要狹義地解讀為仁義,這是從《孟子》首章看。與“利”對言的“仁義”,是孟子守正創(chuàng)新先秦儒家集體智慧并且水到渠成的理論結(jié)晶。它既關(guān)涉《孟子》首章的義利觀、義利之辨,又關(guān)涉《孟子》末章的道統(tǒng)論、道統(tǒng)之傳【25】,仁義即道,道即仁義?;诘澜y(tǒng)論的“道”就是義利觀的“仁義”,義利之辨的“仁義”就是道統(tǒng)之傳的“道”,《孟子》一書得以匠心獨運、首尾呼應,首章是功利與道義相互博弈的開局之篇,末章是仁義之道世代相傳的收官之作,義利觀與道統(tǒng)論因而成為孟子思想的兩大核心理念?;氐街軓V業(yè)那個大膽的猜測,這兩章曾經(jīng)位于原稿本《盡心下篇》的一頭一尾,傳世本則將它們調(diào)整為《孟子》的一首一末。盡管這個思想史秘密不可能得到驗證,但它將永遠溫暖并激勵著《孟子》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代代讀者——尤其在對《孟子》首章掩卷遐思之際。

        ?

        注釋:
        ?
        1?參見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商務(wù)印書館,2015年,第695頁。
        ?
        2?參見南懷瑾講述:《孟子旁通》,東方出版社,2014年,第60-61頁。
        ?
        3參見方詩銘編:《中國歷史紀年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第26、28頁。
        ?
        4參見楊海文:《為〈孟子〉首章鼓與呼》,《中華讀書報》2018年3月28日;楊海文:《義利之辨與做大丈夫——孟子對于國君、士人的道德勸諭》,《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
        5李贄:《四書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65頁。
        ?
        6徐煒君整理:《唐文治四書大義·孟子大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頁。
        ?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201頁。
        ?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01頁。
        ?
        9《河南程氏遺書》卷四,《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第74頁。
        ?
        10參見《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二程集》,第221頁。
        ?
        11周廣業(yè):《孟子四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1頁下欄。
        ?
        12《孟子師說》卷一《“孟子見梁惠王”章》,《黃宗羲全集(增訂版)》第1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9頁。
        ?
        13《孟子事實錄》卷上“孟子救時之旨”條,顧頡剛編訂:《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12頁上欄。
        ?
        14《四書遇·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章》,張岱:《四書遇》,第371頁。
        ?
        15參見《孟子師說》卷一《“孟子見梁惠王”章》,《黃宗羲全集(增訂版)》第1冊,第49頁。
        ?
        16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第43頁。
        ?
        17《四書遇·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章》,張岱:《四書遇》,第371頁。
        ?
        18崔燕南整理:《唐文治四書大義·大學大義中庸大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頁。
        ?
        19參見楊海文:《義利之辨與做大丈夫——孟子對于國君、士人的道德勸諭》,《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楊海文:《〈孟子〉極簡史:歷史、思想與讀法》,《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20年第5期。
        ?
        20《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一《明道先生語一》,《二程集》,第124頁。
        ?
        21《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七《伊川先生語三》,《二程集》,第176頁。
        ?
        22參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24《與延平李先生書》,《朱子全書(修訂本)》第2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082頁。
        ?
        23《南軒集》卷十四《孟子講義序》,《張栻全集》中冊,長春出版社,1999年,第753頁。
        ?
        24《陸九淵集》卷三十四《語錄上》:“傅子淵自此歸其家,陳正己問之曰:‘陸先生教人何先?’對曰:‘辨志?!簭蛦栐唬骸伪?’對曰:‘義利之辨?!糇訙Y之對,可謂切要?!?《陸九淵集》,中華書局,1980年,第398頁)
        ?
        25參見楊海文:《〈孟子〉末章與儒家道統(tǒng)論》,《國學學刊》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