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海文】《孟子·離婁上》“反其仁”章析論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10-22 19:24:51
        標簽:
        楊海文

        作者簡介:楊海文,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山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F(xiàn)任中山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山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與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所研究員,尼山世界儒學(xué)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主要從事中國哲學(xué)史研究。著有《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的世界》《文以載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盈科后進——中國孟學(xué)史叢論》等。

        《孟子·離婁上》“反其仁”章析論

        作者:楊海文

        來源:作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發(fā)表,原載《中原文化研究》2024年第4期

         

         

        摘要:《孟子·離婁上》“反其仁”章單章研究包括分析、綜論兩個層面。從分析的層面看,直面當下困境,把控所有困局,構(gòu)成第一、二節(jié)的群己之辨;“永言配命,自求多?!保瑯?gòu)成第三節(jié)的力命之辨;唯有經(jīng)由力命之辨,群己之辨方能達成自身的和諧。從綜論的層面看,以“反求諸己”為功夫,可謂傳孔子、曾子之說;以“天下歸之”為功效,可謂“承上章而言”;基于群己之辨與力命之辨的內(nèi)在張力,當以“反求諸己”為切要。孟子的“反求諸己”之思,歷史影響深遠,當代價值顯著。

         

        關(guān)鍵詞: 孟子  單章研究  反求諸己  群己之辨  力命之辨

         

         

        作者簡介:楊海文,男,中山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山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與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所研究員,尼山世界儒學(xué)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主要從事中國哲學(xué)史研究。

         

         

        越是有人生歷練,人們越是能夠真實地體認孟子思想。以《孟子·離婁上》“反其仁”章(以下簡稱《孟子》7·4(1))為例,程頤的《周易程氏傳》卷4《周易下經(jīng)下·蹇》指出:“山之峻阻,上復(fù)有水,坎水為險陷之象。上下險阻,故為蹇也。君子觀蹇難之象,而以反身修德。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视銎D蹇,必自省于身有失而致之乎,是反身也。有所未善則改之,無歉于心則加勉,乃自修其德也。君子修德以俟時而已?!?2)王陽明的《與黃宗賢五(癸酉)》指出:“孟子云:‘愛人不親,反其仁。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苑锹纳嬗H切,應(yīng)未識斯言味永而意懇也。”(3)曾國藩的《家書之一·咸豐八年(1858)·諭紀澤(八月初三日)》指出:“《愛人不親章》,往年讀之,不甚親切。近歲閱歷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4)正因歷經(jīng)“愛人不親”的人倫險阻,所以能夠“反其仁”;正因備嘗“治人不治”的為政艱難,所以能夠“反其智”。唯有艱難險阻,方能更好地反求諸己、自修其德。我們是否能像古人那樣,驀然回首,重讀《孟子》7·4,不再是“不甚親切”,反而是“味永意懇”呢?

         

        為了敘述的方便,筆者且將《孟子》7·4分作三節(jié):“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為第一節(jié);“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為第二節(jié);“《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睘榈谌?jié)。本文以“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為主旨,試圖對《孟子》7·4展開全面深入的單章研究。

         

        一、在當下困境中反己修德

         

        古人讀《孟子》7·4第一節(jié),往往想起以下兩段話:

         

        故曰:禮人而不答,則反其敬;愛人而不親,則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則反其知。過而不改,又之,是謂之過。襄公之謂也。(《春秋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5)

         

        曾子曰:“同游而不見愛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見敬者,吾必不長也;臨財而不見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失之己而反諸人,豈不亦迂哉?”(《荀子·法行篇第三十》)(6)

         

