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澤波】三分法視域下孟子與荀子、心學與理學的有機融合

        欄目:學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8-17 18:17:37
        標簽:孟子、心學、理學、荀子
        楊澤波

        作者簡介:楊澤波,男,西元一九五三年生,河北石家莊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著有《孟子性善論研究》《孟子評傳》《孟子與中國文化》《牟宗三三系論論衡》《貢獻與終結(jié)——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焦點的澄明——牟宗三儒學思想中的幾個核心問題》《走下神壇的牟宗三》《儒家生生倫理學引論》等。

        三分法視域下孟子與荀子、心學與理學的有機融合

        作者:楊澤波(復旦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04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七月十五日甲申

        ??????????耶穌2019年8月15日

        ?

        摘要

        ?

        孟子與荀子、心學與理學的關(guān)系,是儒學研究中首屈一指的大問題,被人譽為“千古不可合之同異”。牟宗三、李澤厚都曾試圖對其加以綜合,但效果都不理想。借助儒家生生倫理學的三分法,這個問題有望得到合理解決。所謂三分法即是將與道德相關(guān)的因素劃分為欲性、仁性、智性三個部分,以打破西方感性與理性兩分模式的一種方法。在三分法視域下,一方面可以用仁性涵蓋孟子、象山、陽明;另一方面又可以用智性涵蓋荀子、伊川、朱子,恰如鳥有雙翼,車有兩輪,孟子與荀子、心學與理學便達到了有機的融合。今后相關(guān)的具體問題當然還可以繼續(xù)討論,以探明其學理之進路,甚至各方之優(yōu)劣長短,但不應(yīng)再為孰為正宗,孰為旁出爭議不休了。在三分法的視域下,這個爭辯了兩千多年的老大難問題,已經(jīng)得到了徹底解決,斷無回頭的任何可能了。

        ?

        孟子與荀子、心學與理學的關(guān)系,是儒學研究無法避開的大問題。章學誠云:“宋儒有朱、陸,千古不可合之同異,亦千古不可無之同異也。末流無識,爭相詬詈,與夫勉為解紛,調(diào)停兩可,皆多事也?!保?]244“朱陸異同,干戈門戶,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荊棘之林也。”[2]484近代以來,牟宗三、李澤厚都曾經(jīng)綜合雙方的愿望,并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但效果都不理想。自筆者從事儒學研究以來,一直堅持從孔子思想本身出發(fā),將與道德相關(guān)的因素劃分為智性、仁性、欲性,形成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這就是三分法①。特別是在完成孟子研究和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之后,筆者將精力轉(zhuǎn)移到建構(gòu)儒家生生倫理學,并強調(diào)整個儒家生生倫理學就是圍繞智性、仁性、欲性展開的。三分法的建立有利于合理處理這個關(guān)系,將雙方容納其中,最終形成一個合理的有機系統(tǒng)。

        ?

        一、牟宗三的“以縱攝橫,融橫于縱”

        ?

        牟宗三曾經(jīng)花費十年苦功寫作《心體與性體》并劃分三系,判定朱子為旁出,這只是其工作的第一步,其終極目的是找到一種辦法,將象山、朱子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系統(tǒng)。他曾這樣寫道:

        ?

        假定對于縱貫系統(tǒng)已透澈,則此橫的靜攝系統(tǒng)可為極有價值之補充。假定此在發(fā)展中被完成之縱橫兩度相融而為一完整之系統(tǒng),則縱貫為本,橫攝為末;縱貫為經(jīng),橫攝為緯;縱貫為第一義,橫攝為第二義。就個人之生長言,假定先把握橫攝系統(tǒng),則此只為初階,而非究竟,必上升而融入縱貫系統(tǒng)中始可得其歸宿而至于圓滿。假定先把握縱貫系統(tǒng),則必該攝橫攝系統(tǒng)始可得其充實。假定兩相對立,欲以橫攝系統(tǒng)代替縱貫系統(tǒng),以為只此橫攝系統(tǒng)是正道,縱貫者為異端,非正道,則非是。假定兩相對立,以為只此縱貫系統(tǒng)即已足(形式上是已足),斥橫攝者為支離,為不見道(自究竟言是如此),而不能欣賞其補充之作用與充實上之價值,則亦非是。前者是朱子之過,后者是象山之過??傊?,兩者只能相即相融,而不能相斥相離。[3]56-57

        ?

