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存在主義微論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八月十一日乙卯
耶穌2018年9月20日
由海德格爾提出、薩特發(fā)揚光大的存在主義,在西方影響很大,波及西方社會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文學(xué)藝術(shù)方面影響尤為突出。
存在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把孤立的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做最真實的存在,并作為其全部哲學(xué)的出發(fā)點。這就是薩特名言“存在先于本質(zhì)”所表達的意義:除了人的生存,沒有什么道德或靈魂,所謂的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據(jù)此,把與唯物主義相對的唯心主義這頂帽子戴到存在主義頭上,頗為合適。
存在主義自稱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強調(diào)人有選擇的自由。但此“自由”既非自由主義之政治自由,更非儒家之道德自由。如果說儒家的道德自由是圣賢君子的自由,自由主義的自由是人的自由,存在主義的自由就是非人的自由。因為存在主義既不講自律,也不講他律,認為人沒有義務(wù)遵守什么道德標準和約束。
有學(xué)者總結(jié)薩特的存在主義有一個中心和三個分論點。一個中心即“存在先于本質(zhì)”。三個分論點是:一,世界是荒誕的,人生于其中而痛苦;二:“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三,存在主義是人道主義。
把存在主義說成人道主義,純屬看朱成碧。自由主義對人性、人格、人道的認知雖然膚淺,畢竟有所認知;存在主義的認知則完全錯誤,于人性之善、人格之美和人道之正義一無所知。
薩特還有一句名言:“他人是地獄”,堪稱性惡論是西方版。這一觀點與“人有選擇的自由”相反相成。因為其自由既不自律又無他律,每個人的自由必然會危及他人的自由,所以就會有害于他人。這種觀點是完全昧于本性的。所以說存在主義的哲學(xué)品格非常低劣,是一種典型的西方邪說,與自由主義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自由主義雖然不識本性,也沒有統(tǒng)一的人性論,但作為人道主義,對本性之善還是有所感悟的,亞當斯密、休謨、康德、施韋澤都堪稱“西式性善論”者。施韋澤對“善的本質(zhì)性”了解在西方首屈一指。其敬畏生命倫理的提出,有賴于對人性相當正確的認知。(詳見《儒家共識和中華愿景---仁本主義宣言》)
存在主義在現(xiàn)代西方影響很大,但各種邪說影響最大,也無法取代自由主義“現(xiàn)代西方文化主統(tǒng)和文明道統(tǒng)”的地位。因此在現(xiàn)代西方之文明與野蠻的拉鋸戰(zhàn)中,野蠻始終糾纏不休,而文明始終占上風。邪不勝正,此之謂也。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