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向晨作者簡介:孫向晨,男,西元1968年生,上海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院長。著有《論家:個體與親親》《面對他者:萊維納斯哲學思想研究》《走進希臘化羅馬時期的哲學》《論洛克政治哲學的神學維度》《利維坦中神學與政治的張力》等。 |
張祥龍先生的最后一本書
作者:孫向晨
來源:「文匯APP」2023年1月15日
2023年推薦的第一本書,就是張祥龍先生的《中西印哲學導論》,謹以此紀念2022年6月去世的這位了不起的哲學家。
《中西印哲學導論》是張祥龍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書??此埔槐拘聲?,實則卻是張老師20年教書的結(jié)晶。從2002年他開始上這門哲學導論課到2022年出版,中間凝結(jié)了他對于哲學最基本的理解,展現(xiàn)了他中西印的寬廣視野,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讀的大書。
哲學導論的著作確實很多,一般都以西方哲學為框架來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將中西印三大文明傳統(tǒng)融于一爐來理解哲學的根本性問題,卻是張祥龍老師獨特的貢獻。1912年,北京大學設立哲學門伊始,就下設中國哲學、印度哲學與西洋哲學三個方向。1921年梁漱溟先生曾出版《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在三個方向上有所涉獵。就我所知,上世紀90年代初復旦的尹大貽先生生前也曾編寫過中西印哲學的講義,遺憾的是并未出版。100多年過去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唯有張老師的這部大作,他比較完整地從中西印三大文明視野來導引對哲學問題的思考。
張祥龍老師首先表達了他對于哲學的根本理解。哲學并不專屬于西方的,人類作為現(xiàn)代智人的后代,有著相近的智商,有著相似的喜怒哀樂,同樣面臨生老病死以及生存世界的挑戰(zhàn),因此人類都會形成對于終極性問題的看法,任何一種文明不應也不能壟斷對于人類終極問題的探討。在這部獨特的哲學導論中張祥龍老師給出了他對于哲學的獨特定義,在他看來“哲學就是對邊緣問題做合理探討的思考與學問?!边@里講的“邊緣問題”,也即我們所說的根本性問題;“邊緣性”的說法是為了顯示這些根本性問題本身的非對象化特征,張老師特別引用顏回對于孔子學問的描寫,“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或者換句話說,“邊緣性”問題正是對于人類存在邊界的一種勘察,因而并不是我們?nèi)粘R饬x的邊緣,反而是人類生活中最為重大的問題。雖然作為人類我們對于根本性問題有著共同探究,但在如何理解人類的根本性問題上則不同的文明完全有多樣化的理解,既有西方哲學傳統(tǒng)這樣深受數(shù)學影響的,形成非常概念化、形式化的哲學形態(tài);也有在漢語世界,深受漢語思維方式的影響,不追隨語音音位的變化,更強調(diào)靠語境來表達意思。
《中西印哲學導論》從“終極實在”、“真知識如何可能”“什么樣的人生是好的”“什么樣的政治形態(tài)是正當?shù)摹薄笆裁词敲溃绾误w驗到美”這五大基本哲學問題入手,張老師的特點就是從中西印不同傳統(tǒng)來探索這些根本性問題,從中可以看出不同傳統(tǒng)在理解這些最根本問題上的不同道路。比如,在終極實在的問題上,西方哲學通過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和柏拉圖建構(gòu)了一種克服虛幻感、永恒不變、唯理性的終極存在,表達為一種區(qū)分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二元世界,并在哲學上形成概念化、數(shù)學化與邏輯化的表達。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更強調(diào)“天命糜?!保w現(xiàn)“變化之道”的《周易》是群經(jīng)之首,中國文化傳統(tǒng)終極實在的“道”,更強調(diào)發(fā)生,強調(diào)陰陽相交,強調(diào)時中知幾,因而很難用概念化語言來表達,而是發(fā)展出一種“言·象·意”的表達途徑。在印度文化傳統(tǒng)中,梵無名無相,是唯一的。是世界的根本;世界由人加諸名相于梵而產(chǎn)生,是被名相所扭曲的,以后佛教也受此影響。在這些根本性問題上,中西印都有著不同的理解與回答。從多元文明的視野來理解哲學終極問題,會打開我們的心靈,讓人類保持一種開放心態(tài)。在全書后半段,張祥龍老師還介紹了當代西方哲學,恰是在西方哲學的當代轉(zhuǎn)向中,張老師看到了中西印哲學未來相應和的可能性。
在張祥龍老師的理解中,哲學的根本性問題本質(zhì)上是活生生的,并不是僵死的概念所能完全界定的,因此張老師在寫作中始終去保持哲學的某種“不確定性”。一個非常特出的例證就是,張老師在講課中常常引用許多文學作品來說明問題。同樣是終極性問題,其文學的樣態(tài)會更加充分地顯示出這些問題的活潑潑特性,這也更利于學生來理解。有意思的是,張老師全書以梭羅的《瓦爾登湖》作結(jié),從中既體現(xiàn)中西印哲學相共鳴的特性,也表達出張老師個人的哲學理想:一種充分融入自然的靈性生活,一種充滿靈性的自然生活。
《中西印哲學導論》還收錄了許多張老師與學生的問答環(huán)節(jié),以這種方式回到了中西印文化傳統(tǒng)中哲學的最初樣態(tài),一種對話、一種問學,非常生動而有針對性。從中亦讓我們得以緬懷張祥龍老師的音容笑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