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樟法】《商君書-更法》解評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2-08-06 08:00:00
        標(biāo)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秦孝公登基時“周室微,諸侯 力政,爭相并。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史記-秦本紀(jì)》)。秦孝公希望通過變法強(qiáng)國強(qiáng)軍也強(qiáng)君。

        更,變更,更改,改革。更法即變法。《更法》是《商君書》第一篇,記敘了商鞅在秦孝公面前與甘龍、杜摯就變法問題展開的一場激烈辯論,集中反映了商鞍的變法思想,并被視為儒法斗爭的史料之一---甘龍、杜摯被視為代表儒家的勢力。其實兩人雖然反對變法,但言論很不儒家,與商鞅政治立場相反,卻同樣似是而非,辯術(shù)則遠(yuǎn)遜商鞅,難怪失敗。

        在這個御前會議上,商鞅以高超的狡辯術(shù),贏得了秦孝公的支持,讓法家成為秦國指導(dǎo)思想。茲逐段予以評析疏解,以擊其謬,以正視聽。

        【原文】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解評】畫,商討,謀劃。公孫鞅、甘龍、杜摯等三位大夫陪侍孝公,分析時代的變化,討論修正法制的原則,尋求統(tǒng)治人民的方法。

        【原文】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wù)明主長,臣之行也。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薄?

        【解評】秦孝公不甘平庸,勇于變法圖強(qiáng),是個有為之君。但是從秦孝公“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wù)明主長,臣之行也?!边@句話,足見他動機(jī)不正,出發(fā)點有誤,雖然有求強(qiáng)之志,卻不知政治之正,有失為君之道,被商鞅所惑,是必然之理。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社稷雖重,不是第一,為君之道,重在民本;把“務(wù)明主長”(務(wù)必顯示君主權(quán)威)視為“錯法”(錯,通措。錯法:制訂法度)的主要目的和為臣之道,更是本末顛倒。

        【原文】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fù)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於民。語曰:‘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戎ㄔ唬骸撝恋抡?,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ㄕ撸詯勖褚?;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茍可以強(qiáng)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毙⒐唬骸??!薄?

        【解評】泛泛而言,都有道理,有的還是至理名言?!胺ㄕ撸詯勖褚?;禮者,所以便事也?!迸c儒家愛民、利民、富民思想一脈相承;“圣人茍可以強(qiáng)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迸c儒家“禮,時為大”、“禮以義起”、“與時偕宜”、“與時消息”的時中原則,亦可相通。

        關(guān)鍵問題是,商鞅要實行的嚴(yán)刑惡法,根本違背禮之精神,強(qiáng)國而不利民,強(qiáng)君而弱民。強(qiáng)國也是強(qiáng)而不久,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耳。至于“便事”,確實方便了君主,方便了極權(quán)---這一點無疑最對秦孝公胃口,他明明白白要求“錯法務(wù)明主長”嘛。

        【原文】甘龍曰:“不然。臣聞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jù)法而治者,吏習(xí)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愿孰察之。” 

        【解評】甘龍的回駁毫無力度。是否改變民俗施行教化,改變法制來治理國家,圣人因時制宜。如果舊俗舊制不良,當(dāng)然不妨改變。關(guān)鍵在于怎么變,往哪個方向改,是改良更是變惡?

        當(dāng)時秦國被中國諸侯輕蔑,“夷翟遇之”,被視為夷狄,故秦孝公急于變法強(qiáng)國。甘龍這種因襲守舊的迂腐之論,哪能得君心呢?另外,關(guān)于“天下之議君”的提醒,前面商鞅說過“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於民?!鼻匦⒐舱f“善”,沒有對癥之藥,何必老話重提。

        【原文】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xí),學(xué)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制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薄 ?

        【解評】三代不同禮,但是同“道”,禮的形式有所損益,禮的精神一如既往;五霸不同法,但假借仁義、尊道重德、尊王攘夷則同。背離仁義原則,哪有智賢可言?商鞅變法,不是智者作法是惡者作法,不是更禮是滅禮,讓禮崩樂壞的狀況進(jìn)一步惡化。

        【原文】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君其圖之。”  
         
        【解評】變法易器,當(dāng)然要追求大利大功,但必須十全十美才考慮變易,其實是取消了任何變易。“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笔且环N極端僵化保守的思想。

        道德是文明的精神核心,禮樂是文明制度表現(xiàn)。“法古無過,循禮無邪?!痹捠菦]錯,用得不當(dāng)。法古,是要效仿古代圣王和道統(tǒng),循禮應(yīng)該遵循儒家禮制(當(dāng)時是周禮)。當(dāng)時中國諸侯并不法古循禮,但比起秦國還是略強(qiáng)。可見杜摯法古循禮之言純屬空談。

        【原文】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fù),何禮之循?伏羲神農(nóng)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dāng)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瘻渲跻?,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君無疑矣?!?

        【解評】商鞅所為,與湯武王道背道而馳,與桀紂暴政精神相通,卻拿他們來
        為自己惡性變法作證,真夠無恥的。

        “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贝搜缘湫偷乃剖嵌?。湯武在禮法上不循古,商禮有別于夏禮,周禮又有別于商禮,但是,在道統(tǒng)上卻是一以貫之的。桀紂不易禮(桀紂沒有改變夏禮和商禮),但不遵守禮制規(guī)范,無道缺德,所以滅亡。正確的說法是:湯武之王也,循道而興;殷夏之滅也,違禮而亡。

        【原文】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xué)多辨。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憂焉。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膘妒撬斐鰤ú萘睢?

        【解評】秦孝公智慧不足,求強(qiáng)心切,又圖“便事”,終于上了商鞅的當(dāng)。這次會議,決定了秦國的指導(dǎo)思想和發(fā)展方向。秦民和儒家的災(zāi)難,中華的厄運,秦國統(tǒng)一的輝煌和滅族的下場,在這里都可以找到因源。2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