        從理論的完整性上看,應(yīng)當有縱貫系統(tǒng)和橫攝系統(tǒng)兩個系統(tǒng)。所謂“縱貫”,從字面上說是從上直接貫下來的意思。在牟宗三看來,如果形上實體可以直接從上貫下來,那么它就是即存有即活動的,可以成就道德,所以叫作縱貫系統(tǒng)。所謂“橫攝”,從字面上說是橫向插出去的意思。按照牟宗三的理解,道德的形上實體必須有活動性,必須能夠由上貫下來,否則就只能外向性地講認知,這種講法是從外面橫向插出去的,所以叫作橫攝系統(tǒng)。象山、陽明為縱貫系統(tǒng),伊川、朱子為橫攝系統(tǒng)??v貫系統(tǒng)掌握好了,還需要將橫攝系統(tǒng)好的東西吸納進來,組合為一個兩兩相融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既有縱貫,又有橫攝,縱貫為本,橫攝為末,縱貫為經(jīng),橫攝為緯。一個人如果能夠先把握橫攝系統(tǒng),此亦不錯,但在此基礎(chǔ)上必須融入縱貫系統(tǒng),才能最終圓滿?!白罡呔C和形態(tài)是在以縱攝橫,融橫于縱?!保?]388這一表述十分簡潔,概括性很強,很好地表達了牟宗三的初衷,可以視之為牟宗三論綜合的思想綱領(lǐng)??傊?,照牟宗三的理解,要促進儒家學理的發(fā)展,必須將象山和朱子兩個不同的學派綜合起來,綜合的理想方式即為“以縱攝橫,融橫于縱”。

        ?

        牟宗三希望將心學與理學綜合起來,當然有其意義。但遺憾的是,他缺少一個可行的綜合途徑。從表面上看,牟宗三提出的綜合辦法在縱橫兩個方面都照顧到了,象山為縱,朱子為橫,只要在此基礎(chǔ)上來個“以縱攝橫,融橫于縱”,目的就可以達到了。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牟宗三這種做法究其實只是以心學打底子,再在這個基礎(chǔ)上汲取理學的某些合理成分而已。比如,他曾這樣講過:“朱子之形態(tài)是認識論的形態(tài),是靜態(tài)的本體論的存有之形態(tài),而不能復合于本體論的動態(tài)的立體直貫之形態(tài)。此是類乎荀子之形態(tài),智性義理之形態(tài),而與孔孟之教不相應(yīng)也。”[4]73孔孟之學的真精神以立體直貫為本質(zhì),朱子之學則是一種認識論的形態(tài),盡管不無意義,但只能屬于第二義,與孔孟精神不合。依據(jù)這種判定,要達至理想的形態(tài),我也可以接受你加入到綜合陣營中來,但你只能是“別子”的身份,不能是“正宗”的身份。牟宗三還借用朱子的話,以兩個兒子為例來表達這個思想。在他看來,人應(yīng)該有兩個兒子,一個在家,一個在外,意即完整的理論應(yīng)當有兩個方面,即“有兩個兒子”。但牟宗三隨即批評了朱子,認為此喻在朱子有缺陷,“在朱子之說統(tǒng)中,卻并無‘一個在家’者,行動之源,所謂內(nèi)在的大本,并未開發(fā)出來”。這就是說,朱子的學理中并沒有一個在家者,缺乏動力之源。這個判斷從理論上并不算錯,因為朱子對仁性理解不力,雖然有一個兒子在家,但這個兒子身體不好,或十分懶惰,并不干活,派不上用場。牟宗三緊接著又講,“此喻倒能符合象山學之精神,所謂宇宙內(nèi)事皆己分內(nèi)事,則在家干,在外干,皆有本以統(tǒng)之,在‘在家底’固‘是自家兒子’,‘在外底’亦‘是自家兒子’也”[3]448。此句中“此喻倒能符合象山學之精神”最值得玩味——象山做到了兩個方面彼此兼顧,即有“兩個兒子”。但問題由此也就產(chǎn)生了,既然他的思想已經(jīng)很全面了,還要朱子干什么呢?

