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黃玉順】詮釋與超越——孔子的天命詮釋學及其創(chuàng)世論意義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12-19 18:59:41
        標簽:
        黃玉順

        作者簡介:黃玉順,男,西元一九五七年生,成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現(xiàn)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易經(jīng)古歌考釋》《超越知識與價值的緊張——"科學與玄學論戰(zhàn)"的哲學問題》《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黃玉順"生活儒學"自選集》《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儒學與生活——"生活儒學"論稿》《儒家思想與當代生活——"生活儒學"論集》《生活儒學講錄》等。

        詮釋與超越——孔子的天命詮釋學及其創(chuàng)世論意義

        作者:黃玉順(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wǎng)分布,原載《東岳論叢》2023年第11

         

        提要:孔子的經(jīng)典詮釋學思想,不僅具有“哲學詮釋學”那樣的世俗存在論意義,還具有創(chuàng)世論的超凡“創(chuàng)生”意義。這種思想深刻地蘊含在孔子的“天命”觀念之中,可以稱之為“天命詮釋學”?!疤臁笔浅驳慕^對存在者、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疤烀笔恰疤臁钡摹疤柫睢?,意味著“天”是以一種無言的言說方式來創(chuàng)造萬物。經(jīng)典作為“圣人之言”,是對天命的詮釋;而經(jīng)典詮釋又是對圣人之言的詮釋,因而歸根到底也是對天命的詮釋。這種經(jīng)典詮釋不僅“后天而奉天時”,而且“先天而天弗違”,即“參贊化育”,參與到天的創(chuàng)生之中。

         

         

        筆者已曾揭明:孔子不僅開創(chuàng)了儒家“經(jīng)典詮釋”(classic interpretation)的實踐,而且開創(chuàng)了儒家“經(jīng)典詮釋學”(classic hermeneutics)的理論。這種詮釋學既不同于西方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哲學詮釋學”(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那樣的詮釋學,也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漢學”與“宋學”的詮釋學,因為它不僅回答了被詮釋經(jīng)典的新意義的生成問題,還回答了詮釋者的新主體性的生成問題,即闡明了經(jīng)典詮釋怎樣生成道德主體和知識主體。因此,通過揭示這種“存在者變易”(change of the beings),即作為存在者的主客雙方都會在詮釋中發(fā)生改變的事實,孔子的經(jīng)典詮釋學思想具有“前存在者”(pre-being)的存在論意義?!?】本文將進一步闡明:這種經(jīng)典詮釋學思想不僅具有上述世俗存在論(secular ontology)意義,更具有超凡創(chuàng)世論(transcendent creationism)意義。

         

        一、天命的超凡言說性

         

        孔子經(jīng)典詮釋學思想的創(chuàng)世論意義,即其“創(chuàng)生”(creation of all things)意義,深刻地蘊含于他的“天命”觀念之中,故可稱之為“天命詮釋學”(Hermeneutics of Tian Nomination)。

         

        (一)“天”的超凡性

         

        談到孔子的“天命”觀念,首先得討論孔子的“天”觀念。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宋明理學的影響,孔子的“天”觀念被視為一個心性概念;加之某種現(xiàn)代學術潮流的影響,孔子更被視為一個無神論者。這完全不符合孔子思想的實際。直到最近幾年,學術界才開始對此進行正本清源,重新審視孔子的“超越”(transcendence)觀念,肯定“天”的外在超凡性(transcendent)。

         

