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中秋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陜西人士?,F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fā)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論語大義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等,譯有《哈耶克傳》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等。 |
現代儒學已轉入下半場
——首屆“青年儒學論壇”筆談導言
作者:姚中秋
來源:《原道》第32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十六日甲子
耶穌2018年2月1日
由弘道書院發(fā)起、并與常州大學國學研究院合辦之首屆中國青年儒學論壇,于2015年11月21-22日,在江蘇省常州市舉辦。從與會青年學子的反應來看,會議相當成功。這是因為,我們這次會議直面這些圍繞著儒學思考、寫作的青年學人所關心之根本問題:儒學于今日何為?
這樣的問題顯然不是報告論文所能解決的,故從籌備之始,我們就明確提出,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學術會議——由于儒學繁榮,近年來這類會議差不多每月、甚至每周都有,也不必我們弘道書院這樣一個完全民間的學術機構,花費寶貴的資金來湊這個熱鬧。我們希望召開一次關于儒學發(fā)展的“務虛會”,也即,與會者既立足于專業(yè),又跳出自己的專業(yè),以解決中國和人類所面臨之大問題的視野,思考當代儒學如何發(fā)展。我在論壇的開幕講話和閉幕總結中,將這個看起來相當宏大的問題,概括為如下三個方面:其一,論域、議題,也即,當代儒學應討論什么問題,學者當有什么樣的問題意識;其二,路徑、形態(tài),也即,當代儒學以什么樣的學術形態(tài)展開上述論域之討論;其三,方法,范疇,也即,當代儒學者運用什么樣的方法和范疇思考、討論上述問題,發(fā)展儒家學術。
為期一天半的會議,大體上是按照這個方向展開的,而青年學人的思考之深度、廣度遠超預料,我不由感嘆:后生可畏,后生可愛,儒學復興有望。一天半的討論聽下來,有一清晰感受:今日優(yōu)秀青年學子之儒學研究,已逐漸走出過去一百年儒學研究之藩籬,新范式正在成形,現代儒學發(fā)展由此轉入下半場。
進入20世紀,中國幾乎所有精英都是歷史終結論者,認為西方是中國前行之終點,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固有思想學術已喪失意義。中國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形成良好社會秩序,幾乎所有人都從西方尋找方案。由此,在學術建制中,經學傳統(tǒng)中絕,儒者固有之學主要作為歷史研究對象而不絕如線而已。
比如,儒學就曾存身于中國哲學史專業(yè)。曾經,中國哲學史學界做了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改自己專業(yè)為“中國哲學”。然而,此領域的學術范式似乎并未因名字之調整而改變,大量中國哲學專業(yè)的老師仍以哲學史范式訓練學生。在政治學中,更是如此,儒家政治思想被當作史學研究的對象。某次會議期間,我表現有點失態(tài),就是因為個別學者仍以此種范式面對儒學,回應他人之討論,我甚至曾說:“如此研究,有什么資格讓人民拿稅款養(yǎng)活你?”
即便現代新儒家,盡管依據宋明心性之學發(fā)展出看似精致的哲學體系,但于社會治理仍全交給西方思想和制度。2015年初以來持續(xù)不斷的港臺新儒學與大陸儒學之爭,要害仍在列文森當年提出之命題:儒學已進博物館了幺?現在很少有人干脆利落地說,是。但很多人,包括上了一定年紀的儒學者,恐怕仍會說:部分地,比如在政治領域,是這樣的。如此自費武功的儒學,是殘缺不全、難當秩序構建之大任的。令人欣喜的是,在本次論壇上,大多與會青年學子正在努力走出這些窠臼,走向新的學術范式。本次論壇上的青年學者,大約分為三組:
第一組,人數較多,是接受過中國哲學或哲學史學科訓練的青年學子,其研究論域基本上是港臺新儒家拓展出來的,并在其中精耕細作。
第二組,是接受過一定經學訓練的青年學子。哲學或者哲學史范式主要關注宋明心性之學,而經學之論域則有重大轉移,轉向五經和漢代學術,由此拓展出了新論域,也引入了新方法。
第三組,是來自法政諸學科的青年學子。上兩組學者,雖然研究對象、方法不同,但均在傳統(tǒng)哲學院系中,這組學者則出自法學、政治學領域。他們帶著鮮活的問題意識,而對儒學有深切情懷,嘗試以儒學立場書寫法律或者政治的歷史,并透過這樣的歷史探索探尋解決當下問題之方案。
不能不說,第一組的討論較為沉悶,后兩組給我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理由很簡單:第一組青年學子是在幾代人耕耘的領域中從事學術活動,大問題已被其老師、太老師們做完,只能做一點細枝末節(jié)的修補工作。相反,后兩組青年進入處女地,且極為廣袤,自然能夠談出令人興奮的新議題、新方法、新觀點。