        ?

        因為有此缺陷,所以牟宗三綜合心學與理學的良好目的并未達到。筆者在《貢獻與終結(jié)——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中有這樣的論述:“這樣,我們就可以明了牟宗三綜合思想的缺陷所在了??鬃有男灾畬W并非只是一個仁學,一個仁性,一個仁性倫理,還有禮學,還有智性,還有智性倫理。劃分學派必須以完整的孔子心性學說為標準,而不能僅僅以某一方面為標準。牟宗三只是以‘孔子之仁和孟子之心’為尺度判定朱子為旁出,這種以偏概全,或者說是以偏定偏的做法,不利于全面繼承和發(fā)展孔子心性學說,也不利于達到綜合圓成之境?!保?]249

        ?

        牟宗三綜合思想最根本性的缺陷,是缺乏對孔子思想的全面理解。他只看到了孔子思想中仁性的部分,未能正視其系統(tǒng)中智性的作用。這一缺陷對牟宗三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只看到了仁性,以“孔子之仁與孟子之心”為標準定朱子為旁出;因為未能正視智性的作用,所以無法找到一個有效的、綜合的辦法,苦苦追尋,終無結(jié)果。

        ?

        二、李澤厚的“兼祧孟荀”

        ?

        李澤厚同樣希望找到一個可靠的辦法,將孟子和荀子綜合起來。在2016年發(fā)表的《倫理學補注》一文中,他即提出了“舉孟旗,行荀學”的說法。翌年,又直接以此為標題,再寫文章闡發(fā)這一思想,并明確提出了“兼祧孟荀”的說法②。這個提法雖然很美妙,但奇怪的是,在該文中,李澤厚一如既往地再次表明了他不看好孟子的態(tài)度。他堅持認為,只有克己才能復禮,只有學習才能成善。這些都離不開自覺意志的培育。即使陽明亦不能例外。陽明認為,在力行中才有真知和良知,特別重視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量。但是由于陽明哲學堅持天賦說,無法清楚交待良知如何開出社會倫理的整套規(guī)范,在邏輯上和事實上難免會出現(xiàn)“滿街都是圣人”,“端茶童子即是圣人”的弊端。比較而言,朱子就好多了。朱子要求人們“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做“格物致知”的工作,以外在的、先驗的天理來主宰、約束、規(guī)范人的自然情欲,從“理一分殊”的立場出發(fā),要求每個人統(tǒng)管控約自己的“氣質(zhì)之性”,把人的各種行為都納入這個規(guī)范之中。

        ?

        盡管李澤厚不看好孟子,但他也認為孟子不可缺,這個大旗還是要舉的。因為中國是巫史傳統(tǒng),沒有宗教,是“一個世界”的“樂感文化”。這種文化賦予整體宇宙、人生以樂觀的、積極的、深厚的情感色彩?!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辈皇侨プ非箪`魂升天回樂園,而是在這個物質(zhì)世界中奮勇力行。這就需要一個與“天行健”相匹配的“人性善”系統(tǒng),作為支持人們行善的情感力量?!斑@就是中國儒學的宗教性道德,以‘人性善’的情感力量來構(gòu)建人的可完善性的堅強信念,并使實用理性本身也滲入了某些情感因素。但是,它又仍然是情感信念,而非理性的邏輯推論。”因為情感作為助力有著重要作用,所以李澤厚認為,“情理結(jié)構(gòu)”為人性的根本。以情潤理,范導行為,將個體修身與治國理政混同構(gòu)建,合為一體,是中國倫理學的品格。“這也就是為什么朱(熹)式的性善說在中國傳統(tǒng)中一直占據(jù)上風,而那些強調(diào)‘原罪’‘超驗’或追求‘空無’的外來宗教教義和思想學說很難動搖這個傳統(tǒng)的重要原因?!敝袊鍖W的這個傳統(tǒng)“既不是理智主義,也不是反理智主義,既不是Hume主義,也不是反Hume主義”。這里既有孟子,也有荀子,兩者均不可少,所以理想的做法是“兼祧孟荀”,“舉孟旗、行荀學”。

        ?