        這里涉及的是關于中國哲學和文化“內在超越”(immanent transcendence)與西方宗教和哲學“外在超越”(external transcendence)的爭論,牟宗三等認為前者區(qū)別于并且優(yōu)越于后者,筆者將其判為“中國哲學‘內在超越’的兩個教條”【2】。嚴格來說,“外在超越”應指外在于人的“天”是超出凡俗世界的,即超凡的(transcendent);“內在超越”應指內在于“人”的理性或心性是超出感性經(jīng)驗的,即超驗的(transcendental)。【3】 孔子的儒學與宋明理學盡管都具有內在的超驗向度,卻是兩種根本不同的超越范式:宋明理學以內在的超驗心性取代了外在超凡之“天”,實屬“僭天”;而孔子并未取消外在超凡之“天”,而是如孟子所說,旨在通過超驗的“盡性”以“事天”。4 這是因為,孔子心目中的“天”繼承了《詩》《書》、周公的“天帝”觀念,“天”仍然是一個外在而神性的絕對超凡者(the absolute Transcendent)?!?】

         

        (二)“命”的言說性

         

        漢語的“天命”(the Nomination of Tian)所指的顯然是一種言說,所以稱之為“命”(號令)。漢語“命”的本義是一種“人言”,即號令。甲骨文“命”和“令”是同一個字,“象木鐸形”;“古人振鐸以發(fā)號令”?!?】《說文解字》解釋:“令,發(fā)號也?!薄?】 例如孔子,“君命召,不俟駕行矣”【8】,“使于四方,不辱君命”【9】,所指的都是君主的號令。

         

        然而不僅如此,早在上古文獻中,“命”就已經(jīng)不僅指“人言”,而且指“天言”,即“天命”;這類似于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所謂“道言”(die Sage des Ereignis),以區(qū)別于“人言”(Spreche)?!?0 】例如《易經(jīng)》“有孚改命吉”【11】,“改命”猶言“革命”,意謂天帝改變自己的號令,將舊王朝的使命改授予新王朝,例如“湯武革命”【12】;《詩經(jīng)》“天命不徹”,“言王不循天之政教”【13】,即批評王者不貫徹天帝的號令。這就是說,“天命”的本義是說的天帝授命,選派某人承擔某事,尤其是選派某個宗族承擔最高統(tǒng)治者的重任,例如《尚書》所說的“天命有德”14(這里“命”是動詞,意思是天帝授命于有德之人),“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15】??鬃永^承了這樣的“天命”觀念,強調:“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薄?nbsp;16】

         

        (三)天命的無言之令

         

        這里的“命”,作為“號令”,是強調天帝的這種選派所采取的方式是一種特殊的言說,即“天命”是天帝的言說。然而,“天命”卻又不同于“人言”:天帝雖然發(fā)號施令,卻不像人那樣說話。如《論語》載:

         

        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裕瑒t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

         

        邢昺疏:“天亦不言而令行?!?nbsp;【18】孟子也曾談到這層意思:“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19所以,漢代劉熙“以顯釋天”:“天,顯也”?!?0】 我們可理解為:天的言說方式是顯示??鬃拥囊馑?,天“無言”,卻在“命”,卻在言說,即在顯示。

         

        不僅如此,孔子的話還表明,天帝乃是以這種無言之令的言說方式來創(chuàng)造或生成宇宙世界,即孔子所說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意謂四時行于它,萬物生于它(此處“焉”的意思是“于是”“于此”【21】)。這就是“天命”的“創(chuàng)生”或“創(chuàng)世”意義。

         

        二、天命的創(chuàng)世性

         

        在孔子心目中,“天”是超凡的絕對存在者、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天命”是“天”的“號令”,意味著“天”是以一種無言的言說方式來創(chuàng)造萬物。

         

        (一)“天命”之“易”的創(chuàng)世性

         

        關于“天命”的“創(chuàng)生”或“創(chuàng)世”,孔子本人雖然有上述表達,但確實并沒有加以更為詳盡的說明。不過,孔子的后學對此進行了發(fā)揮。例如《易傳》是這樣講的: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2】

         

        孔穎達疏:“‘繼之者善也’者,道是生物開通,善是順理養(yǎng)物,故繼道之功者,唯善行也?!芍咝砸病?,若能成就此道者,是人之本性?!?nbsp;【23】這就是說,“道”是“天命”層級的宇宙本體,“生物開通”即其創(chuàng)生萬物;但“道”創(chuàng)生萬物,還需要人的“善”“性”來“繼之”而“成之”,才能最終“成就此道”,從而真正“生物開通”,創(chuàng)生萬物。