        《孟子》7·4第一節(jié)與《春秋穀梁傳》《荀子》有何關(guān)聯(lián)呢?孟學(xué)史形成了“古語”“異本”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正如翟灝的《四書考異》下編《條考二十九·孟子·離婁上》“愛人不親反其仁節(jié)”條指出:“《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論宋襄公自取事,曰:‘故曰:禮人而不答,則反其敬;愛人而不親,則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則反其知?!T景《解舂集》曰:‘此必古語。孟子、穀梁氏皆引之,當有一倒?!?7)《荀子·法行篇》引曾子曰:‘同游而不見愛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見敬者,吾必不長也;臨財而不見信者,吾必不信也。失諸己而反諸人,豈不亦迂哉?’按:《荀子》文較《穀梁》似稍不合,而其下乃并‘反求諸己’言之,愈見孟子此言必有所授?!?8)第二種說法,正如周廣業(yè)的《孟子四考》卷2《孟子異本考·離婁章句上》指出:“禮人而不答,則反其敬;愛人而不親,則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則反其知。(《穀梁傳》上有‘故曰’,不言出《孟》。)”(9)所謂古語,是說《春秋穀梁傳》《孟子》《荀子》此語引自遠古之文;所謂異本,是說《春秋穀梁傳》此語引自《孟子》之文。前一種說法取消了《孟子》7·4第一節(jié)的原創(chuàng)性,后一種說法肯定了《孟子》7·4第一節(jié)的原創(chuàng)性。盡管筆者認為“異本”之說在義理上勝過“古語”之說,但孰是孰非,依然有待人們進一步討論。

         

        從《孟子》單章研究的分析層面看,直面群己之辨的當下困境,勇于反己以修德,這是《孟子》7·4第一節(jié)的思想主題。譬如,《孟子正義》卷14《離婁上·四章》錄趙岐注云:“反其仁,己仁猶未至邪。反其智,己智猶未足邪。反其敬,己敬猶未恭邪?!盵1]530張九成的《孟子傳》卷14《離婁章句上》指出:“愛人不親,豈非所以為愛者未中其幾乎?治人不治,豈非所以為治者未中其幾乎?禮人不答,豈非所以為禮者未中其幾乎?使吾果仁、果智、果敬,則仁舉于此,親應(yīng)于彼;知舉于此,治應(yīng)于彼;敬舉于此,禮應(yīng)于彼。今而不親、不治、不答,必吾于發(fā)處有偏頗、私曲之病,故應(yīng)于彼者有如是之舛迕也。倘吾發(fā)處正中其幾,則其應(yīng)也有破的之妙矣?!?10)朱熹的《孟子集注》卷7《離婁章句上》指出:“我愛人而人不親我,則反求諸己,恐我之仁未至也。智、敬放此?!?1張栻的《孟子說》卷4《離婁上》指出:“愛人而人不親,是吾仁有所未至也;治人而人不治,是吾知有所未明也;禮人而人不答,是吾敬有所未篤也?!庇终f:“反其仁者,非姑息以求比也,敦吾愛而已;反其智者,非鑿智以務(wù)術(shù)也,明其理而已;反其敬者,非卑巽以茍合也,盡諸己而已。蓋仁則人自親,愛則同也;智則人斯治,理無蔽也;敬則人斯答,志交孚也?!?2郝敬的《孟子說解》卷7《離婁章句上·四》指出:“仁、智、禮三者,君子所以修身也。仁以愛人,智以治人,禮以敬人。如此,則蒙其仁者必親,服其智者必治,感其敬者必答?!?3唐文治的《孟子大義》卷7《離婁上·第四章》指出:“常反其仁,則其仁愈厚;常反其智,則其智愈深;常反其敬,則其敬愈密。”[2]203

         

        細究以上解釋,《孟子》7·4第一節(jié)的群己之辨包含正題、反題、合題的邏輯結(jié)構(gòu)。從正題看,仁以愛人,智以治人,禮以敬人;蒙其仁者必親,服其智者必治,感其敬者必答。從反題看,愛人而人不親,是吾仁有所未至;治人而人不治,是吾知有所未明;禮人而人不答,是吾敬有所未篤。從合題看,反其仁,不是姑息以求比,而是敦吾愛、仁愈厚;反其智,不是鑿智以務(wù)術(shù),而是明其理、智愈深;反其敬,不是卑巽以茍合,而是盡諸己、敬愈密。正題預(yù)設(shè)道德理想,反題刻畫當下困境,合題提出解決路徑。《孟子》7·4第一節(jié)之所以三言“反”字,目的在于告誡人們直面群己之辨的當下困境,反己以修德,從而皈依道德理想。姜兆翀的《孟子篇敘》卷4《離婁全篇·愛人章》指出:“此章從‘仁’字來,要為行仁未效者示以反己正身之道焉?!?4皈依道德理想,就是皈依仁、智、敬;一言以蔽之,就是皈依仁。

