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者: 康香閣
受訪者: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院長 湯一介
6月29日,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成立,著名學者湯一介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院長。從1990年開始設想的《儒藏》工程,到如今的儒學研究院規(guī)劃,湯一介要搭建一個怎樣的中國儒學研究平臺?
三項規(guī)劃+三大課題
康香閣:請談談為什么要成立儒學研究院?
湯一介:這是長期以來我想做的一件事情。國內(nèi)高校里,四川大學設有一個道家道教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設有一個佛教研究基地,至今還沒有哪個大學設立一個專門研究儒學的基地。我從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來要建立這樣一個基地,但遇到了不同意見。北京大學在人文學科方面的思想是各種各樣的,特別是五四運動的發(fā)源地是在北京大學,是當時批判儒學的地方。所以,有人認為建立一個儒學研究院與北京大學的傳統(tǒng)不相吻合。其實不然,五四時期是把中國傳統(tǒng)中糟粕的東西去掉,并不是要拋棄整個傳統(tǒng)。
康香閣:儒學研究院成立后,規(guī)模有多大?
湯一介:現(xiàn)在的規(guī)模還不會太大,儒學研究院首先是作為一個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把《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研究室、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整合在一起,共同做課題、帶研究生、開設儒學課程。下學期就準備開“中國儒學史”,請9個分冊的主編把自己研究的這一段的中國儒學史問題講清楚。
康香閣:如此說來,現(xiàn)在北京大學建立一個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儒家研究院,是有了一定的基礎?
湯一介:應該說有了這樣一個基礎。一是我們已經(jīng)完成了9卷本的《中國儒學史》,準備到明年五四推向社會,二是《儒藏》(精華編)已出版了36本。成立儒學研究院,就是要把北京大學文科各系研究儒學的力量整合起來,加強研究隊伍的力量。儒學研究院是一個開放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還可以加強與校外、國內(nèi)外的儒學研究機構(gòu)進行學術(shù)交流。辦儒學研究院的目標和宗旨有五句話:“放眼世界文化潮流,傳承儒學思想精粹,闡釋儒學特殊理念,尋求儒學普遍價值,創(chuàng)構(gòu)儒學新型體系。”
康香閣:如何來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和宗旨,就是說,首先要開展哪些具體研究工作?
湯一介:我制定了一個10年規(guī)劃,大概分三個大的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儒藏》(精華編)的編纂工作。第一步是要把《儒藏》(精華編)共330本編完,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也是屬于基礎性工作,是為后人研究儒家思想提供一個可靠的文獻材料基礎。第二步要編一部《儒藏總目提要》,就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樣。要了解儒學著作的整體情況,就可以通過《儒藏總目提要》來了解它,這項工作的基礎工作《儒藏總目》正在進行中?!度鍖W總目》是按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法來編輯,僅經(jīng)部這一部分就收錄儒家的著作14000種。
康香閣:第二個方面的研究要做哪些工作?
湯一介:第二個方面,就是這10年要為儒學的研究解決三個比較大的課題。
第一個課題是編一套《中國儒家經(jīng)學史》,我們已完成的《中國儒學史》是講儒家的思想史??墒?,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六經(jīng)”,即易、書、詩、禮、樂、春秋,樂經(jīng)散失了,傳下來的只有“五經(jīng)”。中國的歷代學者,特別是儒家學者,都離不開原始的經(jīng)典,因為它們不僅包括思想文化,而且包括制度文化和器物性的文化。
康香閣:其他兩個課題是開展哪方面的研究?
湯一介:第二個課題,是要編寫一套《中國儒釋道三教關系史》。從中國歷史上看,雖然儒釋道是三家,而且他們之間的思想也不大相同,可是并沒有因為思想不同而發(fā)生沖突,它們之間有辯論、有問難,沒有因為宗教打仗。做這部史就說明一個問題,宗教雖然不同,但可以共處。不僅能夠共處,而且能夠在互相影響和互相討論當中共同發(fā)展。假如我們做好了這樣一個榜樣,等于告訴世界,中國曾是這樣一個狀況,可以因為思想不同,而不發(fā)生矛盾、沖突、戰(zhàn)爭,為“文明共存”作出理論上的貢獻。
第三是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文化從夏商周三代起是個源頭,它在流動的過程中間,其他文化不斷地加入,長期來看,中國文化的自身是個源,其他文化的加入都還是流。就像中國故有文化和佛教禪宗的關系一樣,中國自身的文化是源頭,馬克思主義是匯入的流。 這個問題做好了,就可以樹立起我們文化的主體性。
康香閣:這三個大課題都是站在世界意義的角度來開展學術(shù)研究,意義重大。請您談談儒學研究院第三個規(guī)劃。
湯一介:第三個方面規(guī)劃是面向現(xiàn)實的問題。也分三個課題,第一個題目是研究和諧社會和儒學關系。第二個題目是研究中國社會的“刑禮合治”問題。第三個題目是研究儒家倫理與中國現(xiàn)代企業(yè)家精神問題。
20年前開始設想《儒藏》
康香閣:如果我們往回談,就該談《儒藏》的編纂與研究了?
