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韓星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歷一九六〇年生,陜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書》。 |
原標題:道統(tǒng)共識與多元整合——在“牛津共識”五周年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作者:韓星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七月廿一日乙未
? ? ? ? ? ?耶穌2018年8月31日
?
?
謝謝石衡譚兄給我發(fā)的通知邀請,很榮幸參加這次牛津共識五周年暢談。前面聽了各位的發(fā)言,我也很受啟發(fā),我就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
現(xiàn)在大家也都感覺到,改革開放已經(jīng)40年了,這40年來前30年應該說因為改革開放,擺脫了原來的那樣一套國家的治理模式,我們都抱著很大的希望,確實中國擺脫了前蘇聯(lián)的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是舉世矚目的。但是問題是30多年以后這10多年,特別是這5、6年以來,這種變化是讓我們沒有想象到的。
?
這里涉及到治理的合法性。過去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治理合法性,我們也都期望跳過我們經(jīng)常說的修昔底德律和中等收入的陷阱,但是現(xiàn)在我們都覺得比較失望,這很麻煩,因為現(xiàn)在很明顯的左轉、倒車的感覺。
?
當然,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想法,比如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這個提法很好,我們很多的學者也討論了這個問題,覺得這可能是由原來的管控型國家走向一種多元治理型國家,但現(xiàn)在大家覺得很失望。前面各位也說了,比如說經(jīng)濟方面的失敗,原來改革開放之初我們講的小政府大社會,黨政分開,法治社會等等,但是從“八九”以后,反而又逐漸逆轉了,不是往小政府、大社會發(fā)展,而是往一個強勢政府方向推進。盡管如此,我覺得其實社會空間還是很大的,我們在社會空間里面,從文化的角度、從教育的角度、社會教化的角度,還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最起碼現(xiàn)在暫時還是有空間的,這方面有待儒者們和愛好國學傳統(tǒng)文化的人來共同努力。
?
我覺得現(xiàn)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道統(tǒng)問題。其實百多年來我們中華民族達不到共識就是我們幾千年道統(tǒng)的斷裂。道統(tǒng)傳承了幾千年,時斷時續(xù),孫中山自稱繼承了道統(tǒng),并在革命斗爭中加以提倡和發(fā)揚光大。他說:“中國有一個道統(tǒng),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tǒng),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tǒng)思想,來發(fā)揚光大?!睂O中山深知“道統(tǒng)”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帝制可廢,道統(tǒng)不可廢;深知以民國政統(tǒng)取代兩千多年的帝王政統(tǒng)可能帶來的隱患,所以,明確宣告:國民革命的目標,就是繼承并光大這個正統(tǒng)思想。
?
可是,我覺得我們大陸這個問題好像沒有解決,或者說這個“道統(tǒng)”不是我們幾千年傳承下來的道統(tǒng),這個大家都明白。我們現(xiàn)在這個“道統(tǒng)”有它做自己的傳承體系,特別是在十九大以后又有新的一種表述,它要以這一套思想體系成為一種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來指導社會的方方面面。
?
所以,這就造成了,我們儒家的道統(tǒng)不能復興,我就覺得可能是我們現(xiàn)在達不到共識最根本的一個原因。
?
?
從儒家這方面講,我這兩年比較關注的就是社會儒學,儒學在社會層面如果發(fā)揮其教化功能,還有比較關注以儒為主,在已經(jīng)融合了道佛的基礎上今后怎么與基督教、伊斯蘭教會通融合,所以我想從這一方面再稍微談點我的看法。
?
我認為儒家或者說我們中國文化最核心的精神還是以人為本,人文精神。這個其實在我們古代,比如說早期不同的思想流派都有不同的體現(xiàn),后來括儒釋道三教當在這一點也都是契同的。這就形成了中國文化以人文精神為核心,貫通諸子、道佛等的基本特征。
?
我覺得當今尋求社會共識的一個更深層的基礎,還是是人文精神。
?