        從字面上看,“兼祧孟荀”兩個方面都講到了,非常全面,似乎沒有更多的話好說了。其實不然?!凹骒雒宪鳌笨勺鲀煞N不同的理解。一是平等看待,吸取孟荀各自好的方面,揚棄不好的方面,形成一個新的完善的理論系統(tǒng)。二是有所偏重,認為一方更為合理,另一方面雖然也不能不要,但其學理意義明顯有缺陷。李澤厚明顯屬于后者。如上所說,李澤厚并不看好孟子一系的學理,更加重視荀子,明言他是“站在荀子、朱熹這條線上”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李澤厚不僅與牟宗三剛好相反,判定孟子、陽明為旁出,而且強行將孟子和陽明的一些材料扭到理學的主線上,作有利于理學的理解。比如,李澤厚在批評牟宗三把“智的直覺”“惻隱之心”哄抬為形上本體,離開孔子原意實在太遠的時候有這樣一個說法:“包括孟子的‘求放心’,也不是講直覺,而是‘心之官則思’,要把失去的本心‘思’回來?!保?]137這就是說,按照李澤厚的理解,無論是“求放心”還是“心之官則思”都貼合理學的路線,不應(yīng)如人們習慣的那樣作心學的解說,而應(yīng)作荀學或理學的解釋,以凸顯荀子、朱子一系之學理的合理性。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從這個意義上說,“兼祧孟荀”并不是將孟子和荀子平等納入新的理論系統(tǒng)中去,而是以荀子為主,在此基礎(chǔ)上適應(yīng)吸納孟子的某些合理方面而已。這種做法與牟宗三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方向剛好相反罷了。

        ?

        這個教訓十分深刻。雖然李澤厚多年來努力探討如何劃分知情意的問題,有重要成就,建構(gòu)“情本論”也是用心良苦。但他似乎從未想過,自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之始,其思維方法就不是兩分而是三分的,與道德根據(jù)相關(guān)的要素既有仁性又有智性。仁性即是孔子仁的思想,孟子高揚良心,陽明大講致良知,即是順著這個方向走的。智性即是孔子學習認知的思想,荀子講“知道”,朱子講“格物致知”,便是對這條路線的進一步發(fā)展。仁性和智性有著完全不同的性質(zhì),但都是成就道德不可缺少的部分,都是道德的根據(jù)。恰如牟宗三站在心學的立場無法真正實現(xiàn)綜合一樣,李澤厚“站在荀子、朱熹這條線上”,同樣無法達到“兼祧孟荀”的目的③。

        ?

        三、三分法是實現(xiàn)綜合的理想途徑

        ?

        由上可知,無論是牟宗三,還是李澤厚,都重新考慮了孟子與荀子、心學與理學的關(guān)系,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綜合方案。受其影響,其他不少學者在這個方面也同樣做出了自己的努力④。在我看來,在這些方案中,牟宗三“以縱攝橫,融橫于縱”的辦法相對而言更為圓滿,甚至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好的方案了。但上面的分析已經(jīng)證明,這一方案依然有諸多不足,難以達成真正的綜合。

        ?