         

        二、從群己之辨到力命之辨

         

        從《孟子》單章研究的分析層面看,把控群己之辨的所有困局,勇于反己以治平,這是《孟子》7·4第二節(jié)的思想主題。譬如,張九成的《孟子傳》卷14《離婁章句上》指出:“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其說淵微,不可以淺心窺測也。且干羽舞而有苗格,《簫韶》奏而鳳皇來,恭默思而傅說夢,金縢啟而天反風(fēng),則以反求諸己得其正處,故彼來應(yīng)疾于置郵。此理深矣,安可以淺易觀之哉!夫愛人不親、治人不治、禮人不答,常人方墮于怨怒中,而孟子乃轉(zhuǎn)為自反之說,溯流而上,以觀其發(fā)處正與不正,其造化運用乃如此之巧。學(xué)乎!學(xué)乎!不到孟子,安知圣賢轉(zhuǎn)移變化之功與乾坤天地相為表里乎?”15朱熹的《孟子集注》卷7《離婁章句上》指出:“不得,謂不得其所欲,如不親、不治、不答是也。反求諸己,謂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敬也。如此,則其自治益詳,而身無不正矣。天下歸之,極言其效也?!?6張栻的《孟子說》卷4《離婁上》指出:“行有不得,不責諸人,而反求諸己,豈不至要乎?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天地之間,惟感與應(yīng)而已。在己者無不正,則在彼者無不順矣。”17輔廣的《孟子答問·離婁章句上》指出:“自治詳,則身無不正;身無不正,則天下無不歸。雖極言其效,是亦必然之理也?!?8郝敬的《孟子說解》卷7《離婁章句上·四》指出:“行有不得,謂家國天下有不親、不治、不答者,皆反求其仁、智、禮也。君子常見己之非,不見人之不是,則身無不修,而人自無不服矣?!?9馮夢龍的《四書指月·上孟四·離婁·孟子曰愛人不親章·行有節(jié)》指出:“‘行有不得’,不必推廣,只看一‘有’字。如不親、不治、不答,有一于此,便當反求。能如此,則無時無處而不自反矣,故下個‘皆’字?!碚丛凇辞蟆峡闯??!煜職w’,即在‘身正’上看出。此不重極言其效,只見一身而可以管攝天下,深明其不必外求耳?!?0章世純的《四書留書》卷6《孟子下·“行有不得”二句》指出:“反身者,代人責己也。人之自咎者,人常寬之;雖有不及,人恕其情矣。”21

         

        《孟子》7·4第二節(jié)同樣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所謂“行有不得者”,不是說群己之辨的當下困境,亦即不親、不治、不答;而是說群己之辨的所有困局,譬如不親、不治、不答。所謂“皆反求諸己”,是說“有一于此,便當反求”,凡事皆需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敬,反省自己以尋求原因。所謂“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既是說“身正”在“反求”上看出,“天下歸”在“身正”上看出;又是說自治詳則身無不正,身無不正則天下無不歸??偠灾?,圣賢轉(zhuǎn)移變化之功在艱難困苦中玉汝于成。

         