我作為會議發(fā)起者,自以為,本次會議最成功的一點也許是,把這三組青年學子匯集于一處,這是本次論壇不同于一般的儒學、哲學會議之處。論壇給他們提供了思想與學術交流、碰撞的機會,青年學子相互學習、啟發(fā),共同拓展思想、學術視野。假以時日,他們或許可以形成一個以儒學為中心、旁涉多個學科的思想學術共同體,逐步探索構建更為整全的儒家義理體系。
如果說大陸儒家有什么新意,從學術范式的角度說,這一點或許是最為緊要的。應該說,現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如張之洞、康有為、梁啟超諸先賢,甚至梁漱溟、馬一浮、錢穆、張君勱等先生,視野都是極為廣闊的,其思想也有強烈的實踐指向,有重建秩序之志向。只是,到20世紀中期,在特殊的政治、學術環(huán)境中,形成了哲學、乃至哲學史中心的儒學范式。這樣的儒學固然保留了儒學的種子,但顯然不足以擔當起重建秩序之大任,或曰天命。在評論李明輝先生對大陸新儒家之批評的文章中,我曾提出,現代儒學或許已經進入下半場: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被強勢的西方壓迫,儒家也被強勢的西方思想和制度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能被動應對。這正是現代新儒家的姿態(tài)。在西方重壓之下,依然堅持論證儒家之價值,這非常了不起,值得后人感佩。
“然而,隨著中國大體完成救亡圖存,中國處境大不相同于二十世紀上半期、中期,儒家的姿態(tài)、視野不同于此前,不再采取被動防守策略,而有所進取。事實上,新處境給儒家提出了全新問題,儒家若有安頓整全秩序之志,就理當直面這些問題,而不是回避之,依然把一個世紀、半個世紀前先賢的問題,當成今天自己的問題。
“概括說來,當代儒家的思想任務,恐怕不應是中國文化如何回應西方的挑戰(zhàn),而是中國文明如何包容西方的思想和制度,又能創(chuàng)造、并向人類展示良好秩序、美好生活的另一種可能。儒家之思想和學術責任是積極地創(chuàng)造,而不是被動地應付。不是依據西方思想、制度設定議題,回頭在自家?guī)旆坷飳ふ铱膳c之對接的要素,而不斷自我檢討;而是依據自身視野確定真問題何在,依據自家義理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在此,儒家當然是開放的,面向西方,面向整個世界,但是儒家立定了主體地位。不是與國際接軌,與西方接軌,而是立足圣人之義理,參照中西經驗,為人類鋪就新軌。
“可以說,今天已在李明輝先生所說‘儒學第三期’發(fā)展之重大轉折點上,儒家從被動的回應者轉而為主動創(chuàng)造之主體。心態(tài)上、姿態(tài)上的如此變化,自然帶來整個問題意識、議題論域、運思模式、知識結構、表達話語、言說對象等全方位的變化。中國處境如此,儒家不能不這樣變化。也只有這樣的變化,才有儒學第三期之實質展開?!?/p>
現代儒學之任務是本乎堯舜周孔之道,重建整全秩序。但百多年來,儒學命運多舛,求自保而不得。今日情勢則大不相同,似已敞開重建秩序之可能。但很顯然,舊有之儒學范式視野狹窄,義理單薄,對于秩序重建幾乎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近十年來興起之大陸儒學,乃應運而生。蔣慶先生等倡導儒教和儒教憲政,近年又有“康黨”之興起,弘道書院同仁則另有思路:以學為本,興起文教,轉進政教。故弘道書院自成立以來,即致力于擴展儒學之論域,也即,推動儒學、經學與在目前學術體系中占據主流的人文與社會科學之雙向接近、滲透,推動中國思想界之儒化,目標則是使儒家之學成為思想學術界共同的基礎。
此或可稱之為“大經學”。本次論壇上,北京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的雷博博士說,經學是經天緯地、經綸綱紀、經世濟民之學,善哉斯言。實際上,傳統(tǒng)的經學,絕不是一門封閉的學科,而是諸學之本。它指向秩序之整全構建和維護,當然不可能為學科所限制。今天受學科分化之思維定勢影響,把經學視為一門學科而固步自封,甚無謂也。因此,關起門來從哲學或哲學史角度研究儒學固然不夠,有如此覆蓋力之經學僅在傳統(tǒng)經學體系中挖掘,也是不足以重建的。儒學或經學不應滿足于成為一門學科,而應努力成為各門學科之基礎,為各門學科提供基本價值、概念、思考方式。
這就需要儒學與今日學術建制中占據主流之西來人文與社會科學各學科,展開持續(xù)不斷的雙向互動:一方面,政治哲學、倫理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國際關系學等領域的學者有思想學術之文化自覺,進入中國自身源遠流長的知識傳統(tǒng)中會通舊學與新知;另一方面,經學、儒學充滿信心地進入西學體系,消化各種知識,最終涵攝之,以形成新知。唯有經由這樣的雙向進入,才可能鑄造出有效回應當代中國與人類問題之儒家新義理體系,它是中國的,又是普適的。
本次青年儒學論壇大體上沿著這一方向前行,當然做的還不夠好,比如,沒有經濟學、國際關系學領域的學者參與,而這兩個領域的知識重建,對穩(wěn)定的中國和世界秩序之底定,至關重要。還好,本次是首屆,未來將有第二屆、第三屆,希望這個論壇未來容納各學科中具有儒家情懷的青年學子,通過跨學科的儒家思想學術共同體之建設,熔鑄出一套整全而對當世有效、且可構成整個中國思想學術界之共同知識基礎的儒家義理體系。
責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