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房偉作者簡介:房偉,男,西元1984年生,山東曲阜人,歷史學博士,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著有《孔子祭祀》《文廟釋奠禮儀研究》《孔府文化研究》等。 |
精神信仰與文化傳承——對文廟從祀的思考
作者:房偉(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來源:“孔子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七月十五日甲申
??????????耶穌2019年8月15日
孔廟大成殿的東、西兩側(cè),有兩排房屋,綠瓦長廊,紅柱隔扇,習慣上稱為“兩廡”。走進兩廡,一個個木制的牌位整齊地擺在神龕之中,神龕前的方桌上擺放著祭祀用的禮器。與孔廟中的其他殿堂相比,這里簡陋了很多,空間上也顯得極為擁擠。這里雖然比不上大成殿的富麗堂皇,但更讓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魂牽夢繞。在儒生看來,人死后只有被供奉在這里,才意味著真正進入了史冊。明朝大儒王守仁從祀文廟之事,朝廷中激辯了數(shù)十年。反對者認為,朝廷已冊封陽明先生為“新建伯”,不需要再將他納入孔廟從祀;但贊成者卻認為,伯爵之名只是一個朝代的榮耀,而從祀文廟卻是“萬代之典”。直到清朝滅亡前,一位自號“夢醒子”的文人甚至還說道:“人至末世而莫能分食一塊冷肉于孔廟,則為虛生?!睆撵胛膹R的象征意義實在是深入人心。
上述文化心理的產(chǎn)生,來源于文廟從祀制度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所積累的效果。由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作為治國、平天下之術(shù),可明綱常,正彝倫,“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御制重修孔子廟碑》)通過推行孔子儒家學說來達到社會的安定有序,成為歷代政權(quán)的共同選擇。為了適應這種需要,褒崇孔子,廣設文廟,通過文廟祭祀來表示重視和推崇孔子及孔子之道成為最物化和最直接的方式。然而,如果文廟祭祀僅僅為孔子本人而設,其影響終究不過是家族祭祀而已。此時,文廟從祀制度的重要性便可顯現(xiàn)出來。通過引入從祀制度,以孔門弟子和歷代賢儒奉祀孔子,為社會各階層樹立了現(xiàn)實可及的榜樣,促使士人耳濡目染成圣希賢的榮耀,教化之功顯而易見。
不可否認,文廟從祀制度的設立,暗含著朝廷借此來引導儒生的言論,間接地制約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方向的意圖。但在文廟從祀制度的變遷史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儒學本身學術(shù)和信仰的變化。唐貞觀年間,顏回、子夏以外的眾多孔門弟子被擋在文廟大門之外,而左丘明、公羊高、何休、馬融等二十人卻得以從祀文廟。細察其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入祀者大都“偏善一經(jīng)”,對儒家經(jīng)典的保存與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如子夏就傳《詩》有功。這些“傳經(jīng)之儒”享受到從祀孔子的榮耀,反映出時人對漢代經(jīng)學的尊崇。元豐七年(1084年),孟子、荀況、揚雄、韓愈從祀文廟,出現(xiàn)了“傳道之儒”。元豐從祀所反映的時代學風,我們可以在曾鞏與友人的書信中找到答案,曾鞏曰:“仲尼既沒,析辨詭詞,驪駕塞路,觀圣人之道者,宜莫如于孟、荀、揚、韓四君子之書也?!币簿褪钦f,孟、荀、揚、韓四人接續(xù)了儒家道統(tǒng),有傳道之功。此后,孟子和子思先后升為配享,四配最終形成,這無疑是理學占據(jù)主導地位的直接體現(xiàn)。清代從祀制度中還出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范疇——“行道之儒”。清代已處于中國古代社會的末期,各種矛盾交織,特別是清代下半葉,內(nèi)憂外患,國勢危急。人們越發(fā)看重儒者的治世之業(yè),企望治世名臣來力挽狂瀾。這一心態(tài)在孔廟從祀制度中得到表現(xiàn),李綱、方孝孺、顧炎武等忠臣義士獲登孔庭即是明證。文廟從祀制度與儒學自身的發(fā)展變化有著密切關(guān)系,不啻為一部鮮活的官修儒學史。
從本質(zhì)上講,文廟從祀制度的變遷展現(xiàn)了儒家道統(tǒng)的衍續(xù)。明儒王世貞說:“文廟之有從祀者,謂能佐其師,衍斯世之道統(tǒng)也?!毕热逯钥芍^精到!接續(xù)道統(tǒng)的責任感,融入在對從祀文廟的追求中,形成了中國古代士人特有的精神信仰模式。這種信仰不是為了追求彼岸世界的幸福,而是以一種“斯文在茲”的自覺擔當意識,投入到對文化傳承之中。從祀孔廟的精神追求,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不朽觀念,即強調(diào)個體生命對現(xiàn)實社會及歷史的作用和影響。以木石磚瓦形式存在的祠廟屹立在人間,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滄桑而完好無損,這昭示了生命之外的另一種存在,它比肉身更長久,比人的存在更具超常的力量。
通過兩千年的歷史積淀,文廟從祀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一方面,給古代知識分子提供了人生現(xiàn)實與終極的目標,樹立了精神的家園,起到了準宗教的作用,不容忽視。另一方面,作為中國士人和文人的信仰,文廟祭祀并沒有演變?yōu)檎嬲贫然淖诮?。儒教一說,其中更多的是教化的意蘊。這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不似西方文明那樣具有深沉的宗教意識,但卻極富于理性精神。因此,這一特殊的歷史現(xiàn)象,可以成為我們探究中國文化以及中西文化比較的窗口。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