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梁濤】我為什么要參與“親親相隱”問題的討論

        欄目:儒家倫理暨“親親相隱”爭鳴
        發(fā)布時間:2013-12-20 03:14:35
        標簽:
        梁濤

        作者簡介:梁濤,男,西歷一九六五年生,陜西西安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國學學刊》執(zhí)行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中國孔子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文化部“孔子文化獎”推選委員會委員,孟子研究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荀子研究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儒學 史、經學史、出土簡帛等,出版《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孟子解讀》、《儒家道統(tǒng)說新探》等,其中《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獲多項人文社科獎。入選北京市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北京市“四個一批”社科理論人才等。

        我為什么要參與親親相隱問題的討論

        ——在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梁濤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編者按西歷2013年11月24日下午,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暨“儒生文叢”第二輯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弘道書院主辦,弘道書院學術部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任鋒副教授召集并主持。本次會議采取了對話方式,一方是許章潤、高全喜、任劍濤、胡水君、程農、張旭、張龑等來自政治學、法學和哲學等學科的學者,一方是陳明、姚中秋、梁濤、唐文明、慕朵生、任鋒等北京儒家學者以及張晚林、林桂榛和陳喬見三位“儒生文叢”第二輯的作者代表,雙方圍繞儒家與當代中國思想之創(chuàng)生會議主題,在跨學科、論辯式的討論中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新見迭出,精彩紛呈。經與會者訂正,現將會議發(fā)言紀錄公開發(fā)表,以饗讀者。


        前兩天任鋒打電話,邀請我參加本次活動,請我談談親親相隱的問題,但我覺得這個問題沒什么好談的,故打算講儒學復興中的經學研究問題,正好最近出版一本小冊子,是講新道統(tǒng)新四書的問題。不過剛才林桂榛、陳喬見都提到親親相隱的問題,我也談一些看法吧。

         

        親親相隱的爭論,剛開始我并不是十分關注,后來有一次在中國社科院宗教所開宗教論壇,很多人提出你作為儒家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做出回應,于是我就比較仔細地查閱了相關的討論,結果發(fā)現其中的確有很大問題,尤其是他們的論證方式。劉清平對于儒學的批評固然是簡單、外在的,但儒家學者對親親相隱的辯護方式并不足以說服對儒學不了解的人,另外,雙方在作為討論基礎的文字方面下的功夫也不夠,對很多作為討論前提的字詞、字義的理解并不是很準確。比如說字,什么是?剛才有討論說是知情不說,那么隱瞞也可以是知情不說,還有更激進的包庇,采取行動,這樣的行為算不算是?還有就是字。是主動告發(fā)的意思,這和官府來詢問,我如實回答的情形又有所不同,程度顯然不一樣。

         

        當然,核心的問題并不在這里,而在夫子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句話。劉清平認為普遍正直的原則,他認為儒家突出血緣親情,將其置于社會道義之上,其根據就在這里。在這一點上,郭齊勇先生的理解與劉清平差不多,他是把理解為正義、誠實、公正。這樣,在認為突出血緣親情,將其置于社會道義上,二人的認識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個認為很好,一個認為很壞,這是事實判斷是一樣的,而價值判斷不一致。這樣大家就陷入到立場之爭,你可以講你的道理,我可以講我的道理,誰也無法說服對方。這里有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儒家,一旦他的親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他在為親屬隱瞞之后是否可以心安理得、內心沒有焦慮、沖突?顯然不是的。從《論語》、《左傳》以及新出土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儒家不是這個態(tài)度,所以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的那個字只能理解為直情。

         

        在《論語》里,孔子提到的地方有22處,其中有的地方講的就是直情,有的地方講的直行,而作為孔子理想中的直道就是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既有率真之情,又有正直之理,這是最理想的直道。直情意義上的,《論語》中出現了兩次,顯然直情就是人的率真感,是人的真實感情。孔子所謂父子相隱是針對其子證之說的,兒子去告發(fā)父親顯然不合適,在這里互相隱瞞才是真情流露。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孔子對于其父攘羊應該如何回應?事實上,孔子主張兒子要勸告父親。既然如此,如果孔子認為其父攘羊是絕對合理、公正、正義的行為,那為什么還勸他?道理上講不通。首先要向父母進諫,那么父母不聽怎么辦?所以我在一篇文章里面就根據出土文獻指出孔子實際上主張一旦兒子勸諫無效,就應當隱而任之,主動把父親的過錯承擔起來,這樣既照顧了親情,又維護了普遍正義,這種兼顧情理的中道立場可能更符合儒家的真實態(tài)度。我文章出來認可我的很多,關鍵儒家認可、自由派認可,當然也有部分儒家同仁不是很認可。

         

        這里邊還有一個問題,我這個文章出來以后,引起對親親相隱問題討論的一個轉向,大家認為可能以前理解錯了,都是想往字上做文章,比如廖名春教授把隱解釋成糾正,他也認為郭齊勇先生對《論語·子路》章的認識實際與劉清平是一致的。又比如臺灣中央大學的岑溢誠教授把解釋成隱痛,父親為兒子感覺到心痛、兒子為父親感覺到心痛,直在其中矣。還有更新的說法,這些說法我認為都不準確。但是這里邊至少反映了一個問題,即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大家開始注意到認為我們可能沒有真正理解《論語》中孔子那句話的內涵。郭齊勇先生主張將親親相隱寫入刑法,這個我也是認可的,沒有問題。但是這里面有一個問題,任何民族都承認親親相隱有普遍價值,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另一方面,其實很多國家也認可親屬作證的義務,也有這方面,我們仔細看刑法也有很多規(guī)定,沒有說父母不可以作證,包庇窩藏也沒有把親人排除在外,這里邊其實還是一個中道原則。你認為合理就出現問題,比如親人一方做嚴重危害社會安全的事情,比如像天安門爆炸這樣的事情,作為親人你如果事先知道,是一定知情不報,還是有責任和義務來承擔起你的社會責任?如果認為凡是與親情有關就應當隱瞞不報,道理上講不通,你把社會道義放哪里去?我不是法律專家,我請教過很多搞法律的人,很多國家法律都有這樣的規(guī)定,一定二者之間保持中道,這是我講的立場。

         

        現在我們來看孔子就是這樣的態(tài)度,以后古代刑法也是這樣,犯了謀反、謀逆之類的大罪,如果知情不報一樣會受到嚴懲,事實上今天刑法也是這樣規(guī)定的。把親親相隱寫進刑法我認可,但我們需要搞清楚它背后的理據是什么?是出于對人類天然情感的保護,還是認定親親相隱作為一種正義、正直、誠實的行為而具有絕對的合理性?正如孔子所說,是一種真情流露,對源自天然的親情予以適當保護是必要的,但不能絕對化,這才是儒家的態(tài)度。有關親親相隱的長期討論解決了不少問題,確實很有價值,但是一個最核心的前提上,大家其實并沒有什么差別,無非是價值判斷截然相反,你找一個理由我再找一個理由,這樣可以無窮辯論下去,但是解決不了問題。


        “儒生文叢”第二輯 

         

         

         

         

         

         

        學術指導:蔣慶 陳明 康曉光 余樟法 秋風 

        主編:任重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書目(七冊):

                壹.《儒家憲政主義傳統(tǒng)》(姚中秋著)

                貳.《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余東海著)

                叁.《追望儒風》(米灣著)

                肆.《赫日自當中:一個儒生的時代悲情》(張晚林著)

                伍.《“親親相隱”問題研究及其他》(林桂榛著)

                陸.《閑先賢之道》(陳喬見著)

                柒.《政治儒學評論集》(任重主編)