        近年來,在結(jié)束了孟子和牟宗三的相關(guān)研究后,筆者下了很大氣力建構(gòu)儒家生生倫理學,其中一項重要任務(wù),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孟子與荀子、心學與理學的融合問題。與前賢相比,筆者的研究有自己的優(yōu)勢,這就是三分法。據(jù)觀察,自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之始,其學理中與成德相關(guān)的就有智性、仁性、欲性三個要素,而不是簡單的理性感性兩分。正是這種三分的結(jié)構(gòu),保證了孔子思想全面而完整。但孔子這一思想的發(fā)展并不順利,其后繼者受種種條件所限,往往只能得其一翼,而難以得出全部。受此影響,儒學兩千年的發(fā)展有一個奇特的“一源兩流”現(xiàn)象?!耙辉础本褪强鬃?。筆者一再強調(diào),自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那一天起,其思想便是三分的。在這種三分格局中,仁性和智性都是道德的根據(jù)??鬃又髮W術(shù)思想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fā)展,這就是“兩流”。孟子沿著仁性的道路走,創(chuàng)立性善論,認為良心本心是“天之所與我者”,是“我固有之”,遇事只要能夠?qū)さ剿杂X按它的要求去做,即可成德成善。或許是因為這方面的任務(wù)太過繁重,占去了他全部的心靈,孟子并不重視學習在成就道德中的作用,其學理中沒有智性的位置。荀子清楚地看到了孟子思想的內(nèi)在缺點,沿著智性的道路走,創(chuàng)立了性惡論。在荀子看來,人有各種物質(zhì)欲望,任其發(fā)展一定會導致爭奪不止。圣人制禮義定法度,以矯正人之情性,保證天下歸為平治,人同時又有認知的能力,可以學習和掌握從而遵從這些禮義法度。這一思想雖然與孟子有異,但同樣淵源有自,是對孔子智性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當然,荀子沒有像孟子那樣重視仁性,無法解決人認識禮義法度之后自愿而行的問題,終于使其弟子走上法家的道路,這又是其思想的不足。一千年之后,到了宋代,孟子與荀子的這種不同,分別引出了后來儒家的兩個不同學派:仁性進化為心學,代表人物是象山、陽明;智性變形為理學,代表人物是伊川和朱子。象山、陽明的心學順著孟子一系往前走,其特點是重視良心本心,反求諸己。象山講其學是讀《孟子》而自得于心,當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陽明經(jīng)過千死百難方才領(lǐng)悟“吾性自足”的道理,同樣源于這個背景。雖然伊川、朱子不重視也不喜歡荀子,譏之為“糙米飯”,沒有味道。但其重視《大學》,將思想重點置于格物致知之上,強調(diào)“以其然求其所以然”,“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的思想,與荀子有著內(nèi)在的相似性,都來自孔子的智性,則是無法否認的。以往宋明儒學的研究眼光過于局限,只限制在心學與理學本身。如果能夠站得更高一些,從“一源兩流”的視野出發(fā),不難知曉,心學與理學之爭其實是孟子與荀子之爭的歷史延續(xù),只不過是變換了一種形式而已。

        ?

        從這個新視角出發(fā),我們自然可以明白,將孔子欲性、仁性、智性的三分結(jié)構(gòu)彰顯出來,建構(gòu)三分法,可以說是最理想的綜合方案了。在這種格局中,我們一方面可以用仁性涵蓋孟子、象山、陽明。這一系雖然內(nèi)部也有差異,但都是順著孔子仁性的路線走的,都是將理論的重點放在倫理心境之上。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用智性涵蓋荀子、伊川、朱子。這一系內(nèi)部有很大差別,荀子與伊川、朱子的關(guān)注點更是不同,但他們都是沿著孔子智性的方向走的,都是將理論的重點放在智性之上。在這種格局下,恰如鳥有雙翼,車有兩輪,雙美相合,相得益彰,綜合的難題不就解決了嗎?何必要像牟宗三那樣,先把以朱子定性為旁出,打入冷宮,然后再通過“以縱攝橫,融橫于縱”的辦法,將其綜合進來呢?何必要像李澤厚那樣,“站在荀子、朱熹這條線上”,先對孟子多有指摘,然后再講一個“兼祧孟荀”,將其歸并進來呢?孔子思想完整而全面,原本就是綜合的,盡管最初的形式還比較模糊,不特別明晰,需要后人下大氣力分疏,但這個綜合的基礎(chǔ)始終存在,這個綜合的功能始終沒有改變,這個綜合的力量始終沒有削弱。為什么放著一個現(xiàn)成的基礎(chǔ)不用,非要另行尋覓“以縱攝橫,融橫于縱”,“兼祧孟荀”的辦法,既費時費力,又有失公允,難服人心呢?

