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靠鬃涌梢猿絾?? ——東??蛷d論儒佛道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1-05-20 15:58:03
        標簽:孔子、論儒佛道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孔子可以超越嗎?

        ——東海客廳論儒佛道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四月初八日丁卯

                   耶穌2021年5月19日

         


        孔子可不可以超越?一言以蔽之,其知識境界可以超越,其外王實踐境界可以超越,后人理當超越之。但是,其道德境界、即內(nèi)圣實踐無法超越。圣境無止境,不封頂,圣而不可知之謂神,但無論怎樣高明神圣,不外乎“從心所欲不逾矩”。換言之,圣德圣境是生命最高境界,無法超越。超越圣人,還是圣人。 以為釋尊和老子的道德境界超越孔子,那是佛道兩家的自以為是。佛道極高明而未能道中庸,知坤靜而不能證乾健,與吾儒圣境相比,終究大為遜色。故君子對孔子是崇拜和信仰,見到孔子,宜叩首或跪拜;對釋迦和老子則不必崇拜信仰,見到他們,拱手或鞠躬表示尊重既可。 


        孔子的道德境界無法超越,是因為以孔子為第一代表的儒家,對“性與天道”的認知最為透徹?!靶耘c天道”即性體和道體,于天為道,于人為性。此體即宇宙的本體,生命的本性,一切現(xiàn)象的本質(zhì),中華文化和文明的最高依據(jù)。


         知性知天即知此體,下學(xué)上達即達此體,允執(zhí)厥中即執(zhí)此體,致良知即致此體,守死善道即善此體,以身殉道即殉此體,成仁即成就此體,修身的根本即修成此體。此體即每個人的本來面目,儒家的法身,金剛不壞身。

         

        儒家非宗教而具有強烈的宗教性,原因在此。圣賢君子信仰特別堅定,四心特別飽滿,言行特別正大光明,就是因為對于此體的理解和證悟特別圓滿。


         此體形上無跡,光明無量,我稱之為無相大光明。明明德即明達此體,內(nèi)圣功夫之最高也;明明德于天下,即將此體之光明落實到政治和制度中去,以普照天下,讓天下人民享受王道文明,讓越來越多的人散發(fā)道德光明。 儒家圓證“性與天道”,故內(nèi)圣外王齊備。當然,不同經(jīng)典和學(xué)派略有側(cè)重,例如,《春秋》《尚書》側(cè)重于外王,《《易經(jīng)》》《中庸》側(cè)重于內(nèi)圣;漢學(xué)側(cè)重于外王,陽明心學(xué)側(cè)重于內(nèi)圣。

         

        而佛道僅得內(nèi)圣之半,故兩家大師對《《易經(jīng)》》、《中庸》、王陽明尚能有所尊重講說,對于《春秋》《尚書》和董仲舒,一般只能避而不談了。

         

        佛道兩家,上不足以證天道之乾健,下不足以立人道之中正;內(nèi)不足以成圣德之圓滿,外不足以建王道之文明。注意,不足而已,不中而已,并非背馳。若應(yīng)用得當,防其弊端而發(fā)揮其長,完全可以作為中華文明的兩個輔統(tǒng)。 


        文化的表現(xiàn)是文明化,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化,最正確的道德化是儒家化,即仁義化。個體仁義化,是成為仁人義士,中道君子,最高境界是圣人;政治仁義化,是成就仁政德治,王道文明,最高理想是大同。佛道化分別是空寂化和虛靜化,也是道德化,然真而不正,偏離人道故,有違仁道故,可稱為道德化的偏門。 從容廳友說:“佛教盛言‘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果轉(zhuǎn)換到儒家脈絡(luò)中,可改言”‘寂而常生,生而常寂?!?o:p>


         此言不錯,然復(fù)須知,儒佛兩家立足點畢竟不同。佛教立足于寂,以之為第一性征,即佛性第一特征;儒家立足于生,以之為第一性征,即仁性第一特征。儒佛同證不滅,佛教是不滅不生,儒家是不滅生生。故《易經(jīng)》以乾元為主,明天道乾健。君子明達天性,必然自強不息。易有三義,不易即永恒不滅,變易即生生不已?!吨杏埂芬哉\為天道,至誠無息,即生生之義也。 


        從容廳友又說:“所有遊離于具體的生活世界,離開當下的生命感應(yīng),通過抽象概念,運用強大的思辯工具,建立龐大的理論架構(gòu),意圖對宇宙人生提供一套完整的說明,其實都是第二義的,即使這些理論看似無懈可擊,其實仍是人心的主觀建構(gòu)。” 


        此言指向多數(shù)西哲,可謂見血;用于佛道某些派別和末流,也不無道理。唯有儒家可以避免此弊。儒家是實踐的學(xué)問,生命的學(xué)問。尤其是儒學(xué),一鞭一條痕,一句一滴血,血肉交融,塑魂鑄骨,自立立人,立地參天。 


        儒家最重人道實踐,包括科學(xué)實踐、道德實踐和社會實踐。論實踐的力度、深度和廣度,論實踐成果之偉大輝煌,古今中西沒有任何學(xué)派宗派可與儒家媲美。中華文明數(shù)千年的輝煌,就是中道文化的政治實踐成果;儒家圣經(jīng)賢傳君子書承載的一切理論成果,都從歷代圣賢君子的生活和生命實踐來。 或謂儒家的厲害是靠效果服人,要講辯論,其實辯不過佛道馬列。此言前半句對,后半句錯。儒家效果好,作用大,正是因為得乎道之全體,義理特別中正。佛道極高明而未能道中庸,馬列背道而馳。它們的不足和錯誤,東海早已辨明。認為儒家辯不過它們,是讀者的問題,或不懂儒,或沒讀過東海有關(guān)書籍文章。

         

        或謂儒家不如佛道,沒有神通。殊不知,儒家不講神通,更加神通廣大。佛道小神通,儒家大神通。錄《中庸》二語即可見一斑。《中庸》說: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見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o:p>

         

        又說: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還有比這更大的神通嗎?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