         

        顯然,這是將“天”義理化、哲學化了。如果將“天”還原為“天帝”,那就是說:“天命”以無言之令的言說方式來創(chuàng)生萬物,還需要人來“繼之”而“成之”,才能最終完成“天命”。這就是說,人的活動,包括詮釋活動,不僅“后天而奉天時”,即人合于天;而且“先天而天弗違”,即天合于人?!?4】

         

        這就是孔子創(chuàng)世論思想的“天命即創(chuàng)造”(the Nomination of Tian is creation)觀念,它與耶教創(chuàng)世論的“命名即創(chuàng)造”(Nomination is creation)觀念之間,存在著相通之處。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耶教那里是上帝創(chuàng)造,而孔子這里則是天與人共同創(chuàng)造,即不僅有天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而且有人的“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耶教創(chuàng)世論的創(chuàng)造是一次性的,而孔子創(chuàng)世論的創(chuàng)造則是連續(xù)性的。這種連續(xù)性,即《易傳》的“生生”觀念“生生之謂易”【25】。

         

        (二)“天命”之“誠”的創(chuàng)世性

         

        由此可見,關于“天命”創(chuàng)世的具體內涵,盡管孔子本人并沒有展開充分論述,但我們可以從孔子后學的思想中發(fā)掘出來,然后由此反觀孔子的言論,以揭示孔子創(chuàng)世論思想的意蘊。最典型的莫過于《中庸》之“誠”,盡管也已經(jīng)是義理化、哲學化的表達:

         

        1.“誠”通常被解釋為一個形聲字,其實不然,其中的“成”也是有實義的。這是漢字的一種現(xiàn)象,即“聲兼義”,《說文解字》表述為“從某,某亦聲”。按照這個規(guī)則,“誠”字應當這樣解釋:從言、從成,成亦聲?!罢\”與“成”,文字學上稱之為“同源字”,詞匯學上則稱之為“詞族”(word family)。漢字“誠”出現(xiàn)較晚,始見于戰(zhàn)國;此前,“誠”即作“成”。例如孔子引《詩》“誠不以富”26,傳世《詩經(jīng)》即作“成不以富”【27】。后來加“言”為“誠”,大有深意,表明“誠”的意思是:由“言”而“成”。這正是上文已經(jīng)討論過的觀念:以“命”的方式進行來創(chuàng)生萬物,而“命”正是一種言說。

         

        2.《中庸》之“誠”并非形而下者,而是形而上者:“誠者,天之道也。”【28】 天道由“言”而“成”,與上文所講的作為“號令”的“天命”顯然是一致的。同時,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漢字“道”有兩種最古老的基本含義和用法,一是動詞“行走”、名詞“道路”,一是“言說”。在這個意義上,“天道”即是“天言”,亦即“天命”。

         

        3.由“言”而“成”,這顯然就涉及了詮釋問題:《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29】,“天之道”即上文所講的“天命”的言說,“人之道”即涉及上文所講的人對“天命”的詮釋。

         

        4.“誠”甚至并非形而上者,即根本不是一個存在者。這個極為深邃的觀念,鮮明地體現(xiàn)在《中庸》的這個命題中:“不誠無物?!薄?0】“物”泛指一切存在者,即荀子所謂“大共名”【31】?!安徽\無物”是說:如果沒有誠,那就沒有任何存在者的存在。這表明,“誠”本身不是存在者,而是前存在者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誠”不是一個實體詞,而是一個狀態(tài)詞。

         

        5.因此,“誠”并非由任何既有的存在者成就的,而是“自己如此”(這是漢語“自然”的本義)【32】,即《中庸》所說的“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33】。這類似于現(xiàn)象學所謂“自身所與”(self-given)。這意味著“誠”乃是“天”的自我詮釋。