        ?

        因此,如何看待孟子與荀子、心學與理學之爭,不是一個如何綜合的簡單技術(shù)問題,而是堅持兩分法還是三分法的原則問題。筆者在《孟子性善論研究》中曾以這樣一段文字作為結(jié)尾:“保住中間,發(fā)展兩頭,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孔子欲性、仁性、智性三者齊備的心性學說。這不是簡單的倒退,而是在新基礎(chǔ)上的復歸。時代需要欲性、仁性、智性三分的心性學說,而這樣一套學說的大致規(guī)模早在孔子那里就已經(jīng)基本確立了。因此,回到孔子去,確切地說是回到經(jīng)過詮釋的孔子欲性、仁性、智性三分的心性學說去,這就是我們的結(jié)論,這就是我們的希望?!边@段文字中,值得一提的是“回到孔子去”這個說法。這個說法最早出現(xiàn)在第一版的草稿中,在正式出版前考慮到一些批評意見刪掉了。后來趁著出修訂版和再修訂版的機會,又恢復了原樣。孔子道德學說原本就是欲性、仁性、智性三分的,但在歷史上這三個部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氨W≈虚g”就是保住仁性,“發(fā)展兩頭”就是分別發(fā)展欲性和智性,從而重新回到欲性、仁性、智性三者齊備的理論格局。這段文字已經(jīng)過去幾十年了,今天在建構(gòu)儒家生生倫理學時,我仍然可以自豪地說,它還沒有過時,還有重要價值,還是終結(jié)孟子與荀子、心學與理學之爭最理想的方案,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圍內(nèi),還沒有哪一個方案可以取代它的位置。

        ?

        反過來看,牟宗三、李澤厚提出的綜合方案難以達到目的,說到底還是受到了兩分法的限制。既然是兩分,那么勢必堅持理性與感性的對立,而道德的根據(jù)也只能是一個。但孔子之后,儒家內(nèi)部關(guān)于如何成德的說法各有不同,有的歸于心,有的歸于理,有的講反求諸己,有的重格物致知。因為在兩分法的格局中道德根據(jù)不能是兩個,為了表明態(tài)度,人們勢必挑邊站隊。不同之處僅在于,牟宗三站在心學的立場上,判朱子為旁出,李澤厚則站在理學的立場上,判孟子為旁出?,F(xiàn)在好了,筆者通過一系列近于繁瑣的分析,已經(jīng)將傳統(tǒng)所說的理性打散開來,一分為二,變?yōu)槿市院椭切?,孟子與荀子,象山與朱子,性善與性惡,心學與理學都有了相應(yīng)的位置。由孟子性善論發(fā)展而來的心學,當歸為仁性,是仁性自律,屬于倫理的性質(zhì);由荀子性惡論變形而來的理學,當歸為智性,是智性自律,屬于道德的性質(zhì)⑤。既有孟子又有荀子,既有心學又有理性,既有仁性又有智性,既有仁性自律又有智性自律,既有倫理又有道德,只有這樣才是對孔子思想的真正尊重,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爭論雙方的有機融合。關(guān)于孟子與荀子、心學與理學的某些具體問題今后當然還可以繼續(xù)討論,以探明其學理之進路,甚至各方之長短,但不應(yīng)再為孰是正確,孰是錯誤,孰為正宗,孰為旁出爭來爭去了。經(jīng)過兩千年漫長而曲折的發(fā)展,“兩流”終于合并到了一起,回到了最初“一源”的三分格局,波瀾壯闊,浩浩蕩蕩。在三分格局下,這個所謂“千古不可合”“千古不可無”的老大難問題,得到了徹徹底底、完完全全、真真正正的解決,斷無回頭的任何可能了。

        ?

