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郭齊勇】從小康到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禮記?禮運》為中心的討論

        欄目:學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26 01:10:59
        標簽: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同、小康、禮記?禮運
        郭齊勇

        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xiàn)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現(xiàn)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論》《守先待后》《文化學概論》《現(xiàn)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從小康到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禮記?禮運》為中心的討論

        作者:郭齊勇

        來源:《中華孔學》(季刊),2020年第2期

         

        “人類命運”及其“共同體”是非常復雜的課題。人的類存在、類本質(zhì)是什么?人自身怎么定位?如何分析人類不同的“共同體”與“非共同體”的存在狀況?人之同類中不同種族、民族、語言、性別、宗教、文化、時代、地域的人的生存處境與訴求、命運、信仰、理想,十分復雜,其相接相處之道就更加繁復。人之類的生存與非同類的生存有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在地球上共生、并存、互動,要考慮“人類命運”和“人類命運”的“共同體”,當然必須考慮人與動植飛潛、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而人之所以為人,還有終極性的關(guān)懷,人之道必服從于天之道、天之理。

         

        中國古人在探討人類現(xiàn)實處境的治理與理想前途的設計方面,眾說紛紜,其中有大家熟知的大同、小康之世的說法,無疑與今天我們所說的“人類命運”及其“共同體”的說法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

         

        在《禮記》四十九篇中,《禮運》是第九篇。關(guān)于《禮運》的寫作時代與作者:任銘善認為是子游記孔子之言,也有后人竄入的文字。[i]楊天宇認為此篇受戰(zhàn)國末陰陽五行思想影響,可能是秦、漢時期的作品。[ii]王鍔認為,《禮運》全篇是孔子與子游探討禮制的文字,主體部分是子游記錄的,大概寫于戰(zhàn)國初期,在流傳過程中約于戰(zhàn)國晚期摻入了陰陽五行家言,又經(jīng)后人整理而成為目前我們看到的樣子。[iii]我們?nèi)∪毋懮?、王鍔說。

         

        如此看來,《禮運》文本大體上定型于戰(zhàn)國末期,基本上是儒家關(guān)于理想社會(圣王時代理想)與現(xiàn)實的討論。《禮運》約4千字,主要探討理想的“大同”社會與現(xiàn)實的“小康”社會,以及因“小康”社會而有了禮與禮制的必要;禮的起源、發(fā)展、運行;圣王制禮的根據(jù)、原則;禮與仁、義、樂、順的關(guān)系;禮制的運行及以禮來治理人情、社會的意義;批評了違禮的現(xiàn)象;最后,回歸到“順”與“大順”之世。

         

        大同理想社會的描述啟發(fā)了諸多古代思想家。近代以來,廖平、皮錫瑞、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等都受到“大同之世”的影響。這一篇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描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的社會理想,就是中國的“理想國”,也是歷代中國人的“中國夢”。當理想社會不能到達時,現(xiàn)實社會如何治理?這就是《禮運》“小康之世”所討論的具體內(nèi)容。鄧小平曾論述了中國現(xiàn)實版的小康社會的建設。

         

        一、面對現(xiàn)實,懸置理想

         

        《禮運》開篇有關(guān)“大同之世”的社會理想是中國人的理想?!按笸崩硐胫琅c“小康”現(xiàn)實之世不同。本文作者面對現(xiàn)實,懸置理想,尤其是強調(diào)用禮制面對、治理小康之世。

         

