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魯作者簡介:周魯,男,江蘇南京人。長期致力于經、史、子、集四部之學與傳統(tǒng)目錄學研究,現任東郊國書房首席國學顧問。 |
原標題:劉澤華、葛荃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訂誤
作者:周魯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表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初五日己亥
??????????耶穌2020年6月25日
劉澤華、葛荃二位先生主編之《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作為國家教育部推薦之研究生教學用書,其修訂本已由南開大學出版社于二〇〇一年出版,現訂正其若干舛誤如下。
其一,《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第一章第三節(jié)云:
(統(tǒng)治者)突出宣揚天子地位的神圣性與權力的絕對性?!岸Y樂征伐自天子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兩句話在觀念上表明了周天子的權力是沒有限制的。
按:周天子之權力,非能無遠弗屆,《小雅?北山》之詩,其意在言“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此略能讀《詩》者皆知之事也,如《孟子?萬章章句上》所云: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对姟吩疲骸仗熘拢峭跬?;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醇葹樘熳右樱覇栴ぶ浅迹绾危俊?o:p>
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收f《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潘寡砸?,是周無遺民也?!?o:p>
其二,《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第十一章第三節(jié)云:
維護君權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張之一?!珖济穸家獰o條件服從君主。
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云:“父不父,則子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耳?!薄洞呵锓甭?精華》云:“是故脅嚴社而不為不敬靈,出天王而不為不尊上,辭父之命而不為不承親,絕母之屬而不為不孝慈,義矣夫?!薄洞呵锓甭?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云:“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对姟吩疲骸笫磕w敏,裸將于京,侯服于周,天命靡常?!蕴熘疅o常予,無常奪也。故封泰山之上,禪梁父之下,易姓而王,德如堯舜者七十二人。王者,天之所予也,其所伐皆天之所奪也?!氏臒o道而殷伐之,殷無道而周伐之,周無道而秦伐之,秦無道而漢伐之。有道伐無道,此天理也,所從來久矣,寧能至湯武而然耶?……君也者,掌令者也,令行而禁止也。今桀紂令天下而不行,禁天下而不止,安在其能臣天下也?果不能臣天下,何謂湯武弒?”由是觀之,董仲舒主張君臣權責對應,又贊同湯武革命,故非絕對君權論者。
其三,同書第十一章第三節(jié)又云:
這三對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政治關系,又稱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o:p>
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一語,出自《白虎通義》所引之《含文嘉》,檢班固《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未見此語。
其四,同書第十七章第四節(jié)云:
(司馬光)肯定了君主的絕對權威。他堅決反對孟子的“易位”主張,斥曰:“為卿者無貴戚異姓,皆人臣也。人臣之義,諫于君而不聽,去之可也,死之可也,若之何其以貴戚之故,敢易位而處也。”(《疑孟?齊宣王問卿》)司馬光強調君權神圣不可侵犯,……
按: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周紀》云:“《春秋》抑諸侯,尊周室,王人雖微,序于諸侯之上,以是見圣人于君臣之際,未嘗不惓惓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jié)伏死而已矣。”溫公之意,蓋以為若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心天命皆歸之,則可“易位”,否則不可,故未嘗全然否定孟子“易位”與“革命”之言,故宋儒余允文之《尊孟辨》,言溫公于孟子之說“疑而不敢非”也。
其五,同書第十八章第二節(jié)云:
朱熹對并田均地的實施效果表示懷疑,……他針對當時“豪民占田或至數百千頃,富過王侯”(《朱文公文集?井田類說》)的現象,提出了一整套限田均賦主張。他說:“宜以口數占田,為立科限,民得耕種,不得買賣,以贍貧弱,以防兼并?!?o:p>
按:“豪民占田或至數百千頃,富過王侯”一語,與“宜以口數占田,為立科限,民得耕種,不得買賣,以贍貧弱,以防兼并”一語,皆出自漢儒荀悅所著之《漢紀》,自漢以下,治史者皆以為名言,宋儒朱熹《井田類說》一文亦嘗引之。
其六,同書第二十二章第四節(jié)云:
顧炎武激烈批評秦漢以來的政治體制,……在他看來,……君主“欲專大利,而無受其大害,遂廢人而用法,廢官而用吏”,結果導致“一兵之籍,一財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為之也”,……“內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
……(以上見《日知錄?法制》)。
按:“欲專大利,而無受其大害,……”一語、“一兵之籍,一財之源,……”一語與“內外上下,一事之小,……”一語,皆出自宋儒葉適所著之《水心別集》。顧炎武《日知錄》卷八之“法制”條云:
宋葉適言:“國家因唐五代之極弊,收斂藩鎮(zhèn)之權盡歸于上,一兵之籍,一財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為之也。欲專大利而無受其大害,遂廢人而用法,廢官而用吏,禁防纖悉,特與古異,而威柄最為不分。雖然,豈有是哉。故人才衰乏,外削中弱,以天下之大而畏人,是一代之法度又有以使之矣?!庇衷唬骸敖駜韧馍舷拢皇轮?,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o:p>
其七,同書第二十二章第四節(jié)又云:
當今制度的最大弊病是郡縣無權,“夫辟官、蒞政,理財、治軍,郡縣之四權也,而今皆不得專之……是以言蒞事而事權不在于郡縣,言興利而利不在于郡縣,言治兵而兵權不在于郡縣,尚何以復論其富國裕民之道哉!”(《日知錄?守令》)。
按:“辟官、蒞政、理財、治軍,郡縣之四權也,而今皆不得以專之,……”一語,出自元儒吳萊所著之《淵穎集》?!度罩洝肪砭胖笆亓睢睏l云:
元吳淵穎《歐陽氏急就章解后序》曰:“……夫辟官、蒞政,理財、治軍,郡縣之四權也,而今皆不得以專之。是故上下之體統(tǒng),雖若相維,而令不一,法令雖若可守,而議不一。為守令者,既不得其職,將欲議其法外之意,必且玩常習故,辟嫌礙例,而皆不足以有為。又況三時耕稼,一時講武,不復古法之便易,而兵、農益分。遇歲一儉,郡縣之租稅悉不及額,軍無見食,東那西挾,倉廩空虛,而郡縣無復贏蓄以待用?;蛘咚禌栔?,閭里蕭然,農民菜色,而郡縣且不能以振救,而坐至流亡。是以言蒞事,而事權不在于郡縣;言興利,而利權不在于郡縣;言治兵,而兵權不在于郡縣,尚何以復論其富國裕民之道哉!……”
其八,同書第二十二章第四節(jié)又云:
顧炎武指出,……這種科舉制度,“敗壞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將不成將”(《日知錄?生員額數》)。
按:“敗壞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一語,出自顧炎武《亭林文集》卷一《生員論中》。
以上所舉,多為劉、葛二先生之書因考據而致誤者,然劉、葛之書最大之病,則不在考據,而在不識古人之大體,此當有另文以駁之。
西歷二〇一五年四月作于南京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