        四、重溫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理論意義

        ?

        這個問題還可以從更高的層面來理解。哲學史的發(fā)展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隨著討論的深入,會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觀點甚至學派,而每過一段時間,便會有一個人出來,通過某種形式,對這些不同的觀點加以綜合。如果這種綜合工作做得好,便會開創(chuàng)一段新的歷史。在這個新的階段,之前的那些不同觀點的爭論,就顯得蒼白無趣,沒有單獨存在的必要了。

        ?

        在西方哲學史上,康德?lián)數(shù)木褪沁@樣一個角色??档聦懽鳌都兇饫硇耘小肥菫榱苏f明知識如何可能的問題。為此,他將判斷分為先天的、后天的、分析的、綜合的四種。先天的指不來自經(jīng)驗,后天的反過來,指必須來自經(jīng)驗,分析的指賓詞包含在主詞之中的,判斷的反過來,指賓詞不包含在主詞之中。將這四種情況歸并起來,可以得出四種可能的判斷,即先天分析判斷,后天分析判斷,先天綜合判斷,后天綜合判斷。既然是分析的就一定是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而后天的這個因素決定它無法滿足這個要求,所以后天分析判斷無法成立。于是,實際可能的只有三種判斷的形式。唯理論堅持先天分析判斷的立場,認為只有以不矛盾律為依據(jù)的先天分析判斷,才能為人們提供確切的知識。經(jīng)驗論則堅持后天綜合判斷的立場,認為除了數(shù)學知識之外,一切知識都必須來自經(jīng)驗??档伦⒁獾剑ɡ碚撜吆徒?jīng)驗論者都未能注意到先天綜合判斷這一形式,這種判斷因為是先天的,所以可以保障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因為是綜合的,所以又不脫離于經(jīng)驗。康德強調(diào),是他發(fā)現(xiàn)了先天綜合判斷這種形式,有了這個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如何可能、自然如何可能、形而上學如何可能等問題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說明了。西方哲學史也證明了康德這一發(fā)現(xiàn)的重大理論意義,在他之后,再來單獨談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已經(jīng)沒有價值了。

        ?

        在筆者看來,三分法創(chuàng)立的意義,除去一些枝節(jié)差異之外(如一個是討論認識問題,一個是討論道德問題),與康德這一步工作有一定的相似性。儒家歷史上討論如何成德的問題,無非有兩種路子:一種是孟子、象山、陽明,這一路以孔子之仁為基礎(chǔ),強調(diào)發(fā)明本心,重視反求諸己;另一種是荀子、伊川、朱子,這一路以孔子學習認知的思想為基礎(chǔ),強調(diào)格物致知,重視“以其然求其所以然”。兩種思路都有合理之處,都有道理,但都認為自家所得為真孔子,他家走的是旁門左道。兩千年來,不斷有人想將雙方統(tǒng)合起來,但始終找不到好的模式,無法達到目的。牟宗三、李澤厚皆是其例。三分法的提出,徹底改變了這種狀況。按照這種方法,孟子、象山、陽明一路可以溯源于仁性,荀子、伊川、朱子一路可以歸總于智性,將仁性和智性的關(guān)系區(qū)分清楚,處理得當,就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系統(tǒng),再沒有必要為何為正宗、何為旁出,爭論不休了。恰如康德完成《純粹理性批判》證明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之后,再去單獨討論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孰是孰非,已經(jīng)沒有任何必要了一樣。

        ?