        孔子參加了魯國于周歷十二月舉行的合祭百神的蠟(音乍)祭,祭禮結(jié)束后,出來在門闕的樓觀上游覽,不覺發(fā)出嘆息之聲??鬃拥目畤@,大概是嘆息魯國。言偃(子游)在旁問道:“先生為什么嘆息?”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贝蟮乐幸?,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孔子悲嘆道:大道通行的時代與夏商周三代精英當政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當然,通過文字記載可以看到??鬃用枥L了大同之世。這也是儒家所設想的遠古時期“天下為公”的時代,也可以說是古代中國人的夢想:天下為人民所公有,選舉有賢德與有才能的人來治理社會,人與人之間講求信用,和睦相處。人們不只愛自己的雙親,不只撫養(yǎng)自己的子女,而使所有老年人都得到贍養(yǎng),壯年人有工作做,幼兒能得到撫育,年老喪夫或喪妻而孤獨無靠的人及殘疾人都能得到照顧與優(yōu)待。男人都有自己的職份,女子都能適時婚嫁。物質(zhì)數(shù)據(jù),擔心它被拋棄在地上得不到合理利用,倒不一定收藏在自己家里;智力體力,不能從自己身上發(fā)揮出來,倒不一定為了個人利益。愛惜財物、民力,熱愛勞動,都出于公心,絕不據(jù)為己有。因此,陰謀詭計不能得逞,盜竊和亂臣不會產(chǎn)生,外出不用關(guān)門,這就是大同社會。這就是“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社會理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高的政治正義的追求。

         

        儒家主張滿足人民的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強調(diào)民生,制民恒產(chǎn),主張惠民、富民、教民,縮小貧富差距,對社會弱者、老弱病殘、鰥寡孤獨和災民予以保護。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為平民、為農(nóng)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參與政治的機會。其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與社會正義觀、公私義利觀是歷代儒生的期盼,也是他們批判現(xiàn)實的武器。這一思想的前提是:一、人民是政治的主體;二、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之同意;三、保民、養(yǎng)民是人君的最大職務。這即是“王道”“仁政”。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成也)其信,著有過,刑(則也)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何謂小康之世?如果說“大同”是原始共產(chǎn)主義的時代,那么“小康”就是階級與私有制的時代。這是說,現(xiàn)在,大道已隱沒消逝了,天下變成為一家所私有,每個人都只愛自己的父母子女,貨物與勞動都是為了自己。君主的子弟世代承襲,認為合于禮,因而修建城、郭、溝、池來保障安全。還用禮義為綱紀,以禮來端正君臣名分,篤厚父子關(guān)系,和睦兄弟情誼,調(diào)和夫婦感情。用禮來設置制度,建立田里,尊敬勇士智者,一切事功都是為了個人。所以,權(quán)謀由此而生,戰(zhàn)事由此興起。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以禮義治國的杰出人物。這六位君子,沒有不謹慎地實行禮制的,用以顯明道義,成就信用,明察過失,倡導仁愛而講求謙讓,向民眾表示有治國的常道。如有不遵行禮義的,做君主的將被廢黜,民眾把他視為禍殃。這就叫做小康社會,即現(xiàn)實的社會,充斥有欲望、有私利的人的社會。

         

        二、小康之世要靠禮來治理

         

        既然小康才是現(xiàn)實社會,那么《禮運》作者集中討論的是小康社會的治理問題?!抖Y運》作者的思想邏輯,重在討論小康社會的治理,即禮治或禮制。要討論禮與禮治,必須全面理解禮的根源、根據(jù),禮的社會功能及禮之中的道德價值。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是故夫禮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o:p>

         

        子游又問孔子:“禮是這樣急需的嗎?”禮是古代圣王稟承天道,用來治理小康之世中人之情欲的。所以喪失了禮就失去了生路,有了禮才能生成。禮的精神與制度,一定要根據(jù)于天,效法于地,取法度于鬼神,而貫穿在喪、祭、射、御、冠、昏、朝、聘等各種活動之中。圣人把禮明示給人民,天下國家能得到正確的治理,小康之世尤要靠禮來治理。

         

        這里指出,“禮”是前代圣王稟承天之道,用來治理人情的,以“禮”治天下、國家是十分重要的。“禮”根據(jù)于“天”,效法于“地”,具有神圣性。這里肯定“禮”的形上根據(jù),比荀子的“禮有三本”說更加重視終極性。[iv]關(guān)于“禮”的起源、發(fā)展、過程的討論,肯定要追溯到“禮”的根源與根據(jù)。關(guān)于“禮”的終極根源與根據(jù),《禮運》作者則假孔子之口回答言偃之問,謂“禮必本于天,殽(效)于地”。

         