         

        6.“誠”不僅不是任何存在者,而且能夠生成所有存在者,即“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34】。這是因為:縱觀所有一切存在者,無非兩類,即主體性存在者和對象性存在者;“成己”意謂著生成主體,“成物”意味著生成對象,這就是“誠”的創(chuàng)世性,也就是“天命”的創(chuàng)世性,即創(chuàng)生一切存在者。

         

        三、圣人之言:天命的詮釋

         

        在孔子的經(jīng)典詮釋學思想中,不僅經(jīng)典詮釋活動是一種詮釋,而且經(jīng)典本身就是一種詮釋:“天命”是一種言說,所以稱之為“命”(號令);而經(jīng)典作為“圣人之言”【35】、“圣人之意”【36】,則是對“天命”的詮釋。經(jīng)典詮釋在詮釋著經(jīng)典,而經(jīng)典則在詮釋著天命。如圖所示:

         

        天命←詮釋←經(jīng)典←詮釋←經(jīng)典詮釋

         

        這種詮釋關系,在后世的儒家經(jīng)典詮釋中具有更為豐富的層次。以《十三經(jīng)注疏》為例,如圖所示:

         

        天命←詮釋←經(jīng)←詮釋←傳注←詮釋←疏

         

        經(jīng)典之所以是對天命的詮釋,是因為:既然是“命”(號令),也就是一種言說,那么,“天命”本身就可以被視為“一本大書”,即是一種特殊的文本,它是“天帝”陳述出來的文本;在這個意義上,“經(jīng)典”作為圣人對“天命”的理解與解釋的結果,也是一種特殊的詮釋。

         

        關于這個問題,據(jù)《論語》載: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nbsp;【37】

         

        邢昺疏:“木鐸,金鈴木舌,施政教時所振也。言天將命孔子制作法度,以號令于天下,如木鐸以振文教也。” 【38】這里的“木鐸”之說,正是“命”字的本義(詳上)。這就是說,“天命”是通過“圣人之言”來傳達的。然而圣人傳達“天命”的前提,是“知命”,即對“天命”的理解與解釋,亦即詮釋??鬃幼允觥拔迨烀薄?9】,就是說,他已經(jīng)能夠理解與解釋“天命”,即能夠詮釋“天命”。所以,孔子說: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40】

         

        邢昺疏:“大人即圣人也”;“天之命也,故君子畏之”。【41】 朱熹集注:“大人圣言,皆天命所當畏。知畏天命,則不得不畏之矣?!?nbsp;【42】這里揭示了“三畏”之間的因果關系:敬畏“圣人”,是因為敬畏“圣人之言”;而敬畏“圣人之言”,歸根到底乃是因為敬畏“天命”?!?3】 這就是說,“圣人之言”成為經(jīng)典,那么,經(jīng)典詮釋既然是對圣人之言的詮釋,從而也就是對“天命”的詮釋。

         

        對于孔子本人來說,他所面對的“圣人之言”具載于上古經(jīng)典文獻之中,即孔子曾加以詮釋的《詩》《書》《易》等。對于后世來說,孔子作為圣人,他所留下的經(jīng)典,不論他所傳的《詩》《書》,還是他所作的《春秋》,乃至其門人所編的《論語》,都是傳達和詮釋“天命”的“圣人之言”,都是應當敬畏的。

         

        四、經(jīng)典詮釋:人與萬物的創(chuàng)生

         

        經(jīng)典詮釋是對圣人之言的詮釋,因而歸根到底是對天命的詮釋。與此相應,經(jīng)典詮釋之所以具有創(chuàng)生的意義,歸根到底,也是因為上文所論的“天命”的創(chuàng)生意義;換言之,經(jīng)典詮釋活動不僅“后天而奉天時”,而且“先天而天弗違”,即“參贊化育”,參與到天的創(chuàng)生之中。

         

        對于詮釋者來說,經(jīng)典詮釋的創(chuàng)生,可分為三個層次:成己、成人、成物。【44】

         