        同樣是群己之辨,為什么說《孟子》7·4第一節(jié)意在直面當下困境,而第二節(jié)意在把控所有困局?這是筆者基于“皆反求諸己”的“皆”字做出的詮釋。深究起來,當下困境與所有困局的不同,何嘗不是部分與全體的差異。從孟學(xué)史看,饒魯最先認為《孟子》7·4第一、二節(jié)含有部分與全體之異。其《饒雙峰講義》卷13《孟子三·愛人不親章》指出:“上面三句包括未盡,所以下面又說皆當反諸己,添個‘皆’字。凡有行不得所欲者,必自反諸身,則我之身無不正,天下亦歸之矣?!浴终f得闊,不特說上面三者而已?!?2這一觀點得到許多學(xué)者的支持。譬如,胡炳文的《孟子通七·朱子集注·離婁章句上》指出:“饒氏發(fā)出一‘皆’字,即《集注》‘自治益詳’之‘詳’字?!盵3]胡廣等人纂修的《孟子集注大全》卷7《離婁章句上》指出:“‘詳’字貼‘皆’字,不止上文三自反而已?!?3其中,討論最清晰的是蔡清的《四書蒙引》卷12《孟子·離婁章句上·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章》:

         

        愛人、禮人、治人,此三端似亦說得盡了。愛人,其所親者也。禮人,其所敬者也。治人,其所以統(tǒng)蒞者也。身之所接,只有此三類耳。然此以所接之人言,則盡矣;若以事物言,則未盡也。故下文又曰:“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倍熳⒃唬骸叭绱?,則自治益詳?!倍缎∽ⅰ酚衷唬骸安恢股衔娜苑炊??!庇窒聴l,《大注》曰:“不得,謂不得其所欲,如不親、不治、不答是也?!薄叭纭敝蛔?,可見不止是上文三自反。至于下句云:“反求諸己,謂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敬也?!眲t承上文“如不親、不治、不答”說去。非是上句下“如”字,下句又就指此三者。凡一事一物處之,有不得所愿處,皆宜自反,豈但處人而已哉?24

         

        饒魯提出的部分與全體之異,凸顯“皆”字的分量,富有思辨色彩,值得詳加分析。從《孟子》7·4第一節(jié)看,孟子所謂“三”,既指三德,亦即仁、智、敬;又指三行,亦即不親、不治、不答。從《孟子》7·4第二節(jié)看,孟子以“皆”字說“行有不得者”,只是說行不只有三,不是說德不只有三。正因如此,朱熹以“如”說“不親、不治、不答”,以“詳”說“自治”,這都是恰如其分的。后儒所謂“包括未盡”“‘皆’字說得闊”,是說“不親、不治、不答”之行只是部分而非全體25,不是說“仁、智、敬”之德也是部分而非全體。歸結(jié)起來,就“行”而言,第一、二節(jié)有著部分與全體之異;就“德”而言,第一、二節(jié)并無部分與全體之異。

         

        黃宗羲曾經(jīng)批評饒魯?shù)恼f法。其《孟子師說》卷4《“愛人不親反其仁”章》指出:“饒雙峰曰:‘上面三句包括未盡,所以下面又說皆當反諸己?!敖浴弊终f得闊,不特說上面三者而已。’愚以為‘行有不得者’句,蓋合三者而言之。舍仁、智、敬之外,更有何事而謂‘包括未盡’哉?”26《孟子》7·4第一、二節(jié)的部分與全體之異只是說“行”,黃宗羲拿“德”做出的批評顯然誤讀了“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的“行”“皆”二字。從《孟子》7·4單章研究的分析層面看,饒魯義勝黃宗羲,自不待言。

         

        《孟子》7·4第三節(jié)只是引《詩》,孟學(xué)史有著兩類解讀。先看第一類解讀?!睹献诱x》卷14《離婁上·四章》錄趙岐注云:“此詩已見上篇,其義同?!盵1]530朱熹的《孟子集注》卷7《離婁章句上》指出:“解見前篇?!?7再看第二類解讀。張九成的《孟子傳》卷14《離婁章句上》指出:“且引‘自求多?!姙檎f。嗚呼!觀《詩》者能如此為用,乃可以用《六經(jīng)》矣,豈傳注箋解所能跂及哉!語至于此,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天下樂事,其有過于此乎?君子其勉之?!?8輔廣的《孟子答問·離婁章句上》指出:“為治本乎自反,多福本乎自求。治國者能玩此,則知所本矣?!?9饒魯?shù)摹娥堧p峰講義》卷13《孟子三·愛人不親章》指出:“‘永言配命’是常常思量要合理,‘永’是無間斷之意?!?0蔡清的《四書蒙引》卷12《孟子·離婁章句上·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章》“《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睏l指出:“此‘命’字,以理言。饒氏曰:‘“永言配命”是常思量要合理,“永”是無間斷之意?!o氏曰:‘為治本乎自反,多福本乎自求。’亦太紐捏。蓋能自反而天下歸之,此便是‘永言配命’而‘自求多?!玻对姟芬栽佡澲??!?1郝敬的《孟子說解》卷7《離婁章句上·四》指出:“人能長言合天理,則百福由己求,此修身自然之效也?!?2馮夢龍的《四書指月·上孟四·離婁·孟子曰愛人不親章》指出:“引《詩》以‘自’字映‘己’字,然點出‘配命’來,正見天命人心之總會,皆屬己身擔負。此反求之功,不容緩耳。”33