        孔子回答了言偃的兩問?;卮鸬谝粏栴}指出,“禮”是前代圣王稟承天之道,用來調(diào)理人情的,以“禮”治天下、國家是十分重要的?!岸Y”根據(jù)于“天”和“天道”,效法于“地”和“地道”,具有神圣性。這里肯定了“禮”的終極根據(jù)。禮的精神與制度,根據(jù)于天、地的精神,取法度于鬼神,而貫徹在喪、祭、射、御、冠、昏、朝、聘等各種禮儀活動之中。圣人把禮明示給人民,天下國家就能得到健康的治理。

         

        回答第二問題,事關(guān)夏、殷之禮的考察。據(jù)《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這里的“文獻”,指傳統(tǒng)典籍與當時賢者??鬃诱撓囊笾Y,認為歷史文件與賢者兩項都不足以證明,不僅古代典籍不充足,而且在夏殷遺民的賢者中也不足以證明古禮。這說明,禮與禮制是與時偕行、不斷變化的。

         

        禮其實是天下財產(chǎn)、權(quán)力分配與再分配的秩序??鬃影@周禮衰微,批評魯之郊禘非禮。這里列舉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種種違禮行為,說明其危害,反映的主要是周天子式微,諸侯強大,僭越其禮,造成君臣不分,相互戲謔的狀況,強調(diào)了以禮治國的重要性,認定禮是治理國政、安定君位的。國政不正,君位不保,就會出現(xiàn)陪臣執(zhí)國命等攘奪現(xiàn)象。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

         

        這里講的禮法關(guān)系也值得注意。廣義的禮包含法在內(nèi),這里指出了狹義的禮與法(當時的狹義的法即刑)的張力。作者認為,如一味強調(diào)嚴刑峻法,沒有禮俗和禮樂之教的配合,社會秩序就會敗壞。禮俗的敗壞,法律的動搖,不能安定社會秩序,致使人心渙散,這就是病國。因此,治理小康社會最好的方式是禮治。

         

        三、禮的終極根據(jù)與生態(tài)系統(tǒng)

         

        《禮運》論述了禮的起源、發(fā)展、完善的過程。首先強調(diào)禮的社會學起源,即起于習俗,禮沿襲了古代飲食,乃至衣食住行、生死葬祭的方式,與之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這是了不起的認識。他又重視人類史上先民學會用火、吃熟食和制造工具與器物的重要性。這里還記載了古人祭祀神靈的方式,特別是通過禮器、禮品的陳列和儀式,通過祝告文辭達到人神交流的整個過程。因為葬禮、祭禮的儀式與意義本身涉及養(yǎng)生送死,事奉天神上帝,與神靈相溝通,相往來。

         

        《禮運》又指出,規(guī)范有序、莊嚴肅穆的祭祀,用以迎接上天之神與祖宗神靈的降臨;祭禮的社會功能可以端正君臣,親和父子兄弟的恩情,整齊上下關(guān)系,夫婦各得其所,這即承受了上天的賜福??梢娂蓝Y的目的還是為了人世間的秩序與和諧。

         

        《禮運》強調(diào)“禮必本于天,殽于地”(上節(jié)已講到);“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又說:

         

        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xié)于分藝。其居人也曰養(yǎng),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

         

        “大一”即“太一”,指天地未分時混沌的元氣,至大無垠?!疤弧狈蛛x而為天地,轉(zhuǎn)化為陰陽,變動為四時。四時更迭運轉(zhuǎn),在天地間布列了主管生成萬物的種種鬼神?!疤弧钡臍膺\降臨到人世間就叫做“命”,“太一”對萬物的主宰在于“天”。其實“大一”就是指上天,即天道、天理純一不二又為理之至極。此句與“禮必本于天”句,是同一個意思。

         