        由此說來,筆者的心性之學研究的著力點不是發(fā)現(xiàn)仁性??鬃釉缭趦汕曛熬屯瓿闪诉@項工作,孟子更將這個內(nèi)容發(fā)展為完整的性善論。筆者的努力主要集中在這樣一些方面:首先,通過生長傾向和倫理心境對仁性進行了詮釋,將時間性和空間性加入其中⑥;其次,發(fā)現(xiàn)了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進而將孔子思想中的仁性和智性劃分開來,建構(gòu)了三分法;最后,在三分法的格局下,將孟子、象山、陽明定位為仁性,將荀子、伊川、朱子定位為智性,通過仁智雙顯、兩美相合的方式,實現(xiàn)了孟子與荀子,心學與理學的終極會通。第一條是基礎(chǔ),第二條是核心,第三條是影響。其中第二點即建構(gòu)三分法最為關(guān)鍵。建構(gòu)三分法,打破傳統(tǒng)道德思維的兩分法,帶來的變化實在太大了。筆者一再講,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其意義恐怕要過很久才能被人們真正認識到,并成為一種普遍遵循的思想方式。僅就實現(xiàn)孟子與荀子、心學與理學的有機融合而言,足見這一斷語絕非無端夸大之狂言妄語。

        ?

        注釋

        ?

        ①三分法是自筆者從事儒學研究以來,一直堅持的方法。這一方法最初是在孟子研究中提出來的,詳見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再修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導論《孔子心性之學的結(jié)構(gòu)及其意義》。后這一方法又用于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之中,詳見楊澤波:《貢獻與終結(jié):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四章《形著論論衡》及第五章《活動論論衡》。

        ?

        ②在這篇文章中,李澤厚兩次提到“兼祧孟荀”這一說法。一次是:“關(guān)鍵在于,既然我站在荀子、朱熹這條線上,為什么又說‘兼祧孟荀’?既然認為朱熹是荀學,為什么又認為‘孟旗’很重要?‘孟旗’的價值、意義、功能又何在?……其實,這與我從一開始便強調(diào)應(yīng)以休謨來補足康德非常重視道德三因素中的情感要素,乃同一問題?!绷硪淮问牵骸敖裉?,從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來看,一方面強調(diào)人性的自然產(chǎn)物本無所謂善惡,善惡是后天社會的觀念界定,并來自后天的培養(yǎng)教育;另一方面,‘至善’既是人類總體的生存延續(xù),從而人性善可說是由于個體參與這個人類生存延續(xù)的實踐而‘性善’,即由總體‘至善’而個體‘性善’。前一方面是現(xiàn)代社會性道德的基礎(chǔ),后一方面是對中國傳統(tǒng)的宗教性道德的承續(xù)。這就是我說的,兼祧孟荀,歸宗孔子?!崩顫珊瘢骸杜e孟旗行荀學:為<倫理學綱要>一辯》,《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4期。

        ?

        ③詳見楊澤波:《仍是一偏:論李澤厚的新旁出說》,《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7期。

        ?

        ④梁濤近年來同樣十分關(guān)注孟荀的綜合問題,并明確提出了“會通孟荀”的口號,影響很大。他撰寫的長文《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fā)展》(見2017年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論文集:上冊,第260—303頁),雖然是對荀子思想歷時性的梳理,但最終是為了達到“會通孟荀”的目的。梁濤這方面的看法現(xiàn)在僅見于一些單篇文章,還無法窺其全貌,待其關(guān)于荀子研究的專著出版后,再做詳細評論。

        ?

        ⑤參見楊澤波:《三分法的理論效應(yīng)三則》(《復旦大學學報》近期刊發(fā))。

        ?

        ⑥將時間性和空間性加入仁性,是筆者多年來一直努力的一個方向。為此已撰成《論仁的時空性》(《中國社會科學》近期刊發(fā)),敬請垂注。

        ?

        參考文獻

        ?

        [1]章學誠.朱陸[M]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

        ?

        [2]章學誠.浙東學術(shù)[M]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

        ?

        [3]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三冊[M]牟宗三先生全集:第7卷.臺北:臺灣聯(lián)合報系文化基金會、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2003.

        ?

        [4]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M]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卷.臺北:臺灣聯(lián)合報系文化基金會、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2003.

        ?

        [5]楊澤波.貢獻與終結(jié):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

        [6]李澤厚.由巫到禮釋禮歸仁[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

        ?

        ?

        責任編輯:近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