        (一)在經(jīng)典詮釋中“成己”

         

        孔子強調“成己”,即通過自我修養(yǎng)而成就自己,成為一個如此這般的主體。他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45】;“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46】;“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47】《論語》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nbsp;48這些論述都是在談自我主體性的改變,即“成己”,亦即超越自身的舊的主體性,獲得新的主體性,以使自己獲得“新生”?!?9】

         

        那么,怎樣“成己”呢?經(jīng)典詮釋可以創(chuàng)生自我。

         

        程頤曾經(jīng)講到經(jīng)典詮釋的“成己”問題,他說:“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薄?0】所謂“讀《論語》”,就是對《論語》加以理解與解釋,亦即詮釋《論語》。如果讀《論語》之前是“此等人”,之后依舊是“此等人”,即依舊是既有的主體性,那就等于“不曾讀”,即等于真正的詮釋活動根本沒有發(fā)生;如果讀了《論語》之后,讀者發(fā)生了某種改變,即不再是“此等人”,這就意味著經(jīng)典詮釋活動使他獲得了新的主體性,而成為了一個新的存在者。

         

        孔子的經(jīng)典詮釋思想亦然。例如《論語》記載: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51】

         

        邢昺疏:“為,猶學也”;“人而不為,則如面正向墻而立,無所觀見也”。【52 】所謂“學”,也是理解與解釋,即詮釋??鬃又猓ㄟ^詮釋《周南》《召南》之詩,就可以獲得新的“觀見”,即獲得新的觀念,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新的主體。

         

        (二)在經(jīng)典詮釋中“成人”

         

        所謂“成人”,即成就他人,使他人得以完善,即孔子所說的“成人之美”,邢昺疏:“此章言君子之于人,嘉善而矜不能,又復仁恕,故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也。” 【53】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54,正是此意。《論語》記載: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55】

         

        這里的“修己”就是“成己”,而“安人”“安百姓”就是“成人”。【56】

         

        那么,怎樣“成人”呢?經(jīng)典詮釋可以成就他人。例如,孔子說: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57】

         

        邢昺疏:“學古而心不厭,教誨于人不有倦息?!薄?8】“誨人”當然也是一種“成人”的方式。顯然,“誨人”的前提乃是“學古”。而所謂“學古”,當然只能通過研習古典文獻,可見這也是經(jīng)典詮釋學問題。顯然,孔子的意思是說:經(jīng)典詮釋可以“誨人”,從而“成人”,使他人成為新的主體?!洞髮W》“三綱領”中的“親民”【59】,朱熹釋為“新民”,也是這個意思,他說:“程子曰:‘親,當作新?!抡?,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nbsp;【60】

         

        (三)在經(jīng)典詮釋中“成物”

         

        在孔子心目中,不僅應當“成己”“成人”,而且應當“成物”,即成就萬物,從而造就一個新世界。前引《中庸》指出:“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笨追f達解釋道:“人有至誠,非但自成就己身而已,又能成就外物?!薄?1】《中庸》陳述了“成己”“成人”“成物”之間的關系秩序:“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62】這里,“盡其性”是成己,“盡人之性”是成人,“盡物之性”是成物;而“贊天地之化育”則是整個新世界的創(chuàng)生。

         

        孔子贊嘆:“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其有成功也!”所謂“成功”,是說“立文垂制”【63】,即改造社會。孔子雖然不以圣人自居,但他仍能自許:“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薄?nbsp;64】這是孔子“言誠有用我于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三年乃有成功”【65】。這些言論,無非是說改變既有的政治狀態(tài),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新社會、新世界。

         

        那么,怎樣“成物”呢?經(jīng)典詮釋可以創(chuàng)生萬物??鬃釉谶@方面最典型的思想,就是“正名”?!墩撜Z》記載: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措)手足?!?nbsp;【66】

         