        這里論禮之本源、運用與表現(xiàn)。禮在總體上必以“天”為根本。禮必根據(jù)于“天”、“天道”與“天理”,效法于“地”、“地道”與“地德”,并運用于大地,分布于眾事,隨四季而變化,配合十二月來制定事功的標準。禮在人叫做義,而禮的實行是通過財物、體力、謙讓、飲食、冠禮、婚禮、喪禮、祭禮、射禮、鄉(xiāng)飲酒禮、朝覲禮、聘問禮等表現(xiàn)、展示了出來。人間秩序的根據(jù)在上天的意志。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謂殽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川之謂興作,降于五祀之謂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國政的根據(jù)在于天理,人主應效法天地陰陽的變化來下達政令。藏身,即用來托付其身。政令頒行到祭祀土地神的社,表示按土地的不同性質(zhì)因地制宜,這叫做順應大地。政令頒行到祖廟,表明尊祖愛親,這叫做有仁有義。政令頒行到山川,山川有各種物產(chǎn),可以制造各種器物,這叫做興作。政令頒行到五祀(門、戶、中霤、灶、行),代表宮室各有法度,這叫做制度。

         

        在“天人合一”理念下,“天”是一切價值的源頭,而從“生物”而言,天、地往往須并舉,且很多時候舉“天”即統(tǒng)攝著“地”,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天地”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一切價值的源頭。而人呢?人如何定位?人得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氣,為天地之最貴者。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于山川?!嗜苏撸斓刂囊?,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zhì),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

         

        這里肯定了宇宙生態(tài)各層次中,人處在較高的層次;人體現(xiàn)了天地的屬性,陰陽二氣的交感,鬼神力量的妙合,薈萃了金、木、水、火、土五種秀美之氣;人是天地的心臟,五行的端緒,是能調(diào)和并品嘗各種滋味,創(chuàng)造并辨別各種聲調(diào),制作并披服各色衣服的動物。盡管人是萬物之靈,但人仍從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之整體。因此,圣人制作典則,必以天地大系統(tǒng)為根本,以陰陽二氣交感為起點,以四時所當行的政令為權(quán)衡,以五行運行的節(jié)律為內(nèi)容,以禮義為器具,以人情為田地。因為以天地為根本,萬物會作興發(fā)展;以陰陽交會為起點,各種情狀都可以了解;以四時為權(quán)衡,各項事業(yè)可以勉力而行;以日星為綱紀,事情可以有序地發(fā)展;以一年十二個月來計量,事功就有了標準。這里特別肯定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屬性的力量不斷運行、轉(zhuǎn)移的律則,又肯定禮義是治理人情的,人則是禮義治理的對象。因此,人在天地之中一定要尊重山川、動物、植物等。

         

        四、禮的社會功能與內(nèi)在價值

         

        《禮運》更為重視的是禮的社會功能和內(nèi)在價值。前者指禮是用來治國理政的,是最佳良方;后者指禮內(nèi)蘊的仁義忠信等道德價值,是滋養(yǎng)人的生命的,可用以調(diào)治人情,培育君子人格。

         

        故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無過之地也。

         

        這就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天地君親師”的最早出處。很長時期家家戶戶供著的牌位上,寫著這五個字。天時、地財、親生、師教,是人們生存的主客觀條件,而君的調(diào)節(jié)十分重要。政令、政治的根據(jù)在于天理,依天時、地利而行;圣人按照天地之理和神靈的啟示,來調(diào)節(jié)政教;國君則順應天時地利,因地制宜,尊師重道,實施人倫教化。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禮治秩序,以禮來調(diào)節(jié)人。只有中國人的信仰、崇拜中,把教育、教師、師道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與天、地、君、親同等重要。

         