         

        “永言配命,自求多?!?,語出《詩經(jīng)·大雅·文王之什·文王》34,被《孟子》3·4、7·4兩次稱引。舉凡同樣的語句在《孟子》中兩次或者多次出現(xiàn),趙岐、朱熹作注的體例是前詳后略、前實后虛。換句話說,趙岐、朱熹注《孟子》3·4,既詳且實;趙岐、朱熹注《孟子》7·4,既略且虛。所以,第一類解讀只說“此詩已見上篇,其義同”“解見前篇”,類似承前省,乃是正義體使然。但是,同一詩篇,置于不同語境,含義自有差異。所以,第二類解讀身臨其境,各有闡釋,間有商榷,詩義再度煥發(fā),乃是說解體使然。說解體所謂“多福本乎自求”“正見天命人心之總會”“觀《詩》者能如此為用,乃可以用《六經(jīng)》”,給予我們兩方面的啟發(fā):一方面,直面當下困境,把控所有困局,構(gòu)成前二節(jié)的群己之辨;“永言配命,自求多?!?,構(gòu)成第三節(jié)的力命之辨。另一方面,群己之辨促成德福一致,力命之辨庇護德福一致;唯有畏天知命、知天立命、樂天安命,亦即經(jīng)由力命之辨,群己之辨方能達成自身的和諧。換句話說,第二類解讀不僅可以彌補正義體的不足,而且更能完善《孟子》7·4全章的義理,實質(zhì)是敞開并呈現(xiàn)了孟子引《詩》的深意。

         

        三、以“反求諸己”為切要

         

        從《孟子》7·4單章研究的綜論層面看,有學(xué)者認為此章傳孔子、曾子之說。其代表性的觀點,正如張九成的《孟子傳》卷14《離婁章句上》指出:“嗚呼!孟子之于圣學(xué)可謂有功矣。于孔子自省、自訟、自厚之說,曾子三省、忠恕之說,又發(fā)其大用于事為之間,使圣道曉然如在目前,則此章是也?!?5又說:“夫夫子止言‘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曾子止言‘吾日三省吾身’‘夫子之道忠恕’,未論愛人不親、治人不治、禮人不答之幾。今孟子乃于圣賢微處推而大之,發(fā)為自反之論,然后自省、自訟、自厚、三省、忠恕之說愈覺光大。余以是喟然嘆曰:孟子之于圣學(xué)可謂有功矣?!?6另外,康有為的《孟子微》卷3《禮智第五》指出:“此明愛人、治人、禮人,一切當反身求己,孔子所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也?!?7唐文治的《孟子大義》卷7《離婁上·第四章》指出:“此孟子傳曾子之學(xué)也。反躬自省之道,以曾子為最密?!盵2]203

         

        孔子究竟如何說的?《論語》4·17指出:“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5·27指出:“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薄墩撜Z》15·15指出:“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痹泳烤谷绾握f的?《論語》1·4指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論語》4·15指出:“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釉唬骸??!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從《論語》全書看,孔子提倡自省、自訟、自厚,曾子提倡三省、忠恕;從《孟子》7·4看,孟子四次說到“反”字,意即反省自己尋求原因。所謂孟子傳孔子、曾子之說,不只是“照著講”,而且是“接著講”,亦即以“反求諸己”為功夫,有功于孔門內(nèi)圣之學(xué)。