我們現(xiàn)在有不同思想、不同文化,包括不同宗教。我想從宗教這方面講。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過上千年的努力,已經(jīng)成功地處理好了與諸子百家,與道教、佛教的會通融合問題,但是我們現(xiàn)在就面臨著很大的問題,就是儒家如何與基督教問題和伊斯蘭教的會通融合問題。我想,人文精神也是儒家和基督教會通、儒家和伊斯蘭教會通的一個基點,因為基督教、伊斯蘭教雖然是宗教,但是還是有人文精神的。此外,還有儒家《六經(jīng)》中的宗教因素,如“上帝觀”等,儒家禮樂系統(tǒng)中的祭祀禮儀也有宗教成分。為此,我寫過一些論文,如《儒家“三祭之禮”的人文精神及其與基督教的會通》、《重建上帝信仰——明清之際儒者的上帝觀——以儒家天主教徒為主》(未發(fā)表)、《伊斯蘭教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經(jīng)驗與啟示》、《回儒——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正道》等。
?
但是,問題就是人類到了現(xiàn)在,面臨著一個關鍵的時刻,普遍的情況是人文精神喪失,遺失了人之為人最基本的東西。因為儒家講人之為人最基本的東西,如仁愛、禮儀等,首先把人和禽獸區(qū)分開來。但是現(xiàn)在很多人已經(jīng)不是人了,墮如禽獸,甚至還禽獸不如,這是往下的一方面。往上一方面就是人和神的問題,神圣的信仰問題。當今中國社會信仰真空,怪力亂神泛起,邪教的蔓延,還有各種合法宗教自身的敗壞,比如說最近佛教界發(fā)生的事情。
?
所以,人文精神就面臨著人禽獸化和怪力亂神的沖擊,人文精神的空間似乎越來越小了。所以,我覺得儒家還是要堅守住這一點,還要發(fā)揚光大,以人文精神為基礎,實現(xiàn)不同思想流派和各種宗教的會通,進行文化整合。
?
作為中國人,文化整合還是要站在儒家或者是中國文化的立場,以儒家、中國文化為主,這當然是一個主體性的問題。但是這種主體性又是開放的,可容忍多元存在的。
?
這兩年我除了學理上做點與伊斯蘭教會通的探討,我實際上也跟他們學者和宗教人士有所止接觸,參加他們召開的學術會議。因為人大的哲學學院宗教系有一個研究生班,各大宗教的人士在那個班里都有。后來有一個伊斯蘭的年輕阿訇,他在中國伊斯蘭協(xié)會做事,他的編制在那兒,但他在人大讀研究生,就聽我的儒學課,然后跟我聯(lián)系,我們就成為朋友。上學期我還應邀在中國伊協(xié)辦的伊斯蘭教碩士研究生班(主要是各地年輕的阿訇),給他們上過一個學期的《中國文化通論》課,他們很渴望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明末清初以儒詮回也都很感興趣,下課我跟他們也就伊斯蘭教的中國化以及一些現(xiàn)實問題有所交流。我覺得他們大部分人還是能夠認同伊斯蘭教還要中國化的。我們一般學者直接與宗教教職人員還是接觸比較少,比如說伊斯蘭教,研究伊斯蘭教的學者(主要還是回族)和阿訇,就像我們儒家民間的儒者和學院的儒家學者一樣,之間的差別也挺大的。阿訇對伊斯蘭教的學者也是有意見,覺得他們學術上講得多,關注社會不夠。從宗教方面,阿訇對社會現(xiàn)實當中道德的墮落、社會風氣的敗壞、社會層面的混亂,也是深懷憂慮,批評甚至抗拒的,這當然有一定的正當性。因為不管怎么樣,信宗教的人總得來講道德的素養(yǎng)還是要比不信的人要好。
?
通過歷史上佛教的中國化,然后融入中國文化,同時又保留了它自己應有的傳承系統(tǒng),在中國文化大的結構當中找到自己應有的地位。我覺得未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也應該是這樣的趨勢,當然肯定有很多不同,還需要對話、會通,也許會經(jīng)歷很長的時間。
?
以儒為主,兼容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構建現(xiàn)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系。具體地說,在在思想(理性)層面,以儒學為主體,向左吸收馬克思主義,向右吸收民主自由思想,以及其他各種有益的思想,然后整合成新的思想體系。在宗教(信仰)層面,面對多元宗教,也是以儒為主,在已經(jīng)整合了道佛的基礎上繼續(xù)整合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重構新的國民信仰體系,重建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
?
這樣,重新構建一種新的包含各種世俗、宗教的新文化,也許這才是將來我們最大的共識,不僅是一般理論的、思想上的共識,而是現(xiàn)實社會各個層面,怎么把這種共識能夠得到落實。
?
我就簡單談這些想法,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