湯一介:好,再往前推,就是編《儒藏》,為什么編《儒藏》?其實在1990年我就提出來要編《儒藏》。那時有個企業(yè)家叫范業(yè)強,他提出來支持我編《儒藏》,后來他的企業(yè)垮臺了,所以沒有錢支持我做這個事情。
2002年11月,我第一次向?qū)W校正式提出編纂《儒藏》工程,學校同意。2003年向教育部申請,同年12月31日教育部同意立項。所以,真正開始做是在2004年,花了一年的時間做組織工作,就是找人、找地方等。做到現(xiàn)在已出版了36 本,以后每年能出三四十本,到2020年就可以完成了。
再說明一點,《儒藏》工程是一個總稱,由于規(guī)模太大,具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編輯《儒藏》精華編,計劃出書330本,收書500余部,約2億字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第二部分是編輯《儒藏》大全本,將收入5000部著作,約10億字。這項工作現(xiàn)在沒有啟動,要等到第一部分完成后才進行。
我曾說過編纂《儒藏》的標準是,之后一百年內(nèi)不會有人超過,而且成為世界上通行的儒學研究本子。
康香閣:編纂的原因是什么?
湯一介:在歷史上,有《佛藏》,有《道藏》,就是沒有儒藏。中國的《佛藏》從宋朝開始編纂,到現(xiàn)在已累積有20多部佛教文獻集成?!兜啦亍窂乃纬_始編,現(xiàn)在留下來的是明朝的《道藏》。當時,《佛藏》、《道藏》的編纂是靠寺院支持做起來的,儒家不是一個宗教派別,沒有寺院支持,應該由國家來做。明朝的學者已經(jīng)提出來編纂《儒藏》,沒有實現(xiàn),當時編了《永樂大典》。清朝的學者也提出來做,也沒有實現(xiàn),當時編了《四庫全書》?,F(xiàn)在我們應該做,并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做這個工作不太容易,我們不僅是把中國的儒家文獻典籍包含在內(nèi),而且聯(lián)合日本、韓國和越南等國家的學者一起做,就是把這些國家用漢文寫作的儒家典籍都包含在內(nèi)。在早期,日本、韓國、越南的典籍很多都是用漢文寫作的。
康香閣:這樣看來,《儒藏》不僅僅限于中國儒家文化,而且是面向世界?!度宀亍肪幾牍ぷ鬟M展順利嗎?遇到了哪些困難?
湯一介:對,所以我們沒叫《中華儒藏》。不像我們國家20世紀80年代編的《佛藏》叫《中華佛藏》,《道藏》叫《中華道藏》。
《儒藏》編纂遇到的問題有幾個。一是人才奇缺,真正能做這項工作的學者并不太多,再加上這些學者所負擔的事情又太多,不可能集中力量做《儒藏》?,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組織了一支400來人的學者隊伍,包括中國、日本、越南和韓國的學者??墒?,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只有十二三個專職人員。這十二三個人要面對400來人送來的稿件,我們要對稿件逐一進行審查,其中50%以上的稿件是不合格的或是不可用的,或者需要我們花大力氣修改的,或者退給作者請他自己修改,這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情。
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學風不好,有些送來的稿件???、標點得不太認真。人才奇缺,加上學風不好,導致《儒藏》進度比較慢,現(xiàn)在我著急的就是這個。我想第一是保證質(zhì)量,不能保證質(zhì)量,出版是沒有意義的。
康香閣:那如何保證質(zhì)量?
湯一介:從三個方面來保證質(zhì)量。第一是選本。就是你拿什么本子作為底本,這很重要。舉個例子,王弼注的本子《周易注》,原來用的本子是臺灣的無求備齋本,是宋本,可我們發(fā)現(xiàn)《四部叢刊》的本子也是宋本,后來我拿這兩個本一對,我覺得《四部叢刊》本比無求備齋本更好,原因是我發(fā)現(xiàn)無求備齋本錯的地方很多,而《四部叢刊》本子很多都沒有錯,這樣就可以省了大量的??庇?。因為,我們是用一個本子作底本,再用兩三個本子作校勘本,校正底本的錯誤。如果要選擇好的底本,就要對這個版本的源流做一考察才行。
第二是標點和分段要正確,一定要審查好,不能有標點錯誤,日本的《大正藏》雖然全世界通用,但它沒有標點,有斷句,斷句錯誤太多,影響理解。第三是??庇浺喢?,不能繁瑣。因為每一本書歷史上的注釋很多,那么大的一本書,如再做復雜的??笔菦]法做下去的。
康香閣:現(xiàn)在資金還有問題嗎?
湯一介:是的,《儒藏》編纂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資金問題。我現(xiàn)在拿到的錢只有2000多萬元,可是要完成《儒藏》(精華編)就需要5000萬元?,F(xiàn)在有的書編好了,資金不到位,就不能及時出版,所以《儒藏》出版得比較慢。
來源:科學時報2010年07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