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余東海】圣人有情有私論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初九日丙午
耶穌2019年11月5日
嘗聞人言,圣人無情或忘情。《老子》說:“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仁自然無情?!度龂尽ょ姇鳌放嶙⒃唬骸昂侮桃詾槭ト藷o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鐘會等述之。”《世說新語·傷逝》說:“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o:p>
又聞人言,圣人無私情?!笆ト税炎约旱母星槎极I給了天下蒼生而沒有私情的余地了”、“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云云。
兩說皆似是而非。
首先,圣人最多情。《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說:“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碧斓懒餍校x予本性。天命和本性本來無情,“沖漠無朕”。但情感會從本性中生發(fā)出來,此即“情生于性”。率性之謂道,遵循本性指揮,喜怒哀樂就可以發(fā)而中節(jié),其人就有道,此即“道始于情”??梢姡槭翘煨缘淖饔?,道德的肇端。
孔子稱贊顏回“不遷怒”,又說“回也不改其樂”。怒和樂都是情。與眾不同的是,圣人之情深而正,發(fā)而皆中節(jié),雖怒不遷,其樂不改。
其次,圣人有私情?!抖Y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毕才菲咔榱加袀€體性即私己性。圣賢君子不能免。公私相對而言,孝悌舐犢,親親相隱,為父絕君等等,都屬于私的范疇,都有人情之私。
公私兩域不能同等要求,門內(nèi)之治與門外之治應該有所區(qū)別。政治上天下為公、大公無私,禮所當然;在私域中強調(diào)大公無私,則非禮亦悖理,很容易滑向墨家。楊朱“唯我”, 有私無公,固然錯誤;墨家“兼愛”,有公無私,同樣反常。
孔子說圣王三無私:“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禮記》)這是說圣王為政公正,不偏不倚,公私分明,戒絕私情偏愛、假公濟私和以權謀私,但并非取消私域、戒絕私情。
圣賢君子貴在超越,有私情而不為私情所限,而是“推私以及公”,將自利與利人、自愛與愛人、私情與公心圓滿統(tǒng)一起來,將對父母子孫的情感推展擴充開來,如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o:p>
所以正確的說法是,圣人有情而無累,有私而無邪,為政無偏私。如果一定要說圣人無情或無私情,必須作出特殊解釋。如程顥所說: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酥楦饔兴?,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跡;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圣人之喜,以物之當喜;圣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保ā抖碳?定性書》)
”程顥所說的無情,是指“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所說的自私,是指“人之情各有所蔽,不能適道”而言,并非否定私人必要的私域和正常的情和欲,“把自己的感情都獻給了天下蒼生而沒有私情的余地了。”
本文開頭提及的《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影響很大,是“圣人無情論”的經(jīng)典依據(jù)。借此機會略駁之。天地當然無情,圣人豈有不仁,豈能無情?圣人德位相稱,居于百姓之上,就必須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盡文化啟蒙、道德教化、制度約束、法律制裁等責任,豈能一切不管不顧,任憑百姓自已發(fā)展?天地之性人為貴,豈能等百姓于芻狗?
陳鼓應在《老子今注今譯》中為之解釋說:
“天地是不偏私的,任憑萬物自然生長;“圣人”是不偏私的,任憑百姓自已發(fā)展。這就是“自然無為”思想的說明?!白匀弧保J菍μ斓氐倪\行狀態(tài)而說的;“無為”,常是對人的活動狀況而說的。“無為”的觀念,可說是“自然”一語的寫狀?!白匀弧焙汀盁o為”這兩個名詞可說是二而一的?!?o:p>
陳鼓應這段話首先是曲解,為老子否定仁愛而粉飾辯護。仁即仁性、仁愛,并無偏私之義。其次,不偏私也不是不敬天保民、仁民親民的理由。天地任憑萬物自然生長,可以;圣人任憑百姓自已發(fā)展,則不可以。
張載指出:“老子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是也;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此則異矣。圣人豈有不仁?所患者不仁也。天地則何意于仁?鼓萬物而已。圣人則仁爾,此其為能弘道也?!保ā稄堓d集-橫渠易說》)
然哉,圣人不仁,焉能弘道?不仁之人,何足稱圣?絕仁棄義、絕圣棄智、絕樂棄禮、絕學無憂的道家人物,何足以允執(zhí)厥中、建設王道?
責任編輯:近復
【下一篇】【空山】可疑的民國“大師”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