         

        從《孟子》7·4單章研究的綜論層面看,還有學(xué)者認為此章承《孟子》7·3而言。其代表性的觀點,正如朱熹的《孟子集注》卷7《離婁章句上》指出:“亦承上章而言。”38后來,輔廣的《孟子答問·離婁章句上》指出:“此亦承上章‘得天下以仁’而言之也。”39

         

        《孟子集注大全》卷7《離婁章句上》錄陳櫟注云:“承上章‘得天下以仁’而言,因言仁而及智與禮,仁包智、禮也?!?0蔡清的《四書蒙引》卷12《孟子·離婁章句上·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章》“《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睏l指出:“朱子曰:‘亦承上章而言?!侵鳛槿松险?。故曰:‘其身正而天下歸之?!?1唐文治的《孟子大義》卷7《離婁上·第四章》指出:“此承上章而言。能自求福,則能保四海而永配天命也。仁者,福之基也。求福者,求仁也?!盵2]204

         

        所謂《孟子》7·4“承上章而言”,是說它繼承了《孟子》7·3“得天下也以仁”的王道政治學(xué),并且有所發(fā)揮?!俺小笔钦f對于上章有繼承,“而言”是說此章同樣有發(fā)揮。饒魯?shù)摹娥堧p峰講義》卷13《孟子三·愛人不親章》指出:“此章補前章意。前章說大綱,此章說得密?!?2“補”字是對“承”與“而言”的整合。如果說《孟子》7·3揭明了王道政治學(xué)的大綱,那么,《孟子》7·4則闡明了王道政治學(xué)的本領(lǐng),亦即以“天下歸之”為功效,本領(lǐng)就是“反其仁”而“身正”。

         

        以“反求諸己”為功夫,以“天下歸之”為功效,何者更為切要?一方面,從群己之辨看,沒有“反求諸己”的功夫,哪有“天下歸之”的功效?唯有“反求諸己”,方能“天下歸之”。另一方面,從力命之辨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反求諸己”而且“天下歸之”,盡其力、有其命就能心想事成,盡其力、無其命就會事與愿違。正因功效可遇而不可求,功夫取決于自身努力,我們認為《孟子》7·4以“反求諸己”為切要。張栻的《孟子說》卷4《離婁上》指出:“為國者,以反求諸己為至要。”43唐文治的《孟子大義》卷7《離婁上·第四章》指出:“反求諸己者,本身作則之要,有諸己而后求諸人也,修身之徹始而徹終者也。”[2]203其《孟子大義》卷8《離婁下·離婁篇大義》指出:“反求諸己,本身作則而已矣,故沛然德教行乎四海矣。”[2]290反求諸己,反省自己以尋求原因,嚴以律己而寬以待人,既是修身之要,又是治世之要。以“反求諸己”為切要,究其實,就是以內(nèi)圣統(tǒng)攝外王、以道德引領(lǐng)政治。

         

        孟子的“反求諸己”思想,不僅夯實并彰顯了傳統(tǒng)儒家問心無愧的修身之道,而且培育并鑄就了中華民族成人之美的處世之道,歷史影響深遠,當代價值顯著。有學(xué)者精辟地指出:

         

        “反求諸己”是儒家一個十分重要的修養(yǎng)原則。孟子對此有很多論述,如“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3·4),“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3·7),“君子必自反也”(8·28),“反身而誠”(13·4),等等。本章則提出:一切行為沒有達到其結(jié)果,都要反求諸己。44

         

        孟子通過“反求諸己”的修身之道,追求其“浩然之氣”的理想人格。孟子的“反求諸己”凸顯人的主體性,凡事先思己過,張揚了君子的道德情懷。孟子“反求諸己”的思想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中,塑造了中華民族“靜時常思己過,閑事莫論人非”的美好品質(zhì),有其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4]

         