        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這里分析現(xiàn)實、功利的社會人的人情、人義、人利、人患。人的情感一般有七種:喜、怒、哀、懼、愛、惡、欲。而所謂“人義”,即人的價值,依人的社會角色,一般有十條: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人利是講信修睦;人患則是爭奪相殺。圣人調(diào)理七情,讓人通曉十義,辨別利害,講求誠信,和諧謙讓,消除攘奪,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禮與禮教。這里的合理性,第一,肯定飲食男女是人們很大的欲望,死亡貧困是人們最大的憎惡,只要合理合法,社會、治政者應當幫助人們滿足食色等基本生活欲望,避免或離開貧窮死亡。作者認為,還是要用禮與禮教調(diào)節(jié)人們的欲念欲望,理順情與理的關(guān)系,實現(xiàn)人的意義與價值。以上的重點還是強調(diào)禮對于調(diào)整人心與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禮運》指出,先王憂慮禮的精神不能下達基層,強調(diào)以祈神祭祀為中心以制禮立制,以及禮事活動的意義。先王依次安排各種祭祀,埋下帀帛以贈神靈,宣讀告神和祝福的文辭,設立制度,使國有禮制,官有統(tǒng)系,事有專職,禮有秩序。先王使禮下達于民眾。天子在郊外祭天,以確立天的至尊地位;在國都中祭祀社神,用以歌頌大地的養(yǎng)育之功;祭祀祖廟,體現(xiàn)仁愛;祭祀山川,用以敬禮鬼神;祭祀宮室的中門、戶、中霤、灶、行五神。因此設置宗人與祝官在宗廟,三公在朝廷,三老在學校,天子前有巫官后有史官,卜人、筮人、樂官等都在左右,天子居中,清正寡欲,持守正道。因此在郊區(qū)祭祀天帝,天上群神都隨上帝享祭而各受其職。祭祀社神,大地的各物資物產(chǎn)可以盡其用。祭祀祖廟,父慈子孝的教化可以施行。祭祀五祀,從而整飭各種規(guī)則。所以,從郊天、祀社、祭祖、祭山川至五祀,就是修養(yǎng)與堅守禮義。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yǎng)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故唯圣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

         

        所謂“肌膚之會,筋骸之束”,即以肌膚的交合、筋骨的連接,表達禮義是用來講求誠信,搞好和睦而牢固地規(guī)范人的行為舉止的。禮義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出發(fā)點,守之則生,去之則亡。破壞人之身家國,必先毀壞其禮。凡是國亡家破身敗的人,一定是由于他先拋開了禮,才落得如此下場。

         

        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糵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xié)諸義而協(xié),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之節(jié)也。協(xié)于藝,講于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

         

        禮是依從義制定的規(guī)矩,只要將禮儀比照義理,使兩者配合,那末即使在先王時沒有的禮儀,也可以根據(jù)義理來制定。就仁、義、禮諸德目的關(guān)系而言,仁愛、仁德是本體,是實質(zhì)內(nèi)容,義則是分辨、區(qū)別,使仁愛有了原則,愛其所當愛,敬其所當敬。禮把仁義具體化了,變成儀節(jié)了。

         

        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于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于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弗肥也。

         

        治國而不用禮,就好比耕田而不用農(nóng)具。制禮而不源本于義,就好比耕地而不下種;有了義而不進行講解教育,就好比下種而不除草;有了講解教育而不和仁愛結(jié)合,就好比雖然除草而不去收獲;和仁愛結(jié)合了而不備樂置酒犒勞農(nóng)夫,就好比雖然顆粒歸倉而不讓食用;備樂置酒犒勞農(nóng)夫了而沒有達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就好比飯也吃了但身體卻不強健。

         

        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yǎng)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

         

        四肢健全,肌膚豐滿,這是一個人的身體強健。父子情篤,兄弟和睦,夫婦和諧,這是一個家庭的身體強健。大臣守法,小臣廉潔,百官各守其職而同心協(xié)力,君臣互相勉勵匡正,這可以看作是一個國家的身體強健。天子把道德當作車輛,把音樂當作駕車者,諸侯禮尚往來,大夫按照法度排列次序,士人根據(jù)信用互相考察,百姓根據(jù)睦鄰的原則維持關(guān)系,這可以看作是整個天下的身體強健。一個人的身體強健,一個家庭的身體強健,一個國家的身體強健,整個天下的身體強健,這些合在一起就叫做大順。大順,它是用來養(yǎng)生、送死、敬事鬼神的永恒法則。

         

        達到了大順,即令是日理萬機也不會有一事耽擱,這便是順的最高境界。由此看來,明白了順的重要性,才能時時警惕,守住高位。禮的最大特點就是講究區(qū)別,禮數(shù)該少的就不能增加,禮數(shù)該多的也不能減少,只有這樣,才能維系人情,和合上下而各安其位。