        顯然,孔子是要改造社會,即創(chuàng)造一個新社會;而其改造的途徑,首先就是“正名”。所謂“正名”,其實也是一個經(jīng)典詮釋學問題,即根據(jù)現(xiàn)實的情況,通過審核既有經(jīng)典文獻的名物體系,從而“有循于舊名,有作于新名”,進而“名定而實辨”【67】,而最終實際地改造社會體系,即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8】

         

        經(jīng)典詮釋的這種“創(chuàng)世”活動,初看起來,并不是物質性的,而只是精神性的,也就是說,不是實際地創(chuàng)造一個物質世界,而是觀念地創(chuàng)造一個“理念世界”。但是,人的精神性,包括情感、意志、理性,通過實踐的活動,如人文的路徑、社會科學的方式、科學技術的手段等,確確實實可以實際地改變物質的世界??v觀人類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歷史,正是這樣一種由精神而物質的過程。因此,經(jīng)典詮釋的“創(chuàng)生”不僅僅是精神性的,也是物質性的。通俗地說,經(jīng)典詮釋可以通過改變觀念世界而實際地改變現(xiàn)實世界,這就是孔子“天命詮釋學”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注釋
         
        1.黃玉順:《孔子經(jīng)典詮釋學思想發(fā)微》,《社會科學研究》2023年第1期,第21?31頁。
         
        2.黃玉順:《中國哲學“內在超越”的兩個教條——關于人本主義的反思》,《學術界》2020年第2期,第68–76頁。
         
        3.黃玉順:《“超驗”還是“超凡”——儒家超越觀念省思》,《探索與爭鳴》2021年第5期,第73–81頁。
         
        4.黃玉順:《“事天”還是“僭天”——儒家超越觀念的兩種范式》,《南京大學學報》2021年第5期,第54?69頁。
         
        5.黃玉順:《生活儒學的內在轉向——神圣外在超越的重建》,《東岳論叢》2020年第3期,第160–171頁;《周公的神圣超越世界及其權力話語——〈尚書·金縢〉的政治哲學解讀》,《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第26–33頁。
         
        6.徐鐘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89、1000頁。
         
        7.許慎:《說文解字·卩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87頁。
         
        8.《論語注疏·鄉(xiāng)黨》,《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2496頁。
         
        9.《論語注疏·子路》,《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08頁。
         
        10.參見黃玉順:《我們的語言與我們的生存——駁所謂“現(xiàn)代中國人‘失語’”說》,《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第58–60頁;《生活儒學的話語理論——兼論中國哲學話語體系建構問題》,《周易研究》2021年第5期,第5?23頁。
         
        11.《周易正義·革卦》,《十三經(jīng)注疏》,第61頁。
         
        12.《周易正義·革彖傳》,《十三經(jīng)注疏》,第60頁。
         
        13.《毛詩正義·小雅·十月之交》,《十三經(jīng)注疏》,第447頁。
         
        14.《尚書正義·皋陶謨》,《十三經(jīng)注疏》,第139頁。
         
        15.《尚書正義·金縢》,《十三經(jīng)注疏》,第196頁。
         
        16.《論語注疏·堯曰》,《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36頁。
         
        17.《論語注疏·陽貨》,《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26頁。
         
        18.《論語注疏·陽貨》,《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26頁。
         
        19.《孟子注疏·萬章上》,《十三經(jīng)注疏》,第2737頁。參見黃玉順:《天吏:孟子的超越觀念及其政治關切——孟子思想的系統(tǒng)還原》,《文史哲》2021年第3期,第86–103頁。
         
