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韓星】就河南“平墳運動”答法新社記者問

        欄目:殯葬改革
        發(fā)布時間:2013-01-01 08:00:00
        標簽: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歷一九六〇年生,陜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書》。

             
             
             
            就河南“平墳運動”答法新社記者問
            韓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西歷2012年12月24日
            
            
            
            1、您是由什么機緣關(guān)注到了這個平墳復耕,是怎樣加入到聯(lián)署那個活動中去的?
            
            答:是網(wǎng)上的儒者群體發(fā)來電子郵件《立即停止“平墳運動”緊急呼吁書》,我閱讀后表示贊同于是就簽了名,后來又在人民大學召集了北京部分學者舉行了“河南平墳運動文化法律政治分析研討會”,我也參加了,并作了發(fā)言。
            
            2、您對河南周口“平墳復耕”的事件的基本看法?
            
            答:河南周口“平墳復耕”的事件表面看是一個地區(qū)官員強力推行喪葬改革的平墳墓事件,其實是非常復雜的,涉及到了政治、經(jīng)濟、信仰、文化、禮儀、法律等許多層面,一定程度上是透視當代中國社會矛盾的一個窗口,是復活的政治強權(quán)與經(jīng)濟繁榮掩蓋下的明的政績,暗的腐敗的結(jié)合。從淺層看,官員們權(quán)令智昏,利令智昏,因為手中有權(quán),認為就有一切生殺予奪的能力,同時為了利益,就是私利,就可以與全社會進行對抗,不顧民情、民意、民心、民愿,在強大的社會輿論面前還宣稱“要一戰(zhàn)到底”。我覺得這樣一意孤行會激化官民矛盾,會引起越來越大的社會矛盾,弄不好就天下大亂,這是我們都不希望的。從更深層次看,我覺得現(xiàn)在的官員在權(quán)威與利欲中已經(jīng)不能自拔,同時從他們存在的政治文化氛圍和生存機制來說,使他們喪失了最基本的人性、人情。我們常說中國社會人心大壞,其實主要是官員的人心大壞,他們悖天理,逆人情,象網(wǎng)上有網(wǎng)友說的“傷天殘民,悖理滅倫”,做出了這種可以說是反人類的事情,還動用一切力量,涂上美麗的色彩,打上漂亮的旗號,特別是給予利益的誘惑,給公務(wù)員,有公職的人,你就選擇吧,你在利益與你祖先,與對文化的信仰之間做出選擇,對農(nóng)民以誘之,以刑罰之。他們自己不是人,也把別人也不當人,這才是深層的更為嚴峻的問題。
            
            2、為什么你會聯(lián)名簽名反對這件事呢?
            
            因為這是公權(quán)力肆無忌憚地運用文革思維進行的一場新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運動,其手段是強制、方法是粗暴,傷了民眾的心,痛了民眾的情,挖了中國文化的根。作為研究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的學者,別的我不好說,從文化角度來看,圍繞墳墓而形成了一整套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文化傳統(tǒng)。這種文化傳統(tǒng)以禮儀為主體,以孝道和仁愛為核心精神,情感寄托為載體,以精神信仰為歸宿。中國自古有禮儀之邦之稱,禮樂文化可以說就是中國文化的代名詞??鬃诱f“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喪葬之禮是中國禮樂文化之中歷史悠久,根源深遠的文化傳統(tǒng),對父母生前的孝養(yǎng),死時要以禮埋葬,死后要按時祭祀。禮儀是人區(qū)別于動物,所謂人禽之辨的集中體現(xiàn)。發(fā)明喪葬之禮最早可以追溯到炎黃時代,中國人古代先民看到將其遺體棄置荒野,由禽獸蠅蟲嚙噬,于心不忍,于是就發(fā)明了喪葬之禮,給死去的親人制作棺木,裹以衣飾,舉行儀式加以安葬,顯然這是中國人脫離野蠻而進入文明的重要標志。這種喪葬之禮同時也是生者對死者表達思念、眷戀之情的,墳墓是活著的親人之間借此聚會,親情融融的重要場所。不僅如此,在喪葬之禮的背后,還凝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孝道和仁愛等。古圣先賢認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民間常說“百善孝為先”,孔子又說“孝為仁之本”,從小懂得對父母孝順的孩子長大走上社會才知道敬愛別人。孝道推廣到國家就是忠君愛國,仁愛推廣到政治上就是仁政德治。所以喪葬之禮不僅關(guān)乎家,更關(guān)乎國,不僅關(guān)乎家庭的和睦,更關(guān)乎社會的和諧。當今官方在提倡核心價值觀,而寄托于喪葬之禮當中的孝道和仁愛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從精神信仰角度說,不像基督教信仰上帝,伊斯蘭教信仰真主,中國人信仰天地君親師,其中的“親”就是指祖先,祖先崇拜是在中國歷史悠久,深入骨髓的精神信仰。過去中國大家族都有一本家族的族譜,這本族譜上記載著往上十幾代,乃至幾十代祖先的名字,從這份家譜中,人們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祖先當中那些人曾經(jīng)有什么貢獻,子孫會引以自豪,會成為楷模激勵后代子孫積極上進的重要動力。
            
            近代以來,中國大陸以激進主義為主導,持續(xù)批判傳統(tǒng)文化,為了政治運動需要,文化大革命更是登峰造極,造成了幾代中國人對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無知和輕慢,不懂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不懂得做人的基本規(guī)矩和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改革開放以后從中央到社會上有識之士越來越意識到割斷傳統(tǒng)文化的惡劣后果。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提到議事日程,國務(wù)院批準將“清明節(jié)”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清明節(jié)作為公眾假期。清明節(jié)一個祭祀祖先的節(jié)日,傳統(tǒng)活動為掃墓。在這種情況下,周口地區(qū)打著喪葬改革、復耕土地的旗號,實為政績推動的強制平墳,強勢、霸道、無理、無法,形成了與農(nóng)民的對抗,與社會潮流的對抗,與幾千年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抗,與幾千年中華民族的信仰對抗,與當代學界有良知的公眾知識分子對抗,與國家現(xiàn)行法律制度對抗,對中國文化和世道人心造成了根本性的傷害。所以,我加入了聯(lián)名反對。
            
            3、您參與聯(lián)名簽名的期望是什么?
            
            答:我期望這樣的事件不要再擴大,不要再變本加厲。現(xiàn)在,雖然官方《人民日報》定了調(diào),準官方機構(gòu)進行了民意調(diào)查,這是以官方輿論控制和導向方式想把這一復雜的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人心人情的傷害,天理人性的泯滅,會埋下更深遠的危機種子……長期的政治運動,經(jīng)濟落后,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重貧困,造成了農(nóng)民人格萎縮,文化荒蕪,精神低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人自愿不自愿地遷徙到城鎮(zhèn),許多人跑到城市打工,留下老弱病殘幼,是名符其實的弱勢群體,是沉默的羔羊,所以面對強大的官方力量他們沒有反抗,無可奈何,痛苦接受。我們希望這樣的事情不要再蔓延整個中華大地,使神州陸沉,而要讓逝者安息,讓生者慰藉,讓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情懷得以綿延和升華,真正建設(shè)一個美麗中國,幸福中國。
            
            2012年12曰15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