        綜上所述,《孟子》7·4單章研究包括分析、綜論兩個層面。從分析的層面看,直面當下困境,把控所有困局,構(gòu)成第一、二節(jié)的群己之辨;“永言配命,自求多?!?,構(gòu)成第三節(jié)的力命之辨;唯有經(jīng)由畏天知命、知天立命、樂天安命的力命之辨,個人與家庭、國家、天下的群己之辨方能達成自身的和諧。從綜論的層面看,所謂傳孔子、曾子之說,側(cè)重“反求諸己”的功夫;所謂“承上章而言”,側(cè)重“天下歸之”的功效;基于群己之辨與力命之辨的內(nèi)在張力,全章當以“反求諸己”為切要?!睹献印?·7、7·4各自一言“反求諸己”,前章主要說射箭,后章全面說人事。姜兆翀的《孟子篇敘》卷4《離婁全篇·恒言章》認為《孟子》7·4、7·5:“此二章為全篇大綱領(lǐng)?!?5當今社會,我們在“行有不得”的無奈當中不懈地“反求諸己”,何嘗不能像古人那樣,倍感《孟子》7·4及其相關(guān)篇章的親切有味、雋永深長!

         

        參考文獻
         
        [1]焦循.孟子正義:上冊[M].沈文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2]徐煒君.唐文治四書大義:孟子大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3]胡炳文.孟子通[M].宋健,點校.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20:218.
         
        [4]劉瑾輝.孟子智慧[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8:172.
         
        注釋
         
        (1)此種序號注釋,以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第3版)、《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2版)為據(jù),下同。
         
        (2)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下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896—897頁。按,本文所引文獻多在個別標點符號上略有校改,特此說明,下不贅述。
         
        (3)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頁。
         
        (4)曾國藩:《曾國藩全集》(修訂版)第20冊《家書之一》,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364頁。
         
        (5)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附??庇?》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00頁。
         
        (6)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下冊,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536頁。
         
        (7)經(jīng)復(fù)核,現(xiàn)存《解舂集》無此引語。馮景:《解舂集》,《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1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翟灝:《四書考異》,《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6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頁。按,引文已做并行處理。
         
        (9)周廣業(yè):《孟子四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頁。
         
        (10)(15)(28)(35)(36)張九成著,楊新勛整理:《張九成集》第3冊《孟子傳》,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881頁,第881—882頁,第882頁,第880頁,第881頁。
         
        (11)(16)(27)(3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83頁。
         
        (12)(17)(43)張栻著,楊世文、王蓉貴校點:《張栻全集》上冊,長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頁。
         
        (13)(19)(32)郝敬撰,劉建民點校:《孟子說解》,崇文書局2022年版,第222頁。
         
        (14)(45)姜兆翀:《孟子篇敘》,《續(xù)修四庫全書全書》,第15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頁。
         
        (18)(29)(39)輔廣撰,田智忠輯校:《輔廣集輯釋》下冊,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171頁。
         
        (20)(33)馮夢龍原著,李際寧、李曉明校點:《馮夢龍全集》第21卷《四書指月》,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86頁。
         
        (21)章世純:《四書留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7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773頁。
         
        (22)(30)(42)王朝璩輯:《饒雙峰講義》,《四庫未收書輯刊》第2輯第15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54頁。
         
        (23)(40)胡廣、楊榮、金幼孜等纂修,周群、王玉琴校注:《四書大全校注》下冊,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900頁。
         
        (24)(31)(41)蔡清:《四書蒙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6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554頁,第555頁,第555頁。按,《大注》《小注》分別指《孟子集注》《孟子集注大全》。
         
        (25)“不親、不治、不答”之外,還有什么行為可以列入“包括未盡”之中呢?孟學(xué)史似無說明?!睹献印?·12指出:“信于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于友矣?!睋?jù)此,我們可以給《孟子》7·4設(shè)言:“信人不信,反其信。”換句話說,“不信”可與“不親、不治、不答”并列,算作“包括未盡”的一種行為。
         
        (26)吳光主編:《黃宗羲全集》第1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91頁。
         
        (34)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附??庇?》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505頁。
         
        (37)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孟子微禮運注中庸注》,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8頁。
         
        (44)梁濤:《孟子解讀》,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