        20.劉熙:《釋名·釋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頁。
         
        21.參見黃玉順:《人是什么?——孔子面對“攸關技術”的回答》,《孔子研究》2021年第4期,第14?25頁。
         
        22.《周易正義·系辭上傳》,《十三經(jīng)注疏》,第78頁。
         
        23.《周易正義·系辭上傳》,《十三經(jīng)注疏》,第78頁。
         
        24.《周易正義·乾文言傳》,《十三經(jīng)注疏》,第17頁。
         
        25.《周易正義·系辭上傳》,《十三經(jīng)注疏》,第78頁。
         
        26.《論語注疏·顏淵》,《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03頁。
         
        27.《毛詩正義·小雅·我行其野》,《十三經(jīng)注疏》,第435頁。
         
        28.《禮記正義·中庸》,《十三經(jīng)注疏》,第1632頁。
         
        29.《禮記正義·中庸》,《十三經(jīng)注疏》,第1632頁。
         
        30.《禮記正義·中庸》,《十三經(jīng)注疏》,第1633頁。
         
        31.王先謙:《荀子集解·正名》,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19頁。
         
        32.參見黃玉順:《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生活儒學”問答》,《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黃玉順“生活儒學”自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1頁。
         
        33.《禮記正義·中庸》,《十三經(jīng)注疏》,第1633頁。
         
        34.《禮記正義·中庸》,《十三經(jīng)注疏》,第1633頁。
         
        35.《論語注疏·季氏》,《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22頁。
         
        36.《周易正義·系辭上傳》,《十三經(jīng)注疏》,第82頁。
         
        37.《論語注疏·八佾》,《十三經(jīng)注疏》,第2468頁。
         
        38.《論語注疏·八佾》,《十三經(jīng)注疏》,第2468頁。
         
        39.《論語注疏·為政》,《十三經(jīng)注疏》,第2461頁。
         
        40.《論語注疏·季氏》,《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22頁。
         
        41.《論語注疏·季氏》,《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22頁。
         
        42.朱熹:《論語集注·季氏》,《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72頁。
         
        43.黃玉順:《君子三畏》,《宜賓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第1–6頁。
         
        44.黃玉順:《未能成己,焉能成人?——論儒家文明的自新與全球文明的共建》,《甘肅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第50–55頁。
         
        45.《論語注疏·憲問》,《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12頁。
         
        46.《論語注疏·衛(wèi)靈公》,《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18頁。
         
        47.《論語注疏·子路》,《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07頁。
         
        48.《論語注疏·顏淵》,《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02頁。
         
        49.黃玉順:《如何獲得新生?——再論“前主體性”概念》,《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21年第2期,第36–42頁。
         
        50.朱熹:《論語集注·論語序說》,《四書章句集注》,第43頁。
         
        51.《論語注疏·陽貨》,《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25頁。
         
        52.《論語注疏·陽貨》,《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25頁。
         
        53.《論語注疏·顏淵》,《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04頁。
         
        54.《論語注疏·雍也》,《十三經(jīng)注疏》,第2481頁。
         
        55.《論語注疏·憲問》,《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13?2514頁。
         
        56.參見黃玉順:《未能成己,焉能成人?——論儒家文明的自新與全球文明的共建》,《甘肅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第50–55頁。
         
        57.《論語注疏·述而》,《十三經(jīng)注疏》,第2482頁。
         
        58.《論語注疏·述而》,《十三經(jīng)注疏》,第2482頁。
         
        59.《禮記正義·大學》,《十三經(jīng)注疏》,第1673頁。
         
        60.朱熹:《大學集注》第一章,《四書章句集注》,第3頁。
         
        61.《禮記正義·中庸》,《十三經(jīng)注疏》,第1633頁。
         
        62.《禮記正義·中庸》,《十三經(jīng)注疏》,第1632頁。
         
        63.《論語注疏·泰伯》,《十三經(jīng)注疏》,第2487頁。
         
        64.《論語注疏·子路》,《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07頁。
         
        65.朱熹:《論語集注·子路》,《四書章句集注》,第107頁。
         
        66.《論語注疏·子路》,《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06頁。
         
        67.王先謙:《荀子集解·正名》,第414頁。
         
        68.參見黃玉順:《論社會契約與社會正義——荀子“約定俗成”思想詮釋》,《曾子學刊》第三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1年版,第44?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