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老也走了。
今晚8點多收到的國發(fā)兄轉(zhuǎn)寄的小玲的郵件中寫的是,謝老是在上午9時5分離開的。此時的我,淚流滿面地坐在電腦前,心中體驗著那種失落和孤獨。不像是謝老去世了,而像是自己被深深敬愛和仰賴的長輩撇下不要了、不管了,心中充滿的與其說是對謝老去世的惋惜,不如說更像是一種自己被命運拋棄的委屈。這種情感,就叫作依戀。
雖然謝韜這個名字和他的事跡我早略有耳聞,但是,真正感覺到和謝老的緣份,是在2007年我完成《超越馬克思主義(征求意見稿)》之后。
那時我正在臺灣輔仁大學士林哲學中心學習,學習的課程幾乎排滿了周一至周五的所有上、下午。我在兩個月(2007年3-5月)學習之余完成了《超馬》的最后一篇。
從2000年我打定主意完成超越馬克思主義這個研究課題時,就同時不得不撐起了那種在中國特定國情下的“非法性”造成的精神壓力。那個時候,我不能保證這個課題做出來會給我?guī)硎裁礃拥暮蠊D―從再次被取消教學資格、被趕下講臺,到被開除公職,甚至失去自由――這些精神準備都需要有的。為了避免授人以“有組織”的把柄,這樣一個大課題,從自己的安全和他人的安全考慮,我也在明知自己學養(yǎng)不足的情況下,硬著頭皮決定不與任何人合作,獨立完成。實際上整個寫作《超馬》的過程,自覺地從事一種以身載道的事業(yè)的興奮感,與內(nèi)心潛在的恐懼感,以及那種孤軍做戰(zhàn)、不知前面的路走得通走不通的茫然,都是很真切的。所以要緊趕慢趕,趕在在臺灣學習期間完成《超馬》,并把它散發(fā)到網(wǎng)上,很重要的原因,是臺灣的人文環(huán)境使我心理上有一個不那么恐懼的安全地帶。也正是因為趕寫《超馬》,在臺灣期間,除了輔仁大學士林哲學中心組織的參觀、游覽活動外,我沒作任何其他觀光旅游。
我一向就是一個情感上非常軟弱并且害怕皮肉吃苦的人。我喜歡以妥協(xié)、讓步的方式來解決自己不得已涉足其中的爭端。我可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卻不大可能做到酷刑不能屈。完成了《超馬》的(征求意見稿)就像是當媽媽的順利地生出了一個自己的寶寶,那種欣喜與自豪的感受是獨一無二的。然而,我必須面對和戰(zhàn)勝自己內(nèi)心對慘無人道的專制的真切的恐懼,我想這種體驗也是那些性格非常剛強的義士們不可能有的。而這種恐懼,在這個寫作計劃完成之日,恰恰也正是它由潛在變成顯在之時。
正是在這個時刻,我在臺灣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知道了謝老在《炎黃春秋》2007年第二期上發(fā)表了“只有社會民主主義可以救中國”的文章的消息。由我所在的中國人民大學前副校長署名發(fā)表的這篇文章,雖然還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但是,這樣鮮明地宣傳社會民主主義是人間正道,這樣鮮明地為過去被批判了幾十年的所謂“修正主義”正名,在當時真可謂石破天驚之語,對于我是多大的鼓舞和鼓勵可想而知。這種石破天驚的效果,可以“左”派們當時對謝老這篇文章的口誅筆伐、狂轟爛炸為佐證。謝老顯然是要承受相當壓力的。
在從臺灣回北京的飛機上,我做了這樣的思想準備,一下飛機,先被帶走傳訊。然而,這樣的我非常害怕的事情并沒有發(fā)生,我順利地回到家中。接著,我抓緊時間復制了《超馬》的平面打印稿,親自跑到明德樓里的中共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宣傳部辦公室,鄭重地委托這個中國共產(chǎn)黨基層組織把它上交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