         

        這里再次強調(diào)禮對于人的人格成長與治理國政的重要性。禮的功用首在治理人情。這里對人的界定,是以禮義、仁德為中心的,人應當是道德的動物。這里也強調(diào)了治國之本是禮,而在禮的規(guī)范之背后,重要的是道德仁義的精神。

         

        在討論禮、義、仁、順、教育、音樂的作用及其相互關(guān)系時,強調(diào)治國必須以禮,禮則以義為根據(jù),主張要通過講學、教育,來明辨是非,而教化則應以仁愛之心來施行,以凝聚大眾。如此,尚不如以音樂陶冶人心,使大家愉悅心安,而愉悅心安還不如追求每一生命的通達、和順。最后以達到天下和諧的大順,作為治國理政的最高境界。所以,明了順的真諦,然后才能安守高位。

         

        五、余論

         

        人類各族群都追求人的終極目的,追求理想社會烏托邦,但理想國各有不同的內(nèi)容與形式。《禮運》的“大同之世”是中國人的理想國、烏托邦。人類的命運有同與不同,包含了不同族群、國家、不同時代的不同人群的各各不一的際遇、偶然性,但既然說到命運,則不可能不包含順境與逆境、平坦與不平、康莊大道與曲折坎坷,都會包含莊子說的弔詭(diào guǐ),黑格爾說的“理性的狡計”,牟宗三說的“坎陷”等。以上我們討論的是《禮運》論述的人類的命運,由小康到大同的過程,或者是追求大同,但正視、回歸到小康社會的治理過程。

         

        正如青年人常說的:“理想十分美好,現(xiàn)實卻很骨感”,兩者間有落差、張力?!抖Y運》作者正視現(xiàn)實的社會與現(xiàn)實的人的兩重性,為治理社會、調(diào)節(jié)人之心性情,想到的是運用禮與禮制或禮治。諸君不要小看“禮”。賈誼說:“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欢欢Y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渺,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保ā吨伟膊摺罚?o:p>

         

        《禮運》強調(diào)了禮的精神與制度的根源根據(jù),具有神圣性。禮必根據(jù)于“天”、“天道”與“天理”,效法于“地”、“地道”與“地德”,并運用于大地。繼又肯定國政的根據(jù)在于“天”、“天道”與“天理”。而人呢?一方面,人得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氣,為天地之最貴者。另一方面,現(xiàn)實、功利的社會人有人情、人利、人患。人的情感一般有喜、怒、哀、懼、愛、惡、欲。本篇作者肯定了飲食男女是人們很大的欲望,只要合理合法,社會、治政者應當幫助人們滿足食色等基本生活欲望,進而要用禮與禮教調(diào)節(jié)人們的欲念欲望,理順情與理的關(guān)系,實現(xiàn)人的意義與價值。這里強調(diào)了禮治秩序,運用禮來治國理政,以禮來調(diào)節(jié)人情,尊師重道,實施人倫教化。所謂“人義”,指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即后來的“五倫”。作者肯定,禮的真實的內(nèi)涵,禮的本質(zhì),是禮的生活實踐中包含的仁、義、敬、讓、孝、慈、忠、信等等德目。禮對于人的人格成長與治理國政極其重要。本篇最后討論禮、義、仁、順、教育、音樂的作用及其相互關(guān)系,尤為精彩。

         

        禮、禮教、禮制與禮治,是中國文化的最大特色及其與外國文化最大的區(qū)別。禮治不是法治,也不是德治。我們目前對禮文化的研究還非常之淺薄,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努力鉆研。這關(guān)系到人類命運及其共同體的課題。

         

        參考文獻及注釋:
         
        [i]任銘善:《禮記目錄后案》,齊魯書社1982年版,第23-25頁。
         
        [ii]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62頁。
         
        [iii]王鍔:《〈禮記〉成書考》,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41頁。
         
        [iv]荀子《禮論》有“禮有三本”說,把天地作為生命的本源來崇敬。但《禮記》對“禮”的超越性與終極性的重視,則超過了《荀子》。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