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秋風(fēng)】公共表達倫理何以如此匱乏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2-02-03 08:00:00
        標(biāo)簽: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fēng),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陜西人士。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高研院教授、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fā)現(xiàn)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之省思》《為儒家鼓與呼》《論語大義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jīng)大義》等,譯有《哈耶克傳》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xué)派譯叢》等。

             
             
             
            最近的微博似乎陷入一場競脫底褲的狂熱之中:先是方舟子及眾多知識分子質(zhì)疑韓寒作品由人代筆。但質(zhì)疑韓寒的某積極分子,也被人挖出有抄襲他人之嫌疑??讘c東針對香港人發(fā)出不當(dāng)言論,知識分子群起攻擊孔慶東。然而,某知識分子揭露孔氏隱私的文章也令人大跌眼鏡。而真正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則是香港某些居民以蝗蟲比喻在港生育的大陸孕婦。
            
            
            凡此種種沒有底線而丑惡的言辭,及其背后蠢蠢欲動的相互不尊重,不寬容,甚至仇恨,清晰地呈現(xiàn)當(dāng)代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國民德性之匱乏,具體而言是公共表達倫理之匱乏。這個被很多引以為自豪的信息時代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很多人根本缺乏與他人交接的基本德行,就通過道聽途說而形成滿肚子的意見。并且,因為有一種真理在握的自信而急于表達。他們以最為粗野的語言,對著各種各樣的事務(wù),匆匆忙忙地宣告自以為是的真理。
            
            
            這些表達者從來不顧忌自己的表達是否會傷害別人,因為他們根本缺乏人之為人的底線道德自覺:仁。中國價值的核心和基礎(chǔ)是孔子所揭明、孟子所深化的仁。仁義禮智信五常德或者智仁勇三達德,都以仁為中心、為基礎(chǔ)。《中庸》說,“仁者,人也”。漢儒鄭玄注曰:“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也即,視對方為人,與自己相同的人??酌纤灾实幕竞x就是,人們相互以人相對待。仁讓人相互尊重,也避免相互傷害,也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為避免相互傷害,人們會確立一些在特定人際關(guān)系中相互對待的倫理規(guī)范,這就是“義”。由義而形成一整套合宜的行為模式,此即禮。它涵蓋三個方面,如曾子所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比咄瑫r注意,才有溫良恭謙讓可言。
            
            
            而圣賢之所以特別注意言語表達之遣詞、語氣,實在是因為,言辭是人際交往的最重要工具。曾子所說之“出辭氣”,既包括私生活領(lǐng)域各種場合的言語表達,也包括公共表達之禮儀。在這兩個領(lǐng)域,各方辭氣得當(dāng)與否,對于共同體能否維持其秩序,具有十分關(guān)鍵的意義??讘c東事件及微博最近半個月的狂熱已經(jīng)清楚地表明,粗野的語言根本無助于辨析任何問題,在粗野言辭所構(gòu)筑的話語場中,也根本不可能達成什么共識。相反,哪怕雙方都在表達真理,這樣的語言只會擴大分歧,制造怨恨、仇恨,撕裂本來存在的共同體。最終,公共空間所剩下的惟有一地雞毛。
            
            
            當(dāng)然,言為心聲,言辭的粗鄙顯示的是心靈的蠻荒。而近來種種事件表明,這種心靈的蠻荒是普遍的,諸多無名粉絲固然如此,最讓人震驚的是,諸多具有大大小小地公共影響力的知識分子言辭之粗野、心靈之蠻荒,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與粉絲相互激勵,他們彼此之間也相互激發(fā),而共同向下墮落。正是辭氣之不當(dāng),讓諸多公共知識分子的神話破滅。
            
            
            這不是什么國民性問題,而是二十世紀(jì)中期以來中國文化斷裂、教育失敗、教化空虛的必然結(jié)果。雖然人皆有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四端”,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自覺地將其擴充而為仁、義、禮、智四德,這需要教化,需要風(fēng)俗之約束,需要君子之表率。然而,二十世紀(jì)持續(xù)而全盤的反傳統(tǒng)之文化、社會與政治運動,摧毀了既有教化體系,也摧毀了君子群體,中國社會不再有養(yǎng)成人們溫良恭謙讓的風(fēng)俗。尤其是知識分子,作為反傳統(tǒng)的急先鋒,絲毫不再能夠發(fā)揮德行上的表率作用,反而熱衷于販賣反道德的奇談怪論。這樣的知識分子在微博上有如此表現(xiàn),并不讓人意外。
            
            
            因此,光是對著公共空間呼吁言辭之德行是沒有用的。中國社會需要文化的自覺,需要重溫孔孟等圣賢的教誨,思考如何以仁義禮智信教化國民做個好人,做個好公民。而掌握著巨大話語權(quán)的知識分子尤當(dāng)深刻地反省,在這個大轉(zhuǎn)型時代,自己怎樣做,對于公序良俗之形成和維護,才可發(fā)揮積極的建設(shè)性作用。
            
             
            原載新京報,2012/2/3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