《超馬》沒有給我?guī)砣魏涡问降膽土P。這種出乎我意外的順利使我越發(fā)意識到,謝老的“只有社會民主主義可以救中國”這篇文章的發(fā)表,對于我意義重大。它吸引了反動派的火力,拓展了安全的政治話語空間,等于是為《超馬》和我本人掃了地雷排了險。我由此感到謝老和我之間有一種深深的緣份。他發(fā)表“只有社會民主主義可以救中國”時,并不知道我正在寫,并且就要完成《超馬》征求意見稿。我完成《超馬》始終處在一種無法擺脫的孤獨和恐懼感中,那時我和謝老這樣的思想前輩們沒有任何接觸和聯(lián)系。我也不知道《超馬》寫出來時,會得到這樣一種似是上天妙手安排的“掩護”和支持。我只能說,跟謝老的緣份是我人生中得到的最為珍貴的命運的厚予。
就是這種緣份,使我必然地會跟謝老聯(lián)絡(luò)。跟謝老第一次通電話,謝老就告訴我,跟我通電話他非常愉快。而且他們早就知道我這個曾經(jīng)的“人民大學××功頑固份子”的名字和“事跡”,并且在道義上是站在我一邊的。后來我去謝老家拜望了他和夫人盧玉老師,很快跟他們建立起同道、親人加忘年交那樣的感情。我真地是相識他們恨太晚。同在一校,這么好的前輩,怎么自己竟然這么晚才去結(jié)交?他們那樣喜歡自己,早結(jié)交幾年,該能得到多少他們的感情滋潤、諄諄教誨和寶貴的人生經(jīng)驗?
我感覺盧玉老師和謝韜老師對我除了在理論觀點上的理解,在理論事業(yè)上的支持外,還像對孩子那樣對我寵愛有加,我對他們也像是對呵護自己的長輩那樣依賴和敬愛。盧玉老師擅長烹飪,我在他們家吃過飯。盧玉老師知道我嘴饞卻不喜歡做飯,一次吃過飯后,把那些她做的好吃的剩菜全部給我打包帶回家。謝韜老師和盧玉老師住院期間,我都曾多次探望。我非常、非常想留住他們,非常、非常期待上天會在他們身上展示出起死回生的生命奇跡。但是,我也意識到,實際上他們一生都在創(chuàng)造奇跡。謝老一生坎坷,因胡風事件1955年入獄,1965年剛獲自由,1966年又在文革中再受批判。盧玉老師則在那樣的政治壓力下,一個人頑強地擔起生活的重負,把幾個子女都教育成人品正直、各有所長的人。他們由于精神力量的強大,所以能在經(jīng)歷了各種人生痛苦后,活到八、九十歲的高齡。在所有他們創(chuàng)造的奇跡中,有一種奇跡我想會是上天最為滿意、嘉許和得意的。那就是,無論是監(jiān)獄鐵窗、世態(tài)炎涼、風霜雨雪,還是人生成就、高德重望、掌聲榮譽,都始終無損于他們天然純樸的本性,無改于他們明辨善惡的良知,無動于他們對這個充滿苦難、不幸、悲苦的世界可以變得更好的信心,無變于他們以身載道的執(zhí)著和樂觀豁達、積極進取、永不言棄的可貴精神。
我們這些深深敬愛謝韜、盧玉老師夫婦的人,要盡快地從他們的離去帶來的傷感中超拔出來,承擔起他們曾經(jīng)擔在肩上的道義,繼續(xù)在正道上堅定地走下去。如果他們在天有靈,這一定也是他們所最期待的。
盧玉老師于去年12月8日離開時,我寫過幾段“長城啟示錄”的紀念小詩。這里摘出其中第五首,緬懷謝老,也作自勵:
我也有似水柔情
我如海樣包容
君不見
我把堅固與隨和
融為一體?
山高就高
谷低就低
蜿蜒起伏
延綿萬里而不斷
下不輕蔑高不媚
辱不介意寵不驚
天地間沒有我
與之爭強的敵手
時空里唯有我
不能推卸的使命。
小詩里的“我”并非自指,而是擬長城以第一人稱的自白,意在張揚長城展示出的精神內(nèi)涵。盧玉老師、謝韜老師都是以一生詮釋著這種即凡即圣的長城精神的人。一意識到他們已經(jīng)不在了,我就更加意識到他們精神的偉岸,我就好想念他們,好想念他們……
利華 寫于2010年8月25日深夜至8月26日凌晨
謝老的告別儀式將于30日上午9點在八寶山